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部六病讲义全

合集下载

绍派伤寒三部六病和主要方剂

绍派伤寒三部六病和主要方剂

绍派伤寒三部六病和主要方剂***绍派伤寒,把机体假作六个层次。

太阳经主皮毛,主胸中,阳明经主肌肉,主脘中。

少阳经主腠理,主胸膈,太阴经主四末,主大腹,少阴经主血脉,主小腹。

厥阴经主筋膜,主少腹。

比如,小肚子没知觉,治肾灵,真准!再比如:某人说腿疼痒,什么地方疼痒呢?用手指按掐肌肉,感觉肌肉束的表面痒,用手指越掐越解痒。

治肝灵,神准!又比如,手指尖怕冻,脾阳虚。

绍派伤寒,将内与外各分六个层次,并融寒温于一炉。

历时十几代人才完成此辨证体系。

【丁庆学:伤寒六病辨证诠释】摘录:我认为刘绍武先生的部六病辨证中关于六经的定位更为合理。

表部指人体体表,包括头面和四肢,表阳证主要表现在头面发热,表阴证主要表现在四肢末端的发凉。

因为阳主升,阴主降,阳主热,阴主寒,故表阴之四肢末端发凉正合厥阴之本意,《灵枢·阴阳系日月》云:“此两阴交尽,故日厥阴。

”厥者,极也。

当阴极之时,故称厥阴。

厥阴为两阴交尽之所,阴尽阳生之处,其表现为四肢末端发凉。

关于伤寒六经辨证,有从经络解析,有从八纲解析,有从开阖枢解析,历代医家均有不同认识,解析角度不同,仔细读来又确实各有其道理,然待及临床,常常无所适从,疗效欠佳,本人仔细研读古今伤寒论医籍,结合临床实践,逐步认识到“天下大道,莫不至简”,故解析六经当从简,不应从繁。

解析六经从简者有二人:一是刘绍武先生的三部六病辨证,二是胡希恕先生的六经八纲辨证。

两种辨证方法进行对比分析见下表。

病位胡希恕表证半表半里证里证阳证阴证阳证阴证阳证阴证太阳病少阴病少阳病厥阴病阳明病太阴病刘绍武表部病枢部病里部病阳证阴证阳证阴证阳证阴证太阳病厥阴病少阳病少阴病阳明病太阴病一、共同点上表看,六经八纲辨证与三部六病辨证的共同点都是把人体疾病分为三部分,每个部分均可分阴阳两种属性,故有六经病。

这三部疾病的具体内容如下。

1、表部病正邪交争于人体的体表,腠理、皮肤、肌肉、筋骨、肺泡之间等均属于表部。

(注:因喉、肺泡等与外界相通,寒温之邪犯肺,应归属于表证。

“三部六病”全息方处方及医案

“三部六病”全息方处方及医案

“三部六病”全息方处方及医案一、三部六病全息方的处方三部六病全息方就是中枢汤,是刘老晚年所命名的一个处方。

中枢汤由三个方子组成:调心汤,调神汤,调胃汤。

中枢汤处方:柴胡15克黄芩15克苏子30克党参30克川椒10克甘草10克大枣10个丹参30克百合30克乌药10克瓜蒌30克郁金15克五味子15克牡蛎30克石膏30克桂枝10克大黄10克白芍30克陈皮30克调神汤是《伤寒论》第107条的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化裁而成。

由于用石膏易龙骨并去了铅丹;故亦名日柴膏汤。

原文是:“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

”调胃汤实际是大柴胡汤加党参、甘草而成。

《伤寒论》第103条:“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

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

调心汤是小柴胡汤加百合、乌药、丹参、郁金、瓜蒌、牡蛎。

二、三部六病全息方的理论基础。

刘老在世的时候曾经说过“现在有一个理论,能解释咱们这个方子,这个理论就是生物,全息论。

生物全息论这个概念,是我国学者张颖清提出的。

张在研究生物的整体与相对独立部分之间的相关性时,发现生物相关性中的一种特殊关系,即生物的组成部分的生物学特性与生物整体相似,它贮存着整体的信息,是整体的相对缩影。

生物体的每一局部,甚至细胞,都携带着整体生命信息(如基因),用植物的局部组织,可以培养成整株植物,一些低等动物可以重新长出失去的部分。

现代克隆枝术可以用体细胞培养出与原本体相同的高等动物等等。

既然生物体的每一局部都携带着整体生命信息,人体患病,即使重点在局部,这一局部已经含有整体因素,也就具有了整体疾病的性质。

全息论之所以能诞生在我国,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受到中医学的影响。

中医学理论中包含着丰富的全息论思想,人做为一个小宇宙,是生物界的全息元,在中医的诊断、治疗中,充满了全息思想。

由于每一局部都是整体成比例的缩小,所以每一个局部病证全身反映同时出现,只不过是在一个很微观的部分得以表现而已。

三部六病解读《伤寒论》马文辉《中》

三部六病解读《伤寒论》马文辉《中》

三部六病解读《伤寒论》马文辉《中》•三部六病解读《伤寒论》马文辉《中》第三节太阳、厥阴并病一、葛根汤证1、葛根汤主证原证: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者,葛根汤主之。

(31)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芍药二两,大枣十二枚(擘)上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六升,去白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诸汤皆仿此。

正误:表部证(并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者,葛根汤主之。

诠释:本证为表部同一部位上阴阳两种病性并存的病证。

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非虚非实非寒非热,形成了矛盾的统一性。

三部六病把此类性质的病证称之为并病或部证。

2、葛根汤适应症(1)葛根汤兼下利原文: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32)正误补缺:表部证,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下利者,葛根汤主之。

