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延巳《蝶恋花》原文、注释、译文、评析及作者简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冯延巳《蝶恋花》原文、注释、译文、评析及作者简介
《蝶恋花》
冯延巳
谁道闲情抛却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
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
河畔青芜堤上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
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
1.闲情:闲愁。
实际指爱情、相思。
2.病酒:饮酒过量,醉酒。
3.青芜:丛生的青草。
春天悄悄来临了。
请看那河畔的青草,堤上的嫩柳,无不带来了春意萌动的消息。
然而,对于被恋情所困扰的人来说,万物的复苏同样也催发了心中沉埋的惆怅情绪。
于是词人就每日借酒驱愁。
但这又何补于事呢?这种铭心刻骨的痴情似乎是与身俱在的。
任你怎样挣扎都无法摆脱。
因此,就只能拖着瘦赢的身躯,伫立在风紧人静的小桥上,和那一钩孤凄的新月默默无言地相互对视……
【赏析一】
“谁道闲情抛掷久?”关于“闲情”,历代注家们有解释颇多,但多不甚明了。
叶嘉莹先生认为,闲情是“只要一闲下来就无端地涌上心头的一种感情”①,也就是一种无可名状的情思状态。
也许就连词人自己也无法为这徘徊不去的哀愁命名,只能名之曰“闲情”。
然而这“闲情”真的无法命名吗?真的没有确定的所指吗?如果单就这首词而不结合其他作品来看,把闲情解释为“忧来无方”的情绪,也没有什么问题。
但待把冯氏全部词作读完,我们发现这“闲情”并非空无依傍,甚至可以确切地说,这闲情正是词人那排遣不去?欲拂还来的孤独感。
“河畔青芜堤上柳”以及“花前常病酒”告诉我们,此时正是浓春时节。
草正绿,花正红,满眼的绚烂和生机。
浓春,一如节日,本是人们共在的时间,但对天性敏感又正处孤独之境的灵魂来说,就是特别不幸的时间。
词人是孤独的,他因孤独而敏感,因敏感而使自己更易感受到孤独。
看到林间的戏蝶,看到空中的双飞燕,看到水中双宿双栖的禽鸟,他都会被刺激而反观自身的孤独:
泪眼倚楼频独语。
双燕飞来,陌上相逢否?撩乱春愁如柳絮,悠悠梦里无寻处。
(《蝶恋花》)
六曲阑干偎碧树。
杨柳风轻,展尽黄金缕。
谁把钿筝移玉柱?穿帘海燕双飞去。
(《蝶恋花》)
华外寒鸡天欲曙。
香印成灰,起坐浑无绪。
庭际高梧凝宿雾,卷帘双鹊惊飞去。
(《蝶恋花》)
林间戏蝶帘间燕,各自双双,忍更思量?绿树青苔半夕阳。
(《采桑子》)
愁心似醉兼如病,欲语还慵。
日暮疏钟,双燕归栖画阁中。
(《采桑子》)
花露重,草烟低,人家帘幕垂。
秋千慵困解罗衣,画梁双燕归。
(《醉桃源》)
燕飞蝶戏成双入对的欢愉,与词人当下的孤独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在这强烈的对比中,词人惟有一杯杯啜饮孤独这壶生命的苦酒。
冯延巳的词中布满了“独”字。
“酒余人散,独自倚阑干”(《临江仙》),“独倚梧桐,闲想闲思到晓钟”(《采桑子》),“雁孤飞,人独坐,看却一秋空过”(《前调》),“黄昏独倚朱阁”(《清平乐》),“独立花前,更听笙歌满画船”(《前调》),“红楼人散独盘桓”(《前调》)……简直比比皆是。
如果不是对孤独的体验痛彻骨髓,他怎么可能如此频繁地使用这一“独”字?他对孤独的亲近已经达到痴迷的程度!所以说,“闲情”正是孤独,只是他不愿意点破罢了。
“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本是柳绿花红的浓春时节,应该与友人或爱人一起赏春才是,可是他却一再耽溺于酒的麻醉当中,不惜以身体的损害为代价。
这是何苦呢?
