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歧视在语言中的表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性别歧视在语言中的表现
作者:姚炜
来源:《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07年第03期
在生活中做一个有心人,你会发现很多有趣的语言现象,收集这些语言现象,进行整理归纳,一些埋藏在语言现象下面的语言规律就会显现。

本文就结合汉语与英语的例子,谈一谈性别歧视在语言中的种种表现。

先来看汉语的情况,在汉语中,性别歧视主要体现在亲属称谓、社会称谓以及称谓语缺环等几个方面:
一、亲属称谓与男尊女卑
1.男女有别与母系轻视现象
男性女性的差异成为区分亲属称呼的一个基础,表现为性别、系属、姓氏二者为一体,男性与父系儿子系、同姓化相一致,女性与女儿系、异姓化相一致。

父系名称区分细致,母系名称区分简单,父系亲属常不加标记,如“公公”“婆婆”“爷爷”“奶奶”“孙子”“孙女”“侄子”等。

视父系男性亲属为自己人,而母系亲属名称常为有标记的。

如“外公”“外婆”“外甥”“外甥女”等,强调一个“外”字,形成内外有别的现象。

即使是同父系亲属,男女差异也造成称谓的分野。

如父亲的哥哥叫伯伯,弟弟叫叔叔,而父亲的姐姐和妹妹只有一个称呼“姑姑”。

“姑姑”虽与伯叔同姓氏,但因为是女性,她的子女不再延续她的姓氏。

所以,姑姑的子女与舅姨的子女一样均称“表”亲;而伯叔的子女则称“堂”亲。

这种不对称性反映了很强的宗族观念,对女性具有很强的排斥性,歧视女性的倾向非常明显。

2.从夫、从子称呼
女性从夫、从子称呼的现象至今仍有保留,如跟随丈夫称呼其所有的亲属,跟随儿女叫“他大伯”“他二叔”等。

称丈夫的姐妹为“姑”。

社会称谓中,跟随丈夫、儿子称其上属、同事和朋友。

现代口语中的“小叔子”“小姑子”等就是从儿称呼。

夫妻虽没有血缘关系,但长期生活,耳濡目染,感情融合,形成一种难以割舍的亲情。

夫妻间的称谓常带有亲昵意味,如“老头子”“老婆子”“孩子他爸”“孩子他妈”“老婆”“老公”等面称,“爱人”“先生”“太太”等背称。

分析夫妻间的称谓语,也存在男尊女卑的现象,如妻子介绍丈夫时常说“我先生”“我爱人”“孩子他爸”“当家的”等,旧时称“官人”“相公”“老爷”的居多,都是尊敬的称呼;而丈夫介绍妻子时却大多存在谦卑的称呼,如“堂客”“屋里的”“烧锅的”“烧火的”“媳妇”“我家的”“婆娘”“做饭的”等,旧时多称“内子(人)”“贱人”“愚妻”“拙荆”“拙妻”“贱
内”“山荆”“荆妇”等。

对比之下,女性卑贱地位彰显无遗。

二、社会称谓与男尊女卑
1.男女情感色彩不同
社会称谓因性别不同而有不同的情感色彩或语体色彩,男性称谓前一般冠有“大”“太”等,后而冠有“爷”“公’等,敬仰之情溢于言表,如旧时的“大老爷”“太老爷”“张公”等。

但女性称谓前一般冠以“小”字或与“小”意思相近的字,如“小丫头”“小女子”“小媳妇”“小丫头片子”“小
姐”“小妞”等。

“老”作为一词缀,在中国传统中带有浓郁的情感色彩,但这词修饰男性称谓语和女性称谓语的情感色彩不一样,与男性组合多带有庄重、敬重色彩,如“老爷”“老丈人”“老大人”“老板”等,而与女性称谓组合多带有相反的含义,含有年纪大、戏谑、不尊敬的意思,如“老婆
子”“老妈子”“老娘”“老妇人”等。

现今流行的称呼语“先生”和“小姐”之间的情感色彩也有很大的不对等性,“先生”历来是尊敬之语,但“小姐”却几经沉浮,有尊称,也有蔑称,甚至成为特殊服务的代名词。

2.男权中心观
社会称谓中也存在男权中心观,有男性的大社会泛称,却没有女性的大社会泛称。

有文化、高贵点的称呼“太太”,但也给人一种“四体不勤,富贵墉懒”的联想。

生活中常说的“张太太”“王太太”等的姓决不是她本人的,而是其丈夫的姓,这种雅称是男权中心观一个很好的证明,而称姓张女性的丈夫决不是“张先生”,若称“张先生”,说明其本人姓张。

男女不平等地位在解放后有了很大的改变,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礼教带来的影响短期难以消除。