诠解:合病的概念在《伤寒论》中十分模糊。

三部六病把合病定义为六病在不同部位上的相互复合。

合病的治疗原则为合病合方。

本证葛根汤复合下利,仍然使用葛根汤治之,说明下利证不为里部本身病变,而为表部病势扩张,影响里部而出现的越部证。

(2)葛根汤证兼呕原文: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33)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甘草二两(炙),芍药二两,桂枝二两(去皮),生姜二两(切),半夏半升(洗),大枣十二枚(擘)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葛根,麻黄,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

正误:表部证,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诠释:本证与上条为类证,呕仍然是表部越部证,加半夏的原故是呕吐影响入药,止呕以治其标。

本方偏热,故适用于部证偏寒的病证。

第四节表部兼、合证一、麻黄汤证1、麻黄汤主证原文: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35)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一两(炙),杏仁七十个(去皮尖)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

“三部六病”在恶性肿瘤及溃疡病中的临床应用PPT课件

“三部六病”在恶性肿瘤及溃疡病中的临床应用PPT课件

癌症能预防吗?有哪些良 策?
• 美国肿瘤学家斯特因说“几乎60%到80%的癌 症是人为的”
• 因此,减少或消除这些人为因素就能预防60% 到80%的癌症
.
24
三分之一的癌症 可以早期发现并治愈
• 45岁以上者是癌症高发年龄,应至少保证每年一次 胸透、全腹B超及肿瘤标志物等项目的检查。
• 长期主、被动吸烟及酗酒者;长期嗜饮热水、热食
.
32
• 一、守方原则。肿瘤病具有顽固性,治疗上必须体现稳定 性,处方用药要有肯定性。肿瘤病的发展过程中有一个代 表本病的实质,决定着病变的始终,非到病变完结之时, 疾病是不会痊愈的。治病必求于本,本者,本质也。本质 不变,方不可变,更则无效。这就是说,在诊断明确之后 ,一病一方,证不变,方不变。更方是为了纠偏、改误, 而绝不是随症施治。治病之本,一方到底的正确性无可非 议。不能重复就没有指导意义。
15
肺癌的发病率,吸 烟者为不吸烟者的 10.8 倍
烟雾中含大量烟焦 油、芳香烃等致癌 物
“吞云吐雾”
.
16
即发霉的、熏制的、烧烤的以及高脂肪的食品中含有较高 的致癌物质,如黄曲霉毒素、亚硝酸盐、苯并芘等。
.
17
感染乙肝病
毒的患者患肝癌 的几率比正常人 高很多。
肝癌患者的肝脏组织
.
18
在我们的生活中存在存哪些 致癌因素
.
2
《三部六病》是山西著名老中医刘绍武先生创立的医学理 论。该理论是刘绍武先生研究《伤寒论》、《内经》等中 医理论和长期临床实践的总结,对于临床工作及探索中医 现代化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三部六病》学说以《伤寒论 》为依据,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参阅 《内经》和有 关著述,遵循对立统一规律,将人体划分为三个部分,即: 表部、中部(半表半里部)、里部,简称“三部”; 每 部存在的病症,根据其阳(实、热)和阴(虚、寒)的不同病 性,划分为六类证候群,简称“六病”。《三部六病》学 说由此得名。

三部六病初级教程——协调基础方

三部六病初级教程——协调基础方

三部六病初级教程——协调基础方一、小柴胡汤的使用指征《伤寒论》第96条写道:“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这一条归纳起来就是四大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

此外小柴胡汤还有口苦、咽干、目眩,弦脉等使用指征。

1.小柴胡汤相关症状寒热往来,系恶寒时不发热,发热时不恶寒,寒热交替出现,中有间歇,发热无定时之热型,为邪正相搏于半表半里之标志。

因邪不在表,亦不在里,更不在胃,故非汗、吐、下可治,唯和解一法可医。

然不可仅限于往来寒热,潮热、差后发热、虚劳发热、热入血室、胸中烦热皆可治之。

胸胁苦满,系热邪侵入少阳之象,为本方主症之一,表现胸胁部自觉满闷不适,一为患者主述而知,一为患者长叹气可见。

其检查方法:令其仰卧,大拇指从胁下向胸腔推压,指头有抵抗感,患者感觉气紧或疼痛者是也,一般右侧较左侧明显;心下按之虽胀满,但不痞硬,深压有动悸应指之感;按压胸有憋胀心烦之感,为胸胁苦滿之外证也。

李翰卿认为,胸胁苦满,病位在胸骨、肋骨内,或偏胸,或偏胁,与肝、脾、肋膜、淋巴等部发炎有关。

余临床观察,部分病人并无炎症可见。

无炎症者,胸胁苦满应为肋间肌肉、神经及膈肌收缩,胸腔变小所致。

胸腔内心肺所居,通过气血循环,贯通表里上下,具有营养脏腑肢骸,排泄代谢产物之功能。

胸腔变小必有心悸、眩晕、咳嗽、短气等心肺受挤束,头臂干供血不足之状。

故解除胸胁苦满,对心肺大小循环,无疑大有裨益。

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为木胜克土、胃失和降之象。

故表现为不想讲话,不想吃饭,心中烦闷,时时欲呕。

口苦、咽干、目眩,为少阳病之纲领证。

《甲乙经》云:“胆者中精之府,五脏六腑取决于胆,咽为之使,少阳起于目锐眦,少阳受邪,故口苦、咽干、目眩”,祛少阳之邪者,小柴胡汤之能事也。

弦脉,主肝胆受病,为使用小柴胡汤目标之一。

刘绍武-三部六病伤寒论杂病论

刘绍武-三部六病伤寒论杂病论

太阳病篇太阳病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发热而恶寒。

2.太阳病,葛根汤主之。

前证悉具,项背强,四肢痹痛者,葛根汤亦主之。

3.太阳病,项背强,四肢痹痛,无汗,小便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者,葛根汤主之。

