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12月月考试题
浙江省宁波市鄞州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浙江省宁波市鄞州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7feaca55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05f8564.png)
鄞州高级中学2023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年级12月月考语文学科试题卷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信息标签贴在答题卡上,并同时手动填写班级等信息。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5小题。
韩愈的师道思想对宋代以后儒学教育的发展和我国儒家师道传统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
钱穆就提出:“宋学最先姿态,是偏重在教育的一种师道运动。
这一运动,应该远溯到唐代之韩愈。
”韩愈提出和坚守的“为师之道”是在“耻师”的社会风气、缺乏足够的外部引导与约束的条件下的自我道德建设,体现的是教师的文化使命与道德担当。
考诸韩愈的师道思想,在强调“以德育德”的当下仍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韩愈所谓的“道”是相对于佛老而言的儒家之道,韩愈所谓的“师”则是相对于经师而言的传道之师。
由是,“道”与“师”在此形成同构关系:一方面,“道需要通过儒师的论说传述,才能得以绵延不绝”(陆敏珍),教师成为道统传承的保证;另一方面,儒师需要维护“道”的神圣性,以保证社会身份的尊崇,儒学成为教师地位的背书。
显然,“句读之师”不能承担起这样一种“师”“道”同构的重任,因此韩愈在重塑“师道”传统的过程中,赋予了教师更为深刻的“为师之道”。
师以传道的使命担当《师说》开篇即言:“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教师要自觉地把“传道”作为自身的文化使命和道德责任,将儒家的圣王之道传承下去。
魏晋时期儒学衰微,除了有社会动荡的客观因素外,也因儒家学者在“家法师守”的过程中忽视对儒家文化本身的传承与创新。
这样的人在韩愈看来,不过是“经师”,远远称不上“人师”。
中国教育传统强调的“以文化人”,关键在于化,而不在于文。
安徽省桐城中学2024_2025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
![安徽省桐城中学2024_2025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https://img.taocdn.com/s3/m/04f15947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cc591bf.png)
安徽省桐城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3小题,共36.0分)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标题党”是网络上利用各种吸引眼球的标题,来达到增加点击量或知名度等目的个体或组织。
“标题党”主要通过断章取义、以偏概全、严峻夸张、转移重点等方式来拟写新闻标题,以吸引受众、提高传播率、增加舆论张力。
随着网络的迅猛发展和媒体竞争的加剧,“标题党”成为一个越来越突出的现象。
“标题党”现象屡禁不止,缘由是多方面的。
从媒体的角度看,一方面,媒体市场竞争加剧是“标题党”现象盛行的干脆缘由。
在受众留意力有限的状况下,想要从海量信息中“脱颖而出”、增加点击量,用标题博人眼球是最行之有效的方式。
相较于纸媒,门户网站和新媒体新闻的标题和内容是分开的,只有点击标题才能看到详细内容,假如标题不能刚好留住读者,文章再好也没有意义。
而不能获得足够的点击量,便无法获得更多流量来维持媒体的经济效益。
另一方面,在市场竞争的压力下,“流量变现是王道”成为主要经营原则,媒体自律精神式微,记者编辑对新闻专业主义的坚守面临着严峻考验。
被关注就意味着利益,“标题党”现象也就很简洁在各大媒体上扩散开来。
从网民的角度看,媒介素养匮乏和碎片化阅读习惯加剧了“标题党”现象的泛溢。
如今媒介渠道多元化,信息爆炸式增长,这种局面导致网民习惯于粗略地阅读标题、图片或摘要,对新闻细微环节却甚少关注,这为制造“题不对文”的标题供应了条件。
另外,“标题党”现象与网民对新闻事务表现出的“老不信”和“审丑”心理也有亲密的关系。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环境巨变、利益格局调整导致社会诚信问题、社会冲突和各种诉求与日俱增,因此,一些网民便借助自媒体,依据自己的立场和价值取向发布一些骇人听闻、混淆是非的标题新闻,从而达到表达诉求、宣泄心情的目的。
而网络媒体为了点击量,也往往迎合、利用网民这样的心态和诉求,通过细心炮制的标题来引发围观,甚至引导舆情。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九中学校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九中学校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572df066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281571f.png)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九中学校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哈尔滨市第九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共6页)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自古便形成了高于邻邦异族的定居农耕文化。
世代相传的躬耕生活造就了中华民族勤劳自立的传统美德。
农民对土地的依赖,培养出他们浓厚的恋土情结。
作为社会最底层的劳动者,那片耕耘的土地使他们悲怆的心灵得以慰藉,在属于自己的乐园中,他们感受着生活的快乐,尽情释放热情并深深地热爱着它。
