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血压的短期与长期调节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a2+ 量也相应减少,兴
奋-收缩偶联作用减弱。
生理作用
(自律性)
心交感N
心迷走N
3、4期K+外流↑→最大舒张电位↑ 自动去极速↓ (负变时) ↓ 自律性↓ 0期Ca2+内流↓→ 0 期 去极速+幅度↓ (负变传导) ↓ 传导性↓
变 时
4期Ca2+内流↑→自动去极速↑ ↓ (正变时) 自律性↑ 0期Ca2+、Na+内流↑→ 0 期 去极速+幅度↑ (正变传导) ↓ 传导性↑
血管平滑肌细胞膜上的肾上腺素能受体有两类:
α受体: NA与α受体结合 → 血管收缩
β2受体:
NA与β2受体结合 → 血管舒张
由于NA与α受体结合的能力大于NA与β2 受体结合 的能力。因此,交感缩血管纤维兴奋时,以缩血 管效应为主。
交感缩血管纤维兴奋 1)血管收缩→外周阻力↑→器官血流量↓
2)毛细血管前阻力/后阻力↑→毛细血管压 ↓→组织液重吸收↑、生成↓ 3)容量血管收缩→静脉回流↑
心室舒张 ↓ 大A回弹 (势能释放) ↓ 推血继续流动 ↓ 血液对动脉壁的侧压 降低到最小值=舒张压
主动脉管壁的弹性对血流和血压的作用
心室收缩
1/3流向外周
心室舒张弹性贮器血管回缩
血压降落: 主大A
小A
微A
(三)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 1. 每搏输出量↑→BP↑(收缩压↑为主), 脉压↑ 收缩压主要反映每搏输出量大小 ♥ 搏出量↑→ 心缩期射入主动脉血量↑→ 收缩压明显↑
(兴奋性)

3. 支配心脏的肽能神经元
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证明,心脏中存在多种肽能神经纤 维,如神经肽Y、血管活性肠肽、降钙素基因相关肽、阿片 肽等。现已知一些肽类递质可与其它递质,如单胺和乙酰胆
碱,共存于同一神经元内,并共同释放。
目前对于分布在心脏的肽神经元的生理功能还不完全清 楚,但心脏内肽能神经纤维的存在说明这些肽类递质也可能 参与对心肌和冠状血管作用,降钙素基因相关肽有加快心率 的作用等。
♥ 由于收缩压↑→ 血流速度↑→ 心舒期大动脉 内血量稍↑ → 舒张压轻微↑
(三)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 ★ 2. 心率↑→心输出量↑→ BP↑(舒张压↑为主),脉 压↓
♥ 心率↑→ 心舒期↓→ 心舒期流到外 → 周的血液减少 心舒期末留在动 → 舒张压↑,收缩压稍↑ 脉内的血量增多
(三)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 ★ 3. 外周阻力 ↑→BP↑(舒张压↑为主),脉压↓ 舒张压的高低主要反映外周阻力的大小 ♥ 外周阻力↑ → 心舒期血液流到外周速度↓ → 舒张压↑ 心舒期留在主动脉内的血量↑→
四、心血管的神经支配
(一) 心脏的N支配和作用
1. 心脏的N支配 心交感N 起源 脊髓胸段T1~T5 心迷走N
侧角神经元 分布 右:窦房结,房室肌前壁 左:房室交界,束支, 房室肌后壁 递质 NA
受体 阻断剂 β1
延髓的迷走神经 背核和疑核 右:窦房结 左:房室交界 房室肌少量 Ach

心得安
阿托品
(二) 血管的神经支配
支配血管平滑肌的神经纤维称为血管运动神经纤维, 分为缩血管神经纤维和舒血管神经纤维两类:
1. 缩血管神经纤维
节前纤维起自胸腰段脊髓 (T1~L2~3) 灰质侧角的神 经元, 其末梢释放的递质是ACh,节后神经元位于椎旁 和椎前神经节内,其纤维末梢释放的递质是NA 。 人体的大部分血管只接受交感缩血管神经的单一神经 支配; 在安静状态下, 交感缩血管纤维持续地发放低频 1~3 次/Sec冲动, 称为交感缩血管纤维的紧张性活动。
管容积相适应 ♥ 循环血量↓(大失血)→ 血压↓(失血量超过20%) ♥ 血管容积↑(过敏、中毒性休克)→血压↓ ♥ 循环血量↑或血管容积↓→ 血压↑(输血和缩血管药物)
二、静脉血压和静脉回心血量
静脉系统位于毛细血 管网与有右心房之间。
因此,静脉压既能影 响毛细血管的功能,又能 影响心脏的功能。 • 血液回流入心脏的通道 • 血液贮存库的作用

