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与转化课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物膜包括细胞膜和细胞器膜。
生物膜的结构与功能:
外源化学物穿越生物膜方式表
转运对象
转运条件
转运特点
简单扩散
脂溶性化学毒物
① 高浓度到低浓度; ①大多数化学毒物的转
② 具有脂溶性。
运方式;②不需载体, 不耗能量

滤过
小于白蛋白(相对分子 生物膜上存在较大
量60 000)的分子
孔径(约4nm)
穿越特殊部位(毛细血 管、肾小球)
主要方式:被动转运。(一般脂溶性化合物比水 溶性化合物重吸收多,而随尿液排泄的少)。
影响因素:尿液的酸碱度。(尿液pH较低时,有 利于碱性化合物的排出;反之,酸性化合物易于 排出)。
3.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主动分泌
肾小管和集合管还可通过主动转运方 式将管壁细胞中的代谢物和血液中的 某些物质排入肾小管管腔中。
物、阴离子、核苷、金 度转运;
②载体对毒物具有选择性;

属、小肽等
②需要载体; ③转运量有一定极限、存在竞 争性抑制


入胞
动 转 运 胞吐
颗粒物、大分子物质 某些大分子物质
进入细胞 转出细胞
第二节 吸收
吸收:外源化学物从接触部位的生物 膜转运至血循环的过程,主要的接触 部位有消化道黏膜、皮肤和肺泡。
Ⅱ相反应
葡萄糖醛酸化 硫酸化 乙酰化 甲基化 谷胱甘肽结合
氨基酸结合
➢水溶性显著增强。
生物转化的结果之二:
二、经肝随胆汁排泄
经胃肠吸收的外源化学物先通过门静脉流 经肝脏再进入全身血液循环。外源化学物 在肝脏经转化形成的一小部分代谢产物可 被肝细胞直接排入胆汁,再进入小肠随粪 便排出体外。
随胆汁进入小肠的化学物:一部分随粪便 排出;另一部分进入“肠肝循环”。
肠肝循环的意义:
生理学意义:可使一些机体需要的化合物 重新被利用。例如,各种胆汁酸(约95%) 的重吸收利用。
毒理学意义:毒物的重吸收使其在体内的 停留时间延长,排泄减慢,毒性作用增强。
从Hale Waihona Puke Baidu细胞排入胆汁的方式:主动转运。
研究表明:肝脏至少有三个主动转运系统, 分别将有机酸类、胆红素、有机碱类及中性 有机化合物由肝细胞排入胆汁。此外,可能 还有一个主动转运系统负责金属的排泄。
门静脉
S S
全身各组织器官
② 扩散通过表皮较深层(颗粒层、棘 层、生发层)和真皮,然后通过真皮 内小血管和毛细淋巴管进入体循环。
影响因素:脂-水分配系数、分子量大 小、皮肤完整性、皮肤湿度等。
四、其他途径:
静脉注射; 腹腔注射; 皮下注射; 肌肉注射。
第三节 分布
外源化学物随血液和淋巴液分散到全 身各组织的过程称为分布。
二、机体的屏障作用
1. 血-脑屏障机制:① 脑组织中的毛细血
管内皮细胞间相互连接很紧密,几无间隙; ② 毛细管周围被星形胶质细胞突紧密包绕; ③脑间质液中蛋白质浓度很低;④脑毛细 血管内皮细胞含有ATP-依赖性转运蛋白。
2. 胎盘屏障: ①母体与胚胎的组织成分存在差别; ②胎盘自身的结构。 3. 其他胎盘:血-眼屏障,血-睾屏障等。
1. 肾小球滤过:
滤过对象:血浆中的部分水和较小分 子量的物质,将形成原尿。
分子量过大或与蛋白质结合的外源化 学物须经过进一步代谢或经其他途径 清除。
2.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
原尿流经肾小管和集合管时,其中绝大部分水和 某些有用物质将被重吸收到血液中。
主要部位:近曲小管。(因此,近曲小管也成为 许多重吸收毒物的毒性作用部位)。
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生物转 运与转化课时
外源化学物与机体的相互作用:
生物转运
吸收(absorption) 分布(distribution) 代谢(metabolism) 排泄(excretion)
生物转化
第一节 生物转运
外源化学物的生物转运实质上是穿过 一系列生物膜构成的屏障的过程。
第四节 排泄
排泄是化学毒物及其代谢产物向机体 外转运的过程。
主要途径:经肾脏随尿排出;经肝、 胆通过肠道随粪便排出。
其他途径:随分泌液(汗液、乳汁和 唾液)或经呼吸道排出。
一、经肾脏排泄:
肾脏是外源化学物及其代谢产物排泄 的主要器官。肾单位是肾脏产生尿液 的基本功能单位。
经肾脏排泄包括肾小球的滤过、肾小 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和主动分泌三个 步骤。
外源化学物在从接触部位转运到体循 环的过程中已开始被消除,此即在胃 肠道黏膜、肝和肺的“首过效应”。
一、经消化道吸收:
主要部位:小肠; 吸收方式:简单扩散、水溶扩散、载体中
介、入胞或胞饮等; 影响因素:①外源化学物的脂溶性、pKa和
胃肠道内的pH; ②胃肠道中的消化酶或菌 群的作用;③胃肠道的内容物量;④胃排 空时间和肠蠕动速度。


分子量小于100、不带
运 水溶扩散 电荷的水溶性分子,以 及一些气体分子
高浓度到低浓度
穿越普通膜孔 (约0.4nm)
易化扩散
一些水溶性分子,分子 量大于100。
① 高浓度到低浓度; ② 需要载体
不耗能量
外源化学物穿越生物膜方式表
转运对象
转运条件
转运特点


药物、酸、碱、中性化合 ①可以逆浓度梯 ①消耗能量;
肝脏
S S
小肠
S
S
S
S
大肠
肠肝循环图
三、其他排泄途径:
化学毒物经乳汁排泄具有特殊意义, 因为有些化学毒物可经母乳转运给婴 儿,也可经牛乳转运至人。
第三章 化学毒物的生物转化
第一节 生物转化概述
一、生物转化的组成与结果
Ⅰ相反应
Ⅱ相反应
外源化学物
初级产物
次级产物
氧化
Ⅰ相反应
还原
水解
➢ 暴露或增加极性功能基团; ➢ 水溶性少量增加。
器官或组织的血流灌注速率和对外源 化学物的亲和力是影响分布的最关键 因素。
一、贮存库及其意义
外源化学物在某些器官组织蓄积而浓 度较高,但未对这些器官组织产生明 显的毒作用,称为贮存库。
意义:① 减少到达靶器官的量,避免 急性中毒;② 缓释游离型化学毒物, 具有潜在危害。
贮存库的类型:
① 血浆蛋白; ② 肝和肾; ③ 脂肪组织; ④ 骨骼组织。
二、经呼吸道吸收:
主要部位:肺泡; 气态物质:水溶性,血-气分配系数。 气溶胶:颗粒的大小和化学物质的溶
解性。
可溶性气体 不溶性气体
鼻咽区 (>5μm)
气管 支气管 小支气管 (2~5μm)
肺泡区 (<1μm)
经呼吸道吸收示意图
颗粒物
三、经皮肤吸收:
主要部位:表皮。 吸收阶段:① 扩散通过表皮角质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