正是这难以言表的微妙关系,无形中生发出一种强大的束缚力,使整个民族产生安土重迁的传统思想。
统治者为了巩固政权,稳定社会秩序,也实施了一系列促进措施,到了北宋,王安石提出了保甲法,其目的是用“什伍之法",把各地人民编制起来,固着在土地之上,封建社会的秩序便可以得到稳定。
从劳动者个人来说,怀揣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他们开山垦地、种植桑麻,一年四季辛苦耕作,起居有定,耕作有时,邻里和睦,互糊互助,这一切创造了一幕幕让人艳羡不已的田园牧歌场景。
在农耕社会,个体劳动者自给自足、任劳任怨的意识以及自古以来“男耕女织”社会分工的影响下,必将产生与之相应的以家庭为基础的生产单位。
正如《孟子·梁惠王章句上》描述的:“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这种完美农耕生活的核心就是土地,在这种最原始的生产方式基础上产生的情感意识也将是朴素的。
无论富有抑或贫穷,幸福抑或痛苦,同甘共苦的情感意识促使家庭中的每个成员都能互爱互助、不离不弃。
首先表现于农事诗中的便是一家人齐心协力、共同劳作、夫唱妇随、尊长教幼的温馨场景,如:“昼出耕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浙江省嘉兴市2023-2024学年高一12月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浙江省嘉兴市2023-2024学年高一12月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58637d97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950057f.png)
嘉兴2023学年第一学期高一语文12月阶段性测试试题卷(答案在最后)命题:高一语文组审题:高一语文组【注】试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人物通讯是以报道新闻人物事迹或活动,展示人物精神面貌为主要内容的通讯类型。
它对人物形象美和作品的语言美有着较高的审美要求。
②人物通讯要选择适当的新闻事实塑造新闻人物的形象美。
③人物通讯的形象美与作者能否正确把握人物与事件的关系密切相关。
季水河先生在《新闻美学》中曾明确指出,新闻事实本身也含有形象之意,因为事与人有着紧密的联系。
在社会生活中,既没有离开事实的人物,也没有离开人物的事实。
新闻作品报道事实也好,描写人物也好,都是不能将人和事截然分开。
写人必叙事,叙事必写人。
新闻事实是新闻形象的基础,成功的新闻作品,它所描写的人物形象都不是抽象的,都是以大量事实为基础去塑造形象的。
④要选择最典型的事件来塑造新闻人物形象。
无论是普通百姓还是高层人物,都会在不同方面体现出特殊的社会影响,他们身上也有着不同的新闻价值,因此根据人物所具有的新闻价值来选取的新闻事件,必须是最能体现人物个性的事件,必须是最具代表性的事件。
例如描写医学界名人的一篇人物通讯《多重角色王宁生》,这是《人民日报》上的一篇人物专访,全文主要介绍了王宁生作为医学界重要人物对于其工作领域的贡献,文章的开头部分这样写道:“王宁生在中医药学界可以说是大名鼎鼎,了解他的人都知道他的‘三次归国记’:第一次回国他放弃了即将到手的博士学位;第二次他放弃了优厚的生活和工作条件;第三次,他拒绝了德国国家药检所对他发出的正式邀请……其实,在三次归国记后还有一个尾声。
王宁生的妻子宓穗卿教授也曾留学澳大利亚,也能在澳大利亚获得优越的工作和生活条件。
王教授回国后打电话给妻子,两人在电话里承诺,选择回国,永不后悔。
于是宓教授也回到了祖国,现从事生化药物研究。
河南省三门峡市外国语高级中学2024_2025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12月考月考试题
![河南省三门峡市外国语高级中学2024_2025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12月考月考试题](https://img.taocdn.com/s3/m/44600a380a1c59eef8c75fbfc77da26925c596f8.png)
河南省三门峡市外国语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12月考月考试题一、单选题(共10题;共20分)1.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连接最恰当的一组是()“社会心情实力”是继“情商”之后,目前国际上脑探讨的前沿课题和热点。
人对客观世界的认知和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认知是不一样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过去我们认为,这些问题说教就可以解决,但其实不然,这些都与脑的发展基础相关。
①人的智商始终是可以完善、可以发展的②而智商的凹凸,至多影响你的生活质量,而不至于毁灭你的生活③只要你不断学习,学问就会进步,智商就会提高④你过得快不欢乐,都取决于这五个方面⑤但社会心情实力是确定人一生华蜜的关键⑥社会心情实力包括正确地评价自己、能了解别人的情感、擅长处理人际关系等五个方面A. ①②③⑤④⑥B. ①③②⑤⑥④C. ⑥②③⑤④①D. ⑥④⑤①③②2.下面四句话都表达同一个意思,其中表达不规范的一句是()A. 在今日的会议上,将要探讨这个安排。
B. 在今日的会议上,将要把这个安排探讨。
C. 这个安排,将要在今日的会议上探讨。
D. 这个安排,在今日的会议上将要探讨。
3.下列词语中划线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A. 服侍/伺机而动处理/处方药蛮横/飞来横祸绯闻/斐然B. 脉搏/含情脉脉露骨/露马脚参差/差强人意供应/供应C. 熨帖/熨斗熟稔/谂知靡费/望风披靡抖动/颤栗D. 薄酒/日薄西山桂冠/冠名权薄荷/荷枪实弹应届/应接无暇4.依次填入下面空格处,最恰当的一项是()有地上之山水,有画上之山水,有梦中之山水,有胸中之山水。
地上者妙在,画上者妙在,梦中者妙在,胸中者妙在。
①位置自如②笔墨淋漓③景象变化④丘壑深邃A. ④③②①B. ①②④③ C. ②③①④D. ④②③①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物理学家张首晟等人发觉了“天使粒子”,将主要运用于计算机领域,从理论上证明量子计算的可行性,推动人类进入更高层次的信息文明社会。
