65-心肺脑复苏新进展(参考模板)
心肺复苏新进展
![心肺复苏新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112d1665a98271fe910ef930.png)
2
复苏中门诊心电图
3
抢救经过-----积极心肺复苏
R: 1、立即胸外心脏按压 2、气管插管+呼吸囊辅助呼吸---呼吸机辅 助呼吸 3、200J电除颤一次 4、持续心电监护 5、吸氧 6、急查心肌酶谱排除了AMI 7、可达龙静推等药物治疗
4
治疗经过
经抢救后病人心脏复苏成功,仍处昏迷
状态,呼吸机辅助呼吸。
22
成人、儿童和婴儿的关键基础生命支持步骤的总结
23
如何打开气道
无论患者是否受伤,非专业急救者均使用仰头举
颏法(head tilt-chin lift)打开患者气道; 当没有证据表明患者头或颈部受伤时,专业救护 者可使用仰头举颏法打开气道; 如果怀疑患者颈部脊髓损伤时应使用双手推举下 颌法来打开气道。若托颌法未能成功开放气道, 应使用仰头抬颏法; 在CPR过程中,当使用双手推举下颌法不能打开气 道时,应使用仰头举颏法。
心肺脑复苏新进展
cardiopulmonary cerebral resuscitation (CPCR)
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
1
病例
患者***,男,67岁,因反复发作晕厥于 2010-04-15由外院转来我院就诊。 门诊考虑“冠心病”,给予动态心电图检查。
患者动态心电图检查后在等电梯准备回家时 突然意识丧失,门诊医护人员考虑“猝死” 立即给予心肺复苏术。
9
猝死的常见原因
各种急性心脏疾病: 急性冠脉综合征 急性心肌炎 原发的心电紊乱 继发的心电紊乱 其他 在所有自然发生的猝死中,心脏性猝死
占88%。
10
猝死的常见原因
急性肺栓塞
美国肺栓塞每年发病63-70万,其中
心肺复苏新进展
![心肺复苏新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f13be2d3c8d376eeaeaa3139.png)
心肺复苏新进展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resuscitation,CPR)是抢救生命基本的关键技术和方法。
有研究证实:对心跳、呼吸骤停患者如果在4min 内进行有效现场心肺复苏,可能有50%的抢救成功率,超过6min,成功率仅为4%。
因此,正确的心肺复苏技术能为患者争取宝贵的“黄金时间”。
近20年来,心肺复苏技术无论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有了很大进步,1999年美国心脏协会(Americanheartassociation,AHA)主持召开了第一届国际心肺复苏大会,讨论并通过了国际心肺复苏指南2000。
2005年国际心肺复苏大会在美国召开,讨论并通过了国际心肺复苏指南2005,与心肺复苏指南2000相比,国际心肺复苏指南2005进一步在循证的基础上,对按压通气比值、按压通气循环周期、按压通气参数等CPR核心技术都作了重大修订,并提倡自动体外除颤器(AED)的普及使用。
为了让广大读者掌握心肺复苏新动向,现叙述如下。
1基本生命支持1.1心脏骤停的识别能否快速识别心脏骤停是影响心肺复苏成功的关键因素,在临床实践中,通过检查颈动脉搏动来确定是否发生心脏骤停是很困难的。
据文献报道,10秒内只有16.5%的受试对象能准确判断患者的颈动脉搏动情况。
国际心肺复苏指南2000对于非医护人员简化了检查脉搏的过程,只需确定患者无呼吸、咳嗽或身体动作即可作出心跳呼吸骤停的判断。
国际心肺复苏指南2005新的改进除根据以上判断外,还包括若病人仅有临终呼吸应判为心脏骤停,即应做CPR。
急救人员应该询问旁观者关于倒地病人生命体征表现,特别应注意临终呼吸的识别,并将其作为心脏骤停的标志。
国际心肺复苏指南2000建议在行CPR 前不再要求非专业急救人员将检查颈动脉搏动作为一个诊断步骤,只检查循环体征。
但对于专业急救人员,仍要求检查脉搏,以确定循环状态,而且检查颈动脉所需要时间应在10秒钟以内。
1.2清除呼吸道异物以往心肺复苏中认为开放气道前应常规用手指清除口中及咽部异物,但在实际临床观察中发现心脏骤停患者中,口咽部有异物者所占的比例很小,对于大多数患者来说,若常规用手指清除口咽部异物的话,必将浪费宝贵的抢救时间,从而影响复苏效果。
心肺脑复苏新(一)
![心肺脑复苏新(一)](https://img.taocdn.com/s3/m/85f411e2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95fe937.png)
心肺脑复苏新(一)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心肺脑复苏也在不断更新和改进。
近年来,随着“心肺脑复苏新”战略的实施,国内心肺脑复苏抢救技术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不少新技术、新设备、新药物被应用到临床抢救中,使心肺脑复苏成功率得到了明显提高。
一、心肺脑复苏新技术在心肺脑复苏过程中,机械通气和心肺复苏是重中之重。
传统的人工通气和心肺复苏已经不能满足临床需要,随着科技发展,各种新技术、新设备被应用到临床抢救中,如非侵入性机械通气、救命胶囊和最小侵入性机械通气等,能够维持患者呼吸功能,降低呼吸助力的使用率。
此外,还有一些新技术在心肺脑复苏中被广泛使用,如超声机、电子放射线诊断和成像技术等。