关于词人的“花前”感受,在其他词作中亦有体现:
花前失却游春侣,独自寻芳,满目凄凉。
纵有笙歌亦断肠。
(《采桑子》)
旧愁新恨知多少,目断遥天,独立花前,更听笙歌满画船。
(《采桑子》)
“更听笙歌满画船”与“常病酒”一样,都是借外界事物抗拒内心的孤独。
眼前守望着美好事物却无人共赏,独自寻芳更显心绪之悲凉。
“失却游春侣”句,做了“花前常病酒”的注脚。
日日病酒,不惜伤身,只是因为没有游春的伴侣啊。
到底还是孤绝。
又说“纵有笙歌亦断肠”,笙歌亦不能够给他安慰吧?惟有这酒了。
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赏析二】
短短一首词中,出现了两个问句,且是同一个问题。
“谁道闲情抛掷久?”“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他以为自己不会再为这“闲情”伤怀了,可是这闲情却偏偏抛却不去。
在一个新的草青柳绿的浓春款款而来的时候,他的忧愁也一同生长成新的。
牵牵绊绊,欲拂还来。
冯延巳一生官运颇为通达。
因世家关系,他自小就与南唐朝廷关系甚密。
南唐开国君主李昇,令冯氏与其子即后来的南唐中主李璟相交流。
李璟为太子时,曾被封为吴王,后徙封齐王,冯氏也就先后在吴王?齐王幕府中作掌书记。
李璟即位后,仕翰林学士承旨?中书侍郎,最后一步步官至宰相。
相对于众多“才命两相妨”的文人来说,他已经够幸运的了。
身为一位官运亨通?生活优渥的达官,他有什么忧愁可言?这是一个多少年来被无数人追问的问题。
然而这一问题本身又是那么脆弱。
人的在世处境与个体性情有什么必然的联系?个体性情与生俱来,不可习得;人们可以通过训习修身养性,使自己变得更加有修养,却不可能通过训习获得自己本不是的那份个体性情。
而且,正如不可习得一样,它也不可剥除:人们不可能祛除自己本是的那份性情——正所谓“本性难移”。
有极限生存体验的人,未必有极限的人生经历,有极限人生经历的人未必有极限的生存体验。
冯正中属前者。
这复杂纠缠的情绪时时都在敲击他的内心,他以为自己已经忘却,然而终究无法逃脱。
他厌倦自己这份古怪的性情了吗?他大概因这古怪的性情疲惫了吧?
然而我们错了,他不但不厌倦不疲惫,反而耽溺其中,尽享其醉。
惟其有这样一份性情,方使他的生命感觉时时常新,方使他的生命保持鲜活的源头活水。
【赏析三】
“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此时的时空已经发生了变化:时间由白昼转入黄昏,月亮爬上来,行人们都已行色匆匆回家去了;词人也由花前来到了小桥。
风正刮得猛,吹满了他的衣袖。
时间由昼而夜,说明他已经耽溺于此情此境很久了;他固执得非要与这“孤独”相对,仿佛一定要看清这“孤独”的真面目方肯罢休。
匆匆而过又各有归宿的行人更提醒了他的孤独:人皆有个归处,我独彷徨于无地,茫茫天地之间,就只剩下我一个人了!这是一种多么孤绝的境地!李后主说“独自莫凭栏”,正是出于对孤独的恐惧。
在孤独中,那无尽的哀思会汹涌而来,这正是他所不堪承受的吧。
而冯延巳却!择了“独立小桥风满袖”,风刮得紧,又是夜色降临,他不会觉得寒冷吗?身体的寒冷,伴同灵魂的悲凉,一并侵袭着
他。
这样艰难的情绪,他为何不!择逃离而偏偏是直愣愣地面对?
