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师的专业成长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对专业成长朴素的理解
•语文教师的专业成长之路
我对专业成长朴素的理解
• 成功教师的十五个特征 • 1.饱满的教学热情。教师对教学拥有饱满的热情, 能使学习充满乐趣。 2.娴熟的专业知识。教师需密切关注自己专业的发 展。不论是刚走上讲台的新教师,还是有着多年教龄 的老教师,请跟上您所学专业的发展趋势。 3.有组织的教学。教师有效组织教学能使学生拥有 更多有效学习时间。 4.有活力的教学。成功的教师对教学是投入性的。 课堂上,他们不是站在某一固定的地方,而是活跃于 教室每一个角落。 5.良好的态度。学生需要积极向上的教师,关注您 对学生说的内容,倾听您对学生说话的语调。
6.成功地管理课堂。有纪律、有秩序的班级环境是学生完 成学业的基本保障。 7.有计划的教学进程。教师应在开学初计划好整个教学进 程,安排好各类教学活动。 8.拥有成功的人际交往技巧。教育是一项关于人的事业, 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举足轻重。 9.清晰的表达。很多学生并不知道他们的学习内容和学习 目的。这需要教师清晰表达,简洁示范、讲解教学内容,清 楚解释学习目的。 10.有效的提问。问题(直接向全班或个别学生提问)是 一种有力的教学工具,能有效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向学生 提问时,要留出一定的思考时间,不要立刻请学生回答。 11.因材施教。教学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就是学生有着巨 大差异性。教师需要综合运用听觉、视觉和动手技巧组织教 学。并能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我对教师专业成长的朴素理解:
我们的成长,不是使我们为教育理论专家。而是 我们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以教育教学实践为依托, 以教育教学中的现实问题为起点,通过对问题产生的 原因的分析和影响问题解决要素的研究,实现自己认 知结构的重组,不断提升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 力,对教育教学形成自己独特的认识,最终达到改善 自己教育教学行为,追求教育教学高质量的目的。也 因此使自己成为在某一个方面拥有话语权的教育行家。
怎样才算是一个读书人?
从教书与读书的关系看,教书人读书大体可分三种: 其一,确是读书人;其二,算是读书人;其三,不是 读书人。 第一种人读而“三必”。读必恒:工作无论张弛, 读有恒量;事业无论成败,读有恒心;读与生命同在。 读必广:经典与时文,人文与科技、专业与非专业, 或精读或略读,求专又求博;读与积累同在。读必思: 凝思、深思、运思,思辨、思索、思谋,乐读又乐思; 读与思想同在。这种人教起书来,左右逢源,得心应 手,成效卓著。
第三种人的特征是只教不读。自己不读为啥 能教人?一是曾经读过,炒卖狗皮膏药有一 手;二是只读所教的教材和参考书,照本宣 科能应付;三是以题代读,以考代读,教书 就是发试题,而试题满天飞,唾手可得。这 样说来,这种人还是读,并非完全不读,只 不过这种读应加引号,说白了,还是不读。 这种人教书,只能是误人子弟。
恭祝大家: 新年吉祥,身体健康, 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语文教师的专业成长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知识经济的时代,是信息化和国 际化的时代,是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结合的时代。这 个时代又是充满各种诱惑、矛盾和机遇的时代。新的 时代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新要求,教育的发展对我们教 师提出了新挑战,社会需求对我们教师的评价了新标 准。我们的出路,就是走专业发展的道路。
