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探讨与实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紧密程度也高。
因此深化校企合作,在更大范围内、更深层次上建立校企合作机制是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
二、校企合作实现形式分析
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改革、对接产业群的特色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等,都离不开校企合作。
近年来,校企合作方式不断创新,校企合作层次不断深入,校企一体共育人才的趋势初见端倪。
校企合作形式概况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顶岗实习
我院实行“2+1”人才培养模式,即前两年学生在校系统地学习理论知识、训练基本技能和专业技能,第3年则到专业相应对口的企业进行顶岗实习。
顶岗实习分为两个阶段,前半年是基于教学型的顶岗实习,后半年是基于就业型的顶岗实习。
顶岗实习期间要求学生完全履行实习岗位的所有职责,完全具备从事该岗位工作所必须的工作能力。
顶岗实习是学校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技能的重要环节,更是一个在真实工作环境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作风、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个人素质的重要步骤。
2、订单培养
订单培养是指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接轨,人才培养目标规格有针对性,校企共同实施专业建设,合作开发专业课程、引进企业实践教学案例、企业选派专家执教、共建企业实践环境,学生进入对应企业就业。
这种模式促进了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培养的学生能够所学所用。
3、校企联合办学
由职业院校与企业共同承担培养任务,按照企业岗位的要求共同组织教学和岗位培训。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共享学校和企业的教育资源和教学环境。
鲁昕副部长讲,推进产教合作与校企一体合作办学,目的就是要推进校企一体化办学,并使其逐步制度化。
校企之间共同培养学生,共建实训基地,合作培养师资,联合开发教材,组织顶岗实习,共建产品设计中心、研发中心和工艺技术服务平台,以实现校企之间的深度融合。
4、引企入校
“引企入校”是指将企业引进学校,建立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
由于企业将一部分生产线建在校园内,故借此可以在校内实行“理论学习”和“实训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引企入校”是深化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的实践形式,是实现理论实践合一、教室车间合一、教师师傅合一、学生徒弟合一、实习生产合一、教学科研合一、作品产品合一的具体措施。
它有利于实现校企之间的互利双赢,一方面可以解决企业生产资源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也能解决学校实习实训设备和实训师资不足
的问题。
5、办校进厂和办校进园
“办校进厂”和“办校进园”是指搭建紧密型校企合作、校地合作平台,通过在大中型企业(集团)或工业产业园区,校企双方(或多方)共同建立校外教学实习基地,共同建立面向企业或产业集群的技能培训中心,共同建立生产性实训工厂,共同建立定向培养的二级学院,共同建立面向企业或产业集群的技术服务中心等,同时将学校部分专业建设或人才培养环节,通过双方(或多方)资源共享,实行共建共管,实现互利共赢,服务于企业和区域产业发展的一种模式。
该种方式可使学校共享企业(或产业群)资源为企业(或产业群)培养人才,此外,在为企业研发和技术服务的同时,培养了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6、校办企业
学校以促进专业建设、建立生产性实训基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降低培养成本为目的,以独资或合资的方式成立生产型企业,建立教学、生产、技术研发于一体的产学研平台,充分利用学校资源潜力,实现校企一体化发展。
7、集团化办学
集团化办学把学校、企业、行业,甚至政府都集中起来、统一起来共同发挥作用,形成多主体、多元化、全方位的人才培养体制机制。
以股份制等形式建立紧密型的校企合作关系。
这是创新形式的办学体制,其最大优势在于,合理整合资源,优化配置利用,共建共管共用,利益风险共担,调动了各方参与办学的积极性。
这也是一种正在探索的模式。
此外,还有比如“半工半读”、“学徒培养”等其它校企合作实现方式。
三、开展深度校企合作的探索与实践
几年来,我校坚持深化校企合作,实现互利双赢的原则,强化“工厂化办学”的内涵建设,坚持深度校企合作的探索与实践研究,积极构建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创新合作形式,开创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深度校企合作项目:
1、学校与企业联合办学
几年来,学校通过联合行业企业,建立了中锐汽车学院、中兴通讯学院、进化动漫学院、雄狮艺术学院等二级学院。
利用社会资源,增强了学校办学能力。
当前,积极与于洪区政府磋商,联合成立装备制造学院物流学院(二级学院),将来逐步建设成服务于东北亚物流港的物流大学。
2、引进校外企业,建立生产性实训工厂
通过挖掘学校资源潜力,利用企业实训资源,引进校外企业,构建校内生产型实训工厂,互利共赢。
几年来,与黎明民品集团联合成立中航黎明工装公司,引进沈阳汇鑫华模具公司,沈阳国泰飞机制造公司等企业,建立校内生产型实训工厂。
在强化
专业实训教学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同时,节约了人才培养成本。
3、对接产业集群,将学校办进产业园区
通过与于洪区政府、沈阳特种专用数控机床产业联合会合作,在沈阳机床城产业园区,建立装备学院教学实训基地,实现工学交替和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改革。
建立机床装备人才培训中心,开展社会化服务。
对接产业集群,推动特色专业群建设。
创新实训基地建设模式与运行机制,实现政府、企业、学校共建、共管和共用。
同时,学校与大连联众船舶集团合作,在大连长兴岛船舶产业园建立二级学院即船舶学院。
4、成立资产经营公司,为合作建立生产性实训企业搭建对接平台
政府支持职业院校和企业采取股份制等多种形式合作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
