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大城市周边的农业产业布局和农村居民点发展模式的探讨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者简介 马文涵,武汉市规划局剐局长 张晓达,武汉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高
级工程师 黄晓芳,武汉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规划
师.hxf-08@hotmaii.c咖
万方数据
1.1杜能农业区位理论 约翰·杜能(Johann Thunen)是现代西方区位理论的先驱者,他根据当时德国
农业和市场的关系,摸索出因地价不同而引起的农业的分布现象,创立了农业区位 理论。杜能采用的是“孤立化的方法”排除其它要素(像土质条件,土地肥力,河 流等)的干扰,而只探讨一个要素(即市场距离)的作用,分析农业生产方式的配 置与距城市距离的关系。认为中心城市周围农业呈圈层由内向外依次排列。第一圈 主要生产蔬菜。水果等产品;第二圈主要发展林业生产,向城市出售燃料和木材; 第三、四、五圈主要生产谷物;第六圈主要经营畜牧业。根据离城市的距离不同, 各个圈层又有不同的耕作制度。虽然杜能的理论模式过于理想化,假设前提较多, 考虑因素也比较简单。但毕竟说明了城市和农村的发展是紧密联系的,城市周边农 业生产要根据区位特点选择相应的耕作制度。对今天而言。杜能农业区位理论对于 合理配置城市外围农业地区土地资源和产业发展具有借鉴意义,为研究特大城市周 边农业产业布局和农村居民点发展模式提供理论指导(图1)。
交通便捷
精品农业。
居民点高 度集中
离中心城区较 种养结合,多种经营,农产品的加 规模化、产业化。机 居民点适
中郊圈层
近,交通较便捷 工业和流通业比较发达
械化程度较高
度集中
离中心城区较 特色农业、反季节农业、休闲农
远郊圈层
传统生产方式
远,交通较不便 业、生态农业和生态林业
居民点分 散
图1 杜能圈形成机制与圈层结构示意圈 资料来源:约翰·杜能.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
2.1居民点分布维系历史格局,但受 重大工程影响较大。农村人口集聚场所 一般分为集镇、中心村、基层村,分别 是传统的乡、生产大队及生产小队所在 地。尽管特大城市周边农村的生活条件 有了很大的变化.由于农业生产力所 限,特别是生活方式进步缓慢,村落的 分布大体上依旧维系历史格局。从历史 过程看。村落分布受自然地理条件的影 响最大。如平原地区多为均衡分散型; 谷地、盆地多为点状、线状密集型;丘 陵、山地为串状分散型(图4)。由于特 大城市周边地域重大基础设施布局相对 突出,其对村落分布的影响较之一般地 区要大得多。如港口、铁路、公路建 设,吸引大量的人口移动,从而影响居 民点的轴向增长:中心城市产业转移; 中心镇、卫星城的建设.工业项目的配 置;区域资源的开发(如矿山、水资 源、旅游资源的开发),能够引导人口 向建设地区集聚。从而使居民点的传统 分布格局发生较大变化。从总体上看, 对集镇影响最大。而基层村影响相对较 ,j、。
2 特大城市周边农村居民点布 局现状特征
图4农村居民点布局模式
仅建房多以楼房为主,而且建筑质量和 装修标准都有很大提高。甚至别墅型楼 房在农村也不鲜见。但是.由于缺少规 划布局的引导.农村房屋布局比较随 意,“有新房,无新村”现象突出,无 序建设较为普遍。
2.3村庄建设投入加大,但设施水平 依然偏低。在近几年新农村建设过程 中.普遍加大了对基础设施和社会设施 建设力度.但除少数试点村外,多数居 民村特别是偏远贫困自然村落资金投入 依然不足.饮水、通讯、文化娱乐、体 育健身、环境卫生等设施水平较差,与 中心城市反差很大。究其原因,一方面 是资金缺口较大。另一方面由于居民点 分散。规模较小,对基础设施和社会设 施建设形成一定的制约。
3 特大城市周边农村居民点布 局模式