③ 脊髓背根舒血管神经 当皮肤受到伤害性刺激时,感觉信号一方面向 中枢传导,另一方面可通过其分支到达受刺激 部位邻近的微动脉,使微动脉舒张,局部皮肤 出现红晕。
④ 血管活性肠肽神经元 这类神经元中血管活性肠肽和乙酰胆碱递质共 存,目前对于分布在心脏的肽神经元的生理功 能还不完全清楚,这些肽类递质可能参与对心 肌和冠状血管作用等。
(二)动脉血压的形成 前提:足够的血液充盈于心血管系统 基本因素:心室射血(心输出量)和外周阻力 辅助因素:大动脉弹性贮器作用 (1) 缓冲血压波动 (2) 使血管内血流连续
心室收缩 ↓ 射血入主A + 外周阻力 ↓ 推血流动(1/3) + 大A扩张(2/3) (动能消耗) (势能贮存+缓冲力) ↓ 血液对动脉壁的侧压 上升到最大值=收缩压
生理意义: 根据机体需要, 调配各器官的血流量。
2. 舒血管神经 ① 交感舒血管神经:其节后纤维释放的递质是 ACh ,与血管平滑肌的 M 型受体结合,使血 管舒张。
② 副交感舒血管神经:
主要分布在脑、唾液腺、胃肠道腺体等器官的血管。
其神经末梢释放的递质是ACh ,与血管平滑 肌细胞上的 M 受体结合,引起血管舒张。 此舒血管神经一般无紧张性活动,只对所支 配器官的血流起调节作用。
(二)重力对静脉压的影响
重力作用 血管内有静水压
直立:心脏以上部位静脉压较 低,矢状窦 1.33 kPa (10 mmHg);心脏以下部位静脉压 较高,足部静脉 12 kPa (90 mmHg)
平卧:身体各部分与心脏水平 差别不大,静脉压大致相等
(三)影响静脉回流的因素 1. 体循环平均压↑→ 静脉回流量↑
如:循环血量↑、血管容量↓→ 静脉回流量↑
2. 心缩力↑→ 射血分数↑→
心室舒张期室内压↓
静脉回流量↑← 抽吸↑
心缩力↓→ 射血分数↓→ 心室舒张期室内压↑
(心衰)
颈 V 怒张、肝大、下肢肿 ← V 回流量↓← 中心V 压↑
3. 骨骼肌的挤压作用:
肌缩挤压静脉 → 静脉血回 流 + 静脉瓣膜的防倒流。
② 心缩力加强 (正性变力作用):
细胞膜和肌浆网对 Ca2+ 通透性增加 → 心肌动作电位 2 期 Ca2+ 内流量及肌浆网 Ca2+ 的释放量增加使细胞 内 Ca2+ 的浓度升高 → 心肌兴奋-收缩耦联作用加强 → 心肌收缩力增加
③ 房室交界处传导性加强 (正性变传导作用):
Ca2+ 内流加快,使房室交界细胞的动作电位 0 期上升 速度和幅度增加,故兴奋传导加快。心缩力加强,心 率加快,故心输出量增加
② 房室传导速度减慢 (负性变传导作用):
房室交界慢反应细胞膜 Ca2+ 通道受抑制,动作电位的 0 期 Ca2+ 内流减少,0 期去极化速度和幅度均降低, 因而传导速度减慢。
③ 心房肌收缩力减弱 (负性变力作用):
K+ 外流增加导致心房肌 复极化加速,动作电位平
台期缩短,则每一动作电
位期间进入细胞内的
• 低压、低阻、高容量系统
(一)静脉血压 1. 外周静脉压: 指各器官的静脉血压 特点: ① 近心端低,远心端高;
② 易受重力影响,∴测量位取平卧位 (被测部与心水平)
当心脏射血功能降低,静脉回流降低时, 血液将留滞在外周静脉,静脉压升高。
2 .中心静脉 压(CVP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指胸腔内大静脉或右心房的压力
♥ 在心缩期,由于血压↑ → 血流加快,收缩期动 脉内血量轻度↑ → 收缩压轻度↑
4. 主动脉和大动脉的弹性贮器作用:
♥ 大动脉弹性↓(单纯性大动脉硬化) → 收缩压↑,舒张压↓, 脉压↑↑ ♥ 大动脉、小动脉均硬化(老年人)→ 收缩压↑↑, 舒张 压↑, 脉压↑
5. 循环血量与血管容积: 正常时循环血量与血
⑴ 正常值:为 4 ~12 cmH2O。 ⑵ 中心静脉压的高低取决: ① 心脏射血能力:如心脏功能良好,则中心静 脉压较低。如心脏射血功能减弱,则中心静 脉压升高; ② 静脉血回流速和量:静脉回流速度快,则中 心静脉压升高;反之,中心静脉压下降。
2.中心静脉压(CVP): ⑶ 意义: ① 反映心功和静脉回流量 ② 控制补液速度和量的指标 临床: CVP 偏低: 输液量不足 CVP 升高: 输液过快、过 多 或心脏功能不全
例:① 长期站立 + 静脉瓣 膜的损伤 →下肢静脉曲张
② 立正久站 → 下肢静脉回心 量↓+ 精神紧张 → 虚脱。
4. 呼吸运动:
