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脂异常流行现状及其危险因素的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脂异常流行现状及其危险因素的研究
血脂异常(dyslipidemia)指血中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甘油三酯(TG)超过正常值或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下[1]。
高脂血症(hyperlipidemia or hyperlipoproteinemia)是指由于机体内脂肪代谢异常导致TC、LDL-C 或TG异常增高,是一个可改变的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可诱发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急性胰腺炎等,致残、致死率高[2]。
高脂血症和低HDL-C 血症统称为血脂异常,常发病隐匿,早期无明显症状,常以冠心病及脑中风等严重的心血管疾病为首发表现,这类疾病严重危害着人们的健康。
中国人群血脂水平和血脂异常患病率虽然尚低于多数西方国家,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变化,人群平均的血清TC水平正逐步升高。
本文对血脂异常的流行现状及其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1血脂异常的流行现状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的生活方式与饮食习惯出现了极大的改变,进而导致疾病谱出现十分明显的变化。
当人们致力于传染性疾病的控制与治疗的过程中,慢性非传染疾病渐渐变成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重大问题,特别是高血脂的发病率呈现日益上升的态势,已经逐渐成为影响人类身体健康的一个重要危险要素[3]。
针对这种情况,掌握高脂血症的基本知识与流行病学分布情况,对预防与治疗心血管疾病,具有极为重大且现实的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于2004 年10 月发布的《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现状》报告表明:中国居民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患病率上升迅速。
欧美国家,人群以高总胆固醇血症为主要特点;而在我国人群中血脂代谢异常类型以高甘油三酯、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为主。
2002 年,卫生部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中国居民与营养状况调查”,在对18岁及以上人群血脂异常调查中发现:患病率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中、老年人患病率明显高于青年。
男性血脂异常患病率明显高于女性。
且血脂异常的患病率不断升高并趋年轻化[4]。
我国血脂异常患者的患病率因调查对象的职业、年龄、性别以及地区不同而差异很大。
2相关危险因素
2.1遗传因素尽管大多数人都受到一定的饮食影响,但是有些人饮食的效果比其他人更敏感。
一个人可以吃大量的动物脂肪,总胆固醇水平不超越期望的水平。
另一个人可以按照严格的低脂饮食,总胆固醇不低于一个较高的水平。
这种差异似乎主要是由遗传决定的。
一个人的基因构成影响人体使用和处置脂肪的速度。
此外,紧靠体重来预测胆固醇的水平是不确切的。
有些超重的人具有较低的胆固醇水平,有的瘦的人有很高的水平。
另外,有些疾病,包括一些遗传性疾病,如遗传性血脂异常,常导致血脂水平增加。
糖尿病的控制不佳或肾功能衰竭可引起总胆固醇水平或甘油三酯水平增加。
某些肝脏疾病和甲状腺功能减退(甲减)可引起总胆固醇水平增加[5]。
2.2年龄随着年龄的增加,出现血脂异常的概率增加[6]。
2.3性别血脂异常存在性别差异。
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出现血脂异常。
2.4职业河南1090名高职院校教工血脂异常及相关疾病检出率为44.50%[7],浙江市8580例行政事业单位职员血脂异常患病率50.3%[8]。
2.5代谢综合征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通常是指与代谢异常相关的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在个体内集结的状态,由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决定,基本包含有肥胖症尤其是中心性肥胖、2型糖尿病(T2DM)或糖调节受损、血脂异常及高血压。
