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电子教案

合集下载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第四版课程设计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第四版课程设计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第四版课程设计一、课程背景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是医药学中的重要学科,作为医药学的基础课程,其研究内容涉及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以及药效学、药代动力学等方面。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第四版课程设计旨在提高学生的学术素养和实操能力,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将会了解药物在体内的行为规律,为今后临床医药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目标本课程的目标如下:1.熟悉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2.掌握药效学和药代动力学等相关理论知识;3.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三、教学内容3.1 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1.药物的吸收过程2.药物的分布和组织结合3.药物的代谢和排泄3.2 药效学和药代动力学1.药效学概述2.药代动力学概述3.3 实验操作1.药物的吸收实验2.药物的分布实验3.药物的代谢实验四、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理论讲授、案例研讨、实验操作等方式,以便让学生全面、深入地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

五、考核方式本课程采用考试和实验操作成绩两种方式进行考核。

1.考试:占总成绩70%,包括理论考试和案例分析。

2.实验操作:占总成绩30%,包括实验报告和实验操作技能考核。

六、参考文献1.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吴锦(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2.药物动力学,陈光泽(主编),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3.药理学,罗和生(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七、总结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是医学生不可或缺的基础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不仅可以深入了解药物在体内的动力学行为规律,还可以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从事临床医药研究奠定扎实的基础。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

第二章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一、理论部分1.301. 何谓生物药剂学?研究它的目的是什么?生物药剂学是研究药物及其剂型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过程,阐明药物的剂型因素,机体生物因素与药物疗效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研究生物药剂学的目的是为了正确评价药剂质量,设计合理的剂型、处方及生产工艺,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使药物发挥最佳的治疗作用。

2.302. 请叙述药物的体内过程包含的范围?⑴吸收过程吸收是指药物从用药部位进入体内循环的过程;⑵分布过程分布是指药物进入体循环后向各组织、器官或者体液转运的过程;⑶代谢或生物转化过程药物在吸收或进入体循环后,受肠道菌丛或体内酶系统的作用,结构发生转变的过程;⑷排泄过程排泄是药物或其代谢产物排出体外的过程。

3.303. 简述生物膜的结构?细胞膜主要由磷脂质、蛋白质和少量糖类所组成。

以脂质双分子层为基本结构,磷脂质与结构蛋白相聚集、形成球形蛋白和脂质的二维排列的流体膜。

4.304. 简述生物膜的性质?⑴膜的流动性构成的脂质分子层是液态的。

具有流动性。

⑵膜结构的不对称性膜的蛋白质、脂类及糖类物质分布不对称。

根据蛋白质在脂质双分子层的不同位置,膜中蛋白质可分为“外在蛋白”和“内在蛋白”。

膜外的蛋白质和脂类大部分以糖蛋白和糖脂的形式存在。

⑶膜结构的半透性膜结构具有半透性,某些药物能顺利通过,另一些药物则不能通过。

由于膜的液体脂质结构特征,脂溶性药物容易透过,脂溶性很小的药物难以通过。

5.305. 药物的跨膜转运有哪几种机制?⑴被动扩散指药物的膜转运服从浓度梯度扩散原理,即从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扩散的过程,分为单纯扩散和膜孔转运两种形式。

⑵载体媒介转运借助生物膜的载体蛋白作用,使药物透过生物膜而被吸收的过程,可分为促进扩散和主动转运两种形式。

⑶膜动转运是指通过细胞膜的主动变形将药物摄入细胞内或从细胞内释放到细胞外的转运过程,可分为胞饮和吞噬两种形式。

6.306. 被动转运具有哪些特点?(1)药物从高浓度侧向低浓度侧的顺浓度梯度转运;(2)不需要载体,膜对药物无特殊选择性;(3)不消耗能量,扩散过程与细胞代谢无关,不受细胞代谢抑制剂的影响;(4)不存在转运饱和现象和同类物竞争抑制现象。

