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外光谱讲解ppt课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的结果(三种):σ电子、π电子、n电子(P电子)。
分子轨道理论:一个成键轨 道必定有一个相应的反键轨道。 通常外层电子均处于分子轨道 的基态,即成键轨道或非键轨 道上。
外层电子吸收紫外或可见辐射后,就从基态向激发态(反键轨道) 跃迁。
主要有四种跃迁,所需能量ΔΕ大小顺序为: n→π* < π→π* < n→σ* < σ→σ*
102<ε< 10 4 :
中强吸收;
ε<102 :
弱吸收。
B.紫外光谱的表示法
1.定义:以A为纵坐标, λ为横坐标,绘制的λ~A曲线。
2.吸收光谱术语:
①吸收峰→λmax ,②吸收谷→λmin
③肩峰→λsh ,
④末端吸收
⑤ 强 带 : max>104, 弱 带 :
max<103
特征值
对甲苯乙酮的紫外光谱图
非共轭 *跃迁,λmax位于190nm以下的远紫外
区。
173nm
例如:乙烯 165nm(ε 15000),乙炔
C=C与杂原子O、N、S、Cl相连,由于杂原子的助色
效应, λmax红移。
小结:C=C,C≡C虽为生色团,但若不与强的助色团
区。
N,S等相连, *跃迁仍位于远紫外
2.2.3 含杂原子的双键化合物
1).含不饱和杂原子基团的紫外吸收 (见下页)
σ*、 n* 、 π π*属于远紫外
吸收
n π* 跃迁为禁戒跃迁,弱吸收带--R
带2).取代基对羰基化合物的影响
当醛、酮被羟基、胺基等取代变成酸、酯、酰胺 时,
由于共轭效应和诱导效应影响羰基,λmax蓝移。 3). 硫羰基化合物
R2C=S 较 R2C=O 同系物中n π *跃迁λmax红移。
式中A:吸光度;描述溶液对光的吸收程度; L:液层厚度(光程长度),通常以cm为单位; c:溶液的浓度;
ε:吸光系数;
εmax表明了该吸收物质最大限度的吸光能力,
也反映了光度法测定该物质可能达到的最大灵敏度

εmax越大表明该物质的吸光能力越强,用光度法
测定该物质的灵敏度越高。
ε>104:
强吸收;
应用范围 非环共轭双烯、环共轭双烯、多烯、共轭烯酮、多烯酮
注意: ①选择较长共轭体系作为母体; ②交叉共轭体系只能选取一个共轭键,分叉上的双 键不算延长双键; ③某环烷基位置为两个双键所共有,应计算两次。
计算举例:
应用实例:
当存在环张力或立体结构影响到共轭时, 计算值与真实值误差较大。
2.3.3 α , β-不饱和醛酮
同一碳原子上杂原子数目愈多,λmax愈向长波移动。
例如:CH3Cl
173nm,
CH2Cl2 220nm,
257nm
CHCl3
237nm ,
CCl4
小结:一般的饱和有机化合物在近紫外区无吸 收,不能将紫外吸收用源自文库鉴定;
反之,它们在近紫外区对紫外线是透明的, 所以可用作紫外测定的良好溶剂。
2.2.2 烯、炔及其衍生物
数据表示法:
以谱带的最大吸收波长 λmax 和 εmax(㏒εmax)值表
示。
如:CH3I λmax 258 nm (ε 387)
选律和强度
ε=0.87×1020Pa
P 跃迁几率,0~1 a 吸收体系(发色团)的目标面积
一个产生完全允许跃迁的发色团将具有10000以上 的ε,跃迁几率较低的发色团的ε低于1000; 跃迁几率低与基态及激发态的对称性相关; 发色团愈长(a愈大),吸收愈强
肩峰:吸收曲线在下降或上升处有停顿,或吸收稍微
2.2 非共轭有机化合物的紫外吸收
2.2.1 饱和化合物
饱和烷烃 σ*,能级差很大,紫外吸收的波长很短,
属远紫外范围。 例如:甲烷 125nm,乙烷135nm
含饱和杂原子的化合物 σ*、 n*,吸收弱,只有部分有机化
合物(如C-Br、C-I、C-NH2)的n*跃迁有紫外吸 收。
2.3 共轭有机化合物的紫外吸收
2.3.1 共轭体系的形成使吸收移向长波方向
共轭烯烃的π π*跃

均为强吸收带, ≥10000,
称为K带。
共轭体系越长,其最大吸收越移往长波方 向,强度也增加,且出现多条谱带。
2.3.2 共轭烯烃及其衍生 物
Woodward-Fieser 规则 取代基对共轭双烯 λmax的影响具有加和性。
(乙醇或甲醇为溶剂)
非极性溶剂中测试值与计算值比较,需加上溶剂校正值, 计算举例:
2.3.4 α,β-不饱和酸、酯、酰胺
活动范围增 大,吸收向长波方向位移,颜色
加深,这
红移现象:由于取代基或溶剂的影响使最大吸收峰 向长波方向移动的现象称为红
移现象。
蓝移现象:由于取代基或溶剂的影响使最大吸收峰 向短波方向移动的现象称为蓝
移现象。
增色效应:使值增加的效应称为增色效应。
减色效应:使值减少的效应称为减色效应。
末端吸收:在仪器极限处测出的吸收。
第二章 紫外光谱
2.1 紫外光谱的基本原 2理.2 非共轭有机化合物的紫外吸收
2.3 共轭有机化合物的紫外吸 收2.4 芳香族化合物的紫外吸收 2.5 影响紫外光谱的因素 2.6 紫外光谱的解析及应用
2.1 紫外光谱的基本原理
2.1.1 紫外光谱的产生及波长范围 紫外吸收光谱的波长范围是100-400nm(纳
• 一般的紫外光谱是指近紫外区,即 200400nm,只能观察 *和 n *跃 迁。 • 紫外光谱只适用于分析分子中具有不饱 和结构的化合物。
2.1.3 紫外光谱表示法
A.紫外吸收带的强度 吸收强度标志着相应电子能级跃迁
的几率, 遵从Lamber-Beer定律
A=lg(I0/It)= ε L c
米),
其中100-200nm 为远紫外区,200-400nm为近紫外区,
一般的紫外光谱是指近紫外区。 分子中价电子经紫外或可见光照射时,电
子从低能级跃迁到高能级,此时电子就吸收了相应 波长的光,其吸收符合郎伯—比尔定律,这样产生 的吸收光谱叫紫外光谱.
2.1.2 有机分子电子跃迁类型
有机化合物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是其分子中外层价电子跃迁
2.1.4 UV常用术语
生色基:能在某一段光波内产生吸收的基团,称为这 一段波长的生色团或生色基。
( C=C、C≡C、C=O、COOH、COOR、 COR、CONH2、NO2、-N=N-)
助色基: 当具有非键电子的原子或基团连在双键或 共轭体系上时,会形成非键电子
与电子的 共轭(p- 共轭),从而使电子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