吸 气 ↓ 胸廓↑ ↓ 胸 内 负 压↑ ↓ 心房 + 大V 扩张 ↓ 心房与V 压差↑ ↓ V 回心量↑ ↓ 心输出量↑
5. 体位改变:
直立 →下肢静脉 回心血量↓(约多容纳 500 ml) 卧位 →下肢静脉 回心血量↑ 例:① 患肢抬高 → 利静脉回流,防水肿 ② 心衰取半卧位 →下肢静脉回心量↓ (∵平卧回心量↑→ 前负荷↑→ 肺郁血↑→ 呼吸困难) ③ 久蹲突站 → 血滞留下肢 → 静脉回心量↓ → 心 输出量↓ → Bp↓→ 脑、视网膜供血不足 → 暂 时的头晕、昏厥,视物不清
变传导
(传导性)
(收缩性)
变 力
2期Ca2+内流↑+肌浆网释放Ca2+↑ 3期K+外流↑→3期复极化速↑ ↓ ↓ ATP生成↑ AP时程(2期)↓ Ca2+内流↓ (正变收缩) ↓ (负变收缩) ↓ 收缩力↑ 收缩力↓ (等长自身调节) ↓ 兴奋性↑ ↓ 兴奋性↓
变兴奋 阈电位↓+Na+ Ca2+通道激活率↑ 3期K+外流↑→膜电位距阈电位远
(三)心血管中枢
心血管中枢:在中枢神经系统中,与调节心血管 活动有关的神经细胞群。 各级都有,延髓为主。 1.延髓心血管中枢:
实验观察:如果从中脑向延髓方向逐段横断脑干,只要 保持延髓与脊髓的完整及其正常联系,动脉血压并无明 显变化,一些心血管反射仍存在;因此,延髓是心血管 活动的最基本中枢。
心交感中枢 包括: 心迷走中枢
2. 心迷走N及其作用
迷走神经节后纤维末梢释放ACh , 其机制主要是: 细 胞膜对 K+ 的通透性增高、对 Ca2+ 通透性降低有关.
① 心率减慢 (负性变时作用):
乙酰胆碱与 M 型受体结合使细胞膜对 K+ 通透性增加, 窦房结细胞复极 3 期 K+ 外流增加,导致最大舒张电位 加大,使膜超极化;另一方面抑制 4 期内向电流 If ,使 自动去极化速率变慢。
心交感节前神经元为胆碱能神经元,其末梢释放 的递质乙酰胆碱与节后神经元细胞膜上的胆碱能 神经受体结合,引起节后神经元兴奋。
心交感节后纤维属肾上腺素能纤维,其末梢释放 的递质为去甲肾上腺素,与心肌细胞膜上的肾上 腺素能受体(β1型受体)结合。
① 心率加快 (正性变时作用):
去甲肾上腺素可促进细胞膜对 Ca2+ 通透性。Ca2+ 内流 增加, 窦房结细胞 4 期自动去极化速度加快, 自律性增高
五、动脉血压的短期调节
(一)颈动脉窦和主动 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 1. 反射弧 (1) 压力感受器 部位:颈动脉窦和主动 脉弓血管外膜下的神经 末梢。 适宜刺激:血管壁的牵 张度≈血压的变化。
(2) 传入神经
颈动脉窦N (加入舌咽N) 主动脉弓N (加入迷走N), 家兔游 离较长称减压N
交感缩血管中枢
延髓头端腹外侧部——缩血管区——增强心交感紧
张和交感缩血管紧张。
延髓尾端腹外侧部——舒血管区——降低交感缩血
管紧张。
孤束核——压力感受性反射的传入神经接替站。
迷走神经背核和疑核 ——心迷走紧张。
略 2. 延髓以上的心血管中枢 在延髓以上的脑干部分以及下丘脑、小脑和大脑中,都 存在与心血管活动有关的神经元。 在心血管活动的调节中: (1)下丘脑 : 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整合中枢。在体温调节、 摄食、水平衡、情绪反应等的整合中,下丘脑都起着重要的 作用,而这些反应中都包含有相应的心血管活动的变化。 例如:电刺激动物下丘脑的“防御反应”区.可引起警 觉状态、骨骼肌肌紧张加强、发出准备进攻的姿势等行为变 化,同时也出现一系列心血管活动的改变。 (2)大脑边缘系统也参与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动脉血压的短期与长期调 节
安徽医科大学 生理学教研室
一、动脉血压
(一)基本概念
1. 血压: 流动着的血液对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 不流动时的侧压力称体循环平均压(充盈压); 流动时的侧压力称血压(分动、静脉血压)。 2. 动脉血压:主动脉或大动脉内血液的压强 收缩压 舒张压 脉搏压(脉压) 平均动脉压: 一个心动周期中每一瞬间动脉血压 的平均值 平均动脉压 = 舒张压 + 1/3脉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