(《辽宁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吸引企业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
为适应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新趋势的要求,学校筹建资产经营公司,目的是以股份制等形式合作建立生产性实训基地,为联合行业企业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搭建对口平台。
与此同时,降低技能实训教学成本,盘活学校资产,使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5、推进“订单培养”,完善“顶岗实习”
随着就业市场的逐步趋好,订单培养将会逐渐成为一种热门的校企合作方式。
当前,有一些大型企业,期待与学校签订订单培养协议,比如,三一重工,通用汽车,三星公司等。
顶岗实习是“2+1”培养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和企业共同实施人才培养的过程。
几乎所有职业院校实行顶岗实习教学模式。
随着校企合作的深入发展,顶岗实习将会更加完善和有效。
6、加强校企合作理事会建设
吸纳有社会响力的行业企业、研究院所或组织机构,成为学校校企合作理事会成员,定期开展年会或论坛,强化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
四、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关键措施
1、当前我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现状和问题
在校企合作中普遍存在学校“一头热”的状况。
学校意愿强烈,但企业缺乏热情,校企合作实质性进展比较缓慢,校企合作“叫得响、落不实”;企业参与院校人才培养程度不高依然具有普遍性,校企合作普遍处于“认知实习、顶岗实习”等简单协作,企业全程参与教育不够,达不到“校企共育人才”的要求;同时顶岗实习工种较为单一,技术含量不高。
顶岗实习内容与培养目标要求不相符合,顶岗实效性不强,甚至顶岗实习存在不同程度作为低层次劳动力使用的情况;政府在校企合作中角色定位不明确,组织协调职能发挥不到位,校企合作缺乏激励政策和法律保障;高等职业院校主动服务企业的意识不够强,行动不到位,企业与院校合作缺乏动力等各种问题普遍存在,校企合作长效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
企业承担人才培养的责任意识缺失。
人才供求比例的严重失衡导致企业无偿用人,企业普遍没有承担人才培养期间的社会义务。
不用投入就可以得到人才的现状,是企业不愿为教育投入一个重要因素,严重制约着企业承担人才培养的责任意识。
企业无偿用人思想限制了企业与高职院校的合作意识。
在当前职业教育体制下,企业的人才培养职能流失。
学校作为教育单位能够为企业提供直接利益的能力非常有限,加之政府对保障企业参与教育的相关优惠配套政策没有及时出台,校企合作失去了利益均衡的经济基础。
目前,国家尚未出台吸引企业承担人才培养的相关法律,校企合作缺乏基本的机制保障。
教育是一项全社会参与的公益事业,缺少了机制保障,学校单方面的热情不足以点燃校企合作的火焰,校企合作的瓶颈就难以突破。
校企合作关系不够完善,政府、学校、企业三位一体人才培养职能没有充任体现。
按照校企深度融合共育人才的要求,企业应当全程参与教育,要求企业对人才培养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资源,但是目前企业利益没有放到应有的地位,严重制约着校企合作的深度开展。
学校服务企业能力需要提高,主动服务企业意识还需加强。
职业教育多年来一直延续学校单方面封闭办学的思路,职业教育特色不够鲜明,实训教学力度不够,学生实际动手能力较差,人才培养质量与企业对人才的能力需求存在较大差距。
同时,学校主动走出去为企业服务的意识还不够,对企业的影响力不大,这都制约了校企深度融合关系的建立。
2、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解决措施
(1)政府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和鼓励支持政策,促进校企合作长效化
《纲要》颁布之后,其中一个很重要的精神就是校企合作如何制度化,政府应尽快建章立制,尽快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
充分发挥政府组织职能,提供校企合作机制保障。
通过立法,明确企业参与教育的责任、义务和权利。
制定税收优惠政策,引导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和人才培养过程。
(2)学校主动适应行业企业需求,探索合作共赢的切入点
促进校企合作,必须创新校企合作关系模式。
学校应当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充分利用政府平台,主动牵头与行业企业共同组建资源集成和利益共享的职业教育集团化体系。
职业院校应当入挖掘潜能,主动为企业创造服务。
解放思想,提高对校企合作必然性和必要性的认识,从主动为企业创造价值的角度上,深入挖掘潜能,强化服务能力。
(3)努力开创校企合作新局面,为学校办学发展和教学改革搭建平台
“工厂化办学”的理念在辽宁装备制造学院的广大师生当中,早已形成共识。
当前,校企合作工作在这一理念指导下不断深化开展,在实践中,探索了多种形式的合作模式。
学校与企业联合办学;引进校外企业,建立生产性实训工厂;对接产业集群,将学校办进产业园区,推行“壮大主体发展两翼”发展战略;成立校办资产经营公司,
为合作建立生产性实训企业搭建对接平台;推进“订单培养”,完善“顶岗实习”;加强校企合作理事会建设,扩大学校的社会影响力等等。
这些项目,无不有力地促进了学校的办学发展和教学改革。
在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机制建设方面,坚持“政府主导、学校主体、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指导思想,积极发挥学校的主体作用,汇集社会各方面办学力量与资源,使人才培养成为全社会共同的责任。
有关各方协同努力,共同确定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共同开发建立符合高技能人才成长的课程、教材体系;加强教师和技术人员的交流,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共建实训基地,营造培养技能型人才的专业环境氛围;构建高等院校、职业院校和在职培训一条龙的职业教育制度,为行业企业培养各层次高素质人才。
要不断创新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制度,建立完善以职业院校企业为主体,学校教育与企业培训紧密联系的技能型、高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体系。
校企合作,将不断提高职业教育满足企业人才需求的能力,将促使职业院校学生掌握更多的技术、拥有更高的技能,为社会做更多的贡献,也赢得社会更多的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