罐藏食品生产工艺介绍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但热稳定性差;质脆易破;重量大;导热系数小;因它
透光,因而对某些色素产生变色的反应。 玻璃瓶由三部分组成:瓶身、瓶盖、瓶圈。
一、罐藏容器应具备的条件 1. 对人体没有毒害,不污染食品,保证食品符合卫生要求。 2. 具有良好的密封性能,保证食品经消毒杀菌之后与外界空 气隔绝,防止微生物污染,使食品能长期贮存而不致变质。 3. 具良好的耐腐蚀性。 4. 适合工业化生产,能随承受各种机械加工。 能适应工厂机械化和自动化生产的要求,容器规格一致, 生产率高,质量稳定,成本低。 5. 容器应易于开启,取食方便,体积小,重量轻,便于携带, 利于消费。
罐藏食品生产工艺介绍
罐头的定义和特点: 密封、杀菌、冷却,经这一系列过程制成的产品。 特点: ① 必须有一个能够密闭的容器(包括复合薄膜制成的软袋) ② 必须经过排气、密封、杀菌、冷却这四个工序。 ③ 从理论上讲必须杀死致病菌、腐败菌、中毒菌,在生产叫
罐头——原料经预处理→装罐(装入能密封的容器内)→排气、
(1)抑制食品中最抗热的致败,产毒微生物所需的温度 和时间。
(2)了解产品的包装和包装容器的热传导性能,温度只要
超过微生物生长所能够忍受的最高限度,就具有致死的效 应。 另外,在流体和固体食品中,升温最慢的部位有所不同, 罐头杀菌必须以这个最冷点作为标准,热处理要在这个部 位满足杀菌的要求,才能使罐头食品安全保存。
商业无菌,并使酶失活。
罐头食品发展概况:
第一节 罐藏原理
一、罐头食品与微生物的关系 细菌学杀菌是指绝对无菌,而罐头食品杀菌是指商业无菌。
其含义是杀死致病菌、腐败菌,并不是杀灭一切微生物。
严格控制杀菌温度和时间就成为保证罐头食品质量极为重 要的事情。
(一)腐败微生物的一般习性
1. 对生活物质的要求 2. 微生物对水分的要求
果胶也使传热显著减缓。
5. 酶的作用 在较高的温度下,蛋白质结构崩解,键断裂而失去活性。
三、罐头食品杀菌的理论依据
1. 杀菌是借热的作用使罐头内食品消毒,其目的在于:
(1)杀灭一切对罐内食品起败坏作用和产毒致病的微生物,
使食品得以稳定保存。 (2)改变食品质地和风味。 一般认为,在罐头食品杀菌中,酶类、霉菌类和酵母类 是比较容易控制和杀灭的。罐头热杀菌的主要对象是抑制那 些在无氧或微量氧条件下,仍然活动而且产生孢子的厌氧性 细菌。这类细菌的孢子抗热力是很强的。
二、常用的罐藏容器
(一) 薄锡薄板罐(马口铁罐),简称铁罐
马口铁罐是两面镀锡的低碳薄钢板,含碳量在0.06~0.12%, 厚度0.15~0.49㎜。 为五层结构,包括:钢基、合金层、锡层、
氧化膜层、油膜层
(二) 铝合金薄板罐(铝罐)
此类罐质轻,便于运输;抗大气的腐蚀不生锈;通常不会受 到含硫产品的染色;易于成型;不含铝,无毒害。 但强度低,易变形;不便于焊接;对产品有漂白作用;使用
寿命不及马口铁罐;成本费用比马口铁昂贵。
(三) 玻璃罐
是用碱石灰玻璃制成,即将石英砂,纯碱(Na2CO3)以及 石灰石(CaO)按一定比例配合在1500℃高温下熔融,再缓 慢冷却成型铸成的。 玻璃罐的特点:
化学性质稳定,一般不与食品发生化学反应;可直观罐
内产品的色泽、形状、产生吸引力或反感;可重复使用; 原料丰富,成本低;硬度高,不变形。
第二节 罐藏食品的分类
罐藏食品的种类很多,分类方法也各不相同。按中华人
民共和国颁布的罐头食品分类标准(GB10784-89)。首先将 罐藏食品按原料分成六大类,再将各大类按加工或调味方法
的不同分成若干类。
一、肉类 二、禽类 三、水产类 四、水果类 五、蔬菜类 六、其他类
第三节 罐藏容器
酸性食品(pH4.5或以下)
低酸性食品(pH4.5以上) 也有的将食品分为: 低酸性食品(pH>4.5) 酸性食品(pH4.5~3.7) 酸性食品(pH<3.7) 在实际运用中,一般以pH4.5作为划分界线。
5. 微生物的耐热力
各类微生物都有其最适的生长温度,温度超过或低于此最适
范围,就影响它们的生长活动,抑制或致死。 根据对温度的适应范围,将其分为以下几类: (1) 嗜冷性微生物 生长最适温度14~20℃ (2) 嗜温性微生物 活动温度范围为21~43℃ (3) 嗜热性微生物 最适温度50~65.6℃,温度最低限在 37.8℃左右,有的可在76.7℃下缓慢生长。 这类细菌的孢子是最抗热的,有的能在121℃下幸存60分 钟以上,这类细菌在食品败坏中不产生毒素。
二、 影响杀菌的因素
(一) 微生物
微生物的种类,抗热力与耐酸能力对杀菌的效力有不同的 影响,但杀菌的效果涉及到细菌方面,还应考虑以下因素: 1.食品中污染微生物的种类
2.食品中污染微生物的数量
食品中微越强,在同温度下所需的致死时间就越长。 3.环境条件的影响
2. 食品杀菌的理论依据
要完成杀菌的要求就必须考虑到杀菌的温度和时间的关系。 热致死时间是指:罐内细菌在某一温度下需要多少时间才能 将其杀死。 以此数据作为杀菌操作的指导。
热对细菌致死的效应是操作时间的温度与时间控制的结果。
温度越高,处理时间越长,则效果越显著,但同时也提高了 对食品营养的破坏作用,因而合理的热处理必须以两方面的 资料为依据。
(二) 食品原料
食品原料的组织结构和化学成分是复杂的,在杀菌及以后 的贮存期间有不同的影响。
1.原料的酸度(pH值)
是影响抗热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原料的pH值,对细菌芽孢 的耐热性影响最显著。
2.含糖量的影响
3. 无机盐的影响
4. 其它成分 淀粉、蛋白质、油脂对孢子的抗热力有保护作用。
3. 对氧的要求
微生物对氧的需要有很大的差别,依据对氧的要求可将
它们分为:
嗜氧微生物 厌氧微生物 兼性厌氧微生物
4. 酸的适应性
不同的微生物具有生长最适宜的pH范围,产品的pH对细 菌的重要作用是影响其对热的抵抗力,在一定温度下pH值越 低,降低细菌及孢子的抗热力则越显著,也就提高了杀菌的 效应。 根据食品酸性的强弱可分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