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隆化县存瑞中学2019_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质检试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学年度高一年级第一次质检
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70分,将答案填涂在答题卡上)
1、吕思勉在《中国通史》中写道:“封建的元素,本有两个:一为爵禄,受封者与凡官吏同。
一为君国子民,子孙世袭,则其为部落酋长时固有的权利,为受封者所独。
”下列有关其表述最准确的是()
A.封建社会存在世官制和郡县制
B.宗法制威胁国家的统一
C.封建社会中,分封制长期存在
D.后者不利于统一,前者则不然
2、中国古代一夫一妻多妾制下,国君往往有许多儿子,理论上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然而国君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挑选他们认为合适的庶子做继承人,这使得各王子及其母亲诡计百出,以求恩宠。
这实质上( )
A.否认了嫡长子继承制的合法性 B.论证了商周时期宗法制的混乱
C.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王权至上 D.反映了一夫一妻多妾制的弊端
3、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论述了古代王权的演变情况。
他认为,夏商时期的天子与诸侯没有君臣关系,天子只是诸侯的盟主而已;……而西周新封的诸侯多是王室至亲或功臣,天子的地位因此而至尊,由诸侯之长变为其君,并通过宗法礼乐制确定了与诸侯的君臣关系。
上述分析说明()
A.夏商是贵族联盟政治,西周是封建社会的君臣政治B.西周的政治制度与国家形态演进强化了王权
C.夏商是贵族政治,西周是中央集权 D.西周的君主专制王权大于夏商时期4、《史记》载:(楚庄王)遂至洛,观兵于周郊。
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
楚王问鼎小大轻重,对曰:“在德不在鼎。
”庄王曰:“子无九鼎,楚国折钩之喙,足以为九鼎。
”这段材料反映的根本问题是
A.楚庄王图谋周朝镇国之宝 B.诸侯争霸斗争激烈
C.王室衰微,分封制开始瓦解 D.西周青铜铸造水平高
5、学者许倬云指出:“周代是中国百分之一百肯定同姓不通婚,要和外姓结婚。
……这个办法,使得其他国家的领袖都变成周人的亲属:女婿,或者外甥,姐夫、妹夫,或者内兄、内弟,舅舅,阿姨。
”这表明周代的政治特点之一是()
A. 按血缘宗族分配权力
B. 以姻亲关系维系统治
C. 规范大宗和小宗关系
D. 神权与王权紧密结合
6、《宋史?陈兢传》记载:“(陈)防家十三世同居,宗族千余口,世守家法,孝谨不衰,阖门之内,肃于公府”、“陈家财产公有,共同劳作,并适当照顾老弱病残”。
宋仁宗追赐陈氏先祖五世公爵,朝廷也蠲免陈家杂科徭役。
朝廷表彰“义门陈氏”的主要原因是( )
A.进一步巩固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B.“陈氏义门”在社会上有着巨大影响(
C.利用宗法关系维护封建统治 D.彰显朝廷教化百姓的功绩
7、据史书记载:汉武帝“用主父偃谋,令诸侯以私恩裂地,分其子弟,而汉为定制封号,撤别属汉郡。
汉有厚恩,而诸侯地稍自分析弱小云”。
此记载反映了汉武帝推行
A.分封制 B.郡县制 C.郡国并行制度 D.推恩令
8、元朝的行省制是后世“省制”的开端,在中国行政区划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下图所示地区未设置行省的是()
- 1 -
.②④ D.②③ C.①③A.①② B“票拟”等形式参与中枢决策,因而、、据史书记载:明代内阁大学士通过“面对”、“密揭”9阁权在国家权力运作机制中,体现出一定程度的决策权。
当这种决策权得到皇权支持和批准)后,就可以影响甚至左右政局的发展。
这种现象(说明内阁大学士与皇帝共同决策 B. A.表明内阁大臣地位很高却无权
反映内阁大臣延续历代宰相职权 D. C.体现阁臣利用专制皇权的效能
、藏文史籍《萨加世系史》载:“元帝辖十一省,西藏之地面虽不足一省面积,但因为它10 是八思巴的住地和教法所在,故作为一省委付与八思巴。
”当时管理这一地区的中央机构是检巡澎湖 C.省书.中省 B.西藏行 A D .宣政院司
,结果苏秦、邹衍.屈景等士纷11、战国时期,燕昭王招揽人才,建黄金台,尊郭槐为“师”)至沓来,振兴了残破的国家。
由此可见,战国时期(
.士人势力掌 D C.改革变法兴起 A.社会转型加速 B.血缘政治受到冲击控政权、侯建新在《封建主义概念辨析》一文中说:“封建的就不是专制的,封建是对专制权力12 的一种分散。
”据此,与“封建”含义相近的是封分 C.中 B.央集权制 A.宗法制君主专制D.制。
