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表面能水性聚氨酯的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低表面能水性聚氨酯的研究
詹媛媛,张彪,李智华,张海龙,许戈文
(安徽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安徽省绿色高分子材料重点实验室,合肥230039)
0 引言
水性聚氨酯具有不燃、气味小、不污染环境、节能等优点,在化工行业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但因其以水为溶剂,在某些方面受到了限制。

水的极性很大,表面能高达72.8 m N/m,从而使水性聚氨酯的表面能也居高不下,致使其在某些低表面能的表面不能很好地润湿。

近几年来,有很多科学家在做这方面的工作,主要集中在有机硅、有机氟改性上面,并且已取得明显的效果。

但是有机硅改性的水性聚氨酯成膜后的再次涂布性差,有机氟改性的水性聚氨酯的成本很高,二者均得不到普遍的应用。

作者从表面活性剂的亲水亲油基团入手,在合成的水性聚氨酯的过程中加入含有长脂肪链的单甘油酯,使合成的水性聚氨酯同时具有亲油的长碳脂肪链、亲水的阴离子基团和极性基团,从而大大降低了水性聚氨酯的表面张力,合成了一种具有低表面能的水性聚氨酯树脂(以下简称MPU)。

1 单甘油酯降低水性聚氨酯表面能的原理
硬脂酸单甘油酯简称“单甘酯”,是一种重要的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分子式为C21H42O4,相对分子质量为358.57,其结构式如下:
单甘油酯分子中含两个甘油羟基和一个脂肪酸长碳链,脂肪长链为亲油基团,具有亲油性,羟基和羧基为极性基团,具有亲水性。

这种两亲性的分子结构可使单甘酯分子在油相和水相间的界面形成一层膜,降低液体的表面张力,其HLB值为3~5。

水性聚氨酯本身就是一种表面活性剂,但是其结构中极性基团较多,也就是亲水性较好,以至于水性聚氨酯乳液的表面张力比较大,一般在50~60m N/m,在低表面能基材的表面不能很好地铺展。

单甘油脂含有一个伯羟基和一个仲羟基,可以和异氰酸酯反应参与生成氨基甲酸酯,把亲油的长脂肪链接到聚氨酯预聚体上,增加了聚氨酯预聚体的亲油基团,分散于水中后降低了水的表面张力,从而得到低表面能的水性聚氨酯树脂。

2 MPU的合成方法
M P U含有长的脂肪链,干膜手感很好,外观丰满。

但是单甘油酯的两个羟基一个为仲羟基,并且旁边是17个碳的长脂肪链,位阻很大,若以二元醇的形式参与反应的话,仲羟基很难参与反应,会对异氰酸造成封端的效果,使最后得到的聚氨酯预聚体分子量分布不均。

所以在本试验中,作者将单甘酯以封端剂的形式参与反应,使长的脂肪链接在大分子的两端,封端的反应过程如下:
3 试验部分
3.1 试验原料
聚醚N-210,山东东大化学,化学纯;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I P D I),北京西中化工厂,化学纯;单硬脂酸甘油酯,上海千为油脂食品公司,食品级;二羟甲基丙酸(D M P A),北京林氏精华化新,化学纯;二甘醇(E X),上海高桥化工厂,化学纯;二月桂酸二丁基锡(T-12)、辛酸亚锡(T-9),北京化工三厂,分析纯;三乙胺(T E A),上海宁新化工试剂厂,分析纯;丙酮。

3.2 合成工艺
将真空脱水后的聚醚N-210与I P D I按计量加入三口烧瓶中,混合均匀后升温至85 ℃左右。

反应2 h后加入适量亲水性扩链剂(D M P A)和扩链剂二甘醇(E X),适量丙酮和几滴催化剂(T-12、T-9),温度控制在70 ℃左右。

反应5 h后加入单硬脂酸甘油酯、少量丙酮和几滴催化剂(T-12、T-9),温度控制在70 ℃左右4 h后反应结束,出料。

将预聚体用适量三乙胺中和后加水进行高速乳化得到乳液。

3.3 结构和性能测试
3.3.1 红外光谱表征
将乳液制成胶膜,用表面全反射F o u r i e r变换红外光谱仪(N E X U S870型,成都思必得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进行测试。

3.3.2 接触角分析
接触角测试采用上海中晨数字技术设备有限公司的J C2000C1型静滴接触角/界面张力测量仪进行测试,接触角测量仪水接触角对材料表面的原子层非常敏感。

3.3.3 表面能测试
表面张力德国汉堡型号为DS A I O M K Z的表面张力仪测定。

4 结果与讨论
4.1 红外谱图分析(见图1、图2)
从图1得出单甘油酯在3 000~3 700 c m-1处有—O H的强吸收峰,在2 750~3 000 c m-1处有强的—CH2吸收峰。

