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问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经常见一些在初中阶段物理成绩较好的学生经过高中一段时间学习后,物理成绩普遍下降,学生们大呼物理难学,初中时学物理的轻松劲消失的无影无踪,成绩的落差大大降低了他们学好物理的热情,在心理上对物理产生了恐惧感,在高一下学期的选科中对物理望而生畏。而担任高一物理教学的教师也感到物理难教。高中物理难教,学生难学,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通过仔细分析对比初中和高中物理知识板块及应用能力要求我发现初高中在物理过渡教学上出现了“台阶”,刚升入高中的学生普遍不能一下子适应过来。如何搞好初高中物理过渡教学,降低初高中物理的学习“台阶”?在这里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和经验,谈谈我的一些认识和体会,希望引发大家的思考。

一、学生面对的“台阶”。

(一)初、高中教材跨度太大。

1.初中教材难度小,趣味性浓。物理现象一般都是从实验或生产、生活中来,大多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对于物理规律,主要是定性分析的多,定量计算的少,形象具体,易于接受。例如初中对摩擦力的教学,我们往往是通过水平不光滑的木板上推小车的实验,学生就可以直接感触到撤去推力后,小车运动的速度越来越慢直到最后静止,在老师的引导下就很容易得出在粗糙的接触面上存在摩擦力且起阻碍作用这个定性的结论。而这个物理规律在我们的生活现象中随时都可以得到验证和亲身体验,学生也不容易忘记。

2.高中教材内容以叙述为主,兼以议论、实验等,形式相对单调枯燥。每一章、每一节、每一个物理练习题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对物理现象、规律经常是做模型抽象、定量说明、数学化描述等,所以学生觉得难度大,不易接受和理解。例如:在高中同样是摩擦力的教学,首先须要弄清摩擦力是“矢量”,其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方向相反,那么“相对运动”对学生又是一个难点;摩擦力分为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其大小的求解方法又不同,滑动摩擦力

f=uF ,而静摩擦力的计算又往往涉及到前面二力平衡合力为零的知识;还有摩擦力既可能是是阻力,又可能是动力。这一点学生更是难于接受,因为初中摩擦力只作为阻力形式介绍的。

3.虽然近几年初、高中教材都降低了难度,但是相比之下,初中降低的幅度大,而高中由于受高考的限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不敢大幅度降低要求,造成了高中知识实际难度没有降低多少。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讲,调整后的教材不仅没有缩小初、高中教材内容的难度差距,反而加大了。

(二)从思维方法上,高中要求学生从形象思维进入抽象思维,完成认识能力的一大飞跃。

教育改革的目的就是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近几年高考内容的改革,也体现了注意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考查。初中研究物理问题比较具体形象,而进入高中后,要引导学生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例如:高一年级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以及“质点”、“理想气体”、“点电荷”等物理模型的教学。对于这些内容的理解都需要学生从大量的物理实验现象中,忽略次要矛盾,抓住主要矛盾和普遍的共性特征,再经过科学的想象和严密的逻辑推理而得;再如“牛顿第二定律”、“动能定理”“机械能守恒定律”等物理定律和定理的教学。更需要较高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所有这些高层次的思维要求,对于刚入高一的学生来说确实难于适应,再加上这些规律和物理模型很少在现实生产生活中亲眼见到,所以当时理解了,之后容易忘记。

(三)从能力要求上,高中比初中提高了一个档次,重点是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应用数学工具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实验动手能力。

1.理解推理能力要求高了:在初中物理规律大部分是由实验直接得出的,以常识性介绍、说明为主要学习内容。而高中主要体现在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上,因此推理和判断能力要求提高。例如:加速度、速度、位移的变化关系。由于三者都是矢量,一个量的变化另外两个量的变化情况就比较多。

2.应用数学工具的能力要求高了:初中定性判断的多而定量的少,对数学工具有应用只是简单的触及。而在高中例如:在学习和掌握力的合成和分解时,涉及到三角函数。在学习“匀变速直线运动”会涉及二次函数和几何图像的处理。都要求学生要有较强的数学运算能力和数学表达能力。

二、应对的措施

高中物理教材相对枯燥单调,如何使学生能从枯燥中走出来,是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的关键所在。我们知道教师在教学过程是“导”的作用,要注意教师的“导”与学生的“学”的协调关系,我们不能片面强调学生死记硬背,也防止学生中心主义,使教师处于顾问的地位。要使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动性结合起来,其前提是师生双方有共同的目的,要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并使他们了解学习过程,学会独立学习,关键是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采用启发式教学,指导学生真正正确地掌握知识,独立地利用已有知识探索新知识,并逐渐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能从“物理难学”误区中走出来。本人十几年的初高中物理教学经验,针对实际存在的情况,现对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提出以下两个方面的应对措施。

(一)首先要培养学生的物理兴趣。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兴趣是构成学习动机的因素之一,兴趣在动机中处于中心地位,是动机的最活跃成份。兴趣可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直接兴趣由事物或行动本身所引起,间接兴趣由事物或行动的目的任务所引起。我们教师的任务就在于能够借助直接的兴趣而引起间接的兴趣,将直接兴趣与间接兴趣的结合起来,把短暂的兴趣变为稳定的兴趣,就能不断提高兴趣的激活水平和认识水平。

根据上述理论,教师应把调动一切手段来引起并保持高中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作为重要任务。学生对物理学发生了兴趣,就会积极主动地学习,为跨越物理难学的台阶而增添动力。培养学生的物理兴趣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主要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巧设物理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即使是刚学物理的学生,头脑中对物理知识的了解总有些“前科学概念”,其中包括了理解和误解。如在教“自由落体运动”时,介绍一个实验情景:实验器材是牛顿管、五分硬币一枚,与五分硬币等大小的纸片一张,小石子一颗,比小石子重的纸一张。做以下实验:A。让硬币和与硬币等大小的纸币从同一水平高度自由下落,观察落地的先后;B。让小石子和比小石子重的纸片同一高度下落,观察落地的先后。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总认为重的物体下落的速度快,在这样错误的前科学意识的影响下,自然出现在日常生活实践中对一些自然现象凭自己的经验或直觉形成错误的判断。教师接着做以下实验:C。把小纸片捏成小纸团与小石子同一高度同时下落,观察落地的先后;D。把上述器材全部放进抽成真空的牛顿管中,使其从同一高度自由下落,观察下落的先后。以上实验的结论是他们同时到达下方,这时教师引入本节课的内容。这样的引入,将本节课的内容融入日常生活中去,可操作性,巧设的简易实验把学生带入一个动画中去,激活了课堂气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通过教师巧设物理情景,才能使教学内容变美、变活,深到学生的心灵之中,实现物理教学的情感转移,学生将对物理学和物理教师的情感转化为学习的动力,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物理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利用教学工具进行直观性教学,诱发学生兴趣。

物理教学都从绪论课开始。在上绪论课时,应穿插许多有趣的实验。如用气垫导轨演示匀速运动、变速运动、弹性碰撞等实验,用牛顿管演示自由落体等。这些实验展示了平时不易见到的现象或与生活不一致的情况,必定会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教师可以告诉学生有关这些现象的原理都是我们物理学习的内容,使学生对学习物理产生浓厚的兴趣。在紧接的运动学的教学中尽可能多的安排实验,除了课上规定的演示实验外,还可以根据学校的条件增加一些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