四川省南充市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12月)语文试题(含答案)
![四川省南充市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12月)语文试题(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644efe7f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2bddff2.png)
南充高中高2024级第一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命、审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5小题。
《北上》是作家徐则臣的长篇小说,2019年荣获第十届茅盾文学奖。
该书讲述了1901年意大利人小波罗由杭州出发,沿京杭大运河一路北上的故事,也揭开了运河沿岸几个家族之间的百年秘史。
材料一:袁毅:在你生活中,大运河处于什么位置?徐则臣:从小生活在河边,初中时住校,到冬天,宿舍的自来水管冻住,我们就端着牙缸、脸盆往校门口跑。
校门前是一条人工运河,一大早河面上水汽氤氲,河水暖人。
后来在淮安生活过几年,每天在大运河两岸穿梭,对运河也知道了不少。
二十年来,绵延千里的大运河成了我小说写作不可或缺的背景。
袁毅:为写作《北上》,你做了哪些案头工作和田野调查?徐则臣:二十年来,但凡涉及运河的影像、文字、研究乃至道听途说,我都要认真地收集和揣摩。
但要把一条河作为自己的写作对象,仅熟悉和了解是不够的,你得吃透它,像熟悉你的家人一样熟悉它。
这次我看了60多本专业书籍,这些资料如果我不写这小说,可能一辈子都不会读。
写作这小说的4年里,我又重新把运河从南到北走了一遍,个别河段走了不止一遍。
袁毅:“到世界去”原来是你小说的重要主题之一,而如今你创作《北上》,这似乎是一场反思与寻根之旅,你寻找到什么呢?徐则臣:跟找到什么比,我更看重“北上”的过程,没有这个北上的过程,我可能永远也不会知道大运河对我们有多重要,说它改变了中国和中国人一点都不为过。
过去我理解的到世界去就是一直往外走,在《北上》中,意大利人到中国来何尝不是“到世界去”?所以,“世界”是辩证的。
袁毅:“将两个意大利人放置到中国运河人文历史书写中,以一种比较的视角介入《北上》的写作”,你是有意为之?徐则臣:有意为之,也是题材使然。
经过两次鸦片战争到1900年,中国已经被迫“全球化”了,中国的事已经不单是中国人的事,也是整个世界的事,所以我想引入他者的视角,看看在这种差异性的目光下,中国是一个什么样子。
山东省泰安市肥城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山东省泰安市肥城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e2453f6c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d79797d.png)
2023—2024学年高一12月大联考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第19届杭州亚运会秉持“绿色、智能、节俭、文明”的办会理念。
从清洁能源,到节能建筑,杭州亚运会践行“绿色”办会理念。
随着赛事的开启,零碳工程师也活跃起来。
他们的任务是降碳——为赛事的交通配套、智能场馆、绿电交易提供专业服务。
杭州奥体中心场馆群,赛活动多,人员流动大,空调是能耗大户。
如何制定一套“清凉”方案,既降温又节能?各位工程师们自有妙招:在场馆的第四和五层区域安装能够感应湿度、光照、人群密度的特殊装备,获取相关变量,进而调控温度,减少每一度电的损耗,达到精准降碳的目的。
提起用电,新疆的风电、甘肃的光伏,这些来自大西北的“风光”被输送到西子湖畔,点亮了亚运的灯火。
据悉,本次亚运赛事全部场馆常规用电使用绿色电力,在亚运史上还是首次。
“绿”意盎然的不仅是用电,各大场馆中的“亚运绿”更为亮眼。
踱步到一片“奇山异水”间,《富春山居图》中的飘逸灵动,让人生发“天下独绝”的感慨。
富阳水上运动中心跃入眼帘,与之相伴的,是大片大片的绿:空中俯瞰,屋顶犹如铺上了一层绿毯;场馆外,欧石竹、百日草、月季等绿植郁郁葱葱;弯腰细看,鹅卵石径中隐藏着一条条地下“毛细血管”——雨水循环系统,收集雨水、过滤杂质再用于喷泉、灌溉,预计每月节水约1000吨。
在杭州富阳水上运动中心,场馆屋顶设有绿化植被,与周边山水融为一体,契合亚运会“绿色”办赛理念。
场馆屋顶屋面覆土面积约2.4万平方米,多种绿植让场馆的绿化率达到45%,成为华东地区最大的“空中花园”。
山西省大同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语文
![山西省大同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语文](https://img.taocdn.com/s3/m/4e633c23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bd9bd0c.png)
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考生注意: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
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草稿纸上作答无效.............,在试题卷4.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必修上册第一至第六单元。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乡村振兴是一项巨型社会工程。
乡村振兴背景下参与制造亮点的主体及其行动逻辑显然是多元化的,这就需要我们建构一个涵盖多元行动主体的理论框架来分析制造亮点的内在逻辑。
换言之,如果仅仅关注单一治理层级在制造亮点过程中发挥的作用,那么对于制造亮点这一重大实践问题也就难以给出令人满意的解释,也不能深挖这一病态现象背后的根源所在。
多层级理论是研究在多行为体、多中心、多部门条件下如何开展治理行动的重要理论框架。
从多层级治理理论视角看,乡村振兴背景下制造亮点的过程是嵌入在一个多层级的行动网络之中的。