超声机可以帮助医生捕捉到心脏和肺部疾病的状况,找到适宜的心肺复苏方法;电子放射线诊断和成像技术可以实现立体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的测量,提高复苏成功率。
二、心肺脑复苏新设备在心肺脑复苏过程中,新设备的应用是非常重要的。
例如,随着人工呼吸机的更新换代,多功能人工呼吸机、体外膜氧合机、自动化体外心肺复苏(ECPR)机等设备已经广泛应用到临床抢救中。
在ECPR机的帮助下,可以成功将临床死气患者从一种极端状态转化为另外一种极端状态,而极低温度复苏技术则有望挽救冬季溺水导致的心跳呼吸骤停案例,将最高成功率提高到七成以上。
三、心肺脑复苏新药物心肺脑复苏新药物的研究也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科学家们不断研制应用于心肺脑复苏抢救的能量药物、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肝素、硝普钠、多巴胺等药物,这些药物在抢救患者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总之,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改进,“心肺脑复苏新”战略已经广泛应用到临床抢救中。
研究人员们将继续开发更加高效、更加便携的心肺脑复苏新设备和药物,以提高复苏成功率。
我们相信,未来的心肺脑复苏技术必将更加精准、更加安全、更加有效。
儿童心肺复苏ppt模板
![儿童心肺复苏ppt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9c7e20b8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80268b1.png)
电除颤没延长一秒,复苏成功就下降 7%--10%。
除颤术
目击心肺骤停 室颤 无脉性室速 <1y用手除颤仪
除颤仪的使用方法
1、做好心电监护以确诊室颤 2、接上电源 3、选择同步与非同步 4、选择剂量,成人首次200J,可重复利用360J,小 孩2J/KG,再次除颤可用4J/KG 5、按下充电开关 6、将电极板涂好导电膏,一电极板放于胸骨右缘第 二肋间,令一电极放于心尖部位或背部左肩胛下。相 距大于>10厘米 7、其他人员离开床边 8、同时按下电按钮,放电后立即CPR五个循环后再 评估观察心电示波,了解除颤效果。
注意事项 吹气时间至少1-1.5秒 吹气以能使胸廓起伏为度
吹气应避免过快、过大、过多,可 致胃胀气和过度通气
施救者无需深呼吸,皮囊挤压时注 意潮气量
按压与通气
高级气道建立后 频率:100次/分 通气:8---10次/分 两者无需配合 每2分钟更换按压者(更换时间<5秒)
GOOD CPR
用力压 快快压 胸回弹 莫中断 2分钟要换一换 不要拼命把气灌
儿科复苏生命链
心跳、呼吸骤停的临床表现
意识消失 呼吸停止 大动脉搏动消失 脸色苍白或发绀 瞳孔散大、甚至固定、对光反射消失 心音消失
复苏程序
叫:患儿的名字、评估生命迹象 叫:呼救他人帮忙、立即进行复苏抢救
患者的体位
●体位: ●须使患者仰卧位在坚固的平面上 ●翻转时颈部应与躯干始终保持在同一个轴面上 ●头颈部创伤者尽量减少移动患者 ●将双上肢放置身体两侧,这种体位更适合CPR
跳停止之状态。
心肺骤停转归
呼吸衰竭 各 种 原 因 休克
心 肺
心跳呼吸停止
功
能
衰 心肺功能恢复
心肺复苏新进展.ppt
![心肺复苏新进展.ppt](https://img.taocdn.com/s3/m/465a126a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55cc360.png)
CPR标准用药
室颤:
肾上腺素1mg,每3~5分钟重复一次 或血管加压素40iu,单次用药
+
胺碘酮300mg,每3~5分钟重复150mg 或利多卡因50~100mg,每3~5分钟重复 一次。
38
CPR标准用药
心室停搏与电机械分离:
肾上腺素1mg,每3~5分钟重复一次
+
阿托品1mg,每3~5分钟重复一次
A: Airway B: Breathing C: Circulation
5
问题
口对口通气在急救中能否普及? 口对口通气真的有效吗?
6
口对口通气情况调查
1, 大多数院前急救人员不愿对陌生人作 口对口人工通气。
Ornato JP et al 1990
2, 45%医生和80%护士不愿对陌生人作 口对口通气。
10
新指南
在心肺复苏过程中加入你不愿 意做口对口通气,则应立刻开始胸 外心脏按压。现有资料证明,及时 单做胸外心脏按压,其预后要比完 全没有CPR好得多。
11
新指南
如果你愿意做口对口通气,其 胸外按压与通气的比例为15:2,胸 外心脏按压的频率为100次/分。
12
Case
患者在10分钟内送到了医院抢救室, 请问:
No.%Biblioteka No. %ROSC 37 出院率 5
13
22
8
1.7 3
1.2
Callaham ML et al: JAMA 1992;268;2667
30
肾上腺素应用剂量
0.2mg/kg(N=648) 1mg(N=632)
No.
%
No. %
ROSC 217 出院率 31
心肺脑复苏最新进展
![心肺脑复苏最新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76f312250722192e4536f6e2.png)
Rats, dogs,and pigs are not humans!