江苏省35~74岁人群代谢综合征的流行病学调查MS中最多见的表现形式是中心性肥胖+血脂异常+高血压和中心性肥胖+血脂异常+高血压+高血糖[9]。
2.6饮食对饮食方式进行干预,限制高脂饮食(如饱和脂肪和膳食胆固醇)的摄入量,增加含膳食纤维高的食物(如蔬菜、水果、各种豆类及豆制品)的摄入[10]。
天津市曾对1080户常驻人口抽取其中部分人群进行膳食调查和血生化检测。
调查显示,脂肪、蔬菜水果、膳食纤维摄入与血脂异常的患病风险密切相关,膳食脂肪的供能比≥30%增加了血脂异常的患病风险,是血脂异常的危险因素;而蔬菜水果摄入量≥500 g/d、每人每天膳食纤维摄入量≥20 g减少了血脂异常的患病风险,是血脂异常的保护因子[11]。
2.7运动进行适当的锻炼是控制血脂的有效措施。
运动可以将多余的能量进行消耗,避免其过量存储成为脂肪,预防高脂血症的发生。
国内曾对血脂异常的90例中年血脂异常患者进行健身跑运动分组并观察各组经过低强度、中强度、对照后的血脂指标变化情况。
研究显示,运动干预后,体脂百分比的降低与TG、HDL-c与LDL-c/HDL-c密切相关性(P<0.05)。
健身跑运动对中年血脂异常患者的血脂、身体成分有良好的改善作用[12]。
国外研究也表明,中低强度的有氧运动是保持正常的身体脂肪含量最合适和必要的手段[13]。
3血脂异常与其他疾病的联系
3.1高血脂症与慢性肾脏病血脂异常与慢性肾脏病之间存在极为紧密的关系,对于这两者之间的关系,王庆芳、张红博等人[14]对其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即抽取其所在医院健康体检的人员800例作为研究的对象,对全部人员的身高、体重、血压、尿白蛋白、血清肌酐、尿肌酐、甘油三酯、血总胆固醇以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进行检查与测定。
通过检查发现,在800例中,有239例患有高脂血症,高脂血症发生率为29.75%,其中男性125例(31.49%),女性113例(28.04%),男性与女性相对比,无显著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慢性肾脏病的发病情况为:微量白蛋白尿69例,显性白蛋白尿6例,白蛋白尿伴肾功能降低5例,肾功能降低7例,该研究中慢性肾脏病的发生率是10.86%。
高血脂合并慢性肾脏病的发生率是15.13%,高血脂肥胖合并慢性肾脏病的发生率是19.69%。
因为高血脂症肾损伤的过程,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在发现较
为显著的临床症状以前,通常需要历经一段无症状时期。
之前,人们对慢性肾脏病的治疗或评价,都基本上侧重在肾衰竭、特殊肾脏病的移植与透析治疗上,而忽视了各类疾病引发慢性肾脏病的早期时期。
针对早期慢性肾脏病的筛选方式,K/DOQI推荐以血清肌酐值计算为基础的eGER和晨尿,亦或者是随意点尿标本的白蛋白和肌酐比值[15]。
依据有关研究发现,早期慢性肾脏病的发生率高于肾衰竭疾病的发生率。
王庆芳、张红博等人选取eGFR和ACR作为肾脏损伤的指标,对慢性肾脏病和高脂血症患病率展开研究,将血脂正常群体和高脂血症患者加以对比,发现其出现肾损伤的概率是9.02%、15.13%,后者发生肾损伤的概率明显较高。
由此可见,高脂血症已经是慢性肾脏病发病的主要病因之一。
3.2高血脂症与急性胰腺炎Klaskin对高脂血症和急性胰腺炎(AP)的发病有关之后,人们已经普遍认为高脂血症是急性胰腺炎疾病发病的一个关键因素。
特别是高甘油三酯血症与AP两者间的关联性极为紧密。
依据有关调查发现,在急性胰腺炎的发病病因中,高脂血症就占有 1.3%~3.5%,而在汤琪云等人[16]对高脂血症和急性胰腺炎之间相关性的研究中,其选取730例急性胰腺炎患者,其中有30例高脂血症合并AP患者,高脂血症占急性胰腺炎发病病因的
4.11%。
在该研究中,30例高脂血症合并急性胰腺炎患者的血脂上升,而只有10例患者出现胆固醇上升,这一点也表明了高甘油三脂血症和急性胰腺炎两者之间存在极为紧密的关系,高甘油三脂血症是诱发急性胰腺炎疾病的一个危险因子。
高脂血症引起急性胰腺炎的发病机制较为繁杂,当前普遍认为是因为甘油三酯所分解的产物,会直接伤害腺泡细胞,推进胰蛋白酶原激活,胰腺微循环障碍所导致的[17]。
针对高脂血症合并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的评判,依然存在一定的争议。
Navarro将高脂血症合并急性胰腺炎和胆源性胰腺炎相比较,前者的病情较为严重,其所需要的住院时间更长,且将会引发诸多的并发症。
Balachandra 等人[18]在对高脂血症和相关疾病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时,指出高脂血症和疾病的严重程度、并发症等之间,并没有明显的关联。
而Yadav在对其研究中,同样指出高脂血症合并急性胰腺炎和普通的胰腺炎,在临床病程方面没有很大的差异。
4总结
