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抗震加固技术综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绪论
1.1 建筑抗震加固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意义
在过去的年里,世界各地的地震现象此起彼伏。特别是近年,罕遇地震频频出现。上世纪90年代至今,世界各大地震所引发的震害经济财产损失屡创新高,远超出了社会的预期和可承受的范围。
我国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与欧亚地震带的交汇部位,地震活动频
度高、强度大、震源浅、分布广,是一个震灾严重的国家。据统计资
料显示,中国的陆地地震占全球陆地地震的三分之一,地震及其他自然
灾害的严重性构成了中国的基本国情之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震害对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的影响愈演愈烈。如何降低地震对建筑物、构筑物及城市生命线工程的损伤,减少震害带来的经济损失,就变得极
其重要,成为人们越来越关心的问题。工程界开展了诸多工作,除了研
发更为准确合理的抗震理论、方法、新技术外,以提高现有建筑物、
构筑物抗震性能为目标的加固改造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当前,世界各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大多采用“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三水准设防准则。该理论以保障生命安全为基本目标,
在工程实践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发生地震的情况下有效的保障了
使用者的生命安全。但上世纪年代发生的几次大地震,引发了世界地
震工程界对设防水准、结构安全和经济性之间合理关系的重新认识。
一次次惨痛的地震灾害告诉我们,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类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和土地人口密度的增加,地震引发的震害损失呈上升态势。甚至于中等强度的地震都会导致远超社会预期的巨大经济损失。
在现实生活中,社会和建筑物使用者对于建筑物抗震的需求是多层次的,而非单一的目标,现代以及未来的人类建筑不仅需要能够在地震中抵御倒塌的危险,还必须控制地震所带来的经济损失、延续结构的使用功能。当前以保证人的生命安全为目标的单一设防理念己不能完全满足社会的需求。强化结构的抗震安全目标并提高结构的抗震功能要求,已经成为工程抗震领域鱼待解决的课题。
1.1.1建筑抗震加固的时代背景
地震灾害的主要属性是土木工程灾害,土木工程是灾害的主要载体,而土木工程手段又是防灾减灾的主要手段。提高建筑物抗震性能是防止并减轻震害损失的核心内容。建国至今,我国的建筑设计思想从抗震不设防到抗震设防,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从无到有,历经变迁,深刻地反映了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同时也造成了我国建筑领域各时代建筑类型多样、条件多变、情况复杂的局面。
在我国的地震区内存在相当一部分的建筑物、构筑物,其结构抗侧力不足,不能满足抗震要求。原因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点:(1)地震区划图的修订使得抗震设防烈度有所提高,或原结构设计时未进行抗震设计。
(2)建国前后甚至更早年代建造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砌体结构,己接近或超过其服务基准期,结构的安全性下降,是否满足抗震要求,需要进行抗震鉴定。
(3)建筑结构在设计、施工中存在失误,或在建筑使用基准期内出现使用变更、建筑物加层、附加设施改变等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