我们常接触到一些职衔类称谓,如“省长”“市长”“校长”“经理”“博士”等,口头语言中虽不分男女,但人们一接触这些字眼,第一印象就是男性,因为在人们的认知系统中,地位高、荣誉好、体面的职位或职业旧时被男性占据,现在也是男性居多,就形成了一种心理定势。

在书面职衔类称谓中,男性可以省去“男”,女性称谓大多在前而加一标记性语素“女”(一般出现在报刊杂志上)。

相反一些服务性、地位低的职业,如“秘书”“服务员”“保姆”“售货员”“接线员”等,人们很容易联想到女性,即使是男性也不加标记性语素“男”。

三、从称谓语的缺环看男尊女卑现象
缺环现象是指人们在言语交际中所出现的称谓语短缺现象,也就是找不到合适的称谓语来称呼交际的对方。

亲属称谓语缺环与男尊女卑
亲属称谓语中,夫妻或亲属之间的称呼都存在缺环现象。

我们先来看看亲属称呼,父亲的姐妹和父亲的兄弟的称谓不一致、不对等,如父亲的姐妹统称为“姑姑”;无论是母亲的哥哥还是弟弟都被称为“舅舅”,出现缺环。

还有,姑姑是父亲的血系,儿子对父亲的姑姑称“姑奶”,对姑奶的丈夫称“姑爷”;姨妈是母亲的血亲,对父亲的姨妈虽然称“姨奶”,却不称姨奶的丈夫为“姨爷”,也是缺环现象。

除以上分析之外,男尊女卑在汉语称谓语中的体现还表现在数量上的不对等,尊重男性的称谓语比尊重女性的称谓语多,女性的骂语比男性的骂语多。

在英语中,男尊女卑的现象也在语言中随处可见。

尊称一名男子,无论婚否,只需在其姓(名)前添加Mr.。

面对一名女子时,传统上需要视其婚姻状况,选择Mrs.或Miss来称呼。

也就是说,男性的头衔不必反映婚姻状况,给人一种暗示:男性不论婚否都是健全的,独立的。

女性的头衔则必须反映某种附属关系。

在娘家从父姓,在夫家从夫姓。

有时婚后的女子不仅失去了父姓,甚至有被埋“名”(first name)的可能。

假设“她”嫁给了John Smith,则婚后的“她”很可能被称为Mrs.John Smith。

即使在配偶的一方去世后,称谓仍然显示出男主女次的附庸关系。

人们说Mary is John's widow.虽然John已不在人世,Mary却依然属于John。

但是人们很少说John is Mary's widower,只因这一句颠倒了男女主次之分,不能为英美社会所接受。

另外一种司空见惯的现象是,无论在男性占多数的工厂还是女性占相当比例的大学、医院,人们多用女性的名(first name)来称呼她们。

尽管一些妇女是教授、医生、主任,但很少有人以她们的姓和职衔称呼她们。

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看,在职场上以名称呼一名女子反映了男性的高高在上和女性的不受重视。

现代英语中没有一个男女兼指的单数代词,在规定语法学派大行其道时,
he,his,him,himself等阳性代词被规定用来泛指男女两性以及在指称对象性别不明时使用。

Everyone has his self-esteem.和Anybody can see for himself that Bill is indeed an immoral man.一类的句子被认为是规范的,符合英语语法惯例。

事实上,阳性代词he,his,him,himself作为男女兼指的代词的做法早在十九世纪就已经法定化。

英国议会在1850年通过一项法令,规定在议会内部应该使用he来兼指男女。

1977年出版的美联社式样书(The Associated Press Stylebook)也有下列条文use the pronoun'his' when an indefinite antecedent may be male or female.
由于阳性代词被规定用来泛指男女两性以及在指称对象性别不明时使用,女性存在的可能性又一次被忽视了。

因此,我们认为,英语中阳性代词的泛化所体现出来的不对称现象是事实上的性别歧视。

参考文献:
[1][韩]金炫兑.交际称谓语和委婉语[M].北京:台海出版社,2001.
[2]刘宏丽.现代汉语敬谦词[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1.
[3]姚亚平.现代汉语称谓系统变化的两大基木趋势[J].语言文字运用,1995,(3).
[4]王希杰.称呼语的文化色彩和称呼语学[J].语文月刊,1994,(7).
[5]马林芳.谈谈称呼语的不相称性[J].语文月刊,2000,(1).
[6]陈建民.现代汉语称谓的缺环与泛化问题[J].汉语学习,1991,(1).
[7]常红.正确使用称谓语[A].纪念王力先生百年诞辰学术论文集[C].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8]剑艺、福为.陌生人交际的礼貌称谓[J].语文建设,1996,(6).
(姚炜,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