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公益创业教育模式探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生公益创业教育模式探索
本文首先分析了高校开展公益创业教育的可行性。然后,通过回顾公益创业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以及公益创业教育的发展过程,明确公益创业教育的发展现状。最后,提出大学生公益创业教育的发展模式:公益创业教育需要与职业生涯规划和创新创业基础教育相结合;公益创业教育需要引入公益事业发展规律和商业活动运作体系;公益创业教育需要形成“专业学科+科研+实践”的互动模式;公益创业教育需要引入社会热点和法律法规的教学内容;公益创业教育需要调动高校第二课堂社会实践的志愿实践资源。
标签:大学生公益创业;创业教育;创新创业
高等学校作为青年发展的重要场所,承担着教育和引导青年的历史使命,因此,如何将创新创业实践与公益服务进行有机结合,并引入高等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成为具有时代需求的重要命题。
一、大学生公益创业教育发展现状
大学生公益创业相较于发展比较充分的传统商业创业模式而言,属于新兴事物。1978 年至1993 年,在商业大潮中发展的青年公益,在改革开放背景下,追逐利益的商业行为成为社会主调。然而,1987 年在广州诞生了全国第一条志愿者服务热线;1990年在深圳诞生了全国第一个注册义务工作者社团。民间开始自发地形成公益团体,尤其是青年群体,用公益行为带来人与人之间的温暖以平衡商业社会的冷漠和无情。1994年至2000年创业趋势中的青年公益,该时期全国兴起一股“创业热”“下海热”,党政部门、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职员纷纷辞职开办私营企业,进入外资企业。这群人在追求商业利益的同时,仍保持奉献社会的公益精神,积极参与志愿服务。第一个全国性志愿社团——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于1994 年正式成立,各地青年志愿者协会也纷纷成立。2008 年至今的公益创业与发展。受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的影响,公益志愿者形象深入人心。北京、广东率先探索“枢纽型組织”建设,部分公益组织注册成为社会机构、基金会等合法组织和机构,成为公益创业的新动力。在公益创业的发展历程中,公益创业走进高校,同样经历了一系列关键事件,主要包括2010年清华大学举办“让志愿与微笑成为青年学生的习惯”——2010 中国大学生志愿公益论坛,除主论坛外,还包括“北极光—清华”首届全国大学生公益创业实践赛总决赛、志愿公益促成长——大学志愿公益特色工作研讨、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专项工作研讨,以上活动都将公益理念与实践的结合作为探索重点;2014 年,“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将公益创业在竞赛体系中单列。由此可见,大学生公益创业教育的雏形已经形成,主要包括公益创业研究中心、公益创业论坛、专业赛事和课堂教育等。
二、大学生公益创业教育模式的探索
(一)公益创业教育需要与职业生涯规划和创新创业基础教育相结合
作为创业实践的路径之一,大学生在选择创业实践之前,务必认真探索和思考个人的职业规划。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旨在帮助大学生认识自我、了解社会,通过此类问题的探讨,可以明确个人的职业目标和个性特征等是否与公益创业要求吻合。因此,公益创业教育需要引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并将其作为创业教育的起点,以降低临阵退缩或半途而废造成的团队成员流失风险。
(二)公益创业教育需要引入公益事业发展规律和商业活动运作体系
公益创业与传统商业的区别在于其公益性特征和满足社会需求的目标,需兼顾公益性和盈利性。一方面,公益创业需要把握公益事业的发展规律,即如何通过创业手段实现其解决社会问题、满足社会需求的公益目标;另一方面,公益创业需要引入商业活动运作体系,以通过市场手段解决公益问题,实现公益性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公益创业教育需要形成“专业学科+科研+实践”的互动模式
公益创业教育引入高校需要立足大学人才培养的综合体系,充分调动学校的各项资源。公益创业教育是多学科共同发展的试验田,管理科学、社会科学、法学、思想政治学等多门学科均有利于提高公益创业教育的专业性,为其提供理论支撑和系统框架。同时,多学科交叉创新的科研成果可以通过公益创业平台付诸实践,形成资源共享、互相促进的良性循环,从而构建大学生公益创业教育生态体系。
(四)公益创业教育需要引入社会热点和法律法规的教学内容
公益创业的目标是满足社会需求。作为大学生开展公益创业实践,为克服社会经验不足的困难,如何选准社会需求作为创业切入点同样需要得到系统性教育和指导。此外,公益创业的形式包括成立社会组织、基金会等,需要研究和学习相关政策知识和法律法规知识。因此,公益创业教育需要引入社会热点和法律法规的教学内容,以满足具体实施过程中的现实需求。
(五)公益创业教育需要调动高校第二课堂社会实践的志愿实践资源
公益创业在高校得以发展的基础之一是大学生志愿实践活动,如“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大型赛会志愿者实践机会、团委学生会组织的志愿活动等。因此,公益创业教育需要调动高校第二课堂社会实践的志愿实践资源来解决发掘公益创业人才和培养人才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杜银伟.我国大学生公益创业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1.
[2]谭建光.中国青年公益创业与社会创新[J].青年探索,2014(03):32.
作者简介:刘咏琳(1998—),山东潍坊人,山东协和学院,软件工程16-1班学生;李冬(1988—),山东枣庄人,本科学士,山东协和学院,辅导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