-Dr.Peter safar
人体资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No. CC only CC+V 241 279 ROSC% 40.2 34.1 Survival% 14.6 10.4
Hallstrom AP et al: N Engl J Med 2000;342:1546
大量实践表明,4 min 内进行复苏者可能 有50 %人被救活;4 min~6 min 开始进 行复苏,可能有10 %的人被救活;超过6 min 者存活率仅4 %;10 min 以上开始进 行复苏者,存活率可能更低。
ABC 方案。①A (assessment + airway) 判断 和畅通呼吸道。 ②B(breathing) 人工呼吸:口对口人工呼吸,口 对鼻人工呼吸或口对“S”通气管进行通气。如 在院内,即应用气管插管行呼吸机辅助呼吸与输 氧,纠正低氧血症。 ③C(circulation) 人工循环:心肺复苏时胸外心 脏按压,产生的血压和心排出量对复苏成功及病 人的预后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
2000 年心肺复苏指南仅将血管加压素作 为肾上腺素的备选药物。已发表的临床 试验结果还难以令人满意。因此, 要全面 认识和明确血管加压素在CPR 中的作用 和地位, 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临床研究。
溶栓治疗
大约50 %~70 %的院外猝死的患者, 其 病因为急性心肌梗死(AMI) 或大面积肺栓 塞( PE) 。
血管加压素在CPR 期间的应用
基础研究表明, 与肾上腺素相比, 血管加 压素能够更好地增加重要器官功率 和复苏后的神经功能。
较大规模( n = 200) 的血管加压素和肾 上腺素进行院内复苏的比较研究显示, 血 管加压素在患者成活出院、1 h 生存率和 神经功能恢复方面较肾上腺素没有任何 优越性 。
心肺复苏的新措施新进展
![心肺复苏的新措施新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38a4e62d4028915f814dc28b.png)
哈医大四院 心内科 李学奇 张丽丽
整理课件
概念
心跳骤停: 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心脏有效搏动停止,心脏排 血功能突然终止。表现为:意识丧失;大动脉搏 动消失;呼吸停止。心电图:心室颤动、心室静 止、电-机械分离
整理课件
指南的变迁
1956年:Peter Safar 和James Elam 提出口对口人工呼吸 1960年:Kowenhoven提出封闭式胸部按压(Closed chest cardiac massage) 1966年:美国AHA发布首个心肺复苏指南 2000年:第一部国际心肺复苏指南公布 2005年:国际心肺复苏指南更新 2010年:同时发表于《Circulation循环》和《Resuscitation
整理课件
机械心肺复苏装置
多种机械心肺复苏装置已成为近期临床研究重点
使用这些装置开始治疗(即应用和摆放装置)有可 能延误或中断为心脏骤停患者实施心肺复苏,所以 应对施救者进行培训以尽可能减少胸外按压或除颤 过程的中断
为院外心脏骤停成人使用阻力阀装置可提高恢复自
主循环的几率和短期存活率,但并未提高心脏骤停整理Βιβλιοθήκη 件先给予电击与先进行心肺复苏
2010(重新确认的 2005 版建议):
院外心脏骤停且现场有 AED时,应从胸外按压开始 心肺复苏,并尽快使用 AED
在医院和其他机构使用现场的 AED 或除颤器治疗心 脏骤停的医务人员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并且尽早 使用准备好的 AED/除颤器
整理课件
先给予电击与先进行心肺复苏
实施高级气道管理后,可继续进行胸外按压 (速率 为每分钟至少 100 次)且不必与呼吸同步
之后,可按照大约每 6 至 8 秒钟 1 次呼吸的速率 进行人工呼吸(每分钟大约8至10次呼吸)
柴洁心肺脑复苏新进展课件
![柴洁心肺脑复苏新进展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8db3e6b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92e59cc.png)
现状与挑战
现状
目前,心肺脑复苏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应用,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建立了完善的心肺脑复苏培训和救 援体系。
挑战
尽管心肺脑复苏的抢救效果得到了显著的提高,但仍面临着许多挑战,如复苏成功率不高、复苏后综合症发生率 高、公众对心肺脑复苏的认知度不足等。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强心肺脑复苏的研究和宣传,提高公众的急救意识 和技能水平。
多学科协作与培训
加强急诊医学、重症医学、神经病学等多学科协 作,提高心肺复苏救治水平;加强医护人员培训, 提高心肺复苏技能和知识普及率。
THANK YOU
感谢聆听
药物治疗新进展
肾上腺素使用时机与剂量调整
早期使用
在心脏骤停发生后尽早使用肾上 腺素,以提高自主循环恢复率。
剂量调整
根据患者病情和反应调整肾上腺 素剂量,以达到最佳复苏效果。
抗心律失常药物选择策略变化
药物选择
针对不同心律失常类型选择更有效的 抗心律失常药物,如胺碘酮、利多卡 因等。
联合用药
考虑联合使用多种抗心律失常药物, 以提高复苏成功率。
反馈与评估
对参训人员进行技能考核 和反馈,针对不足进行改 进,确保技能达标。
持续质量改进在心肺脑复苏中应用
数据收集与分析
定期收集心肺脑复苏相关数据, 分析问题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定期评估与改进
定期对改进措施进行评估,根据 效果调整方案,持续优化复苏流
程。
经验分享与交流
鼓励团队成员分享经验,加强与 其他医疗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共
02
心肺复苏术新进展
胸外按压质量与效果提升
80%
按压深度与频率
强调高质量按压,确保每次按压 深度达到5-6cm,频率100-120 次/分钟,以提高心输出量。
心肺复苏技术的最新进展与应用
![心肺复苏技术的最新进展与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cc1126ce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becaa97.png)
心肺复苏技术的最新进展与应用引言: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简称CPR)是一种紧急救治手段,用于在心脏停搏或呼吸停止时恢复血液循环和呼吸功能。
随着医学科技的不断发展,心肺复苏技术也在不断创新与改进。
本文将重点介绍心肺复苏技术的最新进展及其相关应用。
一、体外心肺复苏技术的最新进展随着科技和研究的不断进步,体外CPR技术也得到了显著的改善和创新。
以下是几个体外CPR技术的最新进展:1. 自动化胸外按压装置(Automated Chest Compression Devices,ACCDs)ACCDs是一种能够提供更稳定和持久胸外按压力度与频率的设备。
相比传统人工胸外按压,ACCDs可以保证持续有效的胸外按压,无需中途换人,并且降低了恢复时胸骨骨折风险。
2. 机器人辅助胸外按压系统这种系统通过使用机器人来进行胸外按压,可以使按压更加准确、稳定和连续,减少了人工操作的误差。
此外,机器人辅助的胸外按压系统还可以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并根据需要调整按压力度和频率。
3. CPR反馈装置CPR反馈装置通过实时监测胸外按压的参数,如深度、频率和回弹时间,给予操作者相关反馈。
这样一来,操作者能够得到及时的指导,保证CPR技术的正确执行并提高复苏成功率。
二、体内心肺复苏技术的最新进展除了体外CPR技术的创新与进步,体内CPR技术也经历了一系列重要突破。
以下是几个体内CPR技术的最新进展:1. 经食管心肺复苏(Esophageal Gastric Tube Airway Assisted Resuscitation,EGTAAR)EGTAAR是一种在发生心脏骤停时通过食管插入气管插管,并通过胃肠道交换气体以保持不断供给大量氧气到肺部。
该方法避免了口-口或面罩通气时可能传播某些传染病等问题。
2. 经内门静脉心肺复苏(Intraosseous IV Access CPR,IO-CPR)对于无法通过传统途径建立静脉通道的患者,如儿童和危重病人,IO-CPR成为一种可靠的替代方法。
心肺复苏新进展
![心肺复苏新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5440f323ad02de80d4d84078.png)
按压速率
100~120次/分
按压深度 手的位置 胸廓回弹
5~6cm
至少为胸部前后径的1/3大约5cm 至少为胸部前后径的1/3大约4cm
1名施救者 2根手指放在婴儿胸
将双手放在胸骨的 将双手或一只手(对于很小的儿童
部中央,乳线正下方
下半部
可用)放在胸骨的下半部 2名以上施救者将双手拇指环绕放
在婴儿胸部中央,乳线正下方
LOG O
正文 . 第一章
1、心肺复苏简介
为什么要心肺复苏? 各种原因使心脏的 停止跳动,维持生命的 血液循环和氧气供应就 会中断。若不及时施救, 伤病者很快会死亡。
心肺复苏的概述
2、心肺复苏术的发展历史
原始的心肺复苏术:滚筒法、马 背颠簸法。
1974年AHA开始制定心肺复 苏指南。
发展为心肺复苏学。每5年 更新心肺复苏指南。
LOG O
心肺复苏新进展
CHEN
1、心肺复苏概述
2、2015年心肺复苏修改要点 3、小结
LOG 目录页 O
第一章
心肺复苏的概述
请思考:心肺复苏的意义?
