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威《教育中的道德原理》述评(精编文档).doc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

行而致其知,育养社会人

——杜威《教育中的道德原理》述评一、对传统德育的批判

杜威在《教育上的道德原理》一书中,通过区别“道德概念”(moral ideal)和“关于道德的概念”(ideals about morality)这两个概念来阐述自己关于德育目的的观点。所谓“道德观念”即“不论怎样已成为品行的一部分,因而是行为的工作动机的一部分的那种观念”是道德的“品格与动机”它“在行动中见效果,是行为有所改进。”而“关于道德的观念”则是“关于诚实、春节或仁慈的见解,在性质上是不能自动使这些观念变为好的品行或好的行为。”即是一种道德的信息与知识,是一种外在道德教育或灌输的产物,未能内化为行动的内驱力或约束力。而以往的德育思路却恰恰以后者为中心,提出加强道德教育的立场,只是培养出一批又一批智商高情商低或“两面三刀”之人。对此杜威在《教育中的道德原理》一书中提出了批判:“我们关于道德教育的概念是太狭隘、太注重形式、太病态了。我们把伦理的这个名词与某些贴上美德标签的,从大量其他行为中分离出来的与履行这些美德的儿童的惯常形象和动机更加分离的某些特殊行为联系在一起。到的教学因此于这些特殊的美德的教学联系在一起,或与他们有关的某些感情上的灌输联系一起,道德被看做是非常伪善的东西。”1被斥为“狭隘、注重形式、病态的”的一方面实质学校德育所坚持的道德观念。另一方面是指学校通行的道德教育方式。这一点前一针见血的指出了现实中队学校德育教育中产生的问题。即固有观念思路不对,教育方式不对,导致学生厌倦德育课程,乃至知行不能相符的情况出现。这是一个德育时效性的问题,其症结在与学校道德教育的失范。

1[美]杜威《学校*社会——明日之学校》[M] 赵祥麟等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P158

第一,学校道德教育的狭隘性。道德教育的目的限定于固定美德、伦理的知识的传授教育,使学生应然地遵守某种行为准则,而不给予生活中使用的指导。在具体实施中,又以德育为核心独辟了一门学科,是道德教育成为道德知识的教育使学生掌握一定的道德知识情感的培养。一般地,是其他科目如数学与之分列,教师常将德育之任务推给政治老师及思政课,忽略了各学科作为学校教育体系中的组成部分所应担当的德育任务。

第二,学校道德教育过于形式化。在学校德语课中,固定时间、固定地点、固定的人群,开展固定的程式化的教学,即教师讲授到的知识,并指导学生开展一系列课堂活动,在一定程度上的确影响学生的行为,但在实际日常生活中课堂上学习的美德知识只是作为一种参考。长期深受形式化德育教学的学生可能是一个刻板规则的遵守着,但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却很少能从道德角度分析考虑并判断行为道德的意义与价值。实际上这种道德教育的形式化并未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并内化为自我约束判断是非的能力。

第三,学校德育观念的病态。在日常的学校德育工作中,学校往往将德育重点放在“行为纠错”上,而不是“习惯养成”,通过一系列的校纪校规、班纪班规对学生提出“不准或应该”之类纠错性语词和方式,以期望学生能在纠错后改正。但实际上这样的方式常常是滞后性的,仅仅采取事后纠错便是一种倒置,而真正的德育重点恰在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这是欲前性的规范教育,先入内化为习惯再加之“纠错”方成之。而以往我们的学校教育恰恰也忽视这点。杜威指出:“儿童对自己在干什么应该有积极的认识,以便从他们必须做什么的立场判断行为。只有这样,他才有真正的使他能够为未来而从失败中吸取教训的标准”2学校的这种注重放置错误的德育方式往往阻碍了学生合理的发展只只一味的服从规则成为机械化缺乏正确价值观的人。二、学校教育的道德教育

2[美]杜威《学校*社会——明日之学校》[M] 赵祥麟等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P148.158