4.病人头项痛微强,自汗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脉浮缓,或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5.太阳病桂枝汤证悉具,项背强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不项背强,但漏汗不止,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6.桂枝汤证悉具,微喘者,桂枝加厚朴杏仁汤主之;喘家作,本汤亦主之。

7.太阳病,体痛,脉紧,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8.麻黄汤证悉具,身重者,麻黄加术汤主之。

9.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而热多寒少。

以其未能得小汗出,身必痒。

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若一日再发者,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太阳杂病10.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

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

11.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

12.病人一身尽痛,发热,日晡所剧者,可与麻杏薏甘汤。

13.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

14.肢节疼痛,或身体羸瘦,脚肿如脱,头眩短气者,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15.四肢肿,小便不利,水气在皮肤中,四肢聂聂动,脉浮弱,自汗恶风者,防己茯苓汤主之。

若脉浮紧,无汗者,甘草麻黄汤主之。

16.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当稍稍和解其外,宜桂枝汤小和之。

17.黄汗之为病,身体肿,发热,汗出而渴,状如风水,汗沾衣,色正黄如柏汁,脉自沉,以汗出入水中浴,水从汗孔入得之,宜芪芍桂酒汤主之。

黄汗之病,两胫自冷,假令发热,此属历节。

食已汗出,又常暮卧盗汗出者,此劳气也。

若汗出已,反发热者,久久其身必甲错;发热不止者,必生恶疮;若身重,汗出已辄轻者,久久必身,即胸中痛,又从腰以上必汗出,下无汗,腰髋弛痛,如有物在皮中状,剧者不能食,身疼重,烦躁,小便不利,此为黄汗,桂枝加黄芪汤主之。

三部六病纲要

三部六病纲要

三部六病纲要第三节论治的规律化辨证的正确与否,最终要通过论治来检验和修正。

辨证定方,以方定名,一证一方,针锋相对,非此方不能治此证,非此证不用此方。

只有方才能提示证的本质,反映证的长短曲折,掌握证的轻重缓急。

从而达到论治过程的高度规律化。

针对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和病证的表现形式,解决疾病的方法无外乎两大疗法。

一是凡机体出现对抗性疾病应变态势,表现为大热、大寒、大虚、大实之证时,则采用对抗的办法,寒则热之,热则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泄之,这叫做纠偏疗法。

一是凡机体出现非对抗性的疾病应变态势,表现为非寒非热非虚非实的阴阳错杂之证时,则采用非对抗的办法,平和阴阳,调畅气血,协调机能,这叫做协调疗法。

一、六病纠偏1、表阳病论治:⑴ 主方:葛根麻黄汤。

葛根30g、麻黄10g、杏仁15g、石膏30g、甘草10g。

主药:葛根、麻黄。

治则:辛凉解表。

太阳病的主方,过去一般认为是桂枝汤和麻黄汤。

这与理论和实践都是不相符的。

太阳病是表部阳性病,宜清热解表,而不能用热药治热病。

王叔和说:“桂枝阳盛,下咽则毙”。

热证用热药,乃火上浇油,抱薪救火。

根据《伤寒论》第31条:“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者,葛根汤主之。

”将方中桂枝汤更为麻杏甘石汤,取名葛根麻黄汤。

⑵ 目证举例:麻杏甘石汤证:根据《伤寒论》第63条:“不可更行桂枝汤”。

可知,此证为太阳病热证,均有“发热恶寒汗出”。

虽误投桂枝汤,幸所误不甚,仍用麻杏甘石汤论治。

麻杏甘石汤方:麻黄10 g、杏仁15 g、石膏30 g、甘草10 g2、表阴病论治:⑴ 主方:当归桂枝汤。

当归15 g、桂枝10 g、白芍10 g、甘草10 g、细辛5 g、通草10 g、大枣10枚。

主药:当归、桂枝。

治则:温通血脉。

厥阴病的主方根据《伤寒论》第351条当归四逆汤列出。

当归活血补血,细辛、通草通经活络、沟通表里上下。

主治四肢厥逆,脉微欲绝,为厥阴病的主方。

为突出主药的作用,更名为当归桂枝汤。

三部六病讲义

三部六病讲义
山西省乡村中医初级培训讲义
山西中医学院第二中医院
主办:山西中医学院第二中医院 承办:山西省中医药学会三部六病专业委员会
三部六病研究室

三部六病研究室是我院重点学科之一。 秉承立足经典,注重传承,突出优势, 服务临床的宗旨。取得了保特色,增效 益的双丰收。
三部六病学说简介



三部六病学术是已故全国首批名老中医刘绍武先生在 毕生研习《周易》、《内径》、《伤寒论》基础上, 结合现代自然科学知识和唯物辩证法,通过大量临床 实践反复验证后,总结出来的理、法、方、药完备的 全新中医学体系。是一种适应时代需求、符合自身发 展规律的中医现代化范式。 三部六病学术既是理论创新,也是临床技术创新。三 部六病的“四脉”诊断法和“协调疗法”针对普遍存 在的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导致的“心身疾病”和部分 疑难病症具有可操作性和明显的疗效优势。 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培训学员近千人。
培训的目的

