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名称 亚洲季风区海-陆-气相互作用对我国气候变化的影响 - 任务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
实现包含植物生长过程在内的 水平先进的陆面模式和大气环流模式 GCM 的耦合 建立水平先进的冻土模型 揭示黄河和江淮流域流量与我国 气候变化的联系 初步建立陆 气相互作用过程影响东亚季风环流系统及我国气 候变化的物理图像 为进一步开展陆 气相互作用场地观测试验提供选址依据
提出青藏高原影响东亚气候格局和我国气候变化的物理图像 建立利用 春季青藏高原和印度洋 太平洋热力差异预测季节变化以及季风爆发的模型 在 高原影响气候变化的研究中取得世界领先水平的结果
该研究涉及地学 物理 生物 化学 天文 数学等多学科 其研究已经并 将继续大力推动多学科的交叉发展
本项目拟通过研究东亚季风区海 气相互作用 陆 气相互作用 海 陆/ 青藏高原热力对比的气候效应 以及相应的模式发展和数值模拟 去揭示该区域 各圈层之间的能量 动量和物质交换过程对我国气候的季度和年际变化及其异常 的影响机制 使我国在国际 气候变化和可预报性研究计划 CLIVAR 及 全 球能量和水分循环研究计划 GEWEX 中发挥重要作用 为改善我国季度和 年际气候预测 为国家决策部门制订我国自然经济格局长期战略规划 为我国战 略目标的实施和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本项目以获取基础性 创新性和前瞻性成果为目标 有望在若干领域得到 国际前列的成果
3
二 主要指标
1 总目标
研究印度洋 东亚 西太平洋 IEAP 区域海 陆 气相互作用的规律 认识该区域水分循环的空间分布和季节与年际变化特征 发展新一代的 适合于 IEAP 的气候系统模式 揭示海 陆 气相互作用影响该区域气候的季节变化和 年际变化 以及夏季风爆发 活跃和中断的规律
钱正安 61 研究员 大学 1.0
1 数值模拟 寒旱所
宇如聪 39 研究员 博士 2.2
2 模式设计 大气所
张学洪 石广玉
60 研究员 硕士 2.2 59 研究员 博士 2.2
2 数值模拟 大气所 2 辐射过程 大气所
一摘要
水圈/冰雪圈 气圈 陆圈/生物圈相互作用是气候系统的基本物理过程 海 陆 气相互作用是气候系统动力学的基本内容 由于对这些物理过程的了解贫 乏 迄今为止各国的季度 年际气候预测水平均非常低 远未达到业务化的需要 从 1995 年开始 国际上开始实施 气候变化和可预报性 CLIVAR 和 全球 能量和水分循环试验 GEWEX 研究计划 各侧重研究海 气和陆 气相互 作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该两计划被称为 21 世纪研究计划 根据 CLIVAR 计 划 至 2010 年各国应初步实现季度和年际气候预测业务化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 目前此两计划已开始联手进行 协调强化观测期 CEOP 试验 其核心内容为 CEOP 亚洲季风计划 CAMP 以图揭示亚洲季风区海 陆 气相互作用对 全球气候的影响
实现包含植物生长过程在内的陆面模式和大气环流模式 GCM 的耦合 初步认识陆 气相互作用过程影响东亚季风及中高纬度环流系统的机制及其在 我国北方干旱和半干旱区气候季节和年际变化中的作用
揭示青藏高原对东亚气候型分布的影响 获取青藏高原和印度洋 太平 洋热力差异影响我国气候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的规律
所建立的新一代模式比原有模式对东亚气候的模拟有重要改进 并能为 其它课题的后期研究工作提供更强有力的模拟工具 同时 模式系统将实现模块 化 标准化和并行化 具备较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通过本项目的研究 使我国在国际 气候变化和可预报性研究计划 CLIVAR 及 全球能量和水分循环研究计划 GEWEX 中发挥重要作用 为改善我国季度和年际气候预测 为国家决策部门制订我国自然经济格局长期战 略规划 为我国战略目标的实施和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2 主要考核指标
揭示海(冰) 气相互作用影响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东亚季风的物理机 制及其与我国气候变化的联系 建立东亚季风区夏季降水和旱涝的准两年振荡概 念模型 为我国气候异常的季节和年际变化的预测提供理论依据;
我国位于亚洲季风区 由于不合理地利用土地和全球气候变化的区域影响 我国北方荒漠化的范围逐年扩大 加剧了本已干旱的气候环境 南方洪涝频仍 导致生命财产和社会经济损失重大 开展气候系统动力学研究 尤其是海 陆 气相互作用研究 认识其规律及我国异常气候产生的原因是进行准确的季节和年 际气候预测的保障,是国家防洪抗旱决策的需要 本项目的实施对于我国经济的 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并有望在若干方面在国际上取得创新成果 为全球气 候变化研究作出中国科学家应有的贡献
发表核心刊物论文 40 60 篇 其中包括 SCI 论文 20 25 篇
三 主要研究内容
1 主要研究内容 拟重点解决的科学问题或关键技术
本项目将从下述四个方面开展研究 并重点解决相应的关键技术
(1) 海 气相互作用特征及其对我国气候变化的影响 分析赤道太平洋和西太平洋边缘海的海气相互作用 从而揭示东亚季风
课题数
4
亚洲季风区海 陆 气相互作用对我国气候变化的影响
2001 年 12 月 终止年月
2004 年 11 月
1.绝密 2.机密 3.秘密 4.内部 5.公开
5.公开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代码
10002908
项 10.基础研究 11.基础数据积累 目 20.应用研究 21.应用基础研究 类 30.试验发展 40.R&D 成果应用
所属学科 大气科学
代码 0706