他能感受,亦能承受。
能感受,是因为他天性的敏感;能承受,并不是因为他神经细胞的坚硬,而是他已从这孤独中跳跃开去,进入了沉醉之境。
“独立小桥风满袖”,就是对孤独之境的耽溺和沉醉。
此外,我们在其他词作中也可以找到很好的注脚:“愁心似醉兼如病”(《采桑子》),“谁信闲愁如醉?”(《采桑子》)说“闲愁”如病,很容易理解。
任何一种忧愁都是痛楚,都会使人萎靡如病。
艰难的是“闲愁如醉”。
闲愁正是孤独,孤独是孤独者一个人的狂欢,是孤独者在生命幽深之处的独舞?狂歌和畅啸。
那里没有喧嚣,没有无谓的客套,虚假的微笑,强作的欢声以及连自己都费解的恭维,不需以假面示人;那里可以尽情追逐往昔,可以细心抚慰痛楚,也可以畅想来日。
正是凭着这份快乐,词人才可以“闲想闲思到晓钟”。
话虽如此,此时,我仍然感到一种强烈的表述的困境;纵然我的生命感受与词人是那么相似,然而在诉说这种幽深的境遇时我仍然遭遇到表述的艰难。
我担心自己始终未能把它说清楚,只是这样喃喃自语罢了,正如词人所自陈的:“谁信闲愁如醉?”然而这正是事实本身,正是词人所!择的姿态。
孤独之中,蕴藏着无尽的狂欢与沉醉,这种生命的至大欢乐又有谁人愿意相信呢?
体裁:词
年代:五代
作者:冯延巳
作者小传:
冯延巳(903--960)又名延嗣,字正中,广陵(今扬州)人。
宋初《钓矶立谈》评其“学问渊博,文章颖发,辩说纵横”。
作为词人,他虽受花间词影响,多写男女离别相思之情但词风不像花间词那样浓艳雕琢而以清丽多彩和委婉情深为其特色,有时感伤气息较浓,形成一种哀伤美。
其词集名《阳春集》。
南唐开国时,因为多才艺,先主李昪任命他为秘书郎,让他与太子李璟交游。
后来李璟为元帅,冯延巳在元帅府掌书记。
李璟登基的第二年,即保大二年(944),就任命冯延巳为翰林学士承旨。
到保大四年(946),冯延巳终于登上了宰相的宝座。
第二年,陈觉、冯延鲁举兵进攻福州,结果死亡数万人,损失惨重。
李璟大怒,准备将陈觉、冯延鲁军法处死。
冯延巳为救两人性命,引咎辞职,改任太子太傅。
保大六年(948),出任抚州节度使。
在抚州呆了几年,也没有做出什么政绩。
到了保大十年(952),他再次荣登相位。
延巳当政期间,先是进攻湖南,大败而归。
后是淮南被后周攻陷,冯延鲁兵败被俘,另一宰相孙晟出使后周被杀。
958年,冯延巳被迫再次罢相。
当时朝廷里党争激烈,朝士分为两党,宋齐丘、陈觉、李征古、冯延巳等为一党,孙晟、常梦锡、韩熙载等人为一党。
几次兵败,使得李璟痛下决心,铲除党争。
于958年下诏,历数宋齐丘、陈觉、李征古之罪。
宋齐丘放归九华山,不久就饿死在家中,陈觉、李征古被逼自杀。
至此,宋党覆没。
而冯延巳属于宋党,居然安然无恙,表明李璟对冯延巳始终信任不疑,也可能是冯延巳作恶不多。
罢相两年后,即公元960年,冯延巳因病去世,终年五十八岁。
也就是这一年,赵匡胤夺取天下,建立起北宋王朝。
再过一年(961),李璟去世,李煜即位。
冯延巳的人品,颇受非议,常常被政敌指责为“奸佞险诈”(文莹《玉壶清话》卷十),“谄媚险诈”(陆游《南唐书·冯延巳传》)。
他与魏岑、陈觉、查文徽、冯延鲁五人被称为“五鬼”。
政敌的攻击,难免言过其实,但冯延巳一再被人指责,似乎也不是毫无根据。
冯延巳的政治见解和政治才干确属平庸。
比如他曾说:“先主李昪丧师数千人,就吃不下饭,叹息十天半月,一个地道的田舍翁,怎能成就天下的大事。
当今主上(李璟),数万军队在外打仗,也不放在心上,照样不停地宴乐击鞠,这才是真正的英雄主。
”(据马令《南唐书·冯延巳传》)这番话,足见冯延巳政治上的平庸荒唐。
跟李璟、李煜一样,冯延巳也多才多艺,这也是李璟信任他的重要原因。
他的才艺文章,连政敌也很佩服。
《钓矶立谈》记载孙晟曾经当面指责冯延巳:“君常轻我,我知之矣。
文章不如君也,技艺不如君也,诙谐不如君也。