基于对传统德育教育中的诟病,度为题吃自己鲜明独特的实用主义道德观,核心是通过“道德的教育”培养“道德人”,其关键在于使学校教育成为道德教育。

(一)学校教育的道德目的

杜威认为学校教育目的不是使学生成为对刻板规则的遵守而是使其通过学校教育使自己充分的、适当的成其所能成之人。语词,杜威提出了道德三要素:知识、情感、能力。而学校道德教育也应围绕此开展。在杜威看来,培养能够积极参与社会生活、服务社会的一代新人的社会智慧、社会行为能力和社会情感恰恰是学校教育的根本责任。依据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性是人的根本属性,所谓社会是以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相互联系的人类的生活共同体。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因而,学校做为培养人的机构应是社会的学校,具有一定的社会性,是真实社会的缩影。学校责任在于培养人的社会性。在《教育上的道德原理》一文中“学校以及管理学校的人的道义责任是对社会负责。学校基本是社会建立的一个机构,从是某一项特定的工作……执行某种特殊功能,以维持生活和促进社会福利……一般地说,许晓的全部机构,特别是他的具体工作,都需要时时从学校的社会地位和功能方面来加以考虑”3。基于杜威将学校认为是民主社会的重要机构,因为将教育的目的界定为“培养佩佐社会的良好分子的公民”并且认为教育的社会目的即教育的道德目的。与此,杜威便脱里传统将道德教育看作学校教育中的独立部分的窠臼。将其孤立的德育目的转为教育的道德目的,从而突出了道德教育重要性。

(二)学校德育教育重要地位

杜威在《教育上的道德原理》中指出“一切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形成人格。”的普遍认同使学校教育“道德的目的一切教学中,不论在什么课题中都处于普遍和统治的地位”他不仅将学校定位于社会需要的教育机构,而且努力将教育的道德目的落实于一切教学与学校的一切活动中。

3[美]杜威《学校*社会——明日之学校》[M] 赵祥麟等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P184

如前所述,杜威将学校教育作用定于培养学生知识、情感与能力上。而他要强调的是学校教育不能仅仅将大部分精力和时间放在智育上。“学校中智育和道德训练获得知识和性格成长的分离只是把学校设想并将成为一个自身内部就有社会生活和价值的社会机构一个失败的表现。”因而,学校应将德育与智育相结合,促使他们形成主动关注社会需要、承担社会责任的道德观念。“教育者的职责——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就是务必使儿童和青年生动活泼的获得最大可能道德的观念,使其成为主动的观念和指导行为的动力。”这就意味着学校要走出独立设置所谓学校特色的德育规则、理念的自我封闭的怪圈。学校的德育工作应深入到学生的日常一切学习生活中去,扩展到学校各项活动中去。学校生活主题是教学,一二道德教育的根本问题在于教学中如何使得德育居于普遍地位,不仅在思政课乃至整个学校生活中去。

三、教育中的道德原理

杜威通过将道德转化为社会智慧、社会情感和社会行动能力将三者看成教育目的,将道德目的贯穿于全部教学突出了杜威德育观、教育观即教育应该遵循社会方面和心理方面的道德原理。

从社会方面来看,学校教育要培养学生真正的道德促进学生社会智慧、情感和社会能力的发展。学校教育本身便应是一种社会生活。学校也就是社会的雏形。学校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精神。倘若缺乏社会精神的培养,那么学校教育只是一种锻炼,培养工具性能力的孤立场所而已。因此学校注重培养学生于实践中接近生活,学习实践能力,把每门学科看作是使学生认识社会的重要手段加强思政与各学科同步建设。

从心理方面来看,“必须寻求某些刺激使儿童坚持的学习”学校应重视学生自发的本能与冲动,为其提供足够适合的发展空间和条件。发展其个性创解能力,使其在良好的环境中形成和检验判断力中不断得到锻炼,“引用每一种吸引儿童的活跃的能力,诉诸于建造生产和创造的才能与方法,都标志着一个机会可以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