3.1城市社区型。这一类型主要适用 于特大城市近郊区。该地区是中心城向 外拓展的前沿,是城镇化的潜在区域。 产业发展以城市绿地.蔬菜种植,农产 品加工,交易会展为主要特征:而人口 特征则是户籍农业人口和大量外来人口 并存。该地区农村居民点建设要以城市 社区为目标,对现有村庄进行改造建 设。建设规模既要考虑户籍人口的迁 并。更要考虑外来流动人口租住的需 要。在基础设施、社会设施布局方面, 参考社区建设标准。用地布局要为加工 业发展留有余地。建筑可以多层为主, 既节约用地,又形成区别于传统农村的 新面貌。在村庄改造为社区型聚落的过 程中,要着眼未来,作好与城市规划的 衔接,避免今后成为城中村带来新的困 难。
通过分析北京、广州、武汉等外特 大城市周边的农业空间布局发现.这些
田3武汉市农业产业布局规划图
特大城市周边的农业一般分为以下几个 圈层结构(表1): 1.2.1近郊农业圈。该圈层近邻中心城 区,近享受中心城区人才、资金、技 术、市场的优势。是未来城市化发展的 主要方向。由于临近主城,属城乡结合 地带,交通便捷、工业比较发达.优越 的区位条件使得本区农村地区最有条件
Abstract:Analyzes the characters of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agriculture industry around megalopolis and the corresponding layout of rural residential areas;and de- vclops four distribution models of rural residential areas based Oil different locations and industry development conditions. Keywords:megalopolis;agriculture industry;rural residential areas;developmental modeI
灶大城市周边地区是城市快速拓展的区域,受中心城区的影响,该地区的空间
’l、J资源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其中.农村居民点与农业产业布局有着较强的关 联性。笔者以此为切入点,探讨农村居民点的布局模式,对于统筹城乡发展,加快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节约集约土地资源的重要意义。
1 特大城市周边农业空间布局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3363(2009)07-0253--04
2009年第7期 总第185期毒式市删掣j列
特大城市周边的农业产业布局 和农村居民点发展模式的探讨
马文涵 张晓达 黄晓芳
提要 分析特大城市周边农业产业空 间布局特征.以及与农业产业相时应的 农村居民点的布局.并根据不同的区住 和产业发展条件提出了4种农村居民点 布局模式。 关键词 特大城市;农业产业;农村居 民点:发展模式
2.4居住人员构成复杂。农业人口数 量锐减。由于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以及 城乡差别的客观存在,特大城市周边地 域内农业人口数量显著下降,与此同 时.城郊地区农村居民点又成为外来人 口的居住地。从而使得人口构成复杂 化。这一特征,与一般农村地区人口净 流出状况的区别在于户籍人口流出的同 时.又吸引了部分外来人口的流入。与 之对应.农村的收入来源也呈多样化的 特征.表现为农业生产收入不再是唯一 来源.甚至不是主要来源。
2.5居民点用地粗放,土地集约利用 程度低。农村居民点占地面积大,与城 市相比.粗放低效特征十分明显。大城 市周边农村居民区的人均用地面积为在
200面,人.超过国家规定的150耐从的
上限,节约集约的空间十分巨大。与此 同时.由于交通设施以及其它重大基础 设施建设的影响,集镇、村落变迁导致 产生了闲置地和废弃的老宅基地,而外 出务工形成的候鸟式往返。使农村房屋 在春节和农忙以外长期空闲,同样形成 浪费。此外。一户多宅,建新不拆旧的 现象也较普通。尽多宅基地管理政策制
255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万方数据
马文涵 张晓达 黄晓芳 特大城市周边的农业产业布局和农村居民点发展模式的探讨
