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能力和理论知识的系统培养201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坚持系统的实践能力培养和系统的基础理论知识学习
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丁德全
在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建设的具有职业工作过程特征的专业课程体系中,坚持系统的实践能力培养和系统的基础理论知识学习,既考虑培养学生成为“岗位人”、“职业人”的初次就业的需要,更要重视作为能生存能发展的“社会人”、经济全球化的“国际人”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一、关于对“系统的实践能力培养和系统的基础理论知识学习”的认识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我校开展高等工程专科教育专业教学改革试点工作时,就明确要求各专业建立相对独立又相辅相成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体系,当时主要在设置实践教学课程的数量比例上花很大功夫,却未能跳出学科课程的逻辑关系;虽然在学生的实践技能培养方面确实取得了明显成效,却在培养完成综合性工作任务的职业能力方面尚有较大的局限性。

当前,推进体现职业工作过程特征的专业教学改革,如何形成两个系统的培养?是以实践课程和理论课程的类型划分系统,还是以能力培养、知识学习的主要作用形成培养系统?
我们认为,一体化的课程类型和教学模式是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主要趋势,实践和理论相互交融的以学生解决问题为中心的专业核心课程是专业课程体系的主体。

在课程体系中,我们既不赞成纯理论的学科课程,也不赞成纯技能训练的活动课程;以理论学习为主的学科课程、以技能培养为主的实训课程、理论实践一体化的项目课程都是必要的;在设计导向的职业教育思想指导下构建的专业课程体系必须突破先理论后实践、先基础后应用的学科体系逻辑关系。

因此,我们主张,系统的实践能力培养和系统的基础理论知识学习的两个系统不宜以课程划线,而应是以实践能力培养和理论知识学习的主要作用清晰地梳理为两个教学体系,两个体系是融合在一体的;若以课程类型划分为实践课程系统、理论课程系统,不但课程类型界定有困难,而且还会使理论与实践相分离的课程合法化。

二、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和理论教学体系的重构思路
我校在各类课程中探索理论、实践相融合的改革:第一,一体化教学是专业课程的主要教学模式,项目课程(或学习领域)是以学生解决问题为中心的实践和理论相互交融的课程,既是专业实践课程,也是专业理论学习的主要课程;第二,基础课程的部分教学内容设计为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案例分析等教学模式,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第三,集中实践教学环节也提出必要的理论知识深化和拓展的要求。

实践教学体系和理论教学体系的重构思路是:实现系统的基础知识学习的理论教学体系由各类课程的理论学习部分构成;实现系统的实践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由各类课程的实践环节构成。

理论教学体系由三类课程的理论学习部分构成:
第一类是改革的学科性公共、基础理论课程;高等数学、英语、计算机基础等重要课程,仍单独设课,这是学习通用知识的主体课程。

第二类是理论实践相融合、多学科知识相融合的一体化专业核心课程;这是学习完成综合性工作任务需要的多学科知识的主体课程;开放的学习任务必然需要学习新的理论知识,应在师生、生生互动中自主构建个体的经验和知识体系。

第三类是集中实践环节中的理论知识的学习、深化和拓展,在实践导向下学习理论知识。

基础理论学习对专业知识学习、实践能力培养的基础性作用是学科体系教学充分肯定的;还要认识到,实践活动、专业知识对基础理论的学习也起到基础和促进作用,因此,某些公共、基础课程(或模块)在学生具备一定实践经验和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开设效果更好。

实践导向专业课程的学习任务一般是职业实践中开放的没有固定答案的学习任务,解决问题所需要的基础知识往往不是仅依赖单独开设的课程来学习,对许多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和专业技术的以及安全、环保、经济、法律规章、企业管理的多学科知识的教学,是采用一体化的方式进行的,这就突破了先理论后实践、先基础后应用的学科教学的逻辑关系;基础知识学习与专业知识学习、实践能力培养不是相互依附的,是相互支撑和促进的,是互为基础的。

系统的基础理论知识学习应该通过学科性(经过改革的)基础理论课程、一体化的专业核心课程、实践环节中的理论学习等多种途径实现:1)重要的基础理论课程,例如高等数学、基础化学等,仍应以单独设课为主;2)理论实践一体化的专业核心课程是理论实践相互交融、多学科知识相互交融的;3)实践课程也要明确必要的理论知识学习和深化的要求,按照实践提高的要求学习理论知识有其独到的培养作用。