LOG 过渡页 O
心肺复苏的概述
什么是心肺复苏? 心肺复苏术,简称 CPR( Cardio pulmonary resuscitatuion),就是当 呼吸终止及心跳停顿时, 合并使用人工呼吸及人工 胸外按压来进行急救的一 项技术。
小结
LOG 过渡页 O
小结
1、建议
施救者应该(高质量的CPR )
施救者不应该
以100至120次每分钟的速率实施胸外按 以少于100次每分钟或大于120次每分钟
压
的速率按压
按压深度达到2英寸(5厘米),不超过6 按压深度小于2英寸(5厘米)或大于2.4
《心肺复脑苏新进展》PPT课件
![《心肺复脑苏新进展》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abe2f2d05087632311212e9.png)
能力,心电图上表现为一条直线。常见窦性、房性、结性冲 动不能达到心室,且心室内起搏点不能发出冲动
12
气道阻塞的常见病因
呼吸道阻塞系指呼吸器官(口、鼻、咽、喉、气管、 支气管、细支气管和肺泡)的任何部发生阻塞或狭窄, 阻碍气体交换,或呼吸道邻近器官病变引起的呼吸道阻 塞,以至发生阻塞性呼吸困难的总称 最常见的完全性气道阻塞原因为舌后坠 另一常见原因为上呼吸道有异物存在,外源性异物如经 口误入的如鱼骨、豆果、金属类等;内源性异物如牙齿 、血液、脓液、呕吐物等
心跳骤停的常见病因
11
心跳骤停的心电图分型
心室颤动 在临床一般死亡中占 30%,在猝死中占 90%。
此时心肌发生不协调、快速紊乱的连续颤动。心电图上 QRS波群与T波均不能辨别, 代之以连续的不定形心室颤动 波
心脏电机械分离 常是心脏处于“极度泵衰竭”状态,
心脏已无收缩能力。无心搏出量,即使采用心脏起搏救治也 不能获得效果。心电图表现为等电位线,有正常或宽而畸形 、振幅较低的QRS波群,频率多在30次/分以下
临床上研究的比较多的有: 心肺复苏器、充气背心和充气腹带、间歇
腹部按压和抗休克裤等
“萨勃”Thumper-1005型心肺复 苏器
该仪器可预设程序,实施标准CPR,包括按 压/通气比为5∶1,按压时间占整个周期的 50%,按压频率100±4次/min,以及其它 通气标准
该仪器可进行最佳按压,减少复苏人员疲 劳,延长复苏时间,但仅限于成人使用
《心肺复脑苏新进展》 PPT课件
本课件PPT仅供大家学习使用 学习完请自行删除,谢谢! 本课件PPT仅供大家学习使用 学习完请自行删除,谢谢! 本课件PPT仅供大家学习使用 学习完请自行删除,谢谢! 本课件PPT仅供大家学习使用 学习完请自行删除,谢谢!
最新版心肺复苏操作流程-心肺复苏流程步骤【范本模板】
![最新版心肺复苏操作流程-心肺复苏流程步骤【范本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5746fd2e4028915f814dc26c.png)
心肺复苏操作流程首先评估现场环境安全1、意识的判断;用双手轻拍病人双肩,问:“喂!你怎么了?"告知无反应。
2、检查呼吸:观察病人胸部起伏5-10秒(1001、1002、1003、1004、1005…)告知无呼吸,3、呼救:来人啊!喊医生!推抢救车!除颤仪!4、判断是否有颈动脉搏动;用右手的中指和食指从气管正中环状软骨划向近侧颈动脉搏动处,告之无搏动(数1001,1002,1003,1004,1005…判断五秒以上10秒以下)。
5、松解衣领及裤带.6、胸外心脏按压;两乳头连线中点(胸骨中下1/3处),用左手掌跟紧贴病人的胸部,两手重叠,左手五指翘起,双臂深直,用上身力量用力按压30次(按压频率至少100次∕分,按压深度至少5cm)7、打开气道;仰头抬颌法。
口腔无分泌物,无假牙。
8、人工呼吸:应用简易呼吸器,一手以“CE”手法固定,一手挤压简易呼吸器,每次送气400-600ml,频率10-12次/分。
9、持续2分钟的高效率的CPR:以心脏按压:人工呼吸=30:2的比例进行,操作5个周期。
(心脏按压开始送气结束)10、判断复苏是否有效(听是否有呼吸音,同时触摸是否有颈动脉博动)。
11、整理病人,进一步生命支持.心肺复苏 = (清理呼吸道) + 人工呼吸 + 胸外按压 + 后续的专业用药据美国近年统计,每年心血管病人死亡数达百万人,约占总死亡病因1/2.而因心脏停搏突然死亡者60—70%发生在院前。
因此,美国成年人中约有85%的人有兴趣参加CPR初步训练,结果使40%心脏骤停者复苏成功,每年抢救了约20万人的生命.心脏跳动停止者,如在4分钟内实施初步的CPR,在8分钟内由专业人员进一步心脏救生,死而复生的可能性最大,因此时间就是生命,速度是关键,初步的CPR按ABC进行. 先判断患者有无意识。
拍摇患者并大声询问,手指甲掐压人中穴约五秒,如无反应表示意识丧失.这时应使患者水平仰卧,解开颈部钮扣,注意清除口腔异物,使患者仰头抬颏,用耳贴近口鼻,如未感到有气流或胸部无起伏,则表示已无呼吸.A(airway):保持呼吸顺畅B(breathing):口对口人工呼吸C(circulation):建立有效的人工循环A 保持呼吸顺畅昏迷的病人常因舌后移而堵塞气道,所以心肺复苏的首要步骤是畅通气道。
最新心肺复苏的新措施新进展
![最新心肺复苏的新措施新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4f6ca69d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02960e2.png)
现代心肺复苏技术不仅注重胸外按压的力度和频率,还强调人工呼吸的重要性和操 作规范。
