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阅读-赏析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赏析题
知识精讲
一、要点梳理
(一)赏析优美精当的词语
赏析文学作品中优美、精彩、富有表现力的句子可以从词语的角度来分析,一般可从动词、形容词、副词、叠词等入手。
对这些关键性词语的赏析准确、到位了,也就完成了对句子的语言赏析。
1.重点抓住动词、形容词、副词、叠词进行赏析。
(1)动词:恰当运用动词能突出展现形象的动态。
例: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的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
”
赏析:本句用“扫”、“露”、“支”“撒”、“系”、“牵”、“看”、“拉”、“罩”等动词,准确而生动地描绘出雪地捕鸟的全过程,也写出了儿童捕鸟时兴奋、惊喜之情,乐在其中。
(2)形容词:表示事物的特征。
例: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鲁迅《故乡》)
赏析:“苍黄”形容天气不好,隐晦。
“萧索”是萧条冷落的样子。
“荒”是荒凉的意思。
天色“苍黄”,村落“萧索”“荒凉”,一下子勾勒出一副现实故乡凄凉萧条的景象,也营造出一种凄清的氛围。
看着这样的景象不由得人不“悲凉”。
(3)叠词:形容词有叠用现象,一般呈现表达效果为程度加强,增强文章节奏感和音韵美。
例:绿水碧波像一群姑娘欢快地冲入这片石林,大声喊着叫着,整个滩里银花朵朵,湿雾蒙蒙。
游人从这块石跳到那块石,在流水的伴唱中,舞蹈着穿过这片已有亿万年的生命之林。
水的结尾处是一个叫做“珍珠泉”的地方。
(梁衡《天星桥:桥那边有个美丽的地方》)
赏析:采用“冲入”“喊着”“叫着”这样的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绿水碧波快速流入石林时的力与美;又采用“欢快”“朵朵”“蒙蒙”这样的形容词和叠词,写出了流水撞击在石林中水花四溅、水雾弥漫的情景,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4)副词:副词的运用对于准确地表情达意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关注副词能让我们对作者表达的情感与思想把握更确切。
例1:他是东京也无非是这样。
(鲁迅《藤野先生》)
赏析:“无非”只不过的意思。
表明没有什么特别的。
这里表达出作者来到东京后非常失望的感情。
例2:实在标致极了。
(鲁迅《藤野先生》)
赏析:“实在”起到强调作用。
仿佛极言清国留学生的“标致”,更加强讽刺语气。
2.通过词语感情色彩变化来赏析
词语的感情色彩分褒贬和中性词,我们需要关注词语的感情色彩,比较色彩变化后词的表达作用。
要理解词语中所蕴含的感情,要注意分析褒词贬用和贬词褒用的表达效果。
例:“我国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
”(魏巍《我的老师》)赏析:这句中,‘狡猾’一词,本含贬义,但在课文中,在特定的语境中,用“狡猾”一词,进一步突出了孩子的天真无邪、机灵调皮的特点,也让我们感受到他善于观察,对老师心无惧意,反映了师生之间的融洽。
(二)赏析巧妙精彩的修辞
巧妙精彩的修辞手法,使平凡的语句亮丽夺目。
赏析修辞手法,首先要注意区别其不同的表达效果。
如比喻的生动形象;拟人把物人格化,富于情趣;排比能增强语言的气势,起突出强调的作用……不同的修辞手法在不同的语境中所起到的作用各不相同,因此,同学们赏析修辞手法还要结合具体语境,联系阅读材料分析其表达效果。
例:中考阅读题《老村与老屋》中:
“每当清晨阳光洒满村庄,可爱的鸡、鸭、鹅、狗蜂拥而出,鸡们寻找自己的玩伴或飞上草垛引吭高歌,狗们追逐友伴或吠天叫日,鸭与鹅们纷纷迈着骄傲的步伐向河湾奔去。
”
赏析:作者运用拟人、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全村鸡鸭鹅狗自由快乐的生活状态,表现了老村与老屋的活力与生机,体现了作者对老村的喜爱与怀念之情。
(三)赏析表达方式
赏析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还可从表达方式的角度入手进行赏析,基本的表达方式有五种: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往往考查较多的是描写句、议论句和抒情句。
(特别侧重对描写方法作用的考查)下面我再具体分成几个角度分析:
1.从表达方式赏析
基本格式是:运用……表达方式+表现事物的特点或观点或情感或与所描写对象的关系等。
例:九年级上册《绝唱》:不要“留得残荷听雨声”,还是“风雨中听残荷”吧!去听它的精神,去听它的力量!