”陆游《南唐书·冯延巳传》记载孙晟的话是:“鸿笔藻丽,十生不及君;诙谐歌酒,百生不及君;谄媚险诈,累劫不及君。
”两处记载,文字虽不一样,但意思相同。
看来冯延巳为人确实多才艺,善文章,诙谐幽默。
又据《钓矶立谈》记载,冯延巳特别能言善辩。
他“辩说纵横,如倾悬河暴雨,听之不觉膝席而屡前,使人忘寝与食”。
他又工书法,《佩文斋书画谱》列举南唐十九位书法家的名字,其中就有冯延巳的大名。
他的诗也写得工致,但流传下来的仅有一首。
不过冯延巳最著名最有成就的,还是词。
冯延巳词的特点,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因循出新。
所谓“因循”,是说他的词继承花间词的传统,创作目的还是“娱宾遣兴”,题材内容上也没有超越“花间词”的相思恨别、男欢女爱、伤春悲秋的范围。
所谓“出新”,是说他的词在继承花间词传统的基础上,又有突破和创新。
如冯延巳在表现爱情相思苦闷的同时,还渗透着一种时间意识和生命忧患意识。
他在词中时常感叹人生短暂、生命有限、时光易逝。
表现人生短暂的生命忧患意识,成为诗歌中常见的主题。
但在词中,是冯延巳第一次在词中表现这种生命的忧患。
人生本来就短暂,因此希望在有限的人生中充分享受爱情的幸福,在短暂的青春期及时享受爱情的欢乐,可偏偏“别离多,欢会少”。
爱情失落的苦闷中又包含着一层生命短暂的忧患,这既强化了爱情失落的苦闷,也表现出了人生的悲剧,从而丰富了词作的思想内涵,提升了词的思想境界。
冯词写愁的最大特点,是忧愁的不确定性和朦胧性。
他词中的忧愁,具有一种超越时空和具体情事的特质,写来迷茫朦胧,含而不露。
冯词中的忧愁“闲情”,常常很难确指是什么性质的忧愁,是因为什么原因而苦闷。
比如前面例举过的《鹊踏枝》中的“闲情”,就很难说清是一种什么样的情,一种什么样的愁。
他只是把这种闲情闲愁表现得深沉而持久,想抛掷也抛掷不了,挣扎也挣扎不脱,像孙悟空的紧箍咒,始终缠绕在心头。
他的几首《采桑子》词,这个特点最为突出。
作者所要表现的就是人生中常有的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忧愁苦闷,抑郁不欢;一种可能已经存在又似乎是即将来临的人生忧患。
冯词忧患苦闷的内涵性质,是无法确指的,无法界定的,从而留给读者更大的自由创造联想的空间,有着更大的艺术张力。
读冯词,也会被感动,但需要联想,需要深层的思考。
在艺术上,冯延巳词也有特色。
一是空间境界比较阔大,常以大境写柔情,如“将远恨,上高楼。
寒江天外流”(《更漏子》);“楼上春寒山四面”(《鹊踏枝》)等。
阔大无限的空间境界,表现出愁思的深重。
二是善于用层层递进的抒情手法,把苦闷相思表现得一层深似一层。
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层深”之法,最典型的是“泪眼问花花不语。
隔墙飞过秋千去”。
其他词作也屡用此法。
三是在情景的配置上,善于用逆向配置法。
词中写情,最常见的是情与景交融互写,但情与景交融配置的方式有同向配置和逆向配置两种。
所渭同向配置,是客观景物蕴含的情感指向与主观情感的性质相同,逆向配置是客观景物的情感指向与主观情感性质正好相反。
冯延巳词中,常常喜欢用明媚灿烂的春景来写悲哀的情绪。
情景的逆向配置,加倍写出了主人公的愁情。
面对欢乐之景,尚且苦闷,如果是悲哀之景,其忧愁苦闷更可想而知。
冯延巳的词集名《阳春录》,有的题作《阳春集》,北宋时就有传本,但宋代的本子早就失传。
现存最早的本子,是明人吴讷的《唐宋名贤百家词》抄本,清代抄刻本也有不少。
但各本收词不尽相同,有的收有伪作。
中华书局1999年出版的曾昭岷、曹济平、王兆鹏和刘尊明编著的《全唐五代词》,收录冯延巳词112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