随着医疗科技的进步,心肺复苏技术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以提高抢救成功率。
02
心肺复苏的新措施
新型心肺复苏器
自动体外心肺复苏器
无线遥控心肺复苏器
心肺复苏的普及和培训
培训教材的更新
更新心肺复苏的培训教材 ,加入最新的研究成果和 临床实践经验。
多样化培训方式
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 方式,开展多样化的心肺 复苏培训,提高培训效果 。
定期复训与考核
对已经接受过培训的医护 人员进行定期复训和考核 ,确保其技能得到保持和 提高。
心肺复苏的科研与临床实践
体外膜肺氧合技术可用于长时 间心肺功能衰竭的过渡治疗, 为患者争取更多的治疗时间。
自动心肺复苏仪
自动心肺复苏仪可自动判断心搏 骤停并启动心肺复苏,同时监测
生命体征,提高复苏成功率。
自动心肺复苏仪可减少施救者的 体力消耗,提高救援效率。
自动心肺复苏仪的使用可提高公 众心肺复苏的普及率,提高生存
率。
03
复苏能够极大地提高生存率。因此,心肺复苏技术的学习和应用对于公
众安全和急救至关重要。
02
历史与发展
自20世纪60年代初以来,心肺复苏技术不断发展和完善。其中,国际
复苏联盟(ILCOR)在此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推动了心肺复苏技术
的全球传播和应用。
03
最新进展
近年来,心肺复苏技术取得了许多新的进展,包括更高效的复苏设备、
心肺复苏的生存率提高
早期启动急救系统
提高心肺复苏的生存率的关键在于早期启动急救系统。通过普及急救知识,让更 多人了解心肺复苏的重要性和启动方式,有助于在第一时间进行有效的救治。
心肺复苏进展
![心肺复苏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6a84d340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aaebbb8.png)
03
婴儿:<1岁
04
新生儿:刚出生后第1h,还未离开医院的小孩
2005国际心肺复苏指南中年龄的划分
TIME=LIFE
心跳呼吸骤停是最紧急事件。心跳一旦停止,全身血液循环立即停止,脑组织、心肌组织及全身各脏器缺血、缺氧,很快出现功能丧失和细胞坏死。一般来说,心跳停止后出现下列变化: 10Sec----意识丧失 30Sec----呼吸停止 60Sec----瞳孔散大固定 4Min ----糖无氧代谢停止 5Min ----脑内ATP枯竭 6Min ----脑神经不可逆病理变化 因此,一旦发现患者出现心跳呼吸骤停,应在6Min内迅速给予基础生命支持术。
心肺脑复苏进展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目 录
概 述 基础生命支持 心肺复苏术 电除颤 气道梗阻的处理——Hemilich手法 进一步生命支持
现代心肺复苏发展历程
现代CPR和eCC方法在50-60年代期间逐步形成; 1956年首次记载除颤器的应用; 1958年,口对口人工呼吸; 1960年,公布胸外按压对恢复心脏骤停者的循环是有效的方法; 上世纪六十年代末期,人工呼吸+胸外按压; 1974年,美国心脏协会开始制定了心肺复苏指南; 1980、1986、1992、2000年多次修订再版; 2005年1月22-29日修订,2005年12月13日的Circulation上刊出
基础生命支持基本程序7---人工呼吸(Breathing,B)
口对鼻人工呼吸 适用于口部外伤或张口困难的患者。
其他人工呼吸方法 (1)口对气管造口人工呼吸; (2)口对阻隔装置人工呼吸; (3)口对面膜人工呼吸; (4)口对面罩人工呼吸。 (5)球囊面罩人工呼吸 如果气道开放并且没有漏气(如面罩 和面部密闭良好),每次挤压的容量在1L的球囊为1/2到2/3,在2L的球囊为1/3。
小儿心肺复苏新进展
![小儿心肺复苏新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e7c37c48852458fb770b561b.png)
建立呼吸-面罩通气
• 球囊容量的选择:
–新生儿:250ml
–儿童:450~500ml
• 面罩型号的选择,要求:
–完全覆盖口鼻 –完全覆盖下巴 –不会遮住眼睛
经面罩人工呼吸
单人球囊加压
双人球囊加压
建立呼吸-面罩通气
• 面罩种类的选择:
–自充式面罩:当氧流量为10L/min时,无储气囊 的面罩理论上能提供30~80%的氧浓度 –配备储气囊面罩:最低给氧流量为10~15L/min, 大儿童需要≧15L/min的氧流量,确保提供60~ 95%的氧浓度
• 观察、评估、干预、和再评估的过程 • ABCD的复苏程序
–A:开放气道 –B:呼吸支持 –C:心脏按压 –D:电击除颤
评估意识和反应
评估损伤程度: 确定患儿是否清醒 清醒:臵复苏体位 无反应:立即PBLS 一人: 1st:2’的 CPR 两人: P1:通知 EMSS P2:CPR
2nd:通知 EMSS
青少年:乳头连线水平,双手,1.5-2英寸 (3.8~5cm)深
• 按压通气比
–1人进行成人心肺复苏:30:2 –2人进行成人心肺复苏:30:2 –1人进行儿童心肺复苏:30:2(IIb类) –2人进行小婴儿或儿童复苏为15:2 (原:5:1)
新按压-通气方案的理论根据