永定、农村常可见到这样的现象,一些年届七旬的老翁,要向三岁稚童称“叔”或“伯”13,而尚在襁褓中的叔辈,即使上年即对平辈的白头老翁仅呼“哥”俗谓:“白头哥,坐地叔”() )这一现象反映了宗法制( 纪老者也要唤其为叔贵尊卑. C重视于社会进步违A.背人伦礼仪 B.不利 D.有利于凝聚宗族贱、自秦汉至明清,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经历了由郡县两级制到州郡县三级制再到省道府县四14 )(级制的演变,这体现了.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加强 BA.中枢权力体系日趋完备
D.经济发展区域化程度提高.各地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C、中国古代各个时期都设有对地方、对百官的监察制度及监察机构,以期实现对权力的约15)
( 束。
其中“位卑权重”,“以小驭大”且无固定治所的是史御.C元朝史. B汉朝刺丞秦A.朝相
D .明朝提刑按察司台
、康熙曾创行密折制度,经常指令一些亲近大臣、内务府出差官员如织造曹寅、李煦等人,16刺探绅民动向,查访某些官员的言行,留意所在地区雨水、米价,用折子随时秘密奏闻。
这- 2 -
些情况说明密折制度
A.提高了中央政府的行政效率 B.为皇帝决策提供了信息来源
C.制约了内阁和议政王大臣会议 D.为巩固统一国家提供了条件
17、“秦统治者利用这些原则开始征服其他诸侯,建立第一个帝国。
然后他们又用一惯无情的手段将严密的组织扩大到全国,不过,其结果正如我们将看到的,引起了一个反作用,使帝国在其创立者去世后没几年就被推翻。
”材料中“严密的组织”所代指的制度是
A.宗法制度 B.分封制度 C.中央集权制度
D.科举制度
18、“汉承秦制”是说汉朝继承了秦朝的政治制度,但汉朝在继承的同时也进行了创新。
可以支持该论断的是,汉朝( )
A.废分封,设郡县
B.设立中朝和外朝
C.实行三省六部制
D.实行行省制度
19、2016年3月2日,我国考古人员通过木椟、金器及一枚印章等随葬品,最终确认南昌西汉海昏侯墓墓主人的身份,就是此前一直在猜测却缺乏充足证据的的第一代海昏侯汉废帝刘贺(因
刘贺只做了27天皇帝而被赶下台并被封为海昏侯,故称“海昏侯汉废帝”)。
这说明
A.考古实物的发掘,是对史实的重要补充 B.对于史实的研究,考古发掘是唯一手段
C.历史研究过程中,考古手段最具权威性 D.对于民间的传说,都需要借助考古证实
20.东晋葛洪《抱朴子》记载:“灵献之世,台阁失选用于上,州郡轻贡举于下,故时人语曰:‘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
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这表明当时察举制A.具有历史的进步性 B.实质上是世官制的延续
C.其弊端日益突出
D.已发展为九品中正制
21、传说古代先王在阴历一月决定一年的政事,所以阴历一月叫政月。
到了秦朝,由于赢政出生于一月,所以就把政月改为正月,并且“正”字的读音也改为“征”了。
这反映出
A.避讳现象开始出现 B.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C.皇帝地位至高无上 D.秦王赢政的独断专行
22、如果你到故宫参观,你可以在“军机处”景点的文字说明上发现这样的文字:“军机处一日日程:……接折(阅读奏折)—见面(请皇帝旨)—述旨(拟皇帝旨意)—过朱(皇帝过目确定)—交发(下发旨意)……”这说明军机处的主要职能是( )
A.辅佐皇帝,参与决策 B.跪奏笔录,上传下达 C.陪读陪写,赋诗作画 D.纵论军机,谋划战事
23、有学者提出,中国地方政体自秦到清经历了三个阶段,依次为郡政阶段、州政阶段、省政阶段,每个阶段都是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矛盾相调适的产物。
其中的“省政阶段”主要是指
A.先秦时期 B.秦汉时期 C.唐宋时期 D.明清时期
24、钱穆在《国史新论》记载:“唐代制度,在下有……为政府公开选拨人才;在上有……,综合管理全国行政事务。
这两种制度,奠定了中国传统政治后一千年的稳固基础。
”材料中“这两种制度”分别是
A.察举制、三公九卿制 B.九品中正制、三省六部制
C.科举制、三公九卿制 D .科举制、三省六部制
25、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秦虽死犹存,它亡得悲壮。
”从政治上看“秦,虽死犹存”主要是指
A.统一度量衡、货币 B.建立统一国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 3 -
C.中央建立三公九卿制 D.开创皇帝制度
26、据杨宽先生在《西周史》一书中的统计,西周初期占领当时黄河两岸的姬性贵族的重要封国共计有21个,分封与黄河以北地区的还有耿等8个以上的封国,分封于黄河以南地区的有应等6个以上的封国。
西周这种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A占领经济战略要地巩固西周统治 B确保分封的主体是同族姬姓贵族
C最大程度贯彻西周血缘分封原则 D确保中央对黄河两岸的垂直管理
27、某学者描述中国史上的一种制度是:“虽无相名,实有相职,既有相职,却无相权,既无相权,却有相实。
”这种制度是指
A.汉代内外朝制度 B.唐代三省六部制 C.元代行省制度 D.明代的内阁制度
