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小孤山大孤山》教学设计导学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过小孤山大孤山》教学设计 导学案
《过小孤山大孤山》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抓住景物描写特征进行描写的手法。
2、领会对比手法的运用。
3、体会文中所蕴含的丰富的情趣和韵味。
教学重点及难点:对形象化手法及作品情感的理解。
学情分析:文言游记学生涉猎不太多,但已有相当的文言积累,应该没有太多的阅读难度。
教学设计:1、本文是赏析示例,是游记的典范作品,文面平实,能够以学生自学为主。
2、合作探究表达的方式和描写的手法。
2、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及内容一、解题:《入蜀记》是一部日记体游记,或者说是一部旅途日记,记载作者在宋孝宗乾道六年闰五月至十月,由浙江绍兴到四川夔州(今重庆奉节县)的一路见闻。
这次游历,历时五个月零九天。
本文选八月一日、二日两天所记。
二、背景:陆游主张抗金,恢复中原,被罢官。
至宋孝宗乾道五年(1169年),起用为夔州通判。
第二年五月,他由故乡山阴出发,至十月二十七日抵达任所。
途中以日记纪行,集成日记体游记《入蜀记》。
三、朗读,正音:潦缩抟
徙倚葭苇
湓浦四、内容提要第一段:介绍烽火矶的地形戍守情况,远望近观之景,以及自己游览的心情。
第二段:
第一天,写从烽火矶到沙夹一段所见,重点写小孤山澎浪矶,把读者引入胜境。
第三段:第二天,写从至湓浦口所见。
五、自主赏析:三个段落各写了什么地方的景致?景致有何特征?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1、第一段:写烽火矶的外形特征、色彩植被,有形有色。
“突兀”“嵌岩窦穴”“怪奇万状”“色泽莹润”“杰然特起”“丹藤翠蔓”“秋深潦缩”。
运用了比喻(如宝装屏风)、引用(杜诗)等修辞。
2、第二段:写澎浪矶、小孤山的山形水影、祠宇匾额、烟雨鸥鹭及人的感受。
运用了衬托、引用、对比等修辞手法。
3、第三段:写大孤山的江州的山和水。
运用了对比、类比、引用等修辞。
六、合作探究:作者是怎样做到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景的顺序?写景的角度?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相结合。
抓住特征描写。
修辞。
以时间和行踪为顺序。
远眺、近观、仰视。
七、主题归纳:这是两则日记,又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作者通过对小孤山、大孤山一带景色的描了写,抒发了他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感情,同时也流露出他志在抗击金人,收复中原的情思。
八、布置作业:写一段游记,运用描写、抒情等方法。
导学案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够流畅准确的诵读全文,整体感知课文思路,积累文言知识。
2、学习游记写景的方法,把握文中所描写的山川景物形象。
3、区分散文与诗歌形象美的不同。
过程与方法:
大声诵读、积累归纳、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品味散文语言的能力,培养语感。
【重点难点预测】:
学习游记写景的方法,把握文中所描写的山川景物形象。
【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字务观,号放翁,南宋爱国诗人。
父亲陆宰是个具有爱国思想的知识分子,家庭的教育,使陆游从小就树立了忧国忧民的思想和杀敌报国的壮志。
他自幼好学不倦,“年十二能诗文”,他还学剑,钻研兵书。
二十五岁左右,向具有爱国思想的诗人曾几学诗,受益匪浅,从此确定了他的诗歌创作的爱国主义基调。
2、写作背景:
陆游主张抗金,恢复中原,被罢官。
至1169年,起用为夔州通判,由故乡山阴(今浙江绍兴)出发赴任。
一路沿长
江逆流而上,历尽两岸奇山异景。
途中作者以日记纪行,集成日记体游记《入蜀记》,以记其胜。
《过小孤山大孤山》是作者路过小孤山和大孤山时所写的两则日记
【学习过程】