• 理想的按压/通气比例尚不清楚,但即使在理想的情况下, 实际按压频率很难达到 • 连续的胸外按压才能升高冠状动脉灌注压,中断按压(如 给予人工呼吸、检查脉搏以及连接AED)会降低冠状动脉 灌注压,频繁的按压中断,不利于自主循环的恢复 • 心律失常引发心搏骤停(室颤或无脉性室速)时,人工呼 吸在CPR最初发挥相对次要的作用。由于此时的心输出量 和肺血流量很少,短暂通气即可维持正常的通气/血流比值 • 对所有年龄组患儿(新生儿除外)单人复苏时采用相同的 按压/通气比(30:2)便于记忆
心肺复苏的发展与新进展
![心肺复苏的发展与新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df435ca5dd88d0d233d46adc.png)
心肺复苏的发展与新进展【关键词】复苏学复苏学是研究导致机体氧输送突然停止或接近停止的病理状态的流行病学、病理生理、发生机制和急救治疗的一门科学。
这种病理状态严重影响心、肺和脑的功能,它是危重病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复苏学尤其强调发生机制、全身缺氧的实验和临床研究。
现代心肺复苏方法在急诊医学、心脏病学和麻醉学等多个学科都是富有挑战性的课题[1]。
现代心肺复苏的方法是在20世纪50~60年代逐渐发展起来的。
它的出现挽救了许多生命,特别是1956年Zoll医生对除颤器的改进应用,1958年美国Peter Safar和Elam发展了口对口人工呼吸技术,1960年Kouwenhoven等人确认了单独的胸外按压可以维持血液循环,使心肺复苏的成功率大为提高。
1961年,于美国匹兹堡会议,脑复苏首次被加入到心肺复苏体系中,CPR就演变为目前的心肺脑复苏。
1963年Reding和Pearson报道肾上腺素或其它血管收缩剂改善了复苏效果,CPR重要部分药物治疗才被加入。
1992年10月,美国心脏协会(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AHA)在权威的美国医学杂志发表了“生存链”这一现代急救的重大观念和技术。
4个早期即早期识别求救、早期CPR、早期电除颤及早期高级生命支持是保证CPR成功的关键因素。
2005国际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会议指出电除颤应该在5min内完成。
自动体外除颤可改善院前心脏猝死患者近期或远期的预后。
近20年来,复苏医学取得了一定进展, CPR技术无论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有了很大进步,尤其是对于CPR的基础生命支持的新认识,提高了心跳骤停的抢救成功率。
1 普及公众除颤:早期除颤的关键Douglas Chanberlain首次在英国布莱顿开展院前早期电除颤,在火车站、民航飞机上装备了AED;Midkey Eisenberg 在华盛顿开展的院前早期复苏项目,在高危患者家庭中配备AED,这是早期院前除颤的起点。
心肺复苏新进展
![心肺复苏新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c8f5819ca48da0116c175f0e7cd184254a351b71.png)
心肺复苏新进展心肺复苏是针对突发性心跳骤停的急救技术,通常在医疗人员无法到达现场时由初级急救人员进行。
该技术可用于救治猝死、心源性休克和严重呼吸衰竭等疾病,是挽救患者生命的重要手段。
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心肺复苏也在不断发展。
近年来,多家研究机构在心肺复苏方面取得了一些新进展。
心肺复苏的新技术传统心肺复苏通常采用人工心脏按压和口唇对口吹气两种方法,但这两种方法存在许多缺点。
其中心脏按压往往难以达到足够的频率和深度,且易于导致二级损伤。
口唇对口吹气也不适用于某些情况下的急救,如病人有呕吐反应或救援者不能接近病人时等。
一些新技术正在被研发和应用。
其中一项新技术是机器人心肺复苏。
该技术使用复苏机器人进行心肺按压,具有精确、快速、规律的特点,可以达到高效的复苏效果。
机器人复苏的优点在于可以消除人为因素,避免了操作者疲劳和不稳定的因素影响,提高了复苏效率和成功率。
另一项新技术是胃肠道电刺激(GES)。
研究表明,通过在胃肠道内置入刺激电极,可以刺激迷走神经,从而提高心肺复苏的效果。
这项技术可以取代口唇对口吹气,避免了口腔传播病原体的风险,还可对抗快速性心律失常等病症。
此外,还有许多新技术正在研究中,如机器人导向心肺复苏、患者自控的心肺复苏等,这些技术都有望成为心肺复苏的研究热点。
心肺复苏的新药物在心肺复苏的实践中,药物也是成效良好的辅助措施。
除传统的心肺复苏药物外,近年来也有一些新药物正在应用和研发中。
一种新型药物是胺碘酮。
它是用于对抗室性心动过速和室颤的一种药物,可快速消除病人心律失常导致的突发心跳骤停。
胺碘酮比传统的利多卡因等药物具有更广泛的适用范围和更强的趋势控制效果,在应用中表现良好。
另一种新药物是地塞米松。
这种药物主要用于抗过敏反应、抗炎等用途,但也可以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肌保护。
近年来更多的研究表明,地塞米松可以在心肺复苏过程中帮助恢复心肌功能,减少心脏损伤和并发症发生率。
心肺复苏的新研究近年来,许多新研究也在心肺复苏领域展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肺脑复苏新进展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中山大学心肺脑复苏研究所黄子通一、国际心肺复苏指南制定的临床意义自60年代建立现代心肺复苏术以来,在世界范围内院外心跳呼吸骤停的复苏成功率仍很低,即使在美国,除了拉斯维加斯及西雅图等少数地区的复苏成功率比较高之外,其余大部分地区的复苏成功率亦不足2%。
