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对新一轮东北振兴前景的思考(最新)

心得体会:对新一轮东北振兴前景的思考(最新)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继续支持和完善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的重要文件和新举措。这其中有一个重要背景是,前一轮(2003年—2012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工作,在经过十年努力取得重要进展的基础上,也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问题和困难。首先应肯定,前一轮东北振兴取得的重要进展和成效有目共睹。其次,近年来东北地区出现的问题和困难也有其内外原因,是发展过程中正常出现的问题,需要分析总结。再次,从国家陆续出台的一系列振兴举措看,特别是今年初起,一些政策的积极效应正在释放。作为一名曾经参与从事过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事业的老兵,我对振兴工作一直关注并充满期待,更对新十年振兴前景保持乐观。

一、前一轮东北振兴成效显著

2003年10月,国家出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2003(11号),即东北振兴战略,拉开了本世纪初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序幕。最初的振兴工作重点主要集中在东北三省区,因为这里是全国老工业基地问题比较集中和突出的地区。现回过头来看,或者从一个更长的发展阶段比较来看,2003年---2012年间,确实是东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变化最大的时期,也是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惠及人民群众的十年。2003年,东北三省GDP总计12722亿元,到2012年,

达到50477亿元,是振兴初期的3.97倍,年均增长达12.5%,尤其是在2006年—2008年期间,东北三省经济增速达到高点,吉林省连续两年保持16%以上的高增长。其中,2006年,吉林省经济增速曾一度位居全国第二位,辽宁省居第八位。经济的快速增长也使得东北地区经济总量在全国四大板块中的比重保持在一个重要位置。现在看来,拉动东北三省经济快速增长的原因,首先是中央实施振兴战略及一系列政策举措产生的导向和带动作用,直接表现为投资拉动。在投资驱动构成中,适逢扩内需推进的积极稳健的财政金融政策、国债发行、各种专项、与外资引进等带动产生的巨量社会资金投入。这个期间,有的省当年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规模甚至接近当年GDP,而增幅更明显超过GDP的增幅。

总而言之,前一轮东北振兴,尤其是最初几年,使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经济社会面貌、民生问题和城市环境等问题得到了巨大改善。加上农业畜牧业连年丰产以及装备制造业和基础设施的改造扩建,整个东北地区的经济实力有了显著提升,振兴工作取得了良好开局。

二、某些问题和困难逐渐显现

在目前阶段下,观察东北地区经济发展问题毕竟还是先从经济发展速度上判断。振兴初期,增长速度较快,2004年---2011年间,平均增速大体在13%以上,个别年份增速曾一度位于四大地区板块之首。东北经济下行拐点实际上始于2011年(12.6%)。当年增速比上年2010年(13.7%)下降1.1个百分点,2012年又比2011年下降2.4个百分点。也可以说,东北地区经济增长的曲线是从2011年起逐年下滑,到2015年,辽、吉、黑三省分别降

为为3.0%、6.5%和5.7%。最为困难的是2016年,经济增长分别为--2.5%、6.9%和6.1%,其中辽宁省负增,全国垫底,吉黑两省增速分别居全国第25位和29位。由于辽宁一省经济体量较大,大体占东北三省总量的49%(2015年数据),所以外界出现了东北经济“断崖式”下滑的呼声并引起各方面关注。

经济增速放慢只是问题的一种现象,在经济下滑的同时,其他领域也出现了问题,比如,昔日市场活跃、产品销售不错的原字号产业(煤炭、原油、钢铁、建材、原材料和大型装备等产品)都遇到了市场挤压,不仅订单减少,甚至出现大面积亏损,接踵而来的又是库存积压和资金断链等,企业亏损也引致倒闭、拖欠和信用环境恶化等一系列问题。人才和资金外流也是不容忽视的一些问题,等等。

三、原因分析

宏观经济周期的影响。2008--2009年全球经济和金融危机爆发,增长动力不足并呈现长期化趋势,迫使各国政府应对危机而加快结构调整。在这一背景下,东北地区增长速度下滑与其他地区的发展态势大体上是吻合的。加之东北地区过度依赖投资拉动模式,受到的冲击更为直接,导致经济增速下降更为剧烈。

东北经济自身存在的问题。经济结构方面,与沿海省份相比,东北地区三次产业结构不同,尤其是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即使到十二五末期,东北地区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仍然没有达到全国平均水平。这对于国家提出的通过加快第三产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带动经济发展的要求尚有差距。东北三省第一

产业尤其是农业畜牧业相对发达,在全国粮食安全大局中贡献巨大,但其加工转化率及附加值并不高,比其他内陆省区市差距明显。更为突出的是,第二产业所占比重则较高,许多产业和产品固然在国内外市场占有独特位置,且多为国有经营。但也拥有众多原字号行业,如三省都有油田、盛产煤炭、大面积森工、众多钢铁、建材原材料和矿产业等,即使在全国有名的边境贸易也是以原字号产品为主(原木、原煤和原粮等)。在振兴初期政策扶持下,市场需求旺盛时,这些行业得到了快速扩张,当经济进入压缩产能,如三去、一减一补政策时,上述行业必然经历痛苦的调整。相比之下,东北地区高科技和创新经济等新业态又相对滞后,缺少新动能。例如,有一项重要指标更能说明问题,十年振兴过程中,第二产业比重大、装备制造业产值高、国有经济占比高的东北地区,却在用于研发方面的投入一直没有达标(振兴规划和十二五规划指标),一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是,东北地区所有制结构问题,即国有经济所占比偏高,民营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在过往经济发展和调整中有一个规律性现象,即企业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问题。凡是民营经济比重大的地区对市场变化和政策调整做出的反应往往快于国有经济为主的地区。这可以说是东北地区历次振兴和转型中一个重要原因和需要补课的地方。此外,前一轮对外开放过程中,纵向比,东北有了很大进展,但与沿海发达省份比,也存在不少差距。尽管有各种客观原因,如周边环境、政治军事不确定性等,但在开放深度和力度方面也存在不少薄弱环节。