一、课前自学,基础过关(A级)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注意停顿。
(温馨提示:大声诵读,查阅字典,在原文中标注难读易错的字音,给下列字词注上拼音。
)
矶
jī
燧suì
窦dòu
潦lǎo
巉chá
上干云霄gān
榭xiè
鹘hú
抟tuán
蠡lǐ
葭jiā
赪chēng
2、再读课文,结合课下注解,结合参考译文,读懂文意。
(温
馨提示:把学案上的译文和课文对照,仔细研读,在课本上标注重点注解,完成下面的文言知识积累题目)
(1)一词多义:
以
(1)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用)(2)复以小艇游庙中(用)
(3)若稍饰以楼观亭榭(用)
(4)夫夷以近,则游者众(而且)
(5)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因为)
之
(1)信造化之尤物(结构助词,的)(2)自数十里外望之(代词,它)
(3)徙倚久之而归(语音助词,无义)(4)何功之有哉?(宾语前置倒装标志)
(5)之二虫又何知(这)
然
(1)杰然特起(…的样子)2)然峭拔秀丽皆不可与小孤比(但是)
(3)实不然也(这样)(4)碧峰巉然孤起(…的样子)
(2)词类活用:(先找出活用的字,加上横线,再指出用法并解释)
(1)晚泊沙夹:名作状(2)岸土赤而壁立:璧,名作状,像墙壁一样。
(3)掠江东南去:名作状(4)上干云霄:名作状
二、诵读作品,整体感知(B级)
诵读课文,根据提示理清作者的行舟线索。
过烽火矶→过彭浪矶、小孤山→晚泊沙夹→遂行泛彭蠡口→始见庐山及大孤山→晚抵江州,泊湓浦
三、合作探究、小组展示(C级)
1、烽火矶是一座不引人注目的小石矶,作者是如何描写烽火矶的?请根据提示,结合课文第一自然段相关内容,完成下表。
观看角度
观看对象
景物特点
舟中远望
轮廓
突兀而已
移远就近
近景
“嵌岩窦穴,怪奇万状,色泽莹润,亦与它石迥异。
”
大石特写
“杰然特起“的巨石
丹藤翠蔓,罗络其上,如宝装屏风
2、文章第二自然段描写的重点对象是小孤山,文章是怎样表现小孤山峭拔秀丽这一特点的?
运用对比手法。
将金山、焦山、落星山这些天下名山与小孤山对比,突出小孤山峭拔秀丽这一特点;又用它山与小孤山对比,突出小孤山的巉然孤起这一特点;用山上有楼观亭榭的金山与小孤山庙宇的荒凉、残破对比,衬托了小孤山。
小孤山庙宇的荒凉、残破,更是为了说明小孤山若是以“楼观亭榭”稍加装饰,则会“高出金山上矣”。
3、大孤山的景色突出的特点是什么?作者是怎样表现大孤山这一特点的?
——四际渺弥皆大江,望之如浮水面,江水清浊分明。
——先用西梁山类比,使人通过西梁山能想象到大孤山的形状,然后与小孤山相对比,从而突出各自的特色。
4、本文作为一篇游记,主要内容有哪些?其主旨是什么?
主要内容:
①记过烽火矶的所见,突出山之“怪奇”。
②写过澎浪矶、小孤山所见之景,突出“峭拔秀丽”,且移步换景,由远及近。
③记八月二日所见之景,突出大孤山之奇:望之如浮水面,江水清浊分明。
④结尾处交代六日行程,显现日记体之特色。
主旨:
本文通过描写所见的景物特色,表达了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也流露出作者的爱国忠君之情。
5、对比阅读:苏轼《李思训画<</span>长江绝岛图>》,区分散文与诗歌形象美的不同。
(温馨提示:参考《过小孤山大孤山山》赏析,结合诗歌、散文两种不同体裁的特点来思考)
【诗】
山苍苍,水茫茫,大孤小孤江中央。
崖崩路绝猿鸟去,唯有乔木参天长。
客舟何处来?棹歌中流声抑扬。
沙平风软望不到,孤山久与船低昂。
峨峨两烟鬟,晓镜开新妆。
舟中贾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
【释义】
山色苍翠,烟水迷茫,大小二孤,矗立江水中央。
崖高险绝,猿鸟不度,乔木破空。
有客舟从何处而来?桨声流水间船歌抑扬。
沙岸平整,轻风徐来,望客不见,唯浪涌船高,孤山
低首,此起彼伏。
两山如发髻高耸,正对江水之镜,二美梳弄新妆。
舟中商贾,切莫轻狂,小姑前年,已嫁彭郎。
【对比】
——[清]吴乔:“意喻之米,文喻之炊而为饭,诗喻之酿而为酒。
”
诗歌展现的形象和具体事物间的距离比较大,多有跳跃和省略,能让我们想象飞得更高。
散文交待具体,描写细致真实,给人具体逼真的感受,能让人身临其境。
四、课堂小结与梳理(从知识、学法、情感等方面谈自己的收获)
五、当堂检测:齐声诵读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