国际复苏指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和发展的。
国际心肺复苏指南制定的最终目的在于尽可能提高临床心肺复苏的成功率和尽可能的减少复苏后并发症及后遗症。
其临床意义包括:①证实了许多安全、有效的抢救方法;②对一些证实为无效的抢救方法予以否定;③推荐经过严格循征医学证实的新方法;④在目前的条件下指南为最有效和便于教学;⑤提供了最新的知识、研究成果和临床经验。
并在世界范围进行快速的、规范化的推广该国际心肺复苏指南,从而让全世界所有的医护人员掌握最新的急救方法和技能,并挽救更多患者的生命。
以胸外按压的频率与人工呼吸的比率为例,就可以说明心肺复苏制定的意义。
在2000年之前,推荐的比率为5:1;在2000年国际心肺复苏指南中该比率为15:2;而2005年国际心肺复苏指南推荐的比率为30:2。
其比率的变动是在大量的实验数据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而得出的结果,是直到目前为止最佳的按压/呼吸比率。
在下一次的指南修正中,30:2是不是维持不变,抑或变动为50:2或其他的比率,目前尚不得而知。
从过去的经验看这一参数就一直在不断的调整过程中。
但世界各国在30:2的基础上所进行的所有科学研究包括临床研究就有了纵向和横向对比的可能性。
所产生的研究结果及相关数据将对下一次的指南该参数的修正产生重大影响。
电除颤的变动是另一案例,2000年指南建议给予3次电击后,实施CPR 1分钟后评估循环情况,每次电击期间不进行CPR。
2005年新的国际心肺复苏指南建议应用AED时,给予1次电击后应该重新进行胸外按压,而循环评估应在实施5个周期(约2分钟)CPR后进行。
因为大部分除颤器可1次终止室颤,中断按压去检查可能并不存在的室颤,其合理性值得怀疑。
而且室颤终止后数分钟内,心脏并不能有效泵血,立即实施CPR十分必要。
当然,除了对复苏的环节、过程、步骤及方法等进行规范化、标准化之外,各地区(包括城市和农村)的急诊急救医疗体系的建设也是非常重要的。
在复苏生存链的四个环节中:①有医护人员及早到达现场;②及早心肺复苏;③及早除颤;④及早加强治疗。
有两个环节目前在世界的许多国家中是非常薄弱的。
第一个薄弱环节是急诊急救医疗体系的不完善。
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从病人开始呼救到有正规培训的医护人员到场往往需要20分钟甚至更长的时间。
这对心搏骤停的患者来说,几乎是不可能抢救成功的。
第二个薄弱环节是尽早除颤。
笔者去过美国的许多地方,无论是美国的各大机场,还是麻省理工大学等校园内,均随处可见自动体外除颤仪(AED)。
但在我国,不要说公共场所配备AED,就连许多基层的卫生院也没有条件配备AED,更不用说这些基层卫生院所覆盖的人群中,当心搏骤停发生后能尽早接受除颤了。
大家都知道,80%-90%的非创伤性心搏骤停为室颤引起,且每过1min除颤的成功率会下降7%-10%,当转变为心停搏后复苏成功的希望则很少。
因此要促使各个国家和地区加大对急诊急救医疗体系的建设和投入,使国际心肺复苏指南的各项措施能落到实处,从而切实的提高院外心搏骤停患者的复苏成功率。
二、心跳骤停后脑缺血缺氧损害与脑复苏心跳骤停是全脑缺血缺氧性损害最为重要的原因。
心跳骤停及心肺复苏后的一系列病理生理过程可触发易损区域(海马、皮层、丘脑等)神经细胞的缺血缺氧性损害。
大量的神经细胞坏死和凋亡后引起相应的神经功能障碍,包括顺行性记忆缺失,学习困难,情绪和社会行为改变,抑郁,严重的出现昏迷、持续植物状态直至死亡。
1910年左右美国学者Guthrie首次将脑作为复苏的靶器官。
但直至20世纪70年代,研究者们才逐步重视心跳骤停后脑缺血缺氧性损害的研究。
随着对发病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相关的脑保护/复苏治疗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目前对于心跳骤停后脑缺血缺氧损害的机制仍缺乏足够的了解,脑复苏的治疗效果仍然不理想。
国外研究数据显示心跳骤停后短期生存者中有50%死于神经功能障碍,而20~50%长期存活者中存在神经功能后遗症。
因此,我们有必要进一步加强相关的研究。
(一)、全脑缺血缺氧性脑损害的机制1. 血流动力学紊乱脑血流中断是心跳骤停后脑损害的启动环节,而再灌注阶段血流动力学的紊乱延续和加重了脑缺血缺氧损害。
再灌注紊乱大约经历4个时期,即无复流期,反应性充血期,延迟性低灌注期及后期改变。
循环恢复早期由于脑微循环改变和脑灌注压低等原因可出现无复流现象,继而由于脑血管的麻痹出现数十分钟的反应性充血期,然后为延迟性多灶性低灌注期,此期可持续2至12小时,是脑缺血缺氧损害的最重要阶段。
此时尽管全脑血流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但海马、大脑皮层等局部仍处于低灌注状态,在这些区域甚至可出现涓流现象。
低灌注状态使得相应供血区域的组织能量供应明显下降,研究发现缺血24小时后脑白质区葡萄糖供应只有正常的70%,在灰质区只有54%。
2. 能量代谢异常脑组织虽然只占体重的2%,却消耗20%的氧和25%的糖分,因而对于缺血缺氧也最为敏感。