赏析:本句运用抒情、议论的表达方式,赞美了残荷的不屈、自信的精神。
2.从人物描写方法赏析
人物描写方法有:语言、动作、心理、神态、外貌细节描写;还有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结合等
基本格式是:此句运用……描写方法,准确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情景,表现了……人的……的性格特点或精神品质或心理状态等。
例:都德《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那么高大。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出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
赏析:这几句话运用神态、语言、动作细节描写,写出了韩麦尔先生在最后一课结束时的悲痛心情,充分体现了韩麦尔先生对法兰西的热爱。
3.从环境描写方法入手赏析
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环境描写的作用一般是交代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或故事背景,渲染气氛,衬托人物心情,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深化作品的主题等。
基本格式:这是……描写,写的是……情景,起烘托(渲染、交代、推动、衬托)了……作用。
赏析环境描写时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赏析:
(1)从修辞角度去赏析,即联系修辞的方法、作用及作者的感情去答。
(2)从感官角度去赏析,即作者所运用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
(3)从所描写对象的动态、静态或动静态相结合。
(4)从对象基本的外在颜色、形状等去赏析。
例1: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又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
”
赏析:这是自然环境描写,起烘托作用,烘托人物失望、沮丧的心情,与刚上船时的心情形成鲜明的对照。
例2:你不让我,我就不让你,新绿艳过老绿,后浪推着前浪。
抽叶,抽叶,抽叶;拔节,拔节,拔节,导出响彻着这激昂的旋律。
(梁衡《天星桥:桥那边有个美丽的地方》)赏析:运用了拟人、对偶和反复的修辞方法,“你不让我,我不让你”赋予平原上的植物以人的动作情感,又用对偶,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植物苍郁繁茂、竞相生长的状态,富有节奏感。
反复咏叹“抽叶”“拔节”,表现了植物旺盛的生命力。
该句运用多种修辞方法,表达了作者对充满生命力的植物由衷的赞美之情。
(四)赏析表现手法
赏析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还可以从表现手法入手进行赏析。
常用的表现手法有:对比、衬托、铺垫、象征、设置悬念、托物言志、借物抒情、直接抒情、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动静结合、虚实结合、联想、想象、抑扬结合、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结合等。
例1:中考题《留守土地》中开头:“那是一天深夜,电话铃响。
”
赏析:本文开头第一句设置悬念。
这样写可以增强故事的神秘感和紧张气氛,激发读者阅读的兴趣,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例2:中考题《父亲的秘密》中:“四周的故树遮天蔽日,像一只巨大的笼子将他们困在中间。
”
赏析:这句是环境描写,写出了树林密集、阴深的特点,点染了一种令人焦虑的气氛,暗示父子俩走出密林的艰难,也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发展作了铺垫。
例3:茅盾的《白杨礼赞》:“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树,我赞美白杨树!”
赏析:文章开头第一句话点明“不平凡”,直接抒发了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崇敬之情!
