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城镇化动力机制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庆市城镇化动力机制分析

摘要:本文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和多元回归分析法研究了重庆市城镇化的动力机制,结论是影响重庆市城镇化水平高低的关键要素是第二产业,而第三产业将是城镇化的后续动力。同时,分析还表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GDP对城镇化的的贡献还不够,对重庆市城镇化进程形成一定的制约;从长期看,人均固定资产投资的快速持续增长将是提高重庆市城镇化水平的重要因素;第二产业劳动力比重的提高对重庆市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第三产业所占GDP比重的提高对重庆市城镇化水平提高的拉动作用较明显。

关键词:城镇化;实证分析;主成分分析;多元回归分析;动力机制

城镇化是由于工业化引起的、伴随着现代化发展过程而产生的一种在空间上、地域上人口由农村向城市的迁移过程,是农村经济向城市经济的转变过程。城镇化水平滞后于工业化水平是我国现阶段普遍存在的现象。推进城镇化进程,是使我国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实现现代化历史任务的目标和手段的统一。进入21世纪,我国城镇化进入加速阶段,协调和管理好城镇化这一巨大的经济社会结构变革,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

作为西南地区和长江上游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和内陆直辖市,重庆市在我国新时期经济结构调整、国民经济协调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研究城镇化一般理论,揭示城镇化一般规律,对于带动重庆产业结构转换和生产力布局调整,促进重庆市大城市带大农村战略的实施,推进西部大开发的顺利进行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利用横截面数据对重庆市的城镇化动力机制进行了研究。

一、重庆市城镇化水平分析

(一)重庆市内部城镇化水平比较

我们把重庆市划分为都市发达经济圈、渝西经济走廊和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对各个区域2006年城镇化水平进行比较,如表1所示。

由表1中的数据我们可以得出重庆市城镇化的两个特征:

第一,重庆市的城镇化水平略高于全国水平。

第二,城镇化水平的地区差异大。重庆市主城区城镇化水平为86.8%,已经

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或一些发达国家的总体水平,是渝西经济走廊的2.12倍,是三峡库区的2.87倍;渝西经济走廊城镇化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三峡生态经济区城镇化水平更低。由此可见,重庆市城镇化水平的区域发展十分不平衡。

(二)重庆市与其它三个直辖市的城镇化水平比较

我们用2006年北京市、天津市和上海市3个直辖市的城镇化水平与重庆市作比较,以此说明重庆市城镇化水平在全国所处的地位。如表2所示。可以看出,重庆市的城镇化水平比北京市、天津市和上海市落后几倍,相差十分悬殊。

(三)重庆市与全国城镇化水平的时间序列比较

我们将2002~2006年全国城镇化水平和重庆市城镇化水平进行比较,以此说明重庆市城镇化所处的发展阶段。

历史数据显示,全国城镇化率大约以平均每年1.2个百分点的速度提高,重庆市城镇化率大约以平均每年2.6个百分点的速度提高,并且以2004年为分界点,重庆市城镇化率首次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根据城市化过程的阶段性规律,城市化过程可以被划分为初始、加速和终极3个阶段,按照美国城市地理学家诺瑟姆(Ray. M. Northam)的“S”形曲线理论,当城市化水平低于30%,属缓慢发展阶段;城市化水平为30%~70%属加速发展阶段;城市化水平高于70%,城镇化进程开始放缓,属稳定发展阶段。特别是在加速阶段,随着现代工业基础的逐步建立,经济得到相当程度的发展,工业规模和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城市的就业岗位增多,城市对农村人口的拉力增大,而农村生产率也得到相应提高,使得更多的劳动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同时,由于医疗条件的逐步改善,人口增长进入了高出生率、低死亡率的快速增长阶段,农村的人口压力增强,乡村的推力明显加大。在这种条件下,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的速度明显加快,城市化进入加速发展阶段,城市化水平可以在相对较短的时间里从20%-30%达到60%-70%。由此,从表3可以发现重庆市城镇化处于加速阶段,并且在2004年前后开始进入了加速阶段的中期;全国总体城镇化水平到2006年前后才开始进入加速阶段的中期;重庆市城镇化的发展水平略超前于全国总体水平。

二、重庆市城镇化动力机制实证分析

这里首先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分析重庆市城镇化的动力机制,再通过相关分析对动力要素水平之间的相关性进行论证。

(一)指标体系

首先要对各区县城镇化水平的差异进行准确的描述,必须构建区县城镇化评

估指标体系。在各具体指标的设置上,遵循全面性、代表性、可得性、简洁性、整合性原则。经专家调查筛选,考虑以下9项指标:X1人均GDP(元),X2人均获得固定资产投资(元),X3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X4第一产业占GDP 比重(%),X5第一产业劳动力的比重(%),X6第二产业占GDP比重(%),X7第二产业劳动力的比重(%),X8第三产业占GDP比重(%),X9第三产业劳动力的比重(%)。

然后,根据2006年《重庆市统计年鉴》的数据资料计算得到区县各项指标,应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 13.0由相关阵出发进行主成分分析(限于篇幅,数据和分析过程从略)。

分析结果表明:除从指标X2中萃取的信息有所欠缺外,其余8个变量的信息都萃取得比较充分。第一个主成分的特征值为 5.949,它解释了总变异的66.096%;第二个主成分特征值为2.007,解释了总变异的22.296%;第一、二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达到88.393%,是较为满意的结果,因此应取两个主成分。其它的特征值都远小于1,说明其余主成分的解释力度都不够。从因子负荷矩阵(主成分提取结果表)中可以看出,第一主成分主要反映了人均GDP,人均获得固定资产投资,农民人均纯收入,第二产业占GDP比重和第二产业劳动力比重,第三产业劳动力比重;第二主成分主要反映了第三产业占GDP比重和第三产业劳动力比重。上述分析表明,影响重庆市城镇化水平高低的关键要素主要是第二产业,而第三产业将是城镇化后续动力。并且,从第一个特征向量对应于X6(第二产业占GDP比重)和X8(第三产业占GDP比重)的分量值在一定程度上偏小可以看出,重庆市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GDP对重庆市城镇化的贡献还不够,对城镇化进程存在一定的制约。

(二)相关分析

将重庆市40个区县的城镇化率以及动力要素水平综合得分从高到低进行排序,见上表。根据相关系数公式:

(三)多元回归分析

为了进一步分析和揭示影响重庆市城镇化水平的因素,有必要对指标进一步筛选,进而利用筛选后的指标体系建立多元回归模型。经过对模型进行多次改进,最终保留X2、X7、X8作为解释变量,建立回归模型:Y=C0+C2lnX2+C7X7+C8X8,其中变量Y为各区县城镇化率(%),X2为人均获得固定资产投资(元),X7为第二产业劳动力的比重(%),X8为第三产业占GDP比重(%)。利用EViews 软件进行回归分析,最终结果如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