心跳骤停后,脑组织的储存氧20秒内即消耗殆尽。
氧供停止后,糖无氧酵解是唯一的能量来源,然而脑组织所储存的糖和ATP仅能维持5分钟,此时如果循环仍未恢复,能量代谢衰竭,神经细胞将出现不可逆的损伤。
研究发现即使在脑组织恢复糖和氧供应后,神经细胞仍可出现能量代谢的异常,这一现象被称为继发性能量代谢障碍。
线粒体损伤是继发性能量代谢障碍的主要原因。
线粒体是细胞能量产生的"工厂",缺血再灌注损伤时,自由基脂质过氧化作用和钙质沉积等原因导致线粒体结构破坏和功能异常,大量的线粒体的破坏导致神经细胞发生继发性能量代谢障碍。
从某种意义上说,功能正常的线粒体的数量是缺血缺氧打击后神经细胞命运的决定因素。
3. 神经细胞损伤能量代谢障碍可导致神经细胞损伤,并最终引起神经功能的缺失。
引起神经细胞损伤的机制尚未十分清楚,目前认为与以下因素有关:①乳酸性酸中毒缺氧期葡萄糖无氧酵解使大量乳酸产生和堆积于脑组织中,引起酸中毒。
恶劣的生存微环境可严重影响神经细胞正常的形态、结构和功能,并最终使其趋向于死亡。
②钙超载由于能量代谢障碍,细胞膜发生去极化和功能异常,细胞外钙离子大量流入细胞内,形成钙超载。
钙超载是多种原因导致神经细胞损害的共同基础,细胞内高浓度的钙可通过直接作用和各种钙相关酶的激活而引起细胞器损伤、蛋白质降解和DNA断裂。
③兴奋性氨基酸毒性作用兴奋性氨基酸包括谷氨酸盐、甘氨酸、天冬氨酸和γ氨基丁酸等。
由于能量缺乏,神经细胞摄取下降等原因,这些兴奋性氨基酸蓄积,并产生神经毒性作用可导致神经细胞肿胀、坏死。
④氧自由基损伤脑组织的缺血再灌注过程中产生的氧自由基具有广泛的细胞损伤活性:过氧化不饱和脂肪酸,破坏细胞膜的屏障作用;损伤线粒体膜,加重细胞能量代谢障碍;破坏酶和蛋白质,导致细胞功能和结构破坏;引起DNA断裂以及细胞变性、坏死。
应当注意的是,各种损伤机制并非单独存在和起作用,而是相互联系,互相影响的,例如:兴奋性氨基酸可通过激活谷氨酸盐受体促进钙内流,自由基损伤细胞膜也可使钙内流增加,而细胞内钙浓度增加又可促进谷氨酸盐等释放,并激活磷脂酶等使自由基产生增加。
通过相互间的联系网络,各种损伤因素形成瀑布样级联反应,最终导致广泛的神经元损伤和神经功能障碍。
4. 分子水平机制从分子水平探讨脑缺血缺氧损害机制是目前研究的热点。
已有的研究表明脑缺血损伤时,神经细胞有多种基因表达异常,如即早期基因c-fos、c-jun以及热休克蛋白等表达明显增加,而微管相关蛋白、微管运动蛋白等细胞结构蛋白等表达则下降,基因以及相应的功能蛋白的表达改变可能是脑缺血性损害的分子基础。
最近研究还发现,心肺复苏后3小时,丘脑等缺血易损伤区域凋亡相关配体FasL表达明显上调,这可能是这些区域易于发生缺血性损伤的原因之一。
(二)、脑复苏治疗1. 综合治疗脑损害是心跳骤停引起的全身缺血缺氧性损害的一部分,脑复苏治疗应与复苏治疗的其它环节紧密相连。
实验和临床研究即证实:尽快恢复自主循环,减少脑缺血时间可减少心跳骤停患者神经系统后遗症的发生;提升复流后的动脉血压可增加脑组织灌注,减少脑组织无复流及低复流现象的发生,并改善神经功能愈后。
同时,脑功能状况与内环境状态以及其它器官的功能状况息息相关,因而积极处理复苏后综合征、防治多器官功能障碍和维持内环境稳定对于脑功能的恢复有着重要的意义。
2. 低温治疗低温治疗是目前唯一在临床研究中被证实有效的脑保护措施。
早在上世纪50年代即有研究者发现中度低温(28~32℃)具有较好的脑保护效果。
但由于低温治疗可能导致心律失常、血液凝滞,感染机会增加等并发症,相关的研究一直停滞不前。
直到20世纪70年代,Safar 等在动物实验中应用轻度低温(32~36℃)取得了较好的脑保护效果,并且相应并发症较少。
进而,欧洲自1996~2001年进行的多中心临床研究取得了令人兴奋的结果。
研究中通过体表冷空气降温方式将心跳骤停患者体温降至32~34℃,并维持24小时,结果发现有52%患者存活并且神经功能状况良好,与同中心历史数据对比,神经功能结局改善两倍,并且未发现与低温治疗相关的副作用。
日本和澳大利亚开展的临床研究也得到类似的阳性结果。
根据这些研究成果,国际复苏学联络委员会(ILCOR)于2003年发表声明:院外心跳骤停和初始心律为室颤的意识丧失成人应予以32~34℃的低温治疗12至24小时,对于其它初始心律和院内心跳骤停的患者,这一治疗同样有益。
作为低温治疗的一部分,1984年Safar和Bellamy提议进行"休眠治疗以延迟复苏"的研究。
作者提出在大出血等原发病因未纠正的情况时进行的心肺复苏成功率极低,此时在心跳骤停早期(5分钟内)采用深低温等手段以保护脑等脏器功能,在处理出血等情况后再进行"延迟复苏"以提高复苏成功率。
在随后的研究中,研究者们通过动脉灌注冰盐水将犬的体温降至10℃,使其在经历60~120分钟的无血流状态后被成功地复苏,并且不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再次证实了低温治疗具有确切的脑保护作用。
低温治疗的脑保护作用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①减少兴奋性氨基酸释放;②抑制NO合酶的激活,减少NO的产生;③降低组织氧耗,延缓继发性脑能量代谢障碍的发生,减少ATP 消耗和防止细胞膜去极化;④抑制钙超载的发生;⑤改善脑血流紊乱和减轻脑水肿;⑥减轻细胞内酸中毒;⑦减弱自由基反应;⑧抑制蛋白激酶C的活性;⑨减轻缺血导致的微管相关蛋白2的丧失,维持正常的神经元细胞骨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