从图2可以看出M P U和P U二者的吸收光谱基本对应符合,只是在强度上略有不同。

分析普通P U的光谱图得出在3 343 c m-1处为N—H伸缩振动吸收峰,1 703 c m-1处为羰基C=O的伸缩振动峰,1 106 c m-1和1 242 c m-1
处的峰对应于C—O—C的反对称伸缩振动和对称伸缩振动,且均为强吸收带,这些说明了氨基甲酸酯存在。

比较M P U与普通PU吸收峰的差异:MPU比普通PU在3 000~3 700c m-1位置的峰加强了很多,这是因为单甘油酯对聚氨酯进行封端后在聚氨酯链上留下了仲羟基,M P U在该处的吸收峰其实是N H—伸缩振动峰和—O H伸缩振动峰的合并,因而比普通P U的吸收峰强了很多。

并且由于在聚氨酯链上接上了单甘油酯的长脂肪链,MPU在2 750~3 000 cm-1处的—CH2伸缩振动峰也明显比普通P U在该处的吸收峰强。

另外MPU在1 049 cm-1处还有一个明显的—OH伸缩振动峰,也证明了仲羟基的存在。

4.2 接触角和表面张力分析
接触角测试:将聚氨酯乳液在载玻片成膜,烘干后用接触角分析仪测试水在聚氨酯薄膜上的接触角,每个样品膜测3个位置,求其平均值。

表面张力测试:先测水的表面张力作为校正值,测3组数据求平均值。

用同样的方法测乳液的表面张力值:
4.2.1 单甘油酯加入量对MPU膜与水接触角的影响
在反应过程中通过改变单甘油酯和聚醚210羟基的比值来改变长脂肪链在聚氨酯树脂中的含量(见图3)。

由表1和图3可以看出单甘油酯的加入使水性聚氨酯膜表面与水的接触角明显增大,这是因为单甘油酯在聚氨酯链段上引入了17个碳的长脂肪侧链,提高了聚氨酯的亲油性,在成膜时亲水基向内,亲油基向外排布,使得水在聚氨酯膜表面的铺展变得困难,从而接触角增大,亲油基越多,排布越紧密,铺展润湿越困难,接触角也就越大。

但是当甘油酯和聚醚210羟基的比值达到1∶8之后,水在聚氨酯膜表面的接触角反而减小,可能是因为17碳脂肪链排列相对紧密,互相之间发生了缠结,亲油的脂肪链不能很好地在膜的表面排布,降低了水在膜表面的接触角。

从表1还可以看到单甘油酯的加入不仅使聚氨酯膜和水的接触角增大,同时乳液的状态也有所改善,乳液稳定性也得到提高。

单甘油酯本身是一种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并且是一种很好的W/O型的乳化剂,接到聚氨酯链上后使水性聚氨酯乳液的表面活性得到了提高,更容易在水中得到分散。

4.2.2 分子量对MPU膜与水接触角的影响
固定单甘油酯和聚醚210的羟基比为1∶8不变,改变异氰酸根和羟基的比值,用静滴接触角/界面张力测量仪测试水在聚氨酯膜上的接触角。

从表2可以看出随着n(—N C O)∶n(—O H)增大,水和聚氨酯膜的接触角略有变化:随着n(—N C O)∶n(—O H)的减小,接触角逐渐减小。

n(—N C O)∶n(—O H)影响聚氨酯树脂分子链的长度,随着比值的减小,合成的聚氨酯树脂的分子量逐渐增大,当比值为1的时候,理论分子链应该是无限长,但是实际合成过程中分子链不可能无限长。

n(—N C O)∶n ( —O H ) 对接触角的影响可能是由于随着n(—N C O)∶n(—OH)的增大,聚氨酯分子链长度增加,链柔顺性也增加,将长脂肪链部分包覆,使亲油脂肪链不能自由活动,成膜过程中不能伸向膜的表面降低膜的表面张力,水在膜上的接触角减小。

并且当n(—N C O)∶n(—O H)为1的时候,由于长脂肪链的存在,试验极易凝胶,无法进行。

5 结论
通过在聚氨酯预聚体上接上HLB值很低的亲油基团,确实能够降低水性聚氨酯的表面张力,并且在单甘油酯合成水性聚氨酯时,单甘油酯的加入量为1∶8,n(—N C O)∶n(—O H)为1∶3时降低水性聚氨酯表面张力的效果最明显,同时单甘油酯还能提高乳液的稳定性。

但是引入亲水基团合成低表面能水性聚氨酯的同时,水性聚氨酯乳液的固含量也相应降低,所以该方法不适合高固含量水性聚氨酯使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