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儒学大师-董仲舒(公羊大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董仲舒-天人三策
三是任德任刑问题。武帝问:周之成康,刑罚不 用,四十余年,囹圄屡空;秦人用严酷之刑,死 者甚众,却奸邪不止。其故何也?董仲舒曰:周 前有武王行大义,有周公制礼乐,到成康时才出 现刑措不用的局面,“此亦教化之渐(浸润)而 仁义之流(风化),非独伤肌肤之效也。”秦朝 则不然。“师申商之法,行韩非之说”,不行五 帝三王之道,以贪狠好战为俗,又没有文德教训 于下。于是在上者贪得无厌,在下者风俗浇薄。 再加之任用“残酷之吏”,聚敛无度,民失其业, “群盗并起”,因此刑虽重而奸不息,此乃“俗 化使然也”。
董仲舒-天人三策
呢? 董仲舒正告说,有天命存在,灾异就是天与 人的对话: 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国家将有 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 又出怪异以惊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这 就是“天人感应”。 第二策 第二策共四个问题,一是关于黄老无为和孔孟有 为的向题。武帝问:尧舜之时, “垂拱无为,而 天下太平”;周文武时,勤勉工作,“至于日昃 (斜)不暇食,而宇内亦治”。帝王致治之道, 难道不同么,“何劳逸之殊也?”董仲舒说那是 由于 “所遇之时异也”。
董仲舒-天人三策
二是黄老尚质与儒学尚文问题。 武帝问: “俭者不造玄黄旗旗之饰”;可是周家, 却甚其文饰。难道帝王之道旨趣不同吗? 有人说“良玉不琢”,又有人说“非文无 以辅德”,此二端亦互相矛盾。董仲舒说, 制度文章,是用以“明尊卑,异贵贱,劝 有德”的,孔子说,过分奢侈太骄矜,过 分俭朴又鄙陋(“奢则不逊,俭则固?), 可见过俭也不是恰当的。
董仲舒的教育思想
他又认为当时的吏治不贤明,其原因在于 选举不当。他对当时纳资授官和积日累久 的升官办法提出了批评,建议“使诸列侯、 郡守、二千石,各择其吏民之贤者,岁贡 各二人,以给宿卫”,通过试用,便当 “量材而授官,录德而定位”。他认为只 要这样尽心求贤,天下之士便可得而官使, 只要遍得天下的贤人,就那伯象三王那样 的兴盛也容易做到,象尧舜那样的名声也 可以赶得上。
正面:董仲舒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思 想家之一,在当时就有“群儒之首”的声 誉。 反面:诱导了谶纬神学的怪胎投世。
董仲舒的教育思想
论知识和教学
董仲舒从他的“天人感应”学说出发,认 为人心和天心是相连的,“天命”是人的 认识能力的泉源。他的认识论是唯心主义 的,神秘主义的。他认为真正的知识不是 “众物”的知识,而是要知道事物的“本 心”;要体察事物的本心,那就只有依靠 “内视反听”的内省方法。
董仲舒的教育思想
董仲舒故里
位于今河北省。
董仲舒-天人三策
董仲舒一生经历了文景之治,汉武盛世, 是西汉王朝的极盛时期,政治稳定,经济 繁荣,国力空前强盛,人民安居乐业。在 思想文化方面,汉初社会也是宽舒自如的。 董仲舒,就是在这样一个社会安定,学术 自由的背景下,走上事学之路的。
董仲舒-天人三策
公元前141年,孝景帝驾崩。景帝是继文帝之后, 又一个奉行黄老清静无为、与民休息之治,从而 实现“文景之治”的君王。史称景帝时期,仓禀 丰实,府库饶财,移风易俗,黎民淳厚,西汉社 会从经济到治安都达到了农业社会美好的极点。 但是,另一方面,由于朝廷的无为放任,诸侯骄 恣,豪强坐大,商业地主侵渔细民,割据势力业 已形成;再加之四夷侵临,匈奴寇边……班固论 当时形势曰:“汉兴六十余载,海内义安,府库 充实,而四夷未宾,制度多阙。在升平的表面景 象下,西汉社会实已潜藏着严重的危机。
公羊大师-董仲舒
董仲舒简介
董仲舒,出生年代(前179一前104)中国汉 代思想家,政治家。景帝时任博士,讲授 《公羊春秋》。 “博士”的由来 《公羊春秋》简介
董仲舒故里
关于董仲舒的故里最早记载于司马迁的《史记》 一书,称:“董仲舒,广川人也。董仲舒存世之 际,既有广川国,又有广川县。司马迁所说的广 川是指广川国,还是广川县呢?东汉史学家斑彪 在论《史记》时称,司马迁说指应为广川县,并 非广川王国。即董仲舒为广川县人。明代嘉靖 《枣强县志》载:汉世,枣强广川,离合废置, 本为一也。据考,其疆域大致包括今枣强县东南 部之一部,南部之一部,西部之一部,中部、东 部、北部及今景县西南角与今故城县西北角。古 汉之广川为今之枣强。董仲舒故里为今枣强县村
“三纲”“五常”