多层级治理理论最初是用以解释欧洲一体化现象的。
一直以来,关于欧洲一体化现象的解释路径主要有两种:新功能主义和政府间主义。
在新功能主义看来,以欧洲共同体为代表的超国家行为体主导着欧洲一体化的进程,国家这类行为体在其中发挥的作用不大。
政府间主义认为欧洲一体化能够实现关键在于国家这类行为体的积极行动。
与上述两种传统解释路径不同,马科斯认为,欧洲一体化是超国家行为体、国家行为体以及次国家行为体共同作用下的结果。
此外,他提出了“多层级治理”这一概念来说明多个维度上的政治或行政行为体的持续互动的现象。
根据马科斯的观点,多层级治理是一种在超国家、国家、区域以及地方等几个疆域层级上的既定政府之间进行持续协商的制度。
湖南省长沙市德成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湖南省长沙市德成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9d6ff2ba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1665b52.png)
长沙市德成学校2023-2024学年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古建筑是有形的视觉艺术,音乐是无形的听觉艺术,二者似乎是两条不可能相交的平行线。
但近年来,无形的音乐与有形的古建筑,从相交到相拥再到相融,创造出独特的艺术体验,也开辟出古建筑活化利用的新路径。
音乐和建筑之间存在着共通的美学信息和美学法则。
建筑艺术塑形于空间之内,音乐艺术流淌于时间之中,一个表“象”,一个展“意”,看似不同形态的艺术呈现,却在形式上有着相同的节奏韵律感——它们都是在空间与时间的扩展中形成的艺术。
在我国,建筑的“筑”字,最早指一种古老的乐器。
在我们先人眼中,建筑如同巨大的乐器,能巧妙演绎自然的声音,让人们产生奇妙的听觉体验。
其实,将声学原理引入建筑设计中,整个建筑的确就能变成一个巨大的乐器。
比如,北京天坛的回音壁,在建造中巧妙采用了声学中的传音原理,会产生“回音”效果,而且声音悠长,给人造成一种“天人感应”的神秘气氛。
回音壁俨然成为一个“大乐器”或者一个音乐建筑。
在国外,黑格尔曾说:“音乐是流动的建筑,建筑是凝固的音乐。
”歌德也曾说:“建筑所引起的心情接近音乐的效果。
”这说明,音乐和建筑之间存在着一种内在的密切关联以及共通的美学信息和美学法则。
如果音乐的时间流动全都凝固下来,我们便可从音乐中或者从乐谱中看到对称、均衡等造型特点以及乐曲形式同建筑结构的相似之处。
建筑虽然是静止的,但它有高低、起伏、疏密、间隔等变化,这种变化颇似音乐中的序曲、渐强、高潮、重复、休止,能给人一种强烈的旋律感。
古建筑不仅是砖、瓦、木、石等材料的物理组合体,还是一种历史文化符号,承载着历史记忆与文化情感,能够为音乐创作提供素材和灵感。
古建筑背后的文化通过音乐作品得到阐释和传播。
音乐作为一种抽象艺术,可以较好地表现古建筑背后的思想、文化与历史,带领人们通过音乐语言感受古建筑的魅力。
2024-2025学年河北省张家口市尚义县第一中学高一年级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2024-2025学年河北省张家口市尚义县第一中学高一年级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https://img.taocdn.com/s3/m/85179b26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52a9de2.png)
2024-2025学年河北省张家口市尚义县第一中学高一年级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去年7月以来,我在四川、黑龙江、浙江、广西等地考察调研时,提出要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12月中旬,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我又提出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
我提出新质生产力这个概念和发展新质生产力这个重大任务,主要考虑是: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
高质量发展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而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需要我们从理论上进行总结、概括,用以指导新的发展实践。
什么是新质生产力、如何发展新质生产力?我一直在思考,也注意到学术界的一些研究成果。
概括地说,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
它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的显著特点是创新,既包括技术和业态模式层面的创新,也包括管理和制度层面的创新。
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
(摘编自习近平《2024年1月31日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材料二:遵循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人类社会的每一次进步,都有那一时期的先进生产力发挥基础性作用。
从一般意义上讲,所谓新质生产力,就是在既有生产力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方向的生产力的新样态。
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方法来看新质生产力,主旨要义就是以历史的具体的眼光因时因地把握其特定内涵和外延。
福建省福州市第八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福建省福州市第八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https://img.taocdn.com/s3/m/d15e2d27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0eb2082.png)
