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与途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例谈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与途径
内容摘要:
教师教的很辛苦,学生学的很痛苦,数学课堂的低效的现象很严重。问题出在学生,根源还在老师。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业已被广大教师重视。本文通过几个教学案例:概念教学,习题教学、问题探究等来说明课堂教学有效性问题,强调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应追求“三W”原则,重视形式,讲究效果;重视设计,讲究效率;重视内容,讲究效益。
多年从事高中数学教学常常面临这样一个问题:教师教的很辛苦,学生学的很痛苦。然而,数学知识是多少年来人类智慧的结晶,其内容的丰富,应用的广泛,知识的趣味,思想的睿智,方法的多样……我认为数学不应该扮演这痛苦的角色。作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培养能力的主阵地——课堂教学,其教学的有效性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新的教学理念告诉我们,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学了没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因此,数学课堂教学不是一种简单的知识传授与记忆的过程,也不应该是教师展示自己才华的过程。符合新课改精神的上课应该是“体现自主、创设合作、引导探究、注重过程”的教学,是让学生真正的在进行学习的过程,是一种有效教学。仔细想想,问题出在学生,根源还在老师,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过分注重结果,而忽视过程,过分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思维的培养,过分强调教学任务完成,而忽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业已被广大教师重视。以下通过几个课堂教学案例说明浅见。
【案例一】公式的推导应重视复原与展示。
三棱锥体积公式的推导是重点也是传统的难点。由于要将三棱柱分割成三个三棱锥,然后证明这三个三棱锥的体积相等,图形变化较大,学生不易理解。对于公式我们平时注重它的结论的识记和使用,也就是重视去脉而忽视来龙,学生只是强记公式,套用公式。我认为三棱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不是单纯介绍一个公式,他还介绍了一种“割补”的思想求体积的方法,同时图形的变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我首先用圆锥形容器盛满沙子到入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容器,实验法让学生感受到公式的可靠性,然后运用“几何画板”将分割过程从头至尾展现给学生。在推导公式时,又将所要比较的三棱锥,分开——复原——再分开,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这种教学方式能把所学知识化抽象为形象,降低了理解坡度,难点得以有效突破,学生既能提高数学形象思维能力,又能很快的掌握新知识。
【案例二】数学问题的研究应重视探究与变式:
一元二次方程根的讨论问题的教学,
我是这样设置问题:已知关于x的二次方程x2-kx+k+1=0,求:
(1)方程有根时k的取值范围。
(2)方程有两个正根时k的取值范围。
(3)方程有两个大于1的根时k的取值范围。
推广:方程两根均大于(或小于)m时,k的取值范围。
(4)方程有一正根一负根时k的取值范围。
(5)方程一根小于1,一根大于1时k的取值范围。
推广:方程两根分布在m的两侧时k的取值范围。
该题的(2)问学生的一般解法是利用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列出k的约束条件,求出k的取值范围。但笔者认为这种方法对于(3)、(4)、(5)问求解带来困难。在此应激发学生去思考有无更巧更妙的解法?诱导学生去发现方程的根与二次函数图象与x轴交点的关系,把问题转化成交点的分布,这样,通过控制二次函数图象,列出k的约束条件,求出k 的取值范围。而这种方法适用范围将更广阔。
解:(2)令 f(x)= x2-kx+k+1,则要使方程有两个正根,也就是函数f(x)的图象与x轴正半轴有两个交点。(如图)
△=k2-4(k+1)≥0 y
k/2>0
f(0)>0
0 x
由此解得k的取值范围。
题目的新颖解法来源于观察分析题目的特点,挖掘问题的内在联系。解决一个问题后,通过追问,把问题推广,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因此,教师应从开发智能、培养思维能力这一目标着眼,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联想、拓展,平时教学中注意总结解题规律,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案例三】习题的讲解努力做到一题多问、一题多解、一题多用。
高中立体几何题经常有这样一道题:已知三棱锥P-ABC,PA、PB、PC两两垂直,且PA=PB=P C=a,求点P到面ABC的距离。这道题主要是“点到平面距离”问题。
解法一:作图直接求解法;
解法二:等体积法;
解法三:割补法,把该三棱锥补成正方体。
学生由常规思路进行解法一求解,在老师启发下在进行二、三的求解,这样引导学生“想一想”进行独立思考,概括总结“求点到平面的距离”的基本解法,达到训练主体思维的目的。该题讲到这里为止,弃之可惜,应该多追问几句,效果更佳。
1、纵向延伸。“求该三棱锥的外接球的体积”,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沟通前后联系,弄清知识由浅入深,逐步深化、递进,提高思维的深刻性。
2、横向展开。“改变题设PA、PB、PC两两成60,其它不动,再求点P到面ABC的距离和求该三棱锥的外接球的体积”,学生解题后,还可以横向展开,引导学生从多种角度、多种途径进行解题(此种方法多适应于练习课与复习课)。思维批判性得到很好锻炼。
3、逆向回转,要求学生小结距离计算时注意转化、化归等数学思想。这样,训练学生从顺、逆两个方向思考问题,有利于认识的提高。这样一个题目多种方法解决,多角度设问,既训练了学生主体思维,又优化了学生思维品质。同时也可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案例四】教材中的例题教学切忌就事论事,适当改装,追前挂后,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开放。如:高中教材第二册P48—例4:已知点A(2,1)和直线l:2x+y-10=0。求过点A且与直线l垂直的直线方程。
这个题目在学完直线与直线垂直的一个例题,学生很容易解决。讲完后我把该题进行了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