例4:臧克家《有的人》:“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
赏析:开头运用鲜明的对比评价两种人截然不同的生与死。
(五)赏析写作特色
我们这里的赏析写作特色,主要指小说这种文体,有时候会让我们赏析文章结尾部分的特色,或者全篇的写作特色。
常见问题:1.小说的写法很有特色,请任选一处作简要赏析(不少于100字)。
《完美计划》2.小说结尾部分情节设置很巧妙,请你做简要赏析。
《翻浆的心》
这样的题目,我们分别可以从以下思路来分析:
1.小说结尾部分赏析:
○1出人意料的结局。
从结构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
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
之中。
○2悲剧结局。
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从表现人物性格上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
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
○3大团圆结局。
从阅读者的情感体验上看,喜剧性的结局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
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凸显出的美好人性符合大众对审美的追求,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4戛然而止、留下空白的结局。
让读者想象和思考,进行艺术再创造。
2.小说整篇文章写法特色赏析
①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②前后情节有互相铺垫、照应的关系。
③小说整体情节跌宕起伏、一波三折。
二、方法点拨
(一)设问方式
1.第④段对“路上”景象的描写生动形象,富有情趣,试举一例进行分析。
《乡间庙会》2.文章中有许多句子写得很精彩,请你从文中自选一句,作简要赏析。
《又临黄河岸》3. 简要分析作者是怎样把骆驼的“自尊”表现得淋漓尽致的。
《老驼的喘息》
4.本文的描写和议论都饱含感情,请以第3段的相关内容为例,作简要赏析。
《白梅无价》5.这片文章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在朴实的语言中蕴含着深厚的情感。
请你以第④段或第⑤段为例,说说这一特点是如何体现的。
《又到麦浪翻滚时》
(二)答题思路
1.从用词的角度
①寻找文段中有无极富表现力的动词、形容词。
答:文中××动词(形容词)极富表现力,它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②寻找文段中有无使用一定数量的叠音词、拟声词。
答:文中使用了较多的叠音词(拟声词),如:╳╳,使语句朗朗上口,富于音韵美。
2.从某种修辞手法的使用角度
答:文中使用了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引用、设问、反问、反语)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特点,抒发了作者……感情。
3.从表达方式角度
答:运用……表达方式+表现事物的特点或观点或情感或与所描写对象的关系等。
4.从人物描写角度
答:此句运用……描写方法,准确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情景,表现了……人的……的性格特点或精神品质或心理状态等。
5.从环境描写角度
答:这是……描写,写的是……情景,起烘托(渲染、交代、推动、衬托)了……作用。
6.从表现手法角度
答:这是……表现手法,联系原文内容去分析即可。
【答题格式】这个句子运用……修辞/描写/表现手法/句式/词语(形容词、动词、叠词、量词、成语或四字短语),写出了+对象的……特点,表达了……以“情感”为主,包括性格、品质和主旨等。
(三)注意事项
1.审清题干明题意。
就是要分析题干要求包含几层意思,其中透露了哪些信息,要赏析的语言一般都有一定的特色,我们在赏析的时候要明晰题干的要求,看看要求是从炼字修辞的角度进行赏析,还
是从表达方式赏析,或者是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进行赏析等。
只有搞清题意,我们才能更好的按要求答题,少走弯路,切中要害。
2.回扣原文明思路。
任何语言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是存在于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的。
所以答题前首先要对文章内容整体感知,然后结合题目要求,确定赏析角度,找准切入点,抓住文中的关键词,挖掘文中的美点、亮点、感点、妙点来思考,要本着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原则,回扣原文,找出题干考查点的出处,根据特定的语境进行赏析。
3.斟酌语言重规范。
在解答语言品味赏析题时,常见的一种情况是:确定了赏析角度,也明确了答题思路,却总是不能得高分。
原因很简单,答题格式不规范,答题要点有遗漏,答题语言不完善。
一般来说,作品的赏析要讲究一定的格式,要先答出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再通过文章的内容来支撑。
先总说,再分说;先概括说,再具体说。
当然题目情况不同,具体答题情况也不同。
答题还要注意语言的连贯,要表达出自己对句子的真切体会或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