福建省福州市第八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这几天,一个叫“李子柒”的名字和她的故事真的火了。
据称,李子柒不仅在微博拥有2000多万粉丝,抖音拥有3000万粉丝,甚至还火到了海外。
截至目前李子柒虽然在YouTube只发布了104个视频,但总播放量却达到了让人瞠目的9.6亿!而且这些视频连英文字幕都没有,也就是说各国老外虽然看不太懂却也深感“画面太美”。
这绝对称得上自媒体时代的一个奇迹。
然而这次李子柒的火却是缘于人们对她针锋相对的争议。
一种观点认为,李子柒的视频如此深受世界各地的粉丝喜爱,每年还能赚几百万美元,是非常成功的文化输出。
而另外一种观点则认为:中国不需要这样的文化输出,因为李子柒镜头里展示的不是真实的中国,而是“落后”的农耕文化,会给国外造成一种“中国落后”“中国人都在务农”的印象,因此是一种负面文化输出。
另一方面,李子柒的视频也没有像有些人说的那样不堪,好像展示的都是中国负面、落后甚至腐朽的糟粕吧?与此相反,人们更多听到的是对她和她的视频人美、景美、意境更美的溢美之词。
纵使在有些人看来有些“太假”,或是背后有团队操盘,但对于一种商业视频制播来说也无伤大雅,人家拍的又不是纪录片。
诚然,李子柒作为一种“现象样本”确实值得关注和探讨,但没必要将其上纲上线或妖魔化。
她和前段时间同样引发热议的“口红一哥”李某一样,就是自媒体和直播风口上崛起的一个成功网红,是互联网多元文化的引领者和商业浪潮的一个弄潮儿。
(摘编自《对李子柒现象不必上纲上线》,东方网)材料二:美食视频博主李子柒的视频让李子柒在海外圈粉无数,激起了许多国家的人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甚至还引发了许多网友对文化输出的讨论。
李子柒是不是一种文化输出?有种看法认为,她传播的是偏生活化的简单意象,过于肤浅、过度娱乐,而且向外界展示的是一种“落后”的乡土生活,不能反映一个立体的中国。
广东省东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 语文含解析
![广东省东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 语文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0b6badb1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802689a.png)
东华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年级12月联考语文(答案在最后)(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与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无讼”概念源自孔子《论语·颜渊》中的一句话:“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
”意思是我审判案件和别人没有什么不同,但我的目标在于使人们不争讼,这体现了孔子对理想社会关系的追求。
在以儒家文化为主流意识形态的两千多年的中国农业文明时代,“无讼”观念是调剂社会关系的美好愿景。
在当今中国,尤其在广大的乡村社会,这种观念依然普遍存在,即在发生纠纷时通常愿意用传统的伦理道德等观念来调节,而非直接诉诸法律。
在孔子看来,“仁”是社会的基础。
每个人都做到“克己复礼”,约束私利,天下就“归仁”了,个人也就成为“不忧不惧”的君子,从而构成“君子”社会。
君子“既明且远”,就可以从政来治理社会。
如何调解社会纠纷矛盾?诉讼必不可少,但诉讼的目的是止讼以至无讼,消除诉讼的社会根源。
孔子反对以力服人的强暴统治,强调道德模范的引领,认为这是实现无讼的关键。
以道德和榜样的力量来影响社会,“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从而实现“仁者”爱人、识人、容人而无诉讼纷争的理想社会境界。
虽然孔子的“无讼”理想没能成为当时现实的社会场景,但这种社会治理理念却贯穿于中华文明始终。
中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用“乡土社会”来概括中国社会的总体特征,称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
在乡土社会的礼治秩序中做人,如果不知道“礼”,就成了撒野,没有规矩,简直是个道德问题,不是个好人。
北京市海淀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北京市海淀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832140856e1aff00bed5b9f3f90f76c661374cc0.png)
高一年级12月份阶段性质量检测语文学科(答案在最后)本试卷共10页,满分120分,考试时长120分钟。
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一、本大题共6小题,共12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三山五园”是对北京西郊皇家园林的总称,这种说法出现于清朝中晚期。
“三山五园”包括香山静宜园、玉泉山静明园、万寿山清漪园(颐和园)、畅春园和圆明园。
静宜园位于地势较高的香山,园中建筑因山就势、参差错落,散点式镶嵌在山体之中。
“园林之胜,重在山水。
”水池作为点缀,或出现在殿前以丰富较窄的院落空间,或处于园中以增加景观趣味。
静宜园占地149公顷,1677年成为康熙的行宫,后来虽有添建,但一直保持着非常好的自然生态,深邃优雅。
静明园的个性与静宜园不同。
静明园所在的玉泉山,湖山尺度非常有限,占地仅65公顷。
玉泉山虽因泉水丰沛而得名,但水面并不大,山体狭长,呈南北走向。
在这种地形上如何建设园林呢?建筑要和湖山尺度配合好,建筑群采用散点布局,高低相映。
山顶上的香岩寺和玉峰塔规模不大,山脚下的建筑多为一层,这样就凸显出玉峰塔的高耸。
乾隆非常喜欢玉泉山的风光,亲自为静明园内十六景命名,正殿名为“廓然大公”,后殿名为“涵万象”,意蕴深远。
畅春园位于今北京大学西墙外畅春园宿舍一带,原是明代武清侯李伟修建的私家园林“清华园”,也叫“李园”,康熙时更名为畅春园。
畅春园以水景为主,水面宽阔,“江淮以北亦当第一也”,清朝改建时仍“因水成景”。