学科课程的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能力,但高职学生接受难度大些,有必要对部分教学内容进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改革;然而,不要排斥讲授式教学,相当部分教学内容还是需要精巧构思和准确授课的,要灵活运用多种恰当的教学方法进行启发式教学,有效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发展。

若新技术发展需要增加必要的基础理论知识,也不要轻易新增学科性的理论课程;要提倡在原有课程(包括理论为主课程和实践为主课程)中创设问题情境,采取“做中学”的方式学习基础理论知识,也就是类似将来在职业工作过程中需要学习基础知识一样,首先采用实践学习的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在实践中自主学习的能力、终身学习的能力。

实践教学体系由三类课程的实践环节构成:
第一类是独立安排的实践教学环节;包括金工实习等基本技能训练课,数控加工等专业实训课,顶岗实习、毕业实践等综合实践课程,这是培养动手能力的主体课程。

第二类是理论实践一体化的专业核心课程;理论实践相互融合的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过程,是培养完成综合性工作任务的职业能力的主要实践课程。

第三类是在理论课程中的实践环节;在公共课、基础理论课程中也设置了实践环节,实施实际问题导引的专题研讨、案例分析、情境体验、项目导向等教学模式。

在实践教学体系中,由基础性实践(包括公共、基础课程中的实践、通用基本技能训练)、专业实践(各类专业性实训、一体化专业课程的实践)、集中的综合性实践(企业顶岗实习、毕业实践)形成系统的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并且也都融合着理论知识的学习。

系统的实践能力培养也不要认为只在集中的实践教学环节中实现。

1)集中的实践教学环节是十分重要的,不仅要保证时间,更要充实“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2)理论实践一体化的专业课程对完成综合性工作任务的职业能力培养的效果是更为显著的,理论实践相互融合的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过程是更为优越的高等职业教育实践能力培养形式;3)我们主张,在基础理论课程中要适当设置实践环节,设计一些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案例讨论的教学,一方面降低理论学习的难度,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一方面指导学生自主建构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培养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三、公共课程、基础课程的改革和建设
我校深入研究公共、基础课程的改革和建设,达成共识:对于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来说,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公共课程和基础课程都是不可缺少的。

一必须坚持开设,满足必备基础理论要求;二必须推进改革,重在培养可持续发展能力。

公共课程和基础课程在高等职业教育中三个方面的作用都应给予重视。

①工具课作用:主要是学习专业课和专业技术所必须具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②能力培养作用:通过基础课的学习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工程运算能力、掌握新方法的能力、开拓新领域能力;③文化修养和素质培养的作用:作为精神生活和社会关系全面和谐发展的高级专门人才,其人生观念、道德情操、风度气质是建筑在较高科学文化素养基础之上的。

学校公共、基础课程教师在各专业教学改革中发挥了骨干作用。

高等数学课程配合重点建设专业,以应用为导向,探索数学“理论课与实践课”相配合的课程模式和多种教学方法:用“案例教学法”引入数学概念;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习;用“讨论法”展开习题课的教学;用“对比法”引入新的数学概念与运算;适时地利用直观性教学原则处理抽象的数学概念。

两门思想政治理论课适应高职学生的特点,对统编教材的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分别设计出若干板块和专题,采取参与式、案例式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使课程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说服力、感染力。

基础英语课针对课程与职业距离较远、学生兴趣不高的问题,按照由易到难,从生活到专业的顺序,设置基础英语、职场英语、行业英语和专业英语四个阶段,以行业文化等为“切入点”,创设情境,亲近职业,实施学用融合的实践性教学模式。

体育课采用专项课教学、俱乐部式教学和拓展训练等形式,实现课内、课外一体化,体育、艺术教育、健康教育一体化,普及与提高一体化,教、学、做一体化;形成了心
理健康、艺术教育和体育教育三位一体的课程模式。

计算机基础课程坚持以“真实项目导向、按专业选取案例”的原则,根据各专业实际工作特点,设计学习情境和教学任务;在教学中,以真实企业为背景,以真实或仿真项目工作任务为载体,实施“任务驱动、案例引导、学训一体”的教学模式。

四、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改革和建设
在我校专业课程体系中,对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进行了解构和重构;重构的课程有多种不同的课程模式:
一是将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内容进行模块化分解和重新组合为与实践融合的一体化专业课程,主要是项目课程,例如,5个重点建设专业建设的汽柴油炼制过程、钻井施工操作、热力设备检修等15门优质专业核心课程;在重点建设专业带动下全校所有的专业都至少改革建设了1门优质专业核心课程。