第二十二章 生物药剂学和药物动力学课件

第二十二章 生物药剂学和药物动力学课件

根据血药浓度与药效的关系,可将 血药浓度划分为三个范围:无效范围、 治疗范围与中毒范围
C
中毒范围
最大耐受浓度(MTC)
治疗范围
最小有效浓度(MEC)
无效范围
血浆药物浓度与药效的关系
治疗范围——又称有效血药浓度
范围,是指最小有效浓度

minimum
effect
concentration, MEC)与最大耐
• 苯妥英钠抗癫痫与抗心律失常的有效 血药浓度为10~20g/ml。
• 当血药浓度增至20~30g/ml时出现眼 球震颤,至30~40g/ml时出现运动失 调,超过40g/ml可出现精神异常。
• 地高辛的血浓度在1~2ng/ml时出现强 心作用,当其血药浓度在3ng/ml时可 出现中毒症状。
t
静脉滴注给药血药浓度-时间曲线
单室模型静脉滴注-----参数计算
稳态血药浓度 C s s
C
k01>k02
Css1
当 t ,达稳态
Css2
Css

k0 KV
k0 Cls
0
t
稳态血药浓度与静滴速度K0成正比
静脉恒速滴注给药
达稳态某一分数所需时间:
达坪浓度以前的血药浓度C一直小于CSS,任 何时间的C值都可用CSS的某一分数fss表示
模型的建立
X 0X K iv
X0为静脉注射的给药剂量 X为时间t时体内药物量 K为一级消除速度常数 特点:药物体内过程只有消除没有吸收
单室模型静脉注射-----血药浓度
dX KX dt
体内药量某个 时刻的变化率源自X X0eKtCX0 eKt V
C0eKt
指数形式

第二十二章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共206页文档

第二十二章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共206页文档
云南省省级精品课程
中药药剂学
4.血脑屏障和血胎屏障 血脑屏障:
脑组织对外来物质有选择地摄取能力称为血脑屏 障,是为了保证脑组织有稳定的化学环境。
脂溶性小分子药物能迅速透过血脑屏障。如麝香酮 形成原因:
(1)脑和脊髓毛细血管的内皮细胞被一层神经胶质 细胞包围:致密,间隙极少; (2)富含脑磷脂,形成较厚脂质屏障,对于被动扩散 的外来物质具有高度的选择性。
云南省省级精品课程
中药药剂学
*蓄积作用(意义): (1)蓄积在靶器管,疗效高; (2)蓄积在脂肪组织,贮存,延长疗效; (3)蓄积于其它组织,产生毒付反应。 机理: (1)药物在组织内转化成极性的代谢 (2)进入组织的药物生成解离型物质; (3)与组织成分结合,或者被摄入组织成分中等,
使药物较难透过脂质膜而蓄积。
中药药剂学
2.给药剂量与剂型 1)剂量的影响:酶代谢饱和
低剂量代谢速度和药量成正比,高剂量代谢饱和, 速度不再随剂量增加而增加。 2)剂型的影响
药难透过
云南省省级精品课程
中药药剂学
3.组织结合与蓄积 • 组织结合:指组织(蛋白、脂肪、粘多糖等)与
药物亲和力大,组织药物浓度高于血浆游离药物 浓度。也存在可逆平衡,但少数有特殊亲和性 • 蓄积:分布过程中,当药物与组织有特殊亲和性 时,药物从组织中解脱进入血液的速度低于药物 自血液进入组织的速度,如果连续给药,组织中 药物浓度逐渐上升的现象。
云南省省级精品课程
中药药剂学
云南省省级精品课程
中药药剂学
小肠吸收机制:被动扩散、主动转运 具有肝脏首过作用 3)大肠:无绒毛结构,不是吸收主要场所,对少数药
物(肠溶制剂、缓控制剂)重要。 吸收机制:被动扩散,少数载体转运,胞饮作用 2、直肠吸收(栓剂) 吸收部位:直肠肛门端 吸收机制:被动扩散 PH值:中性、微碱性 基本无肝首过作用(70%以上药物不经肝脏代谢)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pharmaco15.pdf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pharmaco15.pdf
(机体的表观清除率趋近于恒定值-血流量)
当已知药物游离分数f和某特定组织的血流量Q时, 可根据机体的表观清除率来计算该特定组织的内在 清除率:
CL • Q CL int = f (Q - CL )
(三)生理药物动力学模型方程
假设: (1) 药物的分布受到血流速率限制 (2) 各房室内的药物分布是均匀的 (3) 肾排泄和肝代谢服从一级速率过程 (4) 药物在组织血液中的分配系数与时间无关
• 采血时间超过3个半衰期 (Experimental time course covers more
than 3 t1/2 )
一、基本概念
• 所谓群体(population)是指根据研究目的所确定的 研究对象的全体。由于群体中各受试对象的遗传、环 境、营养以及个体特征的不同,药代动力学参数具有 很大的个体间变异及个体自身变异。
Kp
=
C t (Q t + CL int • f ) Q t C B + βVt C t
� 根据药物在血液和组织中的游离分数计算Kp值
C t , f + C t ,uf
Kp
=
Ct CB
=
Ct, f C B , f + C B ,uf
=
fB ft
CB, f
三、生理药物动力学模型的应用
(一)研究方法的应用和数据处理软件
• NONMEM法具有经典法不具有的一些特点:可以比较单次 及多次给药的个体变异;比较速释及控释制剂间的变 异;直接根据血药浓度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五)药物相互作用研究
• 在同时或序贯应用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时,-种或几种 药物影响了另一种或几种药物的体内过程,定量地研究 这种药物相互作用的影响,对在临床上合理用药是很有 意义的。NONMEM法可对药物相互作用进行定量性研究。