28、北宋初年,“患中书权太重,且事众,宰相不能悉领理。
向敏中时为谏官,上言请分中书吏房置审官院,刑房置审刑院”。
这反映出北宋强化君权的显著特点是( )
A.分化事权 B.培植亲信 C.频繁换相
D.重视法治
29、“设计这一制度有两重目的,第一是避免重蹈前代王朝将权力集中于一人的覆辙,第二是注
重决策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力求最大限度地避免国家的政策性失误。
”这种制度是()
A、郡县制
B、推恩令
C、三省六部制
D、废丞相,内阁
30、封建社会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决定因素是
A. 法家思想的影响
B. 儒家思想的影响
C.
皇权意识的增强 D. 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
31.九品中正制创立之初,中正评议人物时家世、道德、才能三者并重;南朝时期,中央重视的只是魏晋间远祖的名位,中正的品第成了无足轻重的例行公事。
这一变化反映出
A.世家大族完全垄断了中央的权力 B.原选官标准被彻底废除
C.中正官开始成为世家大族代言人 D.中正官的权威日益下降
32、清末传教士明恩溥记述:“促使中国学子年复一年地坚持科举考试,有的直到九十高龄终于拿到文凭方可罢休,有的则死于这一过程中.功名利禄一类是无法说清楚的……九十高龄之后,即便考中又怎么样?唯一的解释是他天生具有忍耐的禀赋.”该材料( )
A.批判学子追求功名利禄 B.表明科举制下学子的愚昧无知
C.折射出学子的价值取向 D.反映出科举制失去人才选拔功能
33.明代监察“组织之密、职权之广、权威之重、委寄之深,历代均不能望其项背”,但有十位御史或给事中因弹劾内阁首辅严嵩,不是被贬、除名、下狱,就是被廷杖打死……最终严嵩则被明世宗削职为民,所有家产被抄没。
这说明( )
A.内阁在当时操控了监察系统 B.明朝时期的监察制度名存实亡
C.当时内阁与监察机构权责不明 D.专制下的监察效果取决于皇帝
34.《明史》记载:“至仁宗而后,诸大学士历晋尚书、保、傅,品位尊崇,地居近密,而纶言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阁权之重偃然汉、唐宰辅,特不居丞相名耳。
”材料反映了明朝内阁A.控制了国家决策大权 B.上升为法定的行政中枢
C.权力和地位日益提高 D.阁臣专权超过汉唐宰相
35 明史专家吴晗在《朱元璋》一书中曾这样描述我国古代的君臣关系:“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便不然了。
从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一坐群站,……到了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
君臣关系从坐而站而跪,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重要特点是( )
- 4 -
A.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益加强 B.内阁制度日渐成熟
C.中央的权力日益向帝王集中 D.丞相权力被六部分割
二、非选择题。
(共30分,答案写在答案纸相应位置)。
3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
周之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
……其旨则在纳上下于道德,而合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民,以成一道德之团体。
周公制作之本意实在于此。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
材料二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
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
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三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必然结果就是贵族制让位于官僚制。
官僚制是顺应中央集权和皇权制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和管理体制。
……在官僚制时代,不管是旧贵族、新贵族,还是新兴的士人阶层,都必须通过任命,转化为官僚,才能成为政体的直接参与者。
从这个意义
上说,贵族从分封制下的社会政治阶层转化成了郡县制下的社会阶层。
成为官僚的贵族便不再具有封地主人和天子臣属的双重身份,而仅仅只有天子臣属的一种身份。
——《文史纵横》2009年第3期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封建子弟之制”所代指的制度及其特征。
(4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秦朝破解“诸侯更相诛伐”这一困局的措施。