苏霍姆林斯基曾深刻地指出:“真正的教师必是读 书爱好者……一种热爱书、尊重书、崇拜书的气氛, 乃是学校和教育工作的实质所在。”读书——丰富 知识和理念的“源头活水”,不仅是为人师者的发 展所需,更是教师的职业尊严所系。 我常想:在知识爆炸的时代,我们不要期望在大学 里学的那一点东西就可以享用终身。一个教师如果 允许自己只在原有知识水平上做低质量重复的简单 劳动,他可能不是一个真正热爱教师这个职业的人, 也就更不会把教育当作一种事业。我们应该把学习 看成是自己发展的第一需要。作为一个语文老师, 更应该明白读书的重要。
一是指汉语言文字中所包含的民族的思想认识,历史 文化和民族情感;
二是指引导学生开掘汉语汉字人文价值,注重体验汉 族人独特的语文感受,学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三是尊重和发展个性,培养健全人格。(1996《语文 学习》第十期李震)
2、对语文学科知识和能力体系的 通透的了解
• “刨丁解牛”给我们的启示 首先是眼有全牛,其次对关节经脉了如 指掌,方能做到游刃有余。
•“语文”含义的嬗变
驻足语文长廊,可知其曾经历极为纷繁的历程。 从事语文教育、研究、学习的人们,将语文从 不同的角度理解为“语言文字”、“语言文 学”、“语言文章”、“语言文化”等。因为 理解不同,自然就会产生不同的学习理念、内 容、方法。
传统的语文学习研究主要是书面语言,侧重于文献资料的 考证故训的觅求。语文作为一门综合学科,包括文字学、训 诂学、音韵学、校勘学乃至金石学等,南宋晁公武在《郡斋 读书志》中曾写道“文字之学有三:其一体制,谓点划有纵 横曲直之殊;其二训诂,谓称谓有古今雅俗之异;其三音韵, 谓呼吸有轻浊高下之不同。论体制之书,《说文》之类是也; 论训诂之书,《尔雅》、《方言》之类是也;论音韵之书, 沈约《四声谱》及西域反切之学是也,三者虽各成一家,其 实皆小学之类。”
第二种人则是读而“三无”。读无常:或为考而读, 考过关就不读;或有疑难时才读,无疑难就不读; 或一暴十寒,或临渴掘井。读无几:精读的不多, 大多只是目及内容提要和目录便束之高阁;专业的、 实用的读一点,非专业的、非实用的就不读或读不 进;既专不了,又博不来。读无思:人家读什么, 他也读什么,热衷于名人名言的死记硬背,教书时 虽孔子、鲁迅、尼采、萨特不离口,但并没有真正 读过他们的书,于是在最深刻的书中常感动于最肤 浅的东西,在最高雅的书中常被最庸俗的东西吸引。 这种人教起书来,知其一不知其二,捉襟见肘,常 闹尴尬。
•语文性质的演变
民国时期,有文字与文学之争,国语与国文之争, 技术训练与精神训练之争。 解放以后,争论更加激烈。有工具性观点;有工具 性和思想性兼具的观点;有工具性、思想性、文学 性、知识性兼容的观点。 新课标提出的观点:工具性和人文性 工具性:因为语言是思维的工具,语言是最重要的 交际工具。
人文性: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具有这样几层含义:
我们不难发现传统语文学习的独特性——对语言文字的 精深的研究,它对现代语文教学仍然有很强的指导意义,特 别是积累词汇,理解词义等方面有很大价值。但同时我们也 很容易发现其历史局限性,这就是将语文局限于解字、释词、 析句、注疏、考证、校勘的微观领域,局限于个别的语言现 象和书面语言,局限于语文的工具性。
曾国藩家书有言:“苟能发奋自立,则家塾可 读书,即旷野之地,热闹之场,亦可读书,负 薪牧豕,皆可读书。苟不能奋发自立,则家塾 不宜读书,即清净之乡,神仙之境,皆不能读 书。” 欧阳修说他的好文章都在“三上”(马上,枕 上,厕上)得来。 “春困秋乏夏打盹,冬天不是读书天。”一 个人不好读书,就是一年四季都有不读书的理 由。当教师读不读书,时间固然是一个因素, 更重要的,是有没有读书的心思。
教学能力包括的内容
• 1、课堂的预测能力 一堂课要尽可能预 测到学生的接受能力 • 2、课堂的讲解能力 高水平的讲解是将 深奥的东西深入浅出地将清楚。 • 3、课堂的示范能力 • 4、课堂的检测能力,包括命题和试卷分 析
5、课堂的诊断能力 学生答不上,教师要 能迅速分析答不上来的原因,针对学生的 回答,要迅速地提取有效的信息。 6、课堂的矫正能力 7、课堂的控制能力 8、独立处理教材的能力(相当重要的能力) 一般认为:1-4为初级能力。5-6为中级能 力,7-8为高级能力。
3、对现代教育理论和教学技能的 熟悉
• 教学要求用科学的理论来指导我们的实 践, • 要求我们的行为以别人的经验为借鉴, • 更用现代的教育方法来改进我们的实践。
•拼搏课堂,提升教学能力
我国众多优秀教师、教改先行者的成长历程无一例外 地显示:在“课堂拼搏”中“学会教学”(learning how to teach),是他们获得发展的规律性进程。