大学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教案

大学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教案

大学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教案大学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教学大纲课程名称: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课程代码:BPK312学时数:32学时,2学分课程性质:全校性选修课开课学期:大三上学期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使学生对药物的化学性质、生物化学性质、药物传递途径、药物代谢及毒性等方面有更深刻的了解,从而掌握药物的药效学和临床应用。

具体目标如下:1. 掌握药物的物理化学性质和制剂要求。

2. 熟练掌握药物的药效学和药物代谢动力学。

3. 了解药物的作用机制和药物相互作用。

4. 能够设计并评估药物的药代动力学应用。

5. 能够筛选药物并且了解药物毒理学和药物安全性。

教学安排教学方法:理论授课、案例分析、互动讨论教学内容:第一章药物学基础1.1 药物概述及分类1.2 药物制剂的性质特点1.3 药物官能团的特性及官能团反应1.4 药物的溶解度和分配系数第二章药效学2.1 药物的作用机理及其分类2.2 药效学参数的定量描述2.3 药效学试验设计和方法第三章药物动力学3.1 药物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基本过程3.2 药物在体内的药效学和药代动力学关系3.3 药物剂量和给药途径的选择第四章药物相互作用4.1 药物的药物相互作用4.2 食品、化学品与药物的相互作用4.3 药物对生理/病理状态的影响第五章药物筛选与安全性5.1 药物筛选的基本理论及策略5.2 新药开发的流程以及药物临床试验的阶段5.3 药物治疗中毒理及毒性评价课程设计教学内容的具体安排如下:Week 1: 药物学基础- Introduction to pharmacy and pharmacy profession - Classification of drugs and drug formulations- Characteristics of drug formulationsWeek 2: 药效学- Mechanisms of drug action- Quantitative descriptors of drug action- Designs and methods of pharmacological studiesWeek 3-4: 药物动力学- Basic processes of drug absorption, distribution, metabolism and excretion- Pharmacokinetics and pharmacodynamics relationships- Dose selection and routes of administrationWeek 5: 药物相互作用- Drug-drug interactions- Food, chemical interactions with medications- Influence of physiological/pathological states on medicationWeek 6-7: 药物筛选与安全性- Basic theories and strategies of drug screening- The process of new drug development and stages of clinical trials- Toxicology and toxicological evaluations in medication therapyThe final week will be devoted to a review of the course materials and a general discussion.教学评价- 出席率:10%- 课堂表现:20%- 课后习题:30%- 期中考试:20%- 期末论文:20%教材参考1. Pam M. Bushby. (2009). Introduction to Pharmacokinetics and Pharmacodynamics: The Quantitative Basis of Drug Therapy, 2nd edition, Pharmaceutical Press.2. N. Berman et al. (Eds.)(2011). Goodman & Gilman's The Pharmacological Basis of Therapeutics, 12th edition, McGraw-Hill.3. A.R. Katzung et al. (Eds.)(2012). Basic and Clinical Pharmacology, McGraw Hill.4. W.J. Wang, Q.Q. Li. (Eds.)(2009). Basic and Clinical Pharmacology, People's Medical Publishing House.。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药物动力学研究进展学习教案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药物动力学研究进展学习教案