(2分)
(3)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分封制转型为郡县制所反映的政治制度变化的本质特征。
(4分)
(4)综合上述材料,并谈谈你对官僚体制的认识。
(4分)
3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秦始皇于公元前221年消灭六国,统一中国,建立起了多民族、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国家。
汉武帝把这项事业继承下来,并推向前进。
……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基业得以奠定。
――张传玺《中国古代多民族、大一统国家形成的三个阶段》
材料二
- 5 -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用一句话概括秦始皇开创的“大一统”局面对中国历史产生的深远影响(2分)。
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西汉时期如何从政治方面推进中国“大一统”局面的发展?(6分)
(2)材料二反映了唐朝的什么制度?与秦朝相比,唐朝相权有何特点?(4分)
(2)从根本上看,古代政治制度具有什么演变趋势?(4分)
2019----2020学年度高一年级第一次质检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D
2、C
3、B
4、C
5、 B
6、C
7、D
8、 D
9、C 10、D 11、B 12、C 13、C 14、B 15、B
16、【答案】B
【解析】A项是无关项,材料内容不能反映出密折制度提高了中央政府的行政效率。
C项是错误项,内阁只是管理日常事务的,与材料内容无关。
D项是无关项,材料内容不能反映出密折制度为巩固统一国家提供了条件。
皇帝指令亲近大臣刺探政治动向、经济状况,从而为皇帝决策提供了信息来源,故B项正确。
17、【答案】C
【解析】本题对中央集权制度的考查。
秦朝利用的这些严密的组织建立了一个统一的大帝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些“严密组织”是指中央集权制度。
宗法制度、分封制度是西周时期开始实行的,秦朝实行郡县制;科举制是隋朝开始实行的。
所以答案选C项,不选ABD三项。
18、B 19、A 20、C 21、C 22、B 23、 D 24、D 25、B 26、【答案】A 27、【答案】
D
28、A 29、C 30、D 31 D 32 C 33 D
34 C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全面解读材料的能力。
虽然材料提及“阁权之重偃然汉、唐宰辅,特不居丞相名耳”,但内阁仍是个侍从(顾问)机构,国家的决策大权仍掌握在皇帝手中,排除A、B、D。
材料反映了内阁权力和地位的日益提高,故C项正确。
所以答案选C。
35 C
二、综合题
36、【答案】(1)制度:分封制;(2分)特征:与宗法制互为表里(血缘与国家政治制度相结合);层层分封、等级森严。
(2分,答出一点即可)
(2)破解:统一国家;推行郡县制。
(2分)
(3)特征:从贵族体制到官僚体制;从世袭到任命;从地方分治到集权。
(4分,答出两点即可) (4)认识:官僚体制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要求,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或维护国家的稳定);强化了皇帝的专制,造成了许多负面影响。
(4分)
37.【答案】(1)深远影响: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巩固奠定了基本格局(2分)。
西汉的推进:解决郡国并行制问题,逐步消除了与中央抗衡的地方割据势力,使“大一统”政体更为巩固;在汉承秦制基础上,设置十三州刺史,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稳固国家政权,防止地方分裂势力的发展。
(6分)
- 6 -
(2)三省六部制。
相权一分为三,权力分散,分工合作,相互牵制。
(4分)
(3)皇权逐步加强,相权逐步削弱;中央权力逐步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加强)(4分)
【解析】第(1)问,由材料中的“多民族、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国家”角度思考。
西汉郡国并行制曾引发王国问题;对地方加强控制的措施也符合题意。
2)问,图表反映的是唐朝的三省六部制,联系秦朝的中央机构,体现了丞相“位高权重”的特点,三省六部制的特点是分工明确,把丞相的权力一分为三,提高了工作效率。
第(3)问,古代政治制度不仅要解决皇权和相权的矛盾,还要解决中央和地方之间的矛盾,根据所学知识综合回答即可。
- 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