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夺淮入海的原因及其危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河夺淮入海的原因及其危害
一.黄河夺淮以前的淮河
古代淮河水系,大体上是独流入海的淮河干流以及干流南北的许多支流。淮北支流主要是洪汝河、颍河、涡河和汴泗河、沂沭河等。其中支流水系变化最大的是泗水水系。古泗水源出蒙山,经曲阜、兖州、沛县至徐州东北角会汴水;又在邳县的下邳会沂水、沭水,在宿迁以南会濉水。至今淮阴与淮河会流。古泗水的上游部分与现在的泗河相似,下游部分由于黄河夺淮,已被南四湖和中运河所代替。古泗水流域面积比现今骆马湖以上沂沭泗水系面积要大,当时是淮河最大的支流。
淮河本来属于外流河,即淮河水最终将由陆地流入海洋,淮河原本也有自己的入海水道。是一条独流入海的河流。但由于淮河流域水系地貌的原因,历史上黄河中下游河道多次出现改道,特别是黄河的夺淮夺泗入海,淤塞了下游入海通道(即今废黄河),洪水排泄不畅,四处泛滥。侵占了淮河的入海河道,使得原本成形的淮河水系出现紊乱,从而导致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或涝或旱。1546年后,人为地把黄河引入泗水南流,和淮河一起入海。由于黄强淮弱,淮河下游积沙渐高,形成地上河。淮河不再成为一条畅通的水道,而在淮河较低地方,即在淮泗汇口以上的洪泽湖区,首先积水成一湖泊,把宋代以前各小湖连起来,成为洪泽湖。
黄河挟带一万多亿吨泥沙的黄水,使鲁南的沂、沐、泅河不能入淮;苏北淮阴以下入海河道被夷为平地,逼淮从洪泽湖南决入江;无数支流和湖泊被淤浅或被荒废,整个淮河水系遭到彻底破坏。黄河使淮河环境的变迁,成了世界河道史上罕见的变化最激烈的河道之一。
根据史料记载,黄河曾有数次侵夺淮河流域,但为时较短,对淮河流域改变不大。唯1194年第四次大改道起,淮河流域的豫东、皖北、苏北和鲁西南地区成了黄河洪水经常泛滥的地区。黄河长达661年的侵淮,使得淮河流域的水系,发生了重大变化。
二.1194~1855年黄河夺淮的经过
从1194~1855年,黄河长期夺淮达661年,这一时期,在中国的近代史上经历了宋、元、明、清四个朝代。据《淮系年表》及其它有关史料记载,在4个朝代期间,淮河水系经历以下变化。
(一)宋朝时期
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东京留守司杜充为了阻止金兵南下,在滑县李固渡(今滑县西南沙店集南三里许)西,人为决堤,使黄河经李固渡东流经滑县之南、濮阳、东明之间,再经鲁西南的巨野、嘉祥、金乡一带流入泗水,由泗水入淮,使得黄河从此离开了历时数千年东北流向渤海的河道,改由山东汇泗入淮,致使暴虐的黄河在无遮无挡的淮北大平原,一泻千里,抢去淮河入海的水道,造成黄河历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道。自此,黄河开始了长达六百多年的夺淮历史。
在宋朝的83年期间(1195~1278年),主流东夺汴泗,短期内尚较稳定,未造成很大影响。
(二)元朝时期
元代河患频仍,流路紊乱,形同金代,不同的是,黄河下游河段逐步南移、西移。元代
治河方案是保北不保南,因为北决会影响到会通河的正常运行,故南岸多留水口,听任黄河水在涡、颍及濉等河之穿行。一直到至正十一年(1351年),元政府始任命贾鲁治河。