定较严格,但在实际T作中却执行不到 位。疏于管理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2001 年税费改革后,农村建房不再征收费 用,从而失去了加强管理的动力。 2.1.6居民点与产业布局联系不紧,迁 并工作难度较大。土地是不可再生的宝 贵资源,在城市化过程中。建设用地不 断增加是客观要求.但建设又必须节约 集约用地。目前,特大城市与周边农村 居民点建设还没有进入到规划调控的良 好运行轨道.产业发展水平和产业空间 布局状况对居民点分布的影响还没有有 效地显现。迁村并点、土地整理的困难 不少,力度不大,效果也没有很好地反 映出来。
改变广大农村地区长期形成的自发式、 分散经营的小农耕作方式.逐步形成适 度集中的农村居民点布局模式。由于本 区直接临近中心城区.其农业的改善生 态、休闲旅游功能大于提供农产品功 能,多以蔬菜、花卉、林果、草坪等绿 色园艺产业为主。发展设施农业、体验 农业、科普农业和精品农业。
254
万方数据
2009年第7期总第185期童黼删学列
A Study 011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Agriculture Industry and the Develop- mental Model of Rural Residential Areas around Megalopolis MA Wenhan.ZHANG Xlaoda.HUANG Xlaofang
1.2特大城市周边农业布局特征
253
马文涵 张晓达 黄晓芳 特大城市周边的农业产业布局和农村居民点发展模式的探讨
地
璺
袈
(城市 自由 林业 轮作 谷擎 三一
畜牧
表1 特大城市周边农业产业翻层结构裹
农业圈层
区位交通
产业特征
生产特点
居民点布 局特点
紧邻中心城区. 设施农业、体验农业、科普农业和
近郊圈层
科技农业
122中郊农业圈。该圈层位于近郊农 业圈外围,主要是平原地区.是传统的 农业生产区,受特大城的的辐射影响, 本区农业产业类别上。既不同于传统农 业,也有别于一般郊区农业.具有鲜明 的都市农业特征,以规模化、产业化为 主要特征,具体表现在农业产业化程度 比较高。利用农村田园景观、资源生态 及环境资源。结合种植业和养殖业的生 产,融合农业经营、农村文化和农户生 活,形成集商品生产、生态建设等功能 为一体的市场化、产业化、集约化、科 技化的现代农业产业生产模式。农户采 取种养结合方式。结合农副产品丰富的 优势发展多种经营.农产品的加工业和 流通业也比较发达。由于农业产业化和 机械化的推广.农民在田地里的劳作时 间减少,居民点可以适度集中。是农村 城镇化的主要推进地区。 1.2.3远郊农业圈。该圈层位于特大城 市的远郊区。本区离中心城区较远。交 通也不及近郊和中郊地区方便。一方 面,利用其独特的自然资源条件发展旅 游业,另一方面,发展特色农业、反季 节农业、休闲农业、生态农业和生态林 业,成为近郊、中郊农产品的补充。本 区农业的另一大功能是其生态保障功 能,由于特大城市规模比较大,面积普 遍超过lOOkmz。城市内部相对而言比较 拥挤,环境质量较差,那么其外部的农 业地域就不单是农业产业的生产空间。 往往还兼有城市外围生态屏障的作用。 北京市农业产业布局研究从环境保护和 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对北京农业的功能进 行了科学定位。并提出“公益功能为 主,兼顾经济功能的都市型农业引导第 一产业发展”.为北京建设“宜居城市” 服务的全新农业产业布局和发展的新思 路。上海市提出以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的 生态环境为出发点.强化农业生态功 能,为市民营造“绿肺”。
2.2居民点“有新房。无新村”。布局 缺乏规划引导。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的 收入有了大幅提高.1990年代末至今出 现了村民建房高潮。特别是近几年,随 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农村的基础设施 建设力度加大。道路、自来水、电力、 通讯、卫生室、沼气能源绿化建设等在 农村全方位展开。相对于一般农村地区 而言。在特大城市周边。由于依托城市 发展。农民增收致富较快,农村地区不
经济关系.1985.
田2北京市农业产业布局规划图 资料来源:赵信一。赵振超.2007.