后来有人提出:语文应该包括语言、文章、文学和文 化的主张。认为文章学不能附属于语言学,也不能为 文艺学侵吞。文章学应该成为语言学和文艺学之间的 桥梁学科,是发展语言学和文艺学的动力学科,理应 成为语言学和文艺学争雄的主干学科,而文化学则是 通领这些学科的顶级学科。
再后来,叶圣陶先生发话:“平时说的话叫口头语言, 写在纸面上叫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 一起说,就叫语文。”(1963年10月5日《文汇 报》)于是就有了现在语文的“听说读写” 我们能否作这样的假设,语文未来的发展是否还可 以包括“网络语言”。
这一理解中的几个要点:
专业成长的逻辑起点:是我们的教学实践。
专业成长的过程: 自觉学习,改善心智模式。 拼搏课堂,提升教学能力。 挑战自我,让反思成为习惯。 专业成长的归宿点: 成为有思想有个性的教师。有人说,教育是一首诗, 可以是古体诗,可以是田园诗,也可以是抒情诗,各 有其情调和内涵。我想我们教师就是风格不同的作家。
我国语文,自1903年开始独立设课,学科界将语文 说为“语言文学”,一度语文被称作“国文”,至今 大学中文系以“汉语言文学专业”来命名。 这样教学的显而易见的成果,导致了五四以后的文学 繁荣。但是在1954年中央语文教学问题委员会《关 于改进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报告》中有这样一段话: “我国中小学语文教学,历来都是把语言和文学混在 一起教,这样教学的结果,不论从语言方面看,还是 从文学方面看,都遭到了很大的失败。┅┅这些事实 都说明了语文混合教学的结果是语言教育和文学教育 的两败俱伤,都得不到应有的效果。”
教师发展的五个阶段 适应——稳定——困惑——成熟——超越 老教师和新教师的差别: 老教师:怎样让学生学得好 新教师:怎样讲得好
教学能力之我见
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评价 ,我个人认为教 师个人学识的渊博不是评价教师教学能 力的主要标准,而主要看教师怎样引导 学生,看学生的发展水平。教师本人的 学识在达到一定程度后,提高教育质量 的关键不是教师的学识,而是教师的教 育教学艺术。“我懂”与“学生懂”是 两码事,教师的本领在于怎样将自己的 懂让学生懂。
语文教师专业成长的几个必备条件:
1、对语文学科发展史的基本了解
现代著名史学家钱穆先生探讨中国历史研究 法,有一段极为精彩的论述:“近人治学,都 知注重材料和方法。但做学问,当知先应有一 番意义。意义不同,则所采用之材料与其运用 材料之方法,亦将随而不同。”(钱穆《中国历史研究 法》,三联书店2001、6)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语文教师的专业成长之路
• 自觉学习,改善心智模式 • 所谓“心智模式”是指根深蒂固于人们心中,影响人 们如何认识世界以及如何采取行动的许多假设、陈见 和印象。此模式不仅影响人们如何认识这个世界,更 重要的是它还影响人们的行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经常有许多好的构想难以付诸实施,这是因为它和人 们心中已有的,对于周围的世界如何运作的看法和行 为相抵触,这就是“心智模式”的作用。例如素质教 育难以全面实施,这与教师已形成的“应试教育”的 心智模式有关;“减负”不能坚决贯彻的落实,这与 “分数决定优劣”的心智模式有关,新课程渴望教师 有全新的教育理念,有全新的“心智模式”,但传统 教育的理念根深蒂固,新旧的心智模式引起激烈的冲 突,加上我国的教育体制尚未为构建全新的“心智模 式”提供制度保证,所以现在我们的每一个一线教师 都感到了教育的艰难。
12.带给班级成功感。成功率是很重要的,学生如 果一直从事艰难的学习任务,易产生挫折感,缺乏自 信。研究表明:80%的成功率是最佳状态。 13.保持高期望。教师必须对学生充满期望,保持 对学生的期望能引导学生良好的行为。 14.创造愉悦的氛围。教师不是要创造有魔力的学 习环境,而是一个愉悦的学习环境,这个愉悦的学习 环境是学生成功学习的燃烧剂。 15.有弹性的教学。教学需要弹性,您能根据具体 情况调整教学,而不是呆板地遵循教学计划吗?您能 敏锐地感觉到学生需要,从而不断改变惯例和规则以 帮助学生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