畅春园的叠山艺术也堪称一绝,原来的土山和新添建的假山,岗峰连接;加之遍植各色鲜花树木,绿树成荫,给人天人合一之感,是兼有政治和游乐功能的离宫型园林。
被称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既有金碧辉煌的宫殿,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又吸取了欧洲的建筑形式,是世界园林的集大成者。
圆明园也是中国古典园林中平地造园的典范,园内步移景易,景观层出不穷,特色之多,首屈一指。
圆明园占地350公顷,在“三山五园”中规模最大。
黑龙江部分地区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检测语文试题汇编:默写
![黑龙江部分地区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检测语文试题汇编:默写](https://img.taocdn.com/s3/m/f4234a48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82e5947.png)
名篇名句默写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卷1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师说》中,韩愈认为,学者若不肯择师求教的话,其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韩愈《师说》中有的人嘲笑他人从师,除认为彼此“年若道同”不必从师外,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理在作怪。
(3)荀子的《劝学》中,作者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对比,亲身验证了“站得高,见得远”的道理。
(4)《劝学》以蚯蚓为例,论证了为学必须锲而不舍,坚持不懈。
同篇中与之相反的例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苏轼《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一句借昆虫的渺小来慨叹生命的短暂,“________________”一句则直接表达出对人生短暂的感喟。
(6)《赤壁赋》中“客”的箫声悲凉异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极尽描写这一音乐声足以让天地万物为之动容。
(7)骨气是人之脊梁,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做法,是潇洒文人骨气的具体表现。
(8)白居易在《琵琶行》中用“______”表明浔阳山村音乐声音单调繁杂、难以入耳,用“____”描写琵琶女弹奏的音乐令人耳目一新。
(9)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一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追念往昔战场上的强劲之势;转念如今,人们竟然展现出“________________”的安于现状之态。
(10)《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一句,表达了词人对坎坷一生的无限感慨;而“________________”,借酒抒情,思接古今,是全词余音袅袅的尾声。
云南省昆明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12月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云南省昆明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12月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e1599359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f60e4a4.png)
2023级高一年级教学测评月考卷(四)语文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识字是教育的初步,识字需要字书。
相传最古的字书是《史籀篇》,是周宣王的太史籀作的。
这部书已经佚去,但许慎《说文解字》里收了好些“籀文”,又称为“大篆”,字体和小篆差不多,和始皇以前三百年的碑碣器物上的秦篆简直一样,所以现在相信这只是始皇以前秦国的字书。
东汉许慎作了一部《说文解字》。
这是一部划时代的字书。
经典和别的字书里的字,他都搜罗在他的书里,所以有九千字。
而且小篆之外,兼收籀文、“古文”;“古文”是鲁恭王所得孔子宅“壁中书”及张仓所献《春秋左氏传》的字体,大概是晚周民间的别体字。
许氏又分析偏旁,定出部首,将九千字分属五百四十部首。
书中每字都有说解,用晚周人作的《尔雅》,扬雄的《方言》,以及经典的注文的体例。
这部书意在帮助人通读古书,并非只供通俗之用,和秦代及西汉的字书是大不相同的。
它保存了小篆和一些晚周文字,让后人可以溯源沿流;现在我们要认识商、周文字,探寻汉以来字体演变的轨迹,都得凭这部书。
而且不但研究字形得靠它,研究字音、字义也得靠它。
研究文字的形、音、义的,以前叫“小学”,现在叫文字学。
从前学问限于经典,所以说研究学问必须从小学入手;现在学问的范围是广了,但要研究古典、古史、古文化,也还得从文字学入手。
《说文解字》是文字学的古典,又是一切古典的工具或门径。
《说文序》提起出土的古器物,说是书里也搜罗了古器物铭的文字,便是“古文”的一部分,但是汉代出土的古器物很少;而拓墨的法子到南北朝才有,当时也不会有拓本,那些铭文,许慎能见到的怕是更少。
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803acf0c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307fe3b.png)
通辽一中2024级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涂写在答题卡上。
2、做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共37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什么时候结婚啊?”“每月工资多少啊?”每至年关,亲戚们的“嘘寒问暖”让年轻人叫苦不迭。