特大城市周边区域是中心城市最为 直接的腹地,接受中心城市吸引和辐射 最强、影响最大的地区。正如杜能农业 区位论的圈层布局特点所示。由于中心 城区的强大吸引和辐射作用。特大城市 周边的农业产业围绕主城呈环状分布的 特征十分明显。如北京由里向外形成了 5个农业发展圈:城市发展圈、近郊农 业发展圈、平原农业发展圈、山区生态 涵养发展圈、环京外埠合作农业发展圈 等5个圈层(图2、3)。
级工程师 黄晓芳,武汉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规划
师.hxf-08@hotmaii.c咖
万方数据
1.1杜能农业区位理论 约翰·杜能(Johann Thunen)是现代西方区位理论的先驱者,他根据当时德国
农业和市场的关系,摸索出因地价不同而引起的农业的分布现象,创立了农业区位 理论。杜能采用的是“孤立化的方法”排除其它要素(像土质条件,土地肥力,河 流等)的干扰,而只探讨一个要素(即市场距离)的作用,分析农业生产方式的配 置与距城市距离的关系。认为中心城市周围农业呈圈层由内向外依次排列。第一圈 主要生产蔬菜。水果等产品;第二圈主要发展林业生产,向城市出售燃料和木材; 第三、四、五圈主要生产谷物;第六圈主要经营畜牧业。根据离城市的距离不同, 各个圈层又有不同的耕作制度。虽然杜能的理论模式过于理想化,假设前提较多, 考虑因素也比较简单。但毕竟说明了城市和农村的发展是紧密联系的,城市周边农 业生产要根据区位特点选择相应的耕作制度。对今天而言。杜能农业区位理论对于 合理配置城市外围农业地区土地资源和产业发展具有借鉴意义,为研究特大城市周 边农业产业布局和农村居民点发展模式提供理论指导(图1)。
交通便捷
精品农业。
居民点高 度集中
离中心城区较 种养结合,多种经营,农产品的加 规模化、产业化。机 居民点适
中郊圈层
近,交通较便捷 工业和流通业比较发达
械化程度较高
度集中
离中心城区较 特色农业、反季节农业、休闲农
远郊圈层
传统生产方式
远,交通较不便 业、生态农业和生态林业
居民点分 散
图1 杜能圈形成机制与圈层结构示意圈 资料来源:约翰·杜能.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
2.1居民点分布维系历史格局,但受 重大工程影响较大。农村人口集聚场所 一般分为集镇、中心村、基层村,分别 是传统的乡、生产大队及生产小队所在 地。尽管特大城市周边农村的生活条件 有了很大的变化.由于农业生产力所 限,特别是生活方式进步缓慢,村落的 分布大体上依旧维系历史格局。从历史 过程看。村落分布受自然地理条件的影 响最大。如平原地区多为均衡分散型; 谷地、盆地多为点状、线状密集型;丘 陵、山地为串状分散型(图4)。由于特 大城市周边地域重大基础设施布局相对 突出,其对村落分布的影响较之一般地 区要大得多。如港口、铁路、公路建 设,吸引大量的人口移动,从而影响居 民点的轴向增长:中心城市产业转移; 中心镇、卫星城的建设.工业项目的配 置;区域资源的开发(如矿山、水资 源、旅游资源的开发),能够引导人口 向建设地区集聚。从而使居民点的传统 分布格局发生较大变化。从总体上看, 对集镇影响最大。而基层村影响相对较 ,j、。
2 特大城市周边农村居民点布 局现状特征
图4农村居民点布局模式
仅建房多以楼房为主,而且建筑质量和 装修标准都有很大提高。甚至别墅型楼 房在农村也不鲜见。但是.由于缺少规 划布局的引导.农村房屋布局比较随 意,“有新房,无新村”现象突出,无 序建设较为普遍。
2.3村庄建设投入加大,但设施水平 依然偏低。在近几年新农村建设过程 中.普遍加大了对基础设施和社会设施 建设力度.但除少数试点村外,多数居 民村特别是偏远贫困自然村落资金投入 依然不足.饮水、通讯、文化娱乐、体 育健身、环境卫生等设施水平较差,与 中心城市反差很大。究其原因,一方面 是资金缺口较大。另一方面由于居民点 分散。规模较小,对基础设施和社会设 施建设形成一定的制约。
3 特大城市周边农村居民点布 局模式
3.1城市社区型。这一类型主要适用 于特大城市近郊区。该地区是中心城向 外拓展的前沿,是城镇化的潜在区域。 产业发展以城市绿地.蔬菜种植,农产 品加工,交易会展为主要特征:而人口 特征则是户籍农业人口和大量外来人口 并存。该地区农村居民点建设要以城市 社区为目标,对现有村庄进行改造建 设。建设规模既要考虑户籍人口的迁 并。更要考虑外来流动人口租住的需 要。在基础设施、社会设施布局方面, 参考社区建设标准。用地布局要为加工 业发展留有余地。建筑可以多层为主, 既节约用地,又形成区别于传统农村的 新面貌。在村庄改造为社区型聚落的过 程中,要着眼未来,作好与城市规划的 衔接,避免今后成为城中村带来新的困 难。