第二十二页,编辑于星期二:四点 三十八分。
(四)给药时间的影响
如果给药的时间正值体内某器官的生理节律的高峰或低谷,那么药 物的节律就比较明显。
研究发现人体血压上午9-10时最高,此后逐渐下降,凌晨3点时达最低值, 早晨清醒后又开始回升。
当抗高血压药早晨给药时,血压的昼夜节律曲线比较平坦,降压效果较好。
(三)单次或重复给药的影响
肝血流依赖性的药物(肝提取率F>0.7),单次给药后,药物的代 谢速率会依赖于肝血流的节律变化;
但多次给药后,肝脏对药物的提取过程接近饱和,此时,肝血 量的节律变化不占主导作用,而是肝药酶的活性占主导作用;
啮齿类动物在活动期时血流量最高,休息期时肝药酶活性最高。
第21页/共26页
是介于时辰生物学与药物动力学之间的一种新的分支学科。
时辰药动学的研究有助于
理解药物体内处置;
阐明其时辰药效现象;
更好地指导临床用药以及药物新剂型的开发。
第13页/共26页
第十四页,编辑于星期二:四点 三十八分。
一、药物体内过程的时间节律
一 、 药 物 体 内过程 的时间 节律
(一)药物吸收的时辰差异
药浓度及其效应经时过程的曲线,推导出产生效应部位的药物 浓度,定量地反映其与效应的关系。
第8页/共26页
第九页,编辑于星期二:四点 三十八分。
一、血药浓度和药理效应的关系
血药浓度和药理效应呈线性关系
E =m lgC + e
( E: 20%~80% )
血药浓度和m药理效应呈非线性关系
E
max
E
•C
第四页,编辑于星期二:四点 三十八分。
研究步骤
查阅文献:确定影响因素 建立包括各影响因素的数据库 建立固定效应模型,设计个体的初剂量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759页)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759页)

5、基因给药
6、药物对映体的生物药剂学研究
对映体理化性质相同,旋光方向不同,生理生化作用也不 同
药物对映体往往只有一种对映体有显著药理活性,而另一 对映体没有活性或活性较弱,加上在体内的立体选择性结合, 导致其体内过程发生改变
✓ 对映体之间的空间构型不同,造成口服吸收上的差别 ✓ 对映体与血浆蛋白的结合程度代谢作用不同
1.单纯扩散 单纯扩散是指药物的跨膜转运受膜两侧浓度 差限制过程。单纯扩散属于一级速率过程,服从Fick’s扩散 定律:
dC/dt = -DAk(CGI - C)/h
当药物口服后,胃肠道中的浓度大于血中的药物浓度,
P=DAk/h 。
则上式可简化为:
dC/dt = PCGI
2.膜孔转运 (pore transport):药物通过含水小孔转运的过 程。
态镶嵌模型 (fluid mosaic model) 流动性、不对称性、糖脂和糖蛋白 3)晶格镶嵌模型 由Wallach提出晶格镶嵌模型 脂质运动呈小片的点状分布