50.科技服务 60.生产性活动
10
()
项 目
总计
经费来源及金额

国家 国际 院 企业 地方 自筹 贷款 其它


3000 1700
1000
300

院拨 2001 年 2002 年 2003 年 2004 年 2005 年 合计
经费
400
300
300
1000
项 目
总人数
3 预期重大成果 预期市场前景和经济 社会效益
提出影响我国气候变化的海 气相互作用和海冰异常的关键区和关键时 段 并揭示它们影响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东亚季风的物理机制 为进一步开展 印度洋 西太平洋场地观测试验提供选址依据 建立东亚季风区夏季降水和旱涝 的准两年周期振荡概念模型 在海 气相互作用影响气候变化的研究中取得创新 性成果
5
研究高纬度海-冰-气相互作用与北极涛动 Arctic Oscillation, AO 之间 的关系及其与东亚气候的影响
关键技术 设计合理的模式敏感性实验方案 揭示东亚气候变化的内在物理机制 通过副热带环流把中 高纬和低纬的海 气相互作用连接起来
(2) 陆 气相互作用特征及其对我国气候变化的影响 研究陆 气相互作用对中高纬度阻塞高压 副热带高压 南亚高压等系
候方面的性能 检验耦合模式模拟与东亚气候有关的海气和陆气相互作用能力 确定先期提供给本项目其它课题做模拟和分析使用的具体气候系统模式 围绕着 提高模拟东亚气候的能力 确定模式的改进和发展内容;
发展适合青藏高原热力和动力作用过程的模式框架和物理过程的参数化 方案 特别是针对东亚区域复杂的地形和植被特征 发展适合极度非均匀地表环 境下的地表通量 大气边界层等参数化方案 改进和提高耦合气候系统模式模拟 青藏高原热力和动力作用过程的能力;
密级
学科 项目编号
大气科学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
任务书
项目名称 亚洲季风区海-陆-气相互作用对我国气候变化的影响 项目负责人 吴国雄 依托单位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参加单位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青岛海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合作单位 中国气象局
黄河水利委员会
建立具有模块化 标准化 并行化 具备较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较高 分辨率的新一代的海 陆 气耦合气候系统模式 其对我国气候状态和气候变化 的模拟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在各课题研究的基础上 通过成果的相互交流和综合集成 得到亚洲季 风区海 陆 气相互作用影响我国气候变化的整体图像 为开展气候系统可预报 性研究和提高我国季度和年际气候预测提供物理依据 实现项目的总体目标
区夏季降水和旱涝的准两年周期振荡的物理机制 东亚夏季气候异常的年际变化 的预测提供理论依据;
研究暖池与黑潮的相互作用过程与机理及其对东亚和我国气候的影响 分析印度洋偶极子和太平洋 ENSO 模的关系 提出一种综合反映赤道太 平洋和印度洋年际变化的综合模态 研究这种综合模的特征和演变规律 以及它 对亚洲季风 尤其是中国气候变化的影响; 通过对印度洋海表通量及海温异常特征分析 建立 印—太齿轮式耦合 与东亚区域气候异常的关系 揭示印度洋周边海气相互作用对西太平洋副热带高 压变异的影响机理;
应用地球流体力学的基本理论研究夏季高原低涡形成的背景气候流型 其活动规律及其影响东部暴雨洪涝的机理
关键技术 应用位涡理论研究青藏高原的热力状况对东亚气候格局的影响 应用地球流体力学的基本理论研究夏季高原低涡
(4) 新一代气候系统模式的研制 对现有的常用气候模式进行比较 综合评估耦合气候模式在模拟东亚气
统影响 寻找对短期气候变化有重要预测意义的陆面过程因子 为旱涝预测和干 旱化的防治提供预测指标和合理化建议;
研究干旱半干旱区陆面的特征的变化对区域气候影响 揭示干旱半干旱 区陆面水分 能量和生物过程的季节和年际变化特征的气候的效应;
改进大气 植被相互作用模式 AVIM 并和大气环流模式 GCM 相耦 合 利用 1982 94 年高分辨率 NDVI 资料集作出对植被物候和生长过程的年际 变化和平均状态的描述 并分析植被和气候年际变率之间的关系 尤其是植被对 气候的反馈影响 通过对照试验分析植被年际变化在年际气候变率中的作用 同 时也将分析植被物候变化的突变性对气候的季节变化的影响;
目 负
俞永强
33 副研 博士 1.5
责 人
胡敦欣
65 研究员 博士 1.0
及 陈 文 35 研究员 博士 1.5
主 要
董文杰
35 研究员 博士 1.5
成 员
韦志刚
35 副研 硕士 Baidu Nhomakorabea.0
刘屹岷 35 副研 博士 1.0
1 动力诊断 大气所 1 诊断模拟 大气所 2 海气作用 青岛所 1 资料分析 大气所 1 陆面过程 大气所 1 陆面研究 寒旱所 2 资料模拟 大气所
分析并模拟青藏高原的机械强迫作用对夏季不同气候基流的影响 其对 南亚高压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形态的影响及其气候效应
分析青藏高原和印度洋 太平洋热力差异对亚洲季节转换中的作用 其 与 ENSO 事件的联系 及其对季风活动的影响
分析青藏高原热力异常与中 高纬度环流和热带环流异常的联系及其对 我国气候年际变化的影响
高级
中级
初级
辅助 人员
博士 在读博 在读硕 后 士生 士生
其他

