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卷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规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命题预测 (2019·唐山三模)某科研团队针对我国某热带植物园的生态进行实地考察与研究, 发现该地区有典型的地貌分布,且出露岩石可将降水和大气沉降养分分配给周围的斑块 土壤,而斑块土壤能够维持多样化植物生长(如下图所示)。据此回答 1~2 题。
1. 图中显示,分布在该植物园区的地表岩体导致( C ) A. 植物分布更连续 B. 地表形态趋平缓 C. 土壤表层被切割 D. 径流流动遭阻隔 解析:由图可知,该类土壤主要由石灰岩组成,且受流水侵蚀严重,分布在该植物 园区的地表岩体导致土壤表层被切割。由图可知,分布在该植物园区的地表岩体导致植 物分布不连续,地表形态起伏较大,地下径流未被阻隔。
2. 出露岩石对临近斑块土壤的贡献主要体现在( D ) A. 排除水分 B. 连续输入养分 C. 调节温度 D. 可增加碳来源 解析:由于石灰岩中含有一定的碳元素,因此出露岩石对临近斑块土壤的贡献主要 体现在可增加碳来源,对排除水分、连续输入养分和调节温度影响不大。
3. (2019·福建三明三检)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云贵高原在距今大约两亿年前为海湾环境,堆积了深厚的石灰岩等。新生代以来, 云贵高原不断抬升,始新世末,发生了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再度被抬升。 西双版纳的山红树种群数量少,零星分布于海拔 600~850 m,石灰岩基底的沟谷, 是地质变迁的残留物种,已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与其伴生的 乔木树种多。山红树的天然繁殖能力较弱,种子成熟期在 10~11 月份,在自然状态下 休眠期极短,常温贮藏 2 个月即完全丧失发芽能力,忌低温干燥,土壤温度 25 ℃以上 才能萌发。 甲图示意全球部分地质年代及干湿冷暖变化,乙图示意西双版纳山红树分布区的气 候资料。
(1) 板块运动导致的山脉隆起改变了区域的地貌、水文和气候特征,分析这些特征的变化 对里海的影响。
答案:山脉隆起,里海与海洋分离,形成湖泊(湖盆);导致里海汇水面积缩小,湖泊来 水量减少,湖泊面积缩小;阻挡湿润气流,导致干旱,推动湖泊向内陆湖演化。
(2) 末次冰期晚期里海一度为淡水湖,对此作出合理解释。 答案:气温仍较低,湖面蒸发弱;受冰雪融水补给;补给大于蒸发。 (3) 分析补给类型发生变化后里海演化为咸水湖的原因。 答案:有河流汇入,带来盐分;无出水口,盐分无法排出;地处内陆,蒸发强烈,导致
核心突破
1. 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分析思路
角度
思路
区域自然地理 主要从地理位置入手,结合区域内的地貌、气候、水文、植被、土壤
环境特征 等环境要素进行分析,说明每一要素呈现的主要特点
区域内某种地 理现象的形成
原因
由于区域地理环境要素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区域地理现象往往是 不同地理要素间的因果联系导致的,其中气候、地貌是许多地理现象 形成的基础因素,分析时应理清要素间的因果联系链,由因到果步步 推进,完整呈现因果关系
角度
思路
区域环境的变 区域内某要素的变化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区域其他要素的变化,乃至整
化过程及特点 个区域环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的整体变化
主要从自然地理环境的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的角度分析不同区域间存
分析区域间的 在的因果联系,组织成逻辑思路清晰的因果链条,规范学科语言的使
环境联系 用。如青藏高原的隆起,有效阻挡了海洋水汽的进入,使得我国西北
结合环境变化、工程建设等,在地理实践中发现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把 握 体 系
重难1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真题再探 1. (2019·全国新课标Ⅰ卷)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随着非洲板块及印度洋板块北 移,地中海不断萎缩,里海从地中海 分离。有学者研究表明,末次冰期晚 期气候转暖,里海一度为淡水湖。当 气候进一步转暖,里海北方的大陆冰 川大幅消退后,其补给类型发生变 化,里海演化为咸水湖,但目前湖水 盐度远小于地中海的盐度。右图示意 里海所在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
地区的气候干旱加剧
2. 地理环境整体性与人类的生产、生活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决定了在协调人类生产、生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时,必须 考虑陆地环境的整体性特征。在分析具体问题时要遵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思路,首 先明确人类活动所牵的“一发”是哪一要素,进而逐一分析这“一发”的变化所引起的 其他要素发生的变化,最终导致“全身”呈现出怎样的变化。 如“南水北调”“西气东输”“港珠澳大桥”等工程建设都会导致地理环境某一 要素甚至多个要素的发生变化,因此在工程建设之前就必须作出综合评价,并提前做好 应对策略,如“西气东输”留下的野生动物通道。
化,里海演化为咸水湖”可知,里海的补给由冰雪融水补给为主,转变为以河流补给为 主,而河流为内流河,盐分只进不出,逐渐积累,加之地形隆起,气候更加干旱,蒸发 加剧,使得含盐量升高,演变为咸水湖。第(4)题,要使黑海、地中海未来演化为湖泊, 需要隔绝其与海洋的联系。因此要参考里海的形成结合板块构造进行分析。
全国卷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规律
目标导航 考查方式: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解释地理现象;以区域图或自然带垂直剖面
考 图为载体,考查地理环境差异性规律。 情 核心素养:综合思维——通过地理环境的演化,说明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 分 变中的作用,分析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特征。区域认知——通过区域图,探讨热点区 析 域自然带的形成和分布、不同区域或同一区域内部地理环境特征。地理实践力——
盐度升高。 (4) 指出黑海、地中海未来演化为湖泊的必要条件。 答案:非洲板块及印度洋板块(继续)北移(或板块运动趋势不变)。
解析:第(1)题,山脉隆起导致区域的地貌、水文和气候特征发生变化。对里海的 影响要分别从山脉对地貌、气候及水文的变化进行分析。从地貌看,由于山脉隆起,使 得里海与地中海分离,成为湖泊;从气候看,该地处于西风带内,但是由于大高加索等 山脉隆起,阻挡了西风从地中海带来的湿润气流,气候干旱,降水少,大陆性特征明显, 蒸发量加剧,湖泊逐渐向内陆湖演化;从水文看,山脉隆起使得注入湖泊的河流减少, 盐度增加,湖泊面积变小。第(2)题,末次冰期晚期里海一度为淡水湖主要从补给与蒸 发角度分析。由于处于末次冰期的晚期,此时气温略有升高,冰雪融化量增加,但由于 气温总体较低,蒸发量小,所以补给量大于蒸发量,故盐度低,里海一度为淡水湖。第 (3)题,补给类型发生变化后,里海演化为咸水湖的原因主要结合补给类型变化进行分 析。由材料“当气候进一步转暖,里海北方的大陆冰川大幅消退后,其补给类型发生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