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基期末思考题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基本原理期末思考题答案

一、辨析题

1、唯物主义强调物质的重要性,唯心主义强调精神的重要性。

答:唯物主义的确重视物质的重要性,唯心主义也的确重视精神的重要性。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根本区别并不在这一点。

恩格斯认为,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源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源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二者的区别在于世界的本原是物质还是精神,物质与精神谁是第一性。

所以该命题表述不准确。

2、矛盾是事物发展的的源泉和动力,因此社会矛盾越多,社会发展自然越快。

答: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统一性和对立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相结合,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的发展。但并不意味着矛盾越多,社会发展越快,该说法割裂了矛盾的对立性和统一性,忽视了矛盾概念中的统一性的作用,是片面的。过多的社会矛盾不仅不利于社会的发展,甚至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3、辩证否定就是全盘肯定或全盘否定。

答:辩证否定并不就是全盘肯定或全盘否定,根据唯物辩证法的辩证否定观,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的结果;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因此辩证否定并没有全盘否定或全盘肯定,是辩证的扬弃。

4、“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与“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所包含的哲理是截然对立的,他们的分歧是哲学中两个基本派别的根本分歧。

答:(1)哲学的两个基本派别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源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源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它们的根本分歧是世界的本源究竟是物质还是精神,物质与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2)“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所体现的是联系的观点,是辩证法的一个基本观点;“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体现的是孤立的观点,是形而上学的一种观点。二者是根本对立的,但并不是两个基本派别的根本分歧。

综上所述,该观点是不准确的。

5、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所以学习书本知识是不重要的。

答:这一论断是错误的。相对于学习者来说,书本知识确实不是来源于自己的实践,但是对他人或前人来说仍然是来自于实践,所以学习书本知识同样必要。

6、真理是有用的,所以有用即真理。

答:(1)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真理具有客观性,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

(2)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最根本的特征就在于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地和规律的正确揭示,就在于思想与客观事物的本质和客观规律的一致性。真理作为一种正确的认识,能够指导人们实践,改造客观世界,创造出能够满足人类需要的事物。因而真理对人类认识世界、

改造世界是有巨大作用的,是有用的。

(3)我们还必须正确认识真理形式的主观性。实用主义所鼓吹的“有用就是真理”,是主观真理论的一个典型。实用主义把“有用”和“真理”完全等同起来,从根本上否定了客观真理的存在。

综上所述,真理的确是有用的,但有“用即是真理”的论断是主观真理论,是错误的。

7、唯物主义经验论是对的,唯心主义经验论才是错的。

答:(1)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有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理性认识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着密不可分的辩证关系。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以感性认识为基础;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不能将它们截然分开。

(2)唯物主义经验论把理论与实践割裂,仅凭经验办事;唯心主义经验论一个人的主观判断代替客观事实。无论唯物主义经验论还是唯心主义经验论,都割裂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都是错的。

综上所述,该题论断是不准确的。

8、凡是在理性中所有的,最初无不在感觉之中。

答:理性认识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抽象思维加工对认识客体的间接反映,超越了感性认识的界限和范围,达到了对事物的内在本质和规律的把握。

这一观点属于唯物主义经验论的观点。它夸大感性认识的作用,认为理性认识仅仅是对感性材料的整理和分类,理性认识的作用是极不可靠的,否认了理性认识是对于感性认识的发展、飞跃和质变。因此这一论断是片面的。

9、人类不能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

答:人们在实践活动中要达到预想的目的,就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符合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如果不符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因此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认识和改造自然界,要尊重自然界的规律;认识和改造社会,要尊重社会规律。人们能够创造历史,但是不能随心所欲的创造历史。只有遵循历史的规律和进程,把握时代的脉搏和契机,才能真正真正成为历史的主人。不顾规律和违背规律,只能把事情办糟。

10.社会意识都属于思想上层建筑。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应。社会意识具有复杂的结构,根据一定的标准可将其分为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和非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称为社会意识形态,主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

而思想上层建筑即观念上层建筑,又被称为意识形态,是上层建筑的一部分。上层建筑由意识形态和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政治组织等两部分组成。

综上可见,社会意识并不完全属于思想上层建筑。

11、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答:这一论断是革命导师马克思对世界资产阶级资本原始积累本质的最深刻、最形象的描述,它说明了资产阶级的发家史实际就是一部罪恶的掠夺史。应当说,这一论断是正确的,也是符合历史事实的。新兴的资产阶级在进行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中,运用暴力的手段为发展资本主义积累了大量财富。其具体手段有二:一是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的土地;二是用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前者最有代表性的事例就是英国的圈地运动,后者有代表性的事例就是英、法、荷等资本主义国家对殖民地人民的掠夺。(正误辨析3分,理由陈述7分)

13、有人说:“在信息社会里,价值的增长不是通过劳动,而是通过知识实现的,应当用知识价值论取代劳动价值论。”你是如何看待这一观点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