为了弘扬中医事业和促进我省农村医疗 事业发展,举办中医初级医师培训班, 培训班要求学员经培训后达到能够应用 中医的方法解决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
培 训 内 容
第一节、三部六病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六病辨证的具体内容(一) 第三节、六病辨证的具体内容(二) 第四节、单证、合病、并病、兼证、合 证的证治内容 第五节、局部病协调疗法辨证论治
类药:白术。
9、半表半里部热证

主证:胸中烦热。 类证:身热烦,口苦咽干,小便黄赤,口渴,身热 或寒热往来。 治则:清热。

主药方:黄芩甘草汤。黄茶15克,甘草10克。
类药:黄连、黄柏、栀子、石膏、知母、元参、竹 叶。
10、半表半里就实证

主证:胸中烦满。 类证: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饮食,躁急易怒, 善太息。 治则:疏满散实。

中枢汤:三部六病全息处方

中枢汤:三部六病全息处方

中枢汤:三部六病全息处方一、针法灸法1.急性腰扭伤:针刺人中向鼻根15度进针强刺激,同时嘱咐患者转动腰部。

1次即愈!2.失语:刺双侧涌泉,亦可电针。

一般1-2次即可痊愈。

3.偏头痛:颔厌透悬颅、悬厘。

针患侧或双侧,留针30分钟。

一般1次愈。

4.急性心肌梗死:直刺双侧内关,强刺激2分钟再留针15分钟。

1次即显效或痊愈。

5.落枕:后溪透劳宫。

病程短者1次即愈。

6.舌伸不缩症:针内关,直刺或齐刺。

1次显效或痊愈。

7.心悸:神门穴快速刺入0.3-0.5寸,得气后予中等强度刺激。

留针30分钟,每10分钟行针1次。

日1次。

3-5次即愈。

配合针刺内关效果理佳。

8.鼻炎:深透印堂向鼻根透刺0.5-1寸,一般1次显效,3-10次痊愈。

有效率96%。

9.急性扁桃体炎:刺血双侧少商,放血1ml左右。

一般1-5次痊愈,有效率97%。

亦可以用青霉素皮试液每穴刺入2mm左右以有酸胀感为度,然后各穴注入0.1ml,日2次。

4-6次愈。

有效率100%。

10.自闭:舌针心穴、神根穴(舌底下系带根部凹陷中),日2次。

6次为1疗程。

3-20次愈。

11.流泪不止症:针承泣(患侧)、肝俞、太冲,日1次1-3次显效。

配合内服中药可较快痊愈。

12.呃逆:艾灸中脘、胃俞,每穴7-49壮。

一般1次愈。

13.鸡眼:火针烧红快速刺入鸡眼根部等患者感到疼痛时将针拔出,针后局部涂碘酒,贴上胶布,1-4周鸡眼会自行脱落,有效率96%。

14.闭经:针长强,进针1.5-2寸,留针30分钟。

1-2次愈,若未愈为无效。

15.功能性子宫出血(崩漏):针刺隐白。

1-2次愈!16.脱肛:百会进针2寸沿皮刺,留针30分钟,每5分钟行针1次。

一般1次即痊愈。

17.强直性脊椎炎:针刺人中、长强、涌泉,配合舌针肝穴、心穴。

1次显效,1-5次痊愈。

18.癫闲:舌针心穴、肝穴,日1次。

轻者一般3-10次痊愈。

重者加服中药。

19.喉风闭塞:针刺双侧合谷透劳宫,一般1次即愈。

或刺内关穴亦效,也可以配合三棱针刺血双侧少商效果更佳!20.胃痛:针刺血海,可以当即止痛。

三部六病解读《伤寒论》(六)

三部六病解读《伤寒论》(六)

三部六病解读《伤寒论》(六)(2008-03-21 12:13:21)第⼆章归类第⼀节少阳病类证⼀、栀⼦豉汤1、原⽂: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中懊恼,栀⼦豉汤主之。

(76)发汗,若下之,⽽烦热,胸中窒者,栀⼦豉汤主之。

(77)伤寒五六⽇,⼤下之后,⾝热不去,⼼中结痛者,未欲解也,栀⼦豉汤主之。

(78)栀⼦⼗四个(擘),⾹豉四合(绵裹)上⼆味,以⽔四升,先煮栀⼦得⼆升半,内豉,煮取⼀升半,去滓,分为⼆服,温进。

⼀服得吐者,⽌后服。

诠释:本证概括了少阳病热实两个⽅⾯,但病势较轻。

主证概括为⼼胸热烦实。

煎服法“温进⼀服得吐者,⽌后服”为错简,与事实不符,故去掉,栀⼦豉汤类证皆如此。

2、栀⼦豉汤适应证原⽂:阳明病,脉浮⽽紧,咽燥⼝苦,腹满⽽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重。

若发汗则躁,⼼愦愦,反谵语。

若加温针,必怵惕,烦躁不得眠。

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动膈,⼼中懊恼,⾆上胎者,栀⼦豉汤主之。

(221)正误补缺:脉浮⽽紧,咽燥⼝苦,腹满⽽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重,⽩虎汤主之。

若误以⿇桂发汗,则躁,⼼愦愦,反谵语,渴欲饮⽔,⼝⼲⾆燥者,⽩虎加⼈参汤主之;若加温针,必怵惕,烦躁不得眠,脉浮发热,渴欲饮⽔,⼩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