近年来,新世代的“90后”特别是“00后”青年群体的“断亲”,已成为越来越普遍的现象。
主要表现为懒于、疏于、不屑于同二代以内的亲戚互动和交往的一种现象,简单讲就是基本不走亲戚,而不是一种正式声明的断绝亲戚关系。
青年“断亲”背后的原因不能简单化理解,需要从中国社会结构嬗变的大环境和新世代生活方式变化等多重因素去思考。
在漫长的传统社会中,由于生产力低下和市场经济体制缺失,很多家庭都需要依托家族、宗族来获取谋生的资源。
中国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总体实现了国民经济的巨大发展,大量的核心家庭都有车有房,进入中产阶层群体。
与此同时,国家先后推动的全民医保、社保,九年义务教育等保障性制度,银行推出的各种贷款工具,使几乎每个核心家庭都能够在经济上实现自由独立,而不再需要依托亲戚网络的帮助。
这种因经济独立而带来的安全感,冲淡了中国社会堂表兄弟这种“二代亲”“三代亲”的心理认知。
城市化和社会流动加速了城市居民的跨区域形态的居住分离。
城市化是一个人口不断聚居于城市,最终导致社会结构变迁的过程。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城——城流动持续增加,加速了居民的居住分离。
核心家庭与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兄弟姐妹的分离,导致下一代从小就形成了亲戚之间因空间距离而情感疏离的社会交往状态。
城市化解构了传统社会中的大家庭小范围空间的相邻居住形态,为青年世代之间的面对面交往带来更大难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学期芙蓉中学高一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一、语言文字运用(共13分,其中选择题每题2分)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涮.羊肉(shuài)脂.(zhí)肪菜圃.(pǔ)挥斥方遒.(qiú)B. 衽.(rèn)席灰烬.(jìng)间(jiàn)或按捺.(nài)不住C. 跬.步(kuǐ)嗥.叫(háo)黏.合(zhān)繁华酥.(shū)骨D. 愀.(qiǎo)然悲怆.(chuàng)顷.(qĭng)刻绿.(lù)林好汉2.找出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句()A.风雪夜归也罢,蜇居简出也罢,这个寓所不会让人寂寞。
B.它使那些在夜里听到狼叫,白天去察看狼的足迹的人毛骨悚然。
C.自由地选择我们个人闲暇时能完全沉溺其中的杰作,领略人类所思、所求的广阔和丰盈,……这,归根到底是一切生活所赋与的意义。
D.早晨的海面上水蒸汽很大,阳光通过水蒸汽时,折射出七种光色,而红光的穿透力较强,所以人们只能看到红光。
3.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 根据对大学生择业问题的调查,发现很多大学生的择业观偏重于名声好又悠闲..的工作。
B. 上千吨的轮船碰上这样的风浪也得上下颠簸,况且..这么一条小船。
C. 在2016年里约奥运会上,高尔夫将重新成为正式项目,这极大地激发了运动员打高尔夫的兴趣,就连皮斯托留斯和菲尔普也概莫能外....。
D. 亭外水榭的江南园林,暮色四合,随着杜丽娘从园中款款而出,箫声暗中响起,如.痴如醉...,婉转凄凉,古琴随后应和,此起彼伏。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金秋十月,习主席将与英方领导人共同规划双边关系发展的美好蓝图,推动两国建立持久、开放和共赢的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引领英中关系步入“黄金10年”。
B. 由于“月是故乡明”这个专题的散文以深沉、优美的故园情思感染了我们,使我们对故乡、对自己的家园有了更深的认识。
C. 屠呦呦领导的课题组从系统收集整理历代医籍、本草、民间方药入手,在收集2000余方药基础上,对其中的大约200多种中药开展实验研究,历经了380多次失败。
D.前些天,乐清柳市镇前市街突发火灾,13间店铺全部被毁,究其因是因为人们消防安全意识淡薄造成的。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老舍以长篇小说和剧作著称于世。
他所描写的自然风光、世态人情、习俗时尚,运用的群众口语,都呈现出浓郁的“京味”。
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和中篇小说《茶馆》便是描写北京市民生活的代表作。
B. 赫尔曼·黑塞,出生在德国,后入瑞士籍,194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其作品多以小市民生活为题材,表现对过去时代的留恋,也反映了同时期人们的一些绝望心情。
主要作品有《彼得·卡门青》、《荒原狼》等。
C.柳宗元,字子厚,世称“柳河东”、“河东先生”,“柳柳州”。
他和韩愈在文坛上发起和领导了一场古文运动。
针对骈文不重内容、空洞无物的弊病,提出“文道合一”、“以文明道”。
其游记最为脍炙人口,典范之作为《永州八记》:《始得西山宴游记》、《小石潭记》等。
D. 朦胧诗多运用象征、隐喻、暗示等手法,注重诗人内心情感的抒发,肯定人的自我价值和尊严。
其经典的作品有舒婷的《致橡树》、顾城《一代人》和食指的《相信未来》。
6. 请概括下面这则新闻的主要内容,不得超过15字。
(3分)上海楼市一片涨声。
浦东世纪公园附近,一套临街的135平方米的楼房价格近4个月内从580万元涨至650万元;滨江大道沿江的财富海景花园从年初的楼面单价9万元左右涨至近10万元,甚至出现14万、15万的天价;两个月前楼面单价还在六七万的静安地标社区中凯城市之光,本月二手房均价超过8万元。
最令房地产从业者振奋的是8月的成交量。
同策咨询研究部分析师许之静介绍,今年8月上海楼市成交量达到124.58万平方米,连续4个月销售额达到百万平方米以上高位,并成为2010年以来的“最强”8月。
在沪上楼市“暖意正浓”的当下,上海的管理层却给楼市浇了一盆“冷水”。
10月12日,备受瞩目的计划出让地块——杨浦区新江湾城D7地块收到意外通知:中止出让活动。
除杨浦区外,10月12日至10月14日,还有松江、青浦、嘉定3区等4处土地出让被叫停。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6分)在我国,大家对绿色食品的的概念已不再陌生。