90
42 15
1
3
16 19
0
姓名
年龄
专业技 术职务
文化 程度
投入 人年
在研 项目中 工作 项数 的分工 单位
签章
吴国雄 58 院士 博士 1.0
2 理论研究 大气所
黄荣辉 59 院士 博士 1.0
1 诊断分析 大气所
项 李建平 32 副研 博士 1.5
关键技术 改进大气 植被相互作用模式 AVIM 并和大气环流模式 GCM 相耦
合 建立描述气候模式中土壤冻融变化的参数化方案 把冻融过程的参数化
方案嵌入到气候模式中 引用嵌套汇流模式对河流进行径流模拟
(3) 青藏高原和印度洋 太平洋热力差异对我国气候变化的影响
6
应用位涡理论和热力适应原理研究青藏高原的热力状况在东亚气候格局 形成中的作用及其对控制我国的主要气候系统的影响
研究中国和东亚地区云 辐射强迫及其与气候异常的联系 利用目前 最新的观测资料改进气候模式中的云 辐射及其相互作用的参数化 以便使气 候系统模式能合理模拟东亚区域独特的云辐射强迫过程;
研究各种地理 地质和气候因素与季节冻土和多年冻土之间的相互作用 及其在平衡状态下冻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建立描述气候模式中土壤冻融变化的 参数化方案 把冻融过程的参数化方案嵌入到气候模式中 研究冻融过程对我国 气候变化的影响;
分析并模拟黄河和长江 淮河流域的水分循环及收支 研究这两个流域 的由于热力和动力过程驱动的水循环和收支以及与我国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
主管专业局 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与技术局 联系人 李建平 电话及 E-mail 010 62035479(办公室) 62043451-224(办公室)
82842507(住宅) ljp@lasg.iap.ac.cn
中国科学院综合计划局制
2001 年 10 月 23 日
简表
项目编号 项目名称 开题日期 密级 主持单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