综上所述,近些年来,高脂血症的发病率正呈现逐年上升的态势,尤其是在近30年内,高脂血症已经成为发展中国家一个十分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
通过流行病学研究发现,当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等上升,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且达到临界点时,倘若及时对其症状进行处理,血脂异常的状况将会得到缓解,反之,高脂血症病情将会加剧。
另外,通过研究表明,高脂血症是引起诸多疾病的重要诱因之一,其与急性胰腺炎、慢性肾脏病等疾病之间存在极为密切的关系。
由此可见,对高脂血症以及其与其他疾病之间的相关因素的流行病学展开调查与研究,是极为有必要的,这对预防和治疗高脂血症和其他疾病,具有极为重大和现实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刘靖.血脂异常的分类及流行病学[J].中国社区医师,2007,(23):3-4.
[2]凌燕.高脂血症中医研究现状与展望[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9):173-175.
[3]刘思浚,陆凤,胡志斌,等.常州市武进区老年人高脂血症流行病学调查[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3,17(01):13-16.
[4]赵文华,张坚.中国18岁及以上人群血脂异常流行特点研究[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5(9):306-310.
[5]Shabana S.,Sasisekhar T.V.D.EFFECT OF GENDER,AGE AND DURATION ON DYSLIPIDEMIA IN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urrent Research and Review,2013,5(6):104-113.
[6]Keith Frayn. Adipocyte Triglyceride Turnover Is Independently Associated With Atherogenic Dyslipidemia[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2012,17(11):1-9.
[7]黄锦荣.高校教职工高脂血症检出分析[J].实用医技杂志,2006(13):4074-4076.
[8]徐翠红,朱安善.8580例职员体重指数与相关心血管危险因素关系的研究[J].中国健康教育,2010(26):510-512.
[9]胡晓抒,郭志荣.江苏省935-74岁人群代谢综合征的流行病学调查[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6(9):751-756.
[10]王兆为,许玲玲.血脂异常患者在社区健康教育干预下的效果评价[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8(21):882-884.
[11]李静,江国虹.天津市居民膳食结构及与血脂异常的关系[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7(15):228-230.
[12]郑健荣.健身跑运动对中年人血脂异常者血脂、身体成分的影响[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32):56-59.
[13]Romijn JA,Coyle EF,Sidossis LS,et al.Substratemet abolism during different exercise intensit ies in endurance - trained women[J].J Appl Physiol,2000,88:1707-1714.
[14]包艳红,许秀举,王强,等.高脂血症与膳食营养及其相关因素的研究进展[J].包头医学院学报,2009,25(3):79-80.
[15]高旭海,黄菲菲,李志仁,等.乐清市企事业单位高脂血症及相关因素调查结果分析[J].中国乡村医药,2010,17(03):61-62.
[16]汤琪云,唐娜娜.高脂血症与急性胰腺炎的相关性[J].江苏医药,2009,34(09):912-914.
[17]王庆芳,蔡安萍,张红博,等.高脂血症与慢性肾脏病关系的流行病学调查[J].中国基层医药,2009,14(10):1657-1658.
[18]Balachandra S,Viflos IT,King NK,et al.Hyperlipidaemia and outcome in acute pancreatitis[J].Int J Clin Pract,2006,60(2):156-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