所谓“绿色”,并不是指食品的颜色,而是特指无污染的优质食品。
这类食品在种植、生产过程中经过良好处理,被严格要求限量使用甚至是不准使用化学合成的肥料、农药、饲料添加剂、食品添加剂和其他有害于环境和人体健康的物质。
从最初的原料产地到农作物种植、畜禽饲养、水产养殖及食品加工,以及最后的产品外包装,都有必须符合绿色食品生产的特定要求及规范。
如果你认为绿色食品的要求就已经颇为严格,那么,有机食品的生产规范和要求则可以称得上苛刻了。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绿色食品只是食品向有机食品发展的一个过渡。
有机食品并不是像字面含义那样属于化学中的有机、无机范畴,而是来自于有机农业生产体系,来自于完全不用化肥、农药、生长调节剂、添加剂等化学合成物,不使用基因工程产物的生产体系。
按照这种方式生产和加工的、符合国际或国家有机食品要求和标准、并通过国家认证的一切农副产品及其加工品,都属于有机食品。
所以,我们看到的有机食品不仅包括粮食、蔬菜、水果、禽畜产品等,还包括相关的调料、糖果等。
有机食品的生产要求相当高,其原料及产品必须来源于有机农业,人们在农作物种植及其生长过程,乃至食品加工过程中不得使用规范中禁止使用的人工合成物质,像我们非常“痛恨”的化学农药、生长调节剂、防腐剂、添加剂、保鲜剂、色素等,都被排除在外。
这种高标准、严要求也造成了有机食品的高价格。
在有机农场里,几乎看不到现代科技的影子,一切都遵循自然规律。
农作物在栽种之前,土壤必须连续3年未施用过违禁物质;在农作物的种植过程中,使用的是有机肥,绝不允许使用催熟物质,所以果实的采摘周期相对也要长一些。
与之相呼应的,则是一个很原始的产量,比起普通种植方法,有机生产方式生产的食品产量较低;因为像除草剂之类的化学物质被禁止使用,所以有机农作物只能采用人工除草的方式,这在无形中增加了人力成本。
饲养的畜禽,同样享受着“原生态”的生活方式,吃着有机饲料,在“广阔”的天地中任意奔走,而不是被关在狭小的笼子里,也不食用人工合成的生长激素。
这些因素叠加起来使得市场上的有机食品少而贵。
自问世以来,有机食品就伴随着“更营养”、“更健康”的修饰语,事实上,针对这些描述词语所引发的争论也一直非常激烈。
支持者认为用这种原始耕种方式的食品保留了食物的原汁原味,自然更有营养,而采用现代方式生产出的食品,必定会有农药残留,即使在安全标准内,积少成多,也会对人体造成伤害,有机食品则可以解决这一问题。
反对者则认为,并没有充足科学证据表明有机食品比非有机食品更安全,而且有机食品产量低,费用高。
7.下列说法不符合文章内容的一项是()A.绿色食品特指无污染的优质食品,并不仅指食品的颜色,所以判断食品是否为绿色食品,不能凭借其颜色进行判断。
B.绿色食品在种植、生产过程中经过良好处理,被严格要求限量使用甚至是不准使用化学合成的肥料、农药、饲料添加剂、食品添加剂和其他有害于环境和人体健康的物质。
C.绿色食品的要求相对于有机食品的生产规范和要求来说宽松了些,从某种程度上说,绿色食品只是食品向有机食品发展的一个过渡。
D.绿色食品各个环节的生产要求是非常严格的,从最初的原料产地到农作物种植、畜禽饲养、水产养殖及时性食品加工,甚至最后的产品外包装都必须符合特定规范。
8.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有机食品中的“有机”不属于化学中的有机、无机范畴,而是指有机农业生产体系中的“有机”。
B.有机食品种类繁多,不仅包括粮食、蔬菜、水果、禽畜产品等,还包括相关的调料、糖果等。
C.有机食品的生产要求相当高,在农作物种植及其生长过程,乃至食品加工过程中不得使用人工合成物质。
D.有机食品支持者认为,由于有机食品是原汁原味的,自然更有营养;由于不使用农药,没有农药残留,自然就更安全,更健康。
9.下列说法不属于“有机食品少而贵”的原因的一项是()A.有机食品生产标准高、要求严。
B.有机农场中的农作物生长、成熟的周期较长,产量较低。
C.“物以稀为贵”,更何况有机食品比非有机食品更营养,更健康,价格高是顺应市场营销的一种策略。
D.由于种植、养殖过程中化学物质被禁止使用,只能采用人工方式,增加了人力成本。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第10-13题。
(15分)离天堂最近的地方冯唐⑴我从小就喜欢读书,但这与远大的理想之类毫无关系。
我从小爱较真,比如,老师鼓舞我们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我会一直问:“怎么定义‘中华’?怎么定义‘崛起’?读什么书?中华崛起和我读你说的那些书有什么关系?”还没等我问完,老师就不搭理我了……⑵我从小喜欢读书完全是因为那时候没有其他有意思的事情可干。
我生于1971年,我们是最后一代需要主动“杀时间”的人:小时候没有手机,没有电脑,也没有游戏厅、旱冰场。
我又对体育运动没任何兴趣,上街打架时基本是被打。
只剩读书,于是我就读书。
尽管那时候可读的书种类不多,但是已经能看到李白说“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已经能看到《诗经》讲“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了。
⑶我那时候的学校有图书馆吗?我不记得了,很可能没有。
北京的街面上似乎有图书馆,每个图书馆里最热闹的是报刊栏,一堆老头、老太太站在报刊栏前看当天的报纸。
有一次我试图进入一个图书馆,当值人员被我吓了一跳,以为我是来偷东西的坏孩子。
我问:“能借书吗?”她说:“不能。
”我又问:“能进书库随便看看吗?”她说:“不能。
”我再问:“为什么?”她说:“你借书,怎么能保证你一定会还?你进书库,怎么能保证你会爱护书、不偷书呢?”我接着问:“那你是干什么的?”她说:“就是看着像你这样的人的。
”⑷第一次体会到图书馆的美好是在北大。
早点去图书馆,如果运气好,能有个靠窗的座位。
窗外有很多很高大的白杨树,有很绿的草地,草地上有一些弹着吉他唱歌的男女,每个人的眼睛似乎都是全世界最忧郁的。
七八页书看过,人一阵恍惚,掉进书里,周围的人消失,周围的墙消失,周围的窗户全部打开,周围的一切变软,从固体变成液体,再变成空气,混沌在四周,不知今夕何夕。
时间变得很短,一个恍惚,就饿得不得不去吃饭了;一个恍惚,日落月升,图书馆要锁门了;一个恍惚,白杨树的叶子落光了,草忽然变黄了。
⑸16年前,我去美国读书;16年后,我去美国休长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