通过分析北京、广州、武汉等外特 大城市周边的农业空间布局发现.这些
田3武汉市农业产业布局规划图
特大城市周边的农业一般分为以下几个 圈层结构(表1): 1.2.1近郊农业圈。该圈层近邻中心城 区,近享受中心城区人才、资金、技 术、市场的优势。是未来城市化发展的 主要方向。由于临近主城,属城乡结合 地带,交通便捷、工业比较发达.优越 的区位条件使得本区农村地区最有条件
Abstract:Analyzes the characters of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agriculture industry around megalopolis and the corresponding layout of rural residential areas;and de- vclops four distribution models of rural residential areas based Oil different locations and industry development conditions. Keywords:megalopolis;agriculture industry;rural residential areas;developmental modeI
灶大城市周边地区是城市快速拓展的区域,受中心城区的影响,该地区的空间
’l、J资源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其中.农村居民点与农业产业布局有着较强的关 联性。笔者以此为切入点,探讨农村居民点的布局模式,对于统筹城乡发展,加快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节约集约土地资源的重要意义。
1 特大城市周边农业空间布局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3363(2009)07-0253--04
2009年第7期 总第185期毒式市删掣j列
特大城市周边的农业产业布局 和农村居民点发展模式的探讨
马文涵 张晓达 黄晓芳
提要 分析特大城市周边农业产业空 间布局特征.以及与农业产业相时应的 农村居民点的布局.并根据不同的区住 和产业发展条件提出了4种农村居民点 布局模式。 关键词 特大城市;农业产业;农村居 民点:发展模式
2.4居住人员构成复杂。农业人口数 量锐减。由于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以及 城乡差别的客观存在,特大城市周边地 域内农业人口数量显著下降,与此同 时.城郊地区农村居民点又成为外来人 口的居住地。从而使得人口构成复杂 化。这一特征,与一般农村地区人口净 流出状况的区别在于户籍人口流出的同 时.又吸引了部分外来人口的流入。与 之对应.农村的收入来源也呈多样化的 特征.表现为农业生产收入不再是唯一 来源.甚至不是主要来源。
2.5居民点用地粗放,土地集约利用 程度低。农村居民点占地面积大,与城 市相比.粗放低效特征十分明显。大城 市周边农村居民区的人均用地面积为在
200面,人.超过国家规定的150耐从的
上限,节约集约的空间十分巨大。与此 同时.由于交通设施以及其它重大基础 设施建设的影响,集镇、村落变迁导致 产生了闲置地和废弃的老宅基地,而外 出务工形成的候鸟式往返。使农村房屋 在春节和农忙以外长期空闲,同样形成 浪费。此外。一户多宅,建新不拆旧的 现象也较普通。尽多宅基地管理政策制
255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万方数据
马文涵 张晓达 黄晓芳 特大城市周边的农业产业布局和农村居民点发展模式的探讨
定较严格,但在实际T作中却执行不到 位。疏于管理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2001 年税费改革后,农村建房不再征收费 用,从而失去了加强管理的动力。 2.1.6居民点与产业布局联系不紧,迁 并工作难度较大。土地是不可再生的宝 贵资源,在城市化过程中。建设用地不 断增加是客观要求.但建设又必须节约 集约用地。目前,特大城市与周边农村 居民点建设还没有进入到规划调控的良 好运行轨道.产业发展水平和产业空间 布局状况对居民点分布的影响还没有有 效地显现。迁村并点、土地整理的困难 不少,力度不大,效果也没有很好地反 映出来。