四、党的十八大以来出台的新政策

面对近年来东北振兴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党中央高度重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赴辽宁、吉林、黑龙江和内蒙古视察并就东北振兴发表重要讲话,李克强总理先后主持召开国务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领导小组会议,就东北振兴作出明确部署。累积下来,国家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重要文件及重大规划,支持和引领新一轮东北振兴。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中发(2016)7号,其重要程度堪比2003年出台的11号文件,同视为开启东北振兴的战略性、纲领性文件。从2013年起,国务院每年都出台深入推进实施新一轮东北振兴,加快经济企稳向好和全面振兴的重大政策举措等。全国人大和政协也组成高级别咨询和调研,重视振兴中出现的问题。以国家发改委牵头的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亦陆续不断出台相应的工作规划和落地措施等。东北四省区政府也积极行动,主动作为,务实开展工作。可以说,新一轮东北振兴又处在一个关键时期,面对困难,党中央提出新一轮振兴工作要有滚石上山,爬沟过坎的精神。

概括地说,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对东北振兴的重视,主要体现在:全面规划,顶层设计,出台的大文件充分体现出战略性和宏观性引领,是今后几年振兴工作的纲领;国务院和有关部委出台的规划及措施既考虑长远问题,也关注某些具体领域的关键问题和应急性工作;这些文件特别是强调了今后东北振兴需要强化的体制改革、机制创新和对外开放等短板问题;以及加强与沿海省份对口帮扶合作机制等。

五、工作重点和几点建议

从新一轮国家出台的振兴政策看,特别强调要有效提升东北地区的发展活力、内生动力和整体竞争力,努力走出一条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优势充分释放的振兴路子,实现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目标。为此,要找准新时期东北振兴的重点、难点和突破点。

把加大结构调整力度作为东北振兴的主攻方向。工业是东北地区经济的重要支柱。优化结构和调整结构是构建东北现代产业体系,增强发展活力和内生活力的关键。首先对东北大量传统产业,特别是原字号产业有效化解过剩产能,提质增效。对达不到标准的落后产能,坚决依法淘汰,关停退出。各级政府要有效落实财税支持,落实不良资产处置、富余人员安置等方面的奖补政策。积极推进这类传统企业兼并重组,尤其是对长期存在的“僵尸企业”要加大处置力度。其次,推进高端装备制造业提档升级。应该自信地看到,东北地区也有一大批在国内外叫得响的现代装备制造业企业,这也是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本钱”和核心竞争力。以提档升级为导向,加速建设一批装备制造业创新中心,提升标准和质量,强化核心制造,抓品牌核心技术工艺水平。按照“中国制造2025”目标,加速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结合东北军工优势,大力推进军民融合发展。

顺应市场规律,积极有序调整所有制结构。目前东北三省国有经济比重都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国有经济在许多竞争性领域依然过大,效益并不好,反之;民营经济弱小,活力不够。对于优质经营好的国企继续做优做强,不图简单做大;对于那些半死不活的企业应及时退出,对于有些多年亏损甚至已成僵尸的企业,应抓住时机改组改制退出,或推进混合所有制模式等。问题导向,增强活力。活力不足是东北地区与其他沿海地区明显不同之处,

这与区内民营经济发展滞后高度关联。在新一轮振兴工作中,一些新开放的领域,比如基础设施建设,一些待发展的新业态领域应大力鼓励民营经济进入,现在做PPP模式、边贸特许经营、许多电力、电信、石油天然气、市政公用需鼓励民营进入参与。

盘活资源,激发创新活力。就教育科技和人才资源而言,东北地区与内地相差无几。完善创新创业的政策体系,鼓励创新、激励创业。政府应在财政、金融和保护知识产权方面出台相应举措。同时,培育创业群体,培养“大国工匠”队伍。积极引进域内外人力资源,重点利用现有的教科研企及社会领域既有资源,强化激励措施。

对外开放是实现全面振兴的关键。实现全面振兴离不开与外部经济的高度关联。目前提出的“一带一路”与东北亚地区合作是机遇也是挑战。要抓紧开展对俄对蒙大基础设施通道的建设,完善公路、铁路、航空、港口及口岸等设施进度和功能。继续发挥东北三省在东北亚地区优势的旅游、交通运输枢纽中心作用。

优化政府服务和信用环境建设。政府职能转变和做好服务是实现东北全面振兴的关键。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与信用建设是完善体制机制,转变政府职能的重要任务。改善投资营商环境是实现振兴目标的重要支撑。转变观念,首先从各级政府做起,做好服务型政府。给予适度政策扶持。东北振兴离不开必要的政策支持。此次振兴背景和环境毕竟不同于上一轮,对于国家重点支持的优势产业,如先进装备制造业、科学技术创新体系建设、

粮食安全保障建设、中小企业等继续给予支持。此次提出的与沿海省市建立对口合作帮扶办法,在以往经验做法的基础上走出新路子,取得新效果。

最近公布的2017年一季度经济运行情况表明,东北地区经济出现初步转机,出现企稳向好苗头。例如,经济大省辽宁省经济增长由负增转为正增长,其他两省相关指标也出现好转势头。虽然这只是初步变化,但至少表明中央的重视支持,有地方的不懈努力,我国振兴东北大业一定会在实现小康目标建设方面迈出扎实步伐,取得重要进展。对此,我充满乐观期待。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