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动膈,⼼中懊恼,⾆上胎者,栀⼦豉汤主之。

诠释:参218条“伤寒四五⽇,脉沉⽽喘满,沉为在⾥”本条“脉浮⽽紧”故知病不在⾥,⽽为⽩虎汤证。

参29条“三阳合病,腹满⾝重,难于转侧,⼝不仁,⽽垢,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汗,⼿⾜逆冷,若⾃汗出者,⽩虎汤主之。

”参222条“若渴欲饮⽔,⼝⼲⾆燥者,⽩虎加⼈参汤主之。

”两条皆⽩虎汤证误汗温针之变证,故补⼊。

原⽂:阳明病下之,其外有热,⼿⾜温,不结胸,⼼中懊恼,饥不能⾷,但头汗出者,栀⼦豉汤主之。

(228)诠释:本条与221条当合为⼀条,⽩虎汤证误下后,形成栀⼦豉汤证。

“⼿⾜温”是与219条之⽩虎汤误下后形成⽩虎加⼈参汤证相鉴别。

三部六病

三部六病

三部六病第一章思辨框架第一节三部划分人体有三个系统构成:表、里、枢合称三部。

三部为病:表部形成:表阳病、表阴病。

里部形成:里阳病、里阴病。

合称六病。

枢部形成:枢阳病、枢阴病。

一、表部表部的概念:凡是与空气外界相接触的部位都属表部的范畴。

包括肌表、肺系、生殖系、部分神经系等。

表部又称天部,通天而摄天阳之气以自用。

表部功能1、肺与皮毛的关系。

2、皮毛与腠理的关系。

腠理:是皮毛之下,即皮肤的汗腺、皮脂腺、血管、淋巴管、关节腔、神经和肌肉,在分泌、吸收、排泄、代谢、感觉、免疫、反射、保护、调节体温和运动等方面于关重要。

二、里部里部的概念:凡是和饮食物接触的部分都属里部的范畴。

在人体,上自口腔,下至肛门,由平滑肌组织构成一条粗细不匀、弯曲不等的空腔器官构成了一个完整体系,其特点烛适应饮食,完成饮食物的摄取、消化、吸收、排泄。

里部功能1、胃与六腑的关系:2、六腑与水液谢:3、“脾主运化”和胰与小肠在里部的功能:胰脏是里部第二大消化腺,由外分泌部和内分泌部组成。

内分泌部主要分泌胰岛素、胰高血糖素等,外分泌部分分泌胰液。

这些分泌液在消化和代谢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脾主运化主要指胃肠道的消化和吸收功能。

三、枢部枢部的概念:凡是和气血接触的部分都属于枢部的范畴。

1、心脏的主导作用:2、血液的营养、保卫功能:3、肝脏、肾脏的调节、代谢功能:4、气血的载体: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血异名同类。

第二节六病的产生第二章整体内涵第三章理性规范三部六病辨证论治体系分为整体辨证、系统辨证和局部辨证三大体系。

第一节证的研究一、证的四性:1、证的多样性2、证的多义性3、证的传变性4、证的复合性二、证的四类似:1、合病2、并病3、兼证4、合证三、脉的四象寸口脉可以反映全身的气血脏腑功能的生理状况,寸口脉搏是全身气血信息的窗口,是机体在寸口部的全息。

寸口脉是人体的微缩,好似平卧的人体。

头颅颈胸腔膈上腹胁脐腹腰小腹上竟上上附子中附上是附下下竟下大鱼际寸部关部尺部尺部1、溢脉:也叫上鱼际脉。

三部六病解读《伤寒论》

三部六病解读《伤寒论》

三部六病解读《伤寒论》•三部六病解读《伤寒论》--马文辉《下》第三节少阴病类证一、附子汤证1、附子汤主证原文: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其背恶寒者,当炙之,附子汤主之。

(304)附子二枚(炮,去皮破八片),茯苓三两,人参二两,白术四两,芍药三两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诠释:“背恶寒”为少阴寒特异证,即后心窝巴掌大小的地方,两肩甲骨之间恶寒,为心阳虚衰的先兆指征。

2、附子汤适应证原文: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

(305)诠释:“脉沉”为心阳虚,寒湿凝滞的指征,故治从少阴,方用附子汤。

二、炙甘草汤证原文: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177)甘草四两(炙)、生姜三两(切),人参二两,生地黄一斤,桂枝三两(去皮),阿胶二两,麦门冬半升(去心),麻仁半升,大枣三十枚(擘)上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内胶烊消尽。

温服一升,日三服。

一名复脉汤。

诠释:参178条“脉按之来缓,时一止复来者,名曰结。

又脉来动而中止,更来小数,中有还者,反动,名曰结阴也。

脉来动而中止,不能自还,因而复动者,名曰代阴也。

得此脉者,必难治。

”本证病在心脏本身,多为器质性病变,故难治。

属少阴病,心血不足,心阳不振。

二、四逆加人参汤证原文:恶寒脉微而复利,利止亡血也,四逆加人参汤主之。

甘草二两(炙),附子一枚(生,去皮,破八片),干姜两半,人参一两上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

正误补缺:恶寒脉微而复利,利止亡血也,心动悸者,四逆加人参汤主之。

诠解:本证为少阴病虚寒证。

四、茯苓四逆汤证原文: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茯苓四逆汤主之。

(69)茯苓四两,人参一两,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甘草二两(炙),干姜一两半上五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二服。

