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0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 公开课教学设计_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教学设计
一、教学思想
根据《历史课程标准》及新课程理念,结合我校“自主体验,面向未来的教学理念,历史教学主要采取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结构。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发展和学习的。在本节课中,教学情境的创设人,探究问题的创设人。在教学过程中,用情景作为线索,利用史料进行教学,培养学生历史学科素养中“史料实证”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
本课内容为2016年人教版《中国历史》7年级上册第十课“秦末农民大起义”,它是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的第二课时。在中国历史中,秦汉时期有着无法撼动的地位,秦朝结束了长期以来的分裂割据,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国家,也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诞生时期,汉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持续时间长,出现大一统的治世局面的稳定时期。秦汉时期的中国更是在世界上具有影响力的国家之一。秦朝建立于公元前221年,灭亡于公元前207年,仅存在15年,这是中国历史上很短暂却影响深远的王朝。秦朝的建立,在本单元第一课已进行过学习,这套体系完备,涵盖中央及地方的专制主义中央体系看似坚不可摧,所执掌的政权为何仅仅存在十几年就走向灭亡?这就是本课所要探讨的。
本课教学重点为陈胜、吴广起义。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对封建社会中,底层人民群众具有激励作用。学生学习本部分内容之后,会对后面学习相关类型的历史事件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了解和掌握秦的暴政的主要表现,陈胜、吴广起义以及秦朝灭亡的基本历史知识,并了解楚汉之争的简单情况。
通过秦末农民起义原因的分析,增强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楚汉之争具体史实的讲述,分析秦亡前后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指导学生通过对材料和相关史实的研究学习,获取有效的历史信息。采取情境教学的方法,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秦的暴政,是学生认识到,这是导致秦末农民起义和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陈胜、吴广起义的精神,在我国历史上闪耀着永不磨灭的光辉,为后来的农民反抗残暴统治树立了榜样。
四、教学问题诊断
教学难点:陈胜吴广起义的原因
分析:7年级学生刚刚接触历史这一学科,充满着好奇心和新鲜感,同时也具备接受系统知识和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但对于还不够深刻和全面,所以借助多媒体手段,引发学生兴趣,通过学生史料探究认识到,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秦的暴政。
五、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教学资源:导学案、多媒体资料、自制ppt课件、古籍史料等
学案中设计的知识预习、合作探究、检测评价等环节,有利于学生更好掌握本课教学中用到的史料及问题的探究,通过完成导学案达到让学生参与的目的。同时通过检测评价能够更好地了解学生学习效果,完成教学反思。
多媒体资料可以帮助学生更直观的理解,加深印象。在ppt中将史料呈现,利用史料引导学生逐步培养分析能力。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部分
出示陈胜墓,进行简单介绍:这是河南省著名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著名旅游景点,位于河南省永城市的陈胜墓。这里纪念的人叫做陈胜,他究竟有何重大的行为令后世铭记,相信通过这节课,大家会有结论。
[设计意图:通过旅游景点,引入本课,认识本节课的主要人物。]
(二)处理前置作业
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本课学习的主要内容,将答案整理在学案中,小组合作进行对照,得出正确答案,之后思考问题:本节课我们会学习到哪些内容?
[设计意图:前置作业部分主要是采取填空的形式,令学生在课前对本课整体内容有一个初步了解,通过小组对照扫除预习中的问题,再对本课内容进行初步概括。]
(三)授课环节
创设情境:通过预习,我们初步了解到本课所要学习的三个内容:秦的暴政、陈胜吴广起义和楚汉之争。今天和我们一同学习的除了在座的各位,还有他——阿平。他的人就像他的名字一样,平常无奇,是一位生活在秦朝末年的农民,但是他又和其他农民有着不同的特质,年少时喜欢读书,希望能够改变自身的命运。
[设计意图:通过人物作为贯穿本课的线索,创设情境,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
1、秦的暴政
教师出示视频短片:秦始皇于公元前221年建立了秦朝,他有着怎么样的雄心抱负呢?出示史料引导学生找出答案:“德高三皇,功过五帝,“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史记·秦始皇本纪》”“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史记·秦始皇本纪》”。学生根据史料,分析秦始皇的政治理想:创立皇帝名号、希望国家千秋万代,那么事实是否如此呢?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和史料了解秦朝统治者的心态和理想抱负,与暴政导致速亡进行对比]
合作探究:秦的统治,各小组以教师出示的史料为依据,总结秦朝统治的方面,得出秦末政策的特点。
材料一:“男子力耕不足粮饷,女子纺绩不足衣服”——班固《汉书·食货志》材料二:“北筑长城四十余万,南戍五岭五十余万,骊山、阿房之役各七十余万……”——马端临《文献通考》
材料三:“先黥(在人脸上刺字)、劓(用刀割掉鼻子)、斩左右趾(砍掉左右脚趾),笞杀之(用藤条或荆条将人活活打死),枭其首(斩首并将首级示众),菹其骨(将尸骨捣烂),肉于市(在市场上将肉卖掉以供食用),其诽谤詈诅者又先断其舌(有诽谤漫骂行为者,先割断其舌),故谓之具五刑”——班固《汉书·刑
法志》
根据材料一,引导学生判断出秦末农民生活的不易,由此得出赋税沉重;秦朝的赋税,主要有田租、口赋、杂赋三种。田租即为地税,口赋是以人口为征收对象,杂赋是各色各目的临时征派。这些赋税加在一起,要占到农民收获物的三分之二。
根据材料二,判断出秦末徭役繁重,从事徭役人数众多,徭役数目繁杂。
根据材料三,得出秦末刑法残酷;始皇为人……专任狱吏,狱吏得亲幸。……上乐以刑杀为威。——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秦简记载:“五人共同盗窃,赃物在一钱以上,断去左足,并在脸上刺刻涂墨,判为刑徒。”秦朝的刑法残酷到令人发指的程度,人们动不动就要受处罚,而且一人有罪,家族邻居都要受牵连,每年被处以各类刑法的人多达100多万。当时在秦国的市场,有一种奇怪的现象:鞋子没有人买,拐杖却是抢手货。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史料研读能力。利用史料完成合作研究,合作完成文言文的解读。]
教师补充秦朝统治的其他问题:焚书坑儒和秦二世统治的残暴,由此得出结论;秦朝统治的残暴。
[通过合作探究以及教师补充,学生全方位掌握秦朝末年的政治统治,为秦末农民起义做好铺垫。]
2、陈胜、吴广起义
情境:阿平看到了秦末的乱象,对秦朝的前途感到了担忧,想要施展自己的抱负却不知道该怎么办。这时,他听闻到了这样一件大事……
这件大事就是农民大起义,领军人物就是陈胜和吴广“将军(指陈胜)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史记》
自主学习:请根据事件五要素来写出陈胜吴广起义。(五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和意义)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加强对陈胜吴广起义基本情况的了解]
师生共学:起义三部曲(原因、经过、结果)
原因:如果陈胜、吴广在前往渔阳戍边的途中,没有遇雨,没有误期,秦末农民起义还会爆发吗?陈胜、吴广起义与秦朝的施政有怎样的关系?
学生根据视频分析:直接原因遇雨误期,根本原因秦的暴政。“天下苦秦久矣”——《史记·陈涉世家》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和前一子目的学习,得出结论,培养学生对问题思考的关联性,通过连续性问题得出结论。]
经过:“壮士不死则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伐无道、诛暴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