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的原专业基础课程《化工原理》改革为理论实践一体化的项目课程《化工单元操作》;《分析化学》等基础化学课程曾将理论和实验分离单设课程,而现在融合在一起,不是恢复先讲理论后做实验,而是以真实的分析实践项目为引导,在做中学,锻炼动手能力,学习实践知识和专业理论学习。

二是融合式学科课程,例如,热能动力设备与应用专业的机械基础是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原理、机械零件四合一的整合课程;热工基础是传热学、工程热力学、流体力学三合一的整合课程;这些课程删繁就简,强调针对性、实用性。

三是理论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不追求整门课程套用某一种教学模式,根据各部分教学内容的特点,针对学生的学习难度,实施问题引领、案例分析、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和讲授等多种适宜的教学模式;例如,石油地质基础是石油工程技术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各部分教学内容特点和教学条件分别采取问题引领的学习任务驱动、地质实验室实践训练、野外观察分析和讲授指导等不同的教学模式。

四是有的课程内容适于讲授为主的教学形式,或者还不具备“在做中学”的推广条件,教师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灵活运用多种恰当的教学方法进行启发式教学。

例如,海洋石油技术课程的教学配以录像、动画等多媒体技术的讲授为主,引导学生利用各种专业信息资源自主学习。

五是需要通过反复训练才能娴熟的技能,设置必要的单独的技能训练环节;需要系统学习的理论知识,课程设置单独的学科教学环节,相当部分教学内容仍需要精巧构思和准确授课的讲授式教学。

目前,有的学校专业基础课程引入工作过程导向的思路,套用了相关的词语和概念;但是,受到课程自身学科体系的限制,受到“先基础后应用、先理论后实训”的多年课程教学传统思路的限制,课程改革尚未见明显突破。

专业基础课程和理论性较强的专业课程,不宜追求整门课程套用某一种教学模式,要实事求是地分析专业理论课程特点。

在我国目前的国情和大多高职院校的现实条件下(班级规模大学生数量多,实践条件不足,企业对学校支持有限,都会长期存在),一、必要的基础理论学科课程要保留,二、学科性基础理论课程要改革!保留和坚持的是学科课程的必不可少的理论学习要求和学科教学的优势;必须改革的是机械的建筑学的基础观念(理论与实践的逻辑关系)和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学(学习)模式。

例如,《模拟电子技术》、《电工与电子技术》等课程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有的单门专业基础理论课程不一定必须打破学科性。

实际上,现在某些课程的改革思路与过去的学科课程并没有实质性变化。

这些课程基本上还是“先基础后应用、先理论后实践”,不是一体化教学,没有做到真正的理论、实践有机融合,没有达到真正的“在做中学”。

较好的做中学的途径必然是课程的部分教学内容进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有完整独立的项目)。

2、有的改革课程的“典型工作任务”都不是职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而是按照传统专业基础课程的学科知识体系的知识学习要求设置的学习性任务,所设计的工作任务多是实验室的训练任务,有的是职业岗位的职责任务,所选取的教学内容都是一些宏观的、原则性的知识,是以工作任务为中心重组了原有的学科知识;这种工作任务缺少真实职业工作的具体细节问题;理论与职业实践也没有融合。

这种设计项目的思路是可以作为课程改革思路的,却不能称之为工作过程导向的学习领域。

3、目前,这类基础理论课程的教学不一定追求在生产性实训基地与真实生产结合!
学科性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改革的思路有:1)可以将部分内容分解到专业课程去,结合仿真工作任务进行一体化教学;2)有些内容保留在该课程内有利于学习,可以进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3)有些课程内容还是采取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效果更好一些,改革重点是采取多种灵活的教学方法;部分课程内容也可以是理论和实践相分离的,是先讲授理论,再去实践操作。

切不可在原来的传统教学模式上勉强套用某种模式的新词汇。

如果切实能够将一部分教学内容改造为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在做中学,理论实践一体化,甚至是多学科知识技能培养的一体化,课程改革的成效就会十分显著。

经过改革的学科性课程通过任务驱动自主学习、项目导向情境学习、案例分析研究性学习、教师讲授指导学习等多种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学习本课程系统的实践知识和理论知识,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和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