董仲舒从天人关系出发,又依据“阳尊阴 卑”的思想建立了一套”三纲” ”五常” 的伦理学.他认为君臣,父子,夫妇,之义, 皆合阴阳之道,所以“君为臣纲”、“父 为子纲”、“夫为妻纲”。这样,上有至 高无上的“神权”,下有“君权”“父 权”“夫权”,形成维护封建统治的“四 权”,从而为封建统治的合理性制造了神 学的理论依据。同时,董仲舒又将 “仁”“义”“礼”“智”“信’——五 常,作为处理人伦关系的原则。
董仲舒-天人三策
公元前141年,汉武帝即皇帝位,次年改元 建元。这位雄心勃勃、精力旺盛的少年天 子,一改文景时代一自然、因循守旧、无 所作为的施政方针,建元元年新年伊始, 即“诏丞相、御史、列侯、中二千石、二 千石、诸侯相:举贤良直言极谏之士”
董仲舒-天人三策
董仲舒建元初不出对,很可能与当时政局 有关,那就是窦太后仍然健在。窦太后是 文帝皇后,景帝母亲,武帝祖母,她憎恨 儒学,菲薄五经。武帝即位,被尊为太皇 太后,建元初年,朝廷大事都得奏请她首 肯。此时自然还不是推行儒学的时候。 建元六年(前135年)五月,窦太后死,黄 老之学的最后一个顽固堡垒消失了
董仲舒的教育思想
兴太学和重选举
董仲舒认为这两种具体措施必须统一在一种统一 的思想指导下,才能发挥为当时政治服务的作用。 他指出当时思想的不统一,对于政治的统一是很 有妨碍的。他说:“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 方,指意不同,是以上无以持一统,法制数变, 下不知所守。”因此他建议:“诸不在六艺之科、 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这便是 “独尊儒术,罢黜百家”的政策。
董仲舒的教育思想
在董仲舒看起来,君主的重要职责是实施教化。他认为仁、 义、礼、乐都是治道的工具,古代圣王所以能够长治久安, 都是礼乐教化的功效,所以王者的职责就在于“承天意以 从事,任德教而不任刑”,“以教化为大务”。我们从这 里看出了董仲舒认识到教育作为统治手段的重要作用。董 仲舒要求汉武帝不但要“求贤”,而且更重要的是要“养 士”。他说:“夫不素养士而欲求贤,譬犹不琢玉而求文 采也。”养士三法以太学为最重要,所以他又说:“故养 士之大者莫大乎太学。太学者贤士之所关也,教化之本原 也。”他要求汉武帝“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
董仲舒-天人三策
第一策 元光元年(前134),汉武帝又令郡国举 孝廉,策贤良,而董仲舒以贤良对策。汉武帝连 问三策,董仲源自文库亦连答三章,其中心议题是天人 关系问题,史称《天人三策》(或《贤良对 策》),后被班固全文收在《汉书·董仲书传》之 中。 第一策主要是“天命”和“性情”问题。汉 武帝问:“三代受命,其符安在”; “灾异之变, 何缘而起”;“性命之情”,为何有善恶良莠之 分?当务之急,“何修何饬”,才能使“百姓和 乐”,祥瑞普降
董仲舒-天人三策
第三策
把西汉社会未臻大治的原因归结为教育和吏制的 失误,这未免简单化了。汉武帝于是三降纶音, 重申天问。在策文中,武帝责问董仲舒对策“文 彩未极”、“条贯未尽”,说理囫囵,欲言又止, 难道是对“当世之务”有所顾虑,对“王听”有 所怀疑么?要他就“天人之应”、“古今之道” 与乎“治乱之端”,“悉之就之,孰(熟)之复 之”,透辟说来,不要有任何顾虑。
在学习范围上,他认为不能太博也不能太 节,太节就会使得知识暗昧,太博又会使 人厌倦。这种思想也有一定道理。 董仲舒要求教师需要做到“圣化”的地步, “善为师者,既美其道,有慎其行;齐时 早晚,任多少,适疾徐;造而勿趋,稽而 勿苦;省其所为,而成其所湛,故力不劳 而身大成,此之谓圣化,吾取之。
董仲舒历史评价
董仲舒-天人三策
四是现实问题。武帝问:我注意农本,任 用贤人;亲耕籍田,劝孝崇德,问勤恤 孤…为了天下真是夙兴夜寐,“尽思极神” 了,但“功德休烈”并未实现。“今阴阳 错谬,氛气充塞;群生寡遂,黎民未济; 廉耻贸乱,贤不肖混淆”。其因何在?董 仲舒认为其因有三:一曰“王心未加”, 二曰“士素不励”,三曰“长吏不明”。
董仲舒-天人三策
对于天人问题,董仲舒进一步申明“天人感应” 说,认为天是“群物之主”,包润万类,无不容 纳。关于古今之道,汉武帝问曰:“或谓久而不 易者道也”,何“三王之教所祖不同,而皆有 失”,是不是道也有不同?道也有弊端呢?言下 之意:有没有一个万古不变,百世奉行,而又有 利无弊的经常之道呢?对此,董仲舒作了肯定的 回答,提出了著名的、影响千载,同时又是毁誉 不一的哲学命题: 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 亦不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