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证融通背景下中等职业学校实施职业资格证书的现状分析与对策建议2016-3-(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双证融通背景下中等职业学校实施职业资格证书的现状分析与对策建议2016-3-(2)
双证融通背景下中等职业学校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现
状分析与对策建议
(同济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上海 200092)
[摘要] 在双证融通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背景下,职业学校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也面临着新的问题与挑战。本文在对职业学校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框架背景、发展历程、基本模式梳理的基础上,分析上海市中职学校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现状、问题及原因,对双证融通背景下中职学校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从政府制度规划和学校实施层面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 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中等职业学校,双证融通
目录
一、我国职业资格制度基本概况 (4)
二、职业学校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发展历程与基本模式 (5)
(一)职业学校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发展历程 (6)
1.双证制
(6)
2.双证融通
(6)
(二)职业学校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基本模式 (8)
1.单独培训模式
(8)
2.课程融通模式
(8)
三、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现状及其分析 (8)
(一)上海市职业技能鉴定概况 (8)
(二)上海市中职学校专业概况 (9)
(三)“双证融通”背景下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10)
1.现状及问题
(10)
2.问题产生机制及原因分析
(11)
四、双证融通背景下中等职业学校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对策建议 (12)
(一)政府层面加强相关顶层制度设计 (12)
1. 健全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法律保障体系 (12)
2. 进一步完善职业资格证书质量管理体系 (13)
3. 加强建设职业资格证书内容体系的内涵 (13)
4. 提高职业资格证书的专业性和认可程度 (14)
(二)职业院校层面保障实施过程质量 (15)
1. 深化观念认识,改善相配套的教学条件 (15)
2. 深化教学改革,探索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 (15)
3. 优化考核评价体系,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16)
我国目前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在过去工人技术等级考核制度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随着我国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20多年的发展,我国专业技术人员获得职业资格的已有2200万人,技能人员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的有1.6亿人次。这些人通过参加职业资格评价,在就业、技能水平方面都得到了提高。但在职业资格制度快速发展的同时,由于其缺少系统的框架设计,致使很多地方和行业、协会都设置了不少职业资格,重复量很大,而且不少水平评价类职业资格还被作为准入类运用,我国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开始陷入了数量、质量和匹配性上的多重困境,改革已是势在必行。截止2016年1月,人社部近年来逐步开始规范职业资格认定,总计取消职业资格272项,占国务院部门设置职业资格总数的44%。改革序幕已经拉开,为进一步深化与推进改革,近来,人社部牵头的职业资格改革组正抓紧建立国家职业资格管理长效机制,制定国家职业资格目录清单,以建立更加完备的职业资格框架制度。
我国职业教育是以职业学校为主体的教育,职业学校承担着教育教养和职业资格化的双重任务。在中等职业学校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国家大力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即将从事技术复杂、通用性强、涉及到国家财产和消费者利益的职业(工种)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进行专门的职业培训,在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后进入人才市场优先就业上岗的制度。[1]这项制度的推广,对于提高中职毕业生素质、培养合格的专门人才、提高劳动者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推动就业准入制度的实施、促进中等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职业学校办学体制改革和职业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在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推行和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大背景下,当前职业学校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也面临着新的问题与挑战,本文拟通过对职业学校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框架背景、发展历程、基本模式的梳理,针对典型案例进行问题分析,并探索完善职业学校继续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对策建议。
一、我国职业资格制度基本概况
职业资格反映了劳动者为适应职业劳动需要而运用特定的知识、技术和技能的能力,是对从事某一职业所必备的学识、技术和能力的基本要求。与学历文凭不同,职业资格与职业劳动的具体要求密切结合,更直接、更准确地反映了特定职业的实际工作标准和操作规范。[2]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劳动就业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国家考试制度。它是指按照国家制定的职业技能标准或任职资格条件,通过政府认定的考核鉴定机构,对劳动者的技能水平或职业资格进行客观公正、科学规范的评价和鉴定,对合格者授予相应的
国家职业资格证书。
我国实行的国家职业资格制度,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国家确定职业分类;国家制定职业技能标准;国家指导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活动;政府授权批准考核鉴定机构实施职业技能考核鉴定;国家颁发职业资格证书。[3]职业分类是采用一定的标准和方法,依据一定的分类原则,对从业人员所从事的各种专门化的社会职业进行的全面、系统的划分与归类。我国的国家职业分类大典由原劳动部负责组织制定,于1999年正式颁布,比较全面客观地反映了我国社会职业结构现状,是我国第一部对职业进行科学分类的权威性文献,其中规定的职业数量大概为两千个左右。在职业分类的基础上,根据职业的基本特征、技术工艺、设备材料以及工作环境等要求,对劳动者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技术操作能力提出的综合性水平规定,[4]即职业标准。它是劳动者培训和考核的基本依据。我国已颁布的“国家职业标准”有1096个(截至2015年3月),其内容框架包括职业概况,基本要求,工作要求以及比重表四个部分。职业技能鉴定由考试考核机构对劳动者从事某种职业所应掌握的技术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做出客观的测量和评价。依据国家职业(技能)标准、职业技能鉴定规范(即考试大纲)和相应教材来确定的鉴定内容主要包括:职业知识、操作技能和职业道德三个方面。职业技能鉴定的主要形式包括:社会化职业技能鉴定,企业技能人才评价和院校学生职业技能考核。职业资格证书分为五个等级,即职业资格五级到职业资格一级,它是劳动者求职、任职、开业的资格凭证,是用人单位招聘录用劳动者的主要依据,也是境外就业、对外劳务合作人员办理技能水平公证的有效证件。
综上所述,职业分类、职业标准、职业教育、职业技能鉴定和职业资格证书五个部分构成了我国职业资格制度的主要内容。由职业教育的角度来看,职业分类和职业标准是开展职业教育与培训活动的基础,而职业技能鉴定和职业资格证书获得是职业教育与培训的直接结果。
二、职业学校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发展历程与基本模式
职业院校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职业资格制度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我国职业学校开始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1995年实施的《劳动法》第八章第六十九条规定:“国家确定职业分类,对规定的职业制定职业标准,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由经过政府批准的考核鉴定机构负责对劳动者实施职业技能鉴定”。1996年实施的《职业教育法》第一章第八条规定:“实施职业教育应当根据实际需要,同国家制定的职业分类和职业标准相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