正误补缺:脉微弱,汗出恶风,烦躁,小便不利者,茯苓四逆汤主之。

诠释:参38条“……若脉微弱,汗出恶风”有证无方,补入,同时补入小便不利。

【三部六病三部并病】14

【三部六病三部并病】14

【三部六病三部并病】14疾病的表现形式和自然界的其它事物相同,不是那么简单,不是孤立不变的证候组合,而是具有独立性和混合性,机体的病状有的以独立的形式表现出来,有的则是以混合形式表现于临床,这是宇宙间一切事物的对立统一性,疾病也不例外,同样具有单独性和复合性的证候表现。

三部是整体成比例的缩小,是整体的子系统,在每个部构成特定的功能,所表现的病理反应同样有独立性的反应,也有统一性的反应,并病就是指同一部位(系统)感受同一病邪而表现的寒热虚实错综复杂的证候反映,这样的反映有一定的条件做前提,病邪和同一部位相作用,而表现出病证的复杂性。

亢奋的表现和抑制的表现因一定的条件,一方面互相对立,另一方面又互相渗透,两种病性不同的证候相互作用,表现了混合性的局面,并存于同一部位,这就是各部的病理反应所呈现的部性(混合笥),部病的性质和阳性病、阴性病的性质都有所区别,呈现非寒非热非虚非实的混合性,称之为“部病”。

在同一部位上,众证纷繁,寒热并存,虚实互见,难以辨清属性,可以不必强辨,在逻辑学上有模糊逻辑,天下许多事物有时只能用模糊逻辑去看待,去处理,想强行区分,往往不准确,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如鸡蛋中有血,有肉,有赊,经孵化可以变成鸡雏,此时,血、肉、骨可显而易见,在未经孵化之前,鸡蛋内是无法区分血、肉、骨的,只呈现近似胶状物,鸡蛋内确实有骨头,但又是无法挑出的,必须用模糊逻辑看待这一事实,疾病有时同样具有此理。

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具有两种状态,两种状态的变动都是由致病原作用于机体后,正邪相争所引起,疾病在相互静止状态中,在表现上只有量的变化,只是某些证候的表现,并没有发生激变,经过进一步的发展,就会达到显著的变动状态,出现了由量变到质变的转化,显现出病证的阴阳属性,或以阳的形式,或以阴的形式表现出来,前面讲的六病就是指疾病发展的变动状态,故同一部位上不能同时并见阴性病和阳笥病,并病则是阳病与阴病处于相对静止阶段,就是病变发展的某一时期,而呈现的统一状态,如同日常生活中见的调和、均热、相持、静止、凝聚、吸引等现象,机体感受病邪,病邪和机体之间产生的反应未表现出明显的阴阳属性,而不同质的证候依一定的条件,共存于机体之中,在某部上则表现出部病反应的统一怀,如同水、土两种不同质的混合形成泥,泥中有水有土,但却不属水性,也不属土性,而是呈现泥性临证多年,根据三部证候的统一性,列出并病,每部的并病代表着每部病证反应的部性,依据对立统一原则,构成三部的治法,在《伤寒论》中多无明确的并病原文,我们根据实际情况,在三部中列出三个并病,以标明三部的对立性与统一性,有益临床辨证施治1、表部并病表部并病时,常常是既可能有表实,也可能有表虚的汗出恶风;既可能有表寒的肢节痹痛,项背强,又可能有表热的温度升高。

三部六病全息方,持中守一而治百病

三部六病全息方,持中守一而治百病

三部六病全息方,持中守一而治百病一、三部六病全息方的处方三部六病全息方就是中枢汤,是刘老晚年所命名的一个处方。

中枢汤由三个方子组成:调心汤,调神汤,调胃汤。

中枢汤处方:柴胡15g 黄芩15g 苏子30g 党参30g川椒10g 甘草10g 大枣10个丹参30g百合30g 乌药10g 瓜蒌30g 郁金15g五味子15g 牡蛎30g 石膏 30g 桂枝10g大黄 10g 白芍30g 陈皮30g调神汤是《伤寒论》第107条的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化裁而成。

由于用石膏易龙骨并去了铅丹;故亦名日柴膏汤。

原文是:“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

”调胃汤实际是大柴胡汤加党参、甘草而成。

《伤寒论》第103条:“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

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

调心汤是小柴胡汤加百合、乌药、丹参、郁金、瓜蒌、牡蛎。

二、三部六病全息方的理论基础。

刘老在世的时候曾经说过“现在有一个理论,能解释咱们这个方子,这个理论就是生物,全息论。

生物全息论这个概念,是我国学者张颖清提出的。

张在研究生物的整体与相对独立部分之间的相关性时,发现生物相关性中的一种特殊关系,即生物的组成部分的生物学特性与生物整体相似,它贮存着整体的信息,是整体的相对缩影。

生物体的每一局部,甚至细胞,都携带着整体生命信息(如基因),用植物的局部组织,可以培养成整株植物,一些低等动物可以重新长出失去的部分。

现代克隆枝术可以用体细胞培养出与原本体相同的高等动物等等。

既然生物体的每一局部都携带着整体生命信息,人体患病,即使重点在局部,这一局部已经含有整体因素,也就具有了整体疾病的性质。

全息论之所以能诞生在我国,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受到中医学的影响。

中医学理论中包含着丰富的全息论思想,人做为一个小宇宙,是生物界的全息元,在中医的诊断、治疗中,充满了全息思想。

优质实用课件精选三部六病讲义

优质实用课件精选三部六病讲义

方剂 白虎汤 竹叶石膏汤
栀子豉汤
黄连阿胶汤 麻杏石甘汤 调胃承气汤 葛根芩连汤 大黄黄连泻 心汤 白虎加人参 汤
附子泻心汤
枢阴证的证治
• 核心证:心动悸。 • 纲领证:心动悸,背恶寒,短气,或脉微细。 • 诊断部位:心背。 • 治则:温补法,温阳益气。 • 主方:附子人参汤:附子5-10g、人参10g(党参
聚 脉 证
大柴胡汤以 顽固性口腔溃疡、梅核气、食
陈皮代枳实,道炎、食道憩室、贲门痉挛、
加党参、甘 慢性胃炎、胃神经官能症、胃