改变广大农村地区长期形成的自发式、 分散经营的小农耕作方式.逐步形成适 度集中的农村居民点布局模式。由于本 区直接临近中心城区.其农业的改善生 态、休闲旅游功能大于提供农产品功 能,多以蔬菜、花卉、林果、草坪等绿 色园艺产业为主。发展设施农业、体验 农业、科普农业和精品农业。
254
万方数据
2009年第7期总第185期童黼删学列
A Study 011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Agriculture Industry and the Develop- mental Model of Rural Residential Areas around Megalopolis MA Wenhan.ZHANG Xlaoda.HUANG Xlaofang
1.2特大城市周边农业布局特征
253
马文涵 张晓达 黄晓芳 特大城市周边的农业产业布局和农村居民点发展模式的探讨
地
璺
袈
(城市 自由 林业 轮作 谷擎 三一
畜牧
表1 特大城市周边农业产业翻层结构裹
农业圈层
区位交通
产业特征
生产特点
居民点布 局特点
紧邻中心城区. 设施农业、体验农业、科普农业和
近郊圈层
科技农业
122中郊农业圈。该圈层位于近郊农 业圈外围,主要是平原地区.是传统的 农业生产区,受特大城的的辐射影响, 本区农业产业类别上。既不同于传统农 业,也有别于一般郊区农业.具有鲜明 的都市农业特征,以规模化、产业化为 主要特征,具体表现在农业产业化程度 比较高。利用农村田园景观、资源生态 及环境资源。结合种植业和养殖业的生 产,融合农业经营、农村文化和农户生 活,形成集商品生产、生态建设等功能 为一体的市场化、产业化、集约化、科 技化的现代农业产业生产模式。农户采 取种养结合方式。结合农副产品丰富的 优势发展多种经营.农产品的加工业和 流通业也比较发达。由于农业产业化和 机械化的推广.农民在田地里的劳作时 间减少,居民点可以适度集中。是农村 城镇化的主要推进地区。 1.2.3远郊农业圈。该圈层位于特大城 市的远郊区。本区离中心城区较远。交 通也不及近郊和中郊地区方便。一方 面,利用其独特的自然资源条件发展旅 游业,另一方面,发展特色农业、反季 节农业、休闲农业、生态农业和生态林 业,成为近郊、中郊农产品的补充。本 区农业的另一大功能是其生态保障功 能,由于特大城市规模比较大,面积普 遍超过lOOkmz。城市内部相对而言比较 拥挤,环境质量较差,那么其外部的农 业地域就不单是农业产业的生产空间。 往往还兼有城市外围生态屏障的作用。 北京市农业产业布局研究从环境保护和 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对北京农业的功能进 行了科学定位。并提出“公益功能为 主,兼顾经济功能的都市型农业引导第 一产业发展”.为北京建设“宜居城市” 服务的全新农业产业布局和发展的新思 路。上海市提出以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的 生态环境为出发点.强化农业生态功 能,为市民营造“绿肺”。
2.2居民点“有新房。无新村”。布局 缺乏规划引导。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的 收入有了大幅提高.1990年代末至今出 现了村民建房高潮。特别是近几年,随 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农村的基础设施 建设力度加大。道路、自来水、电力、 通讯、卫生室、沼气能源绿化建设等在 农村全方位展开。相对于一般农村地区 而言。在特大城市周边。由于依托城市 发展。农民增收致富较快,农村地区不
经济关系.1985.
田2北京市农业产业布局规划图 资料来源:赵信一。赵振超.2007.
特大城市周边区域是中心城市最为 直接的腹地,接受中心城市吸引和辐射 最强、影响最大的地区。正如杜能农业 区位论的圈层布局特点所示。由于中心 城区的强大吸引和辐射作用。特大城市 周边的农业产业围绕主城呈环状分布的 特征十分明显。如北京由里向外形成了 5个农业发展圈:城市发展圈、近郊农 业发展圈、平原农业发展圈、山区生态 涵养发展圈、环京外埠合作农业发展圈 等5个圈层(图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