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的治学思想对中国近代士大夫的影响及其现实意义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曾国藩的治学思想对中国近代士大夫的影响及其现实意义

发表时间:2018-08-06T11:29:50.470Z 来源:《文化研究》2018年第6月作者:袁加丽

[导读] 在中国近代史上,曾国藩除了在政治和家训、为官、处世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的治学思想对后世也有着十分深远的影响。普洱市景东县银生中学 676299

摘要:在中国近代史上,曾国藩除了在政治和家训、为官、处世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的治学思想对后世也有着十分深远的影响。他的治学思想中融合中国传统文化的养分、个人对社会现实的认识、师友的影响、经世救国的思想成分、个人的经历经验等。在他的治学思想中,以进德、修业、经世救国为目的,要求治学要有“有志”、“有恒”、“有识”的态度;提出“虚心涵泳”、“切己体察”、“贵专”等一系列的治学方法和理论。其治学理论和方法在中国近代史上影响了以曾纪泽、李鸿章、梁启超为代表的一大批士大夫,在中国近代学术界中有重要地位。

关键词:曾国藩;治学思想;影响

曾国藩是清朝的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书法家、文学家,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湘军创立者、散文湘乡派的创立者,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曾国藩一生勤奋好学,以超于常人的毅力完成了从一个人偏僻小山村走向清朝的统治中心,进而走到中国近代史舞台的辉煌人生路程。他被后人誉为“千古第一完人”,“中国近代最后一个集传统文化于一身的典型人物”,甚至有人认为他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最后一人,近代历史上的第一人”。曾国藩一生在为官、治家、治学、修身等方面都有着极高的成就,被梁启超称为是“立功”、“立言”、“立德”三不朽,“岂惟近代,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岂惟我国,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曾国藩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成就与他博览群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曾国藩自五岁入塾读书,到他60岁去世,期间的50余年,他一直勤奋学习,涉猎百家,自称“学问各凃,皆略涉其涯矣”。在广泛涉猎的基础上,他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了大量的养分,结合当时的实际和个人经验,逐步建立起了自己的一套为官、处世、治学、家训的思想体系。无疑,在曾国藩的思想体系的行程中,其有效的治学方法为他提供了可靠地保证。

曾国藩将孔孟为代表的传统儒学、程朱为代表的理学、顾王为代表的经世之学以及汉学等诸多学派熔于一炉,“采各家之长,不存门户之见” [1](p.97),在探索中逐渐建立了他务实、有博有专、兼容并包的治学思想,并自成体系。就治学目的上说“经世致用是曾国藩治学的终极目的。”[2](p.10) 而从治学的态度上讲在他看来读书治学的态度可以作为读书治学的先导和方向,是最为重要的。曾国藩的治学态度主要包含了三方面的内容,“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3](p.5029)

除了严谨的治学态度,通过长期的摸索和学习,曾国藩逐渐归纳出一些治学的方法包括“贵专”、“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看、读、写、作须逐日无间”、 “勿求强记,宜求明白”、“勤做读书笔记”等,并归纳了自己的古文理论——“以文载道、以文卫道”、“道、文为二物”、“行气为文章第一义” [3](p.5547) 、“作文先宜讲辞藻”、 “行文留心一圆字”等。

曾国藩在社会危机重重,学风空华的晚晚清,融合桐城派、程朱理学、汉学、传统儒学、道家思想以及经世致用思想,在联系社会实际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一套务实、兼容并包的治学思想体系,在晚清的学术界不可不谓一股清流。他以自己的务实的治学思想以及有效的治学方法,加之自己的身体力行和独特的人格魅力,铸就了一个在晚晴学术史上的巨人——曾国藩。

曾国藩是自己的治学思想的践行者,通过践行自己的治学思想,曾国藩成就了自己在中国近代学术史上的重要地位。首先,曾国藩在继承桐城派的基础上,“以政治家兼古文家的身份力图挽救桐城派‘文敝道丧’的危机” [4](p.171),“以雄直之气、闳通之识,去矫正桐城派的懦缓之气”[5](p.61),并以自己独特的见解,雄厚的古文功底成为“桐城中兴盟主”,并且在融合桐城派的理论上创造了一个新的散文流派——湘乡派。他还是晚清“宋诗运动”的开创者。其次,曾国藩始终怀着勤奋有恒的态度治学,终身学习,耕耘不断,一生著述颇丰有《冰鉴》、《曾国藩家书》、《求阙斋文集》、《十八家诗抄》等。第三,曾国藩受自己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将自己所学的知识与实际相联系,为挽救晚清统治危机以及晚清近代化做出了不可轻视的贡献。而在这个过程中,他广博的学识,对传统文化的理解都为后人所称赞,被誉为“中国近代最后一个集传统文化与一身的人物”。

在成就自己的同时他的治学思想也影响了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大批士大夫。诸如其子曾纪泽、曾纪鸿,亲传弟子李鸿章、薛福成、张裕钊、黎庶昌、吴汝纶等,甚至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国藩治学思想的影响。

其长子曾纪泽自小受到曾国藩治学思想的影响,曾国藩将自己在治学过程中获得的经验如数教授给曾纪泽。我们从《曾纪泽遗集》中不难发现“曾国藩对曾纪泽青少年时期的严格要求和循诱教导”[6](p.138)的痕迹。曾纪泽坚持了曾国藩看、读、写、作须逐日无间的治学方法,习字、日记不断。而从曾纪泽传世的著作来看,他的文风深受曾国藩的影响,无论是奏稿、诗文都有其父遗风。“虽然他的文笔犹如蔓草初读来给人一种柔弱的感觉,但细细思考又饱含一份刚劲的气”[7](p.12)同时他谨遵曾国藩有博有约的治学原则,一方面涉猎百家,一方面又有所偏重,重点突破。博、约结合,是他在学问上做出了一定的成绩。他还继承曾国藩治学经世的思想,后来学习外文,成为我国近代史上著名的外交家。除了曾纪泽外,他的孙辈、曾孙辈如曾约农、曾昭伦都有所成就,成为著名的文学家、科学家。

而其弟子李鸿章在跟随曾国藩之前从政、从军,并不喜治学,但是后来收曾国藩影响,耳濡目染之下,了解了曾国藩治学的基本方法,不仅在自己治学的过程中加以运用,还将其传授给自己的子弟。除了以李鸿章为代表的嫡传弟子之外,在治军期间他的治学方法也影响了行伍之中的许多人。湘军中有许多人深受他的影响,做到了即使在行军也不忘治学,突出的如李元度。

哪怕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曾国藩的治学思想仍然对我们有着想借鉴意义。

首先,曾国藩关于治学需“有志”、“有识”、“有恒”的认识正式我们所需要的。现代社会,更多的人的读书治学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更多人只是为了考上一个好的大学,找一份好的工作而读书,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更谈不上立志高远,而所学的内容仅限于高考所需的内容,对学海无涯并没有一个准确的认识,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常常出现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情况,许多人没有远大的目标为自己治学确立方向,没有足够的见识成为自己不断前进的动力,也没有恒心将治学进行下去,在学问上也就止步不前。曾国藩治学需“有志”、“有识”、“有恒”的理论正是我们该学习的。

其次,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的治学方法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在今天许多人在读书治学的过程中并没有虚心的态度,常常骄傲自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