在元朝统治的88年期间(1279~1367年),黄河向南决口增多,淮河水系受到扰乱,水灾日益频繁。其中至元25年(1288年),黄河决阳武22处,主流向南泛滥,由涡河入淮。后经元明两代的治理,直至1644年,黄河才复向东出徐州入泗河,结束了黄河由涡、颍入淮的局面。元、明两代,均建都北京,为了维护大运河南粮北运的任务(即漕运),在治河策略上,都是尽力防止黄河向北决口,以免危及运河。元至正4年(1344年),黄河在白茅口(今山东曹县境内)决口,严重威胁漕运。朝廷派贾鲁治理黄河,贾鲁主张"疏塞并举",疏是疏浚原汴河,导水东行。塞是修筑北堤,堵塞决口。1351年贾鲁大举治河,堵决口,修北堤,一年工毕,河复故道。共浚深河道80余里,堵决口20余里,修各种堤坝36里。使黄河自黄陵岗以东河道改在徐州会入泗水,当时称为贾鲁河。贾鲁的治河据说是相当成功而快捷的,胡渭称之为“奏功神速,前古所未有”。经贾鲁治理的河道,行经原武(今原阳西南)黑洋山、阳武(今原阳)、封丘荆隆口、中滦镇,至开封陈桥镇,又经仪封黄陵冈(今兰考东北、曹县西南鲁豫交界的一片岗地),又经曹县新集、商丘丁家道口、虞城马牧集、夏邑(今下邑)司家道口、韩家道口,经萧县赵家圈,出徐州小浮桥入运(即泗水)。贾鲁治河后不久,元政府即告灭亡。以后,由于年久失修,黄河又出现了以南流入涡、颍为主,以东流入泗为次的南、东分流局面。当时南流的称大黄河,东流的称小黄河。
淮河流域支流在元朝期间,也有很大变化。1335~1337年间,河南汝水泛滥,有司自舞阳断其流,引汝河水东流,改道入颍河,从此汝河有南北之分,舞阳以北为北汝河,舞阳以南为南汝河,这就是现在漯河以西的北汝河、沙河、澧河三水系改流入颍河的经过。又在元至正16年(1356年),贾鲁自郑州引索水、双桥等水经朱仙镇入颍河,以通颍、蔡、许、汝等地的漕运。
(三)明朝时期
在明朝统治的275年间(1368~1643年),治黄策略仍与元朝相似。为了维持大运河的漕运,尽力避免黄河向北溃决。明弘治6~8年(1493~1495年),刘大夏治理黄河,采取遏制北流、分流入淮的策略,于黄河北岸筑太行堤,自河南胙城至徐州长一千余里,阻黄河北决,迫使南行。在黄陵岗以下,疏浚贾鲁旧河,分泄部分黄水出徐州会泗河,使得黄河主流继续由涡河和颍河入淮。直到明正德3年(1508年)黄河北徙三百里,主流由徐州入泗,黄河向南经涡河、颍河入淮河的水量才日益减少。明万历6~17年(1578~1589年),潘季驯治黄河。潘季驯采取"蓄清、刷黄、济运"的治河方针,大筑黄河两岸堤防,堵塞决口,束水攻沙,同时修筑高家堰(即洪泽湖大堤),迫淮水入黄河攻沙。他大修黄河北岸的太行堤,又修筑黄河南岸堤防,把黄河两岸堤防向下延伸到淮阴。经过这次大规模治理,黄河一时趋于稳定。但以后由于河床不断淤高,黄河两岸决口增多。在明万历统治时期的23年(1596~1619年)中,黄河决口18次,几乎年年决口。在明朝统治期间,淮河流域的变化,除黄河主流由向南转而向东,经徐州夺泗夺淮,灾区下移到江苏和山东以外,还修建了洪泽湖大堤,并在大堤上修建了泄水闸坝以分淮入海入江。明万历32年(1604年),还开辟了微山湖以下至骆马湖之间的运河,以避免黄河航运的危险,这就是现在的韩庄运河的一部分。
明人治河方案经历了初期“分流”、中期白昴、刘大夏的“北堤南分”及明末潘季驯的“束堤治河”的探索阶段,经潘氏固定的河道即今地图上的“废黄河”,与贾鲁河道流向大致一致。
(四)清朝时期
黄河夺淮在清朝统治期间共计211年(1644~1855年),黄河已不再向涡河、颍河分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