扭转、消化道肿瘤、胆石症
调肠 协调基方加陈皮30g、 覆 调胃舒郁汤 十二指肠炎、慢性结肠炎、肠
解凝 白芍30g、川楝子15g、 脉 加川楝子、 易激综合症、慢性阑尾炎、前
汤 小茴香10g、大黄10g 证 小茴香
熟地30g、山药30g、 车前子30g、五味子15g、 柴胡15g、黄芩15g、党参30g、 苏子30g、川椒10g。
调整植物 神经功能 紊乱
调肝 补胰猪胰
糖尿病的整体论治
分 期
脉证
人群特点
胰岛素释放试 验
治则
方剂
初 期
口 溲脉一渴 溢,引 。形饮,体消渐谷瘦善,饥舌,红饮而一燥,年下年症龄,以少多病内而程,轻40多合。岁两并以
30g)、茯苓15g、麦冬15g、五味子15g。 • 主药:附子。 • 副主药:人参(党参)。
枢阴证的特殊治疗
方剂
治法
症状
真武汤
温通心阳 逐水利湿
枢阴证兼见腹痛,小便不 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 利者
茯苓四逆汤
益阴固阳
枢阴证兼见手足逆冷,小 便不利,烦躁者
四逆加人参汤
回阳救逆 生津益血

【刘绍武:三部六病和主要方剂(下)】

【刘绍武:三部六病和主要方剂(下)】

【刘绍武:三部六病和主要方剂(下)】1.四脉的形成机理气血在人体内的正常循行,是保证生命活动的基础。

气血循行正常,则人体生理功能正常,否则,百病由生。

气血长期反复的较规律的慢性偏逆导致了一系列慢性的整体性疾病。

气血偏逆究其原因有二:一是机体长期、反复受到过度的怒、喜、悲、惧的精神刺激,导致大脑皮层的思维机能和支配功能障碍,出现运动功能和内脏活动的不协调;二是不良的饮食、环境等因素长期作用于人体,形成气血的慢性偏逆与障碍,从而发生整体的气血不协调。

由于颅腔、胸腔、腹腔是人体重要脏器所在地和气血调配的“集散地”,因而气血的运行障碍往往集中表现在这些地段,表现为血涌于上、血郁于胸、气滞于中、寒凝于下四种形式。

变见于寸口,则分别形成溢、紊、聚、覆四脉,此四脉既是整体辨证的诊断依据,也是评估整体病疗效的标准。

2.整体病的诊断与辨证古人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发现,寸口脉可以反映全身的气血脏腑功能的生理病理状况,寸口脉搏是全身气血信息的窗口,是机体在寸口部的全息。

寸口脉是人体的微缩,好似平卧的人体。

由于整体病是长期慢性发展而来的,四脉的形成具有稳定的特性,故而临床上整体病的诊断遵循以脉定证的原则,辨证时可以舍证从脉。

(1)溢脉:也称上鱼际脉。

脉过寸口直到腕横纹,达上鱼际,轻可切之跳动,重可望见搏动,此为阳气亢盛之脉。

多由肝阳上亢而致,病性多为交感神经功能亢奋,呈阳性病理反应。

溢脉证:患者易怒、失眠、多梦,记忆力减退、头昏脑胀、目花耳鸣等。

属中医肝阳上亢范畴。

提示患者性格刚强、脾气急躁、对自己的性格采取压制态度,用理智克制自己冲动的性情。

长期以往,大脑皮层的功能失调,植物神经功能紊乱,长期处于交感神经的兴奋状态,血管收缩,久而久之,在寸口脉上,出现了脉管向上移位,突破腕横纹以上,甚至达到掌侧拇指大鱼际的脉象。

(2)紊脉:也称涩脉。

脉律不齐,艰涩难行,大小不等、快慢不等、有力无力不等。

简称三不等脉。

紊脉多为血行不畅,心脏功能障碍的早期诊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表部的太阳病、厥阴病; 里部的阳明病、太阴病; 半表半里部的少阳病、少阴病。
(一)、六病产生的机理
无论是机械的、理化的、生物的,还是第二信 号的致病因子作用于机体,只要刺激的强度和 频率不超过机体的灵活性,就会出现兴奋性证 候,呈现阳性反应,反之,刺激的强度、频率 超过机体的灵活性,表现一系列抑制性证候, 则呈现阴性反应。刺激有强弱,频率有快慢, 在机体三部,只要不压制机体的正常反应,则 表现为三阳证,超过其正常反应则出现三阴证, 这就是病邪与机体之间的变化规律。
山西省乡村中医初级培训讲义
山西中医学院第二中医院
主办:山西中医学院第二中医院 承办:山西省中医药学会三部六病专业委员会
三部六病研究室
三部六病研究室是我院重点学科之一。 秉承立足经典,注重传承,突出优势, 服务临床的宗旨。取得了保特色,增效 益的双丰收。
三部六病学说简介
三部六病学术是已故全国首批名老中医刘绍武先生在 毕生研习《周易》、《内径》、《伤寒论》基础上, 结合现代自然科学知识和唯物辩证法,通过大量临床 实践反复验证后,总结出来的理、法、方、药完备的 全新中医学体系。是一种适应时代需求、符合自身发 展规律的中医现代化范式。
二、脉象在局部辨证中的意义
1.基础脉 2.复合脉 3.四脉 溢脉(上鱼际脉): 聚脉(聚关脉): 覆脉(长弦脉): 紊脉(涩脉):
三、局部协调疗法
1.调神汤 2.调心汤 3.调胃汤 4.调肠汤 5.调肺汤 6.调肝汤 7.调肾汤 8.溃疡汤 9.调经汤 10.理消汤
三部六病学术既是理论创新,也是临床技术创新。三 部六病的“四脉”诊断法和“协调疗法”针对普遍存 在的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导致的“心身疾病”和部分 疑难病症具有可操作性和明显的疗效优势。
Hale Waihona Puke 家级继续教育项目,培训学员近千人。
人物传真
马文辉,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山西省青年医学家,第二批全国
中医临床优秀人才,刘绍武老先生弟子。山西中医学院第二中医院三部
四、局部调治疗法
1.解肌汤 2.决渎汤 3.降压汤 4.利肠汤 5.鸡甲散 6.攻坚汤 7.祛风利湿汤
第一节、三部六病的基本概念
一、三部的基本概念
身体是由三部构成整体,整体是三部的 共性,各部是整体的个性。没有个性就 没有共性。个性是指特殊性,共性是指 普遍性。由于机体各部的特殊性,所接 受的病邪也不相同。必须了解每部的个 性,才能知道各部在辨证施治中的特殊 地位。
马文辉主任临床擅长治疗脾胃病、肿瘤病、老年病、糖尿病及其并
发症,对运动神经元病变(如重症肌无力)、血液病变(如过敏性紫癜
)、心身疾病、尤为独到,曾被媒体誉为“山西特色名医”。
培训的目的
为了弘扬中医事业和促进我省农村医疗 事业发展,举办中医初级医师培训班, 培训班要求学员经培训后达到能够应用 中医的方法解决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
(三)半表半里部
半表半里部是以气血为中心,以心脏为 主导,经过心脏的动力作用,使血液循 环全身,灌注四肢百骸、五脏六腑。人 体中没有一个关节、一块肌肉、一个细 胞不受气血的灌注,不然就会发生缺血、 坏死,失去其特有的功能。
二、六病的基本概念
三部是整体的三个子系统,按每部病性 的不同属性,分为:
一、十二单证辩证论治 二、部证的证治 三、合病的证治 四、兼证的证治 五、合证的证治 六、六病的相互转化
第五节、局部病协调疗法辨证 论治
一、局部病的证治分类 二、脉象在局部辨证中的意义 三、局部协调疗法 四、局部调治疗法
一、局部病的证治分类
1、局部病局部治疗: 2、局部病整体治疗: 3、局部病局部整体治疗:
(一)表部
表部在整体中,不但在结构上,而且在 功能上都有独特性。这种特殊性就是和 大自然的空气发生密切关系。凡是和空 气相接触的部位都属表部的范畴。以空 气的呼出吸入作为生理活动的条件,又 以空气中的病邪作为致病因素。表部的 生理、病理变化,一切都围绕着空气展 开。
(二)里部
在人体,上自口腔、下至肛门,由平滑 肌组织构成一条粗细不匀,弯曲不等的 空腔器官,而形成里部一个有机的整体。 其特点是适应饮食。食物经口腔、食道、 胃、小肠、大肠,由肛门排出,形成饮 食的摄取、消化、吸收、排泄的里部系 统。
培训内容
第一节、三部六病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六病辨证的具体内容(一) 第三节、六病辨证的具体内容(二) 第四节、单证、合病、并病、兼证、合
证的证治内容 第五节、局部病协调疗法辨证论治
三、培训计划安排
1、学时:6天48学时 2、讲课: 3、实习: 4、考核:
第一节、三部六病的基本概念
一、三部的基本概念
(一)表部 (二)里部 (三)半表半里部
二、六病的基本概念
(一)、六病产生的机理 (二)、六病不同于六经 (三)、六病的建立
第二节、六病辨证的具体内容 (一)
一、太阳病
二、厥阴病
三、阳明病
第三节、六病辨证的具体内容 (二)
四、太阴病
五、少阳病
六、少阴病
第四节、单证、合病、并病、 兼证、合证的证治内容
三、主持开展的课题有:1、“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农村卫生 适应技术及产品研究与应用(山西省农村卫生适应技术应用示范研究— —《伤寒论》三部六病学说体系的推广、应用研究)。2、山西省卫生厅 科技攻关计划——《伤寒论》三阴三阳辨证论治体系重建。
四、研制开发了六类制剂品种,神康合剂、胃康合剂、胰康合剂、肝康 合剂、肺康合剂、皮康合剂等。
六病研究室主任,兼风湿免疫科主任。
一、著作有《三部六病纲要》、《刘绍武评讲<伤寒杂病论>》、《易医 论》、《传染病中西医诊疗技术》、《山西省著名中医经验荟萃》等。
二、在国内外专业刊物上发表论文四十余篇,代表作有《刘绍武先生及 其学说思想简介》、《<伤寒论>的三部定位和六病辨证》、《<伤寒论> 三阴三阳时位辨证》、《古天文历法是中医基础理论的思辨框架》、《 论<伤寒论>的六病、六证、六时》、《一分为三与三阴三阳在中医基础 理论中的重要定位》、《糖尿病的辨证论治思路》、《刘绍武老师治疗 肿瘤病的经验介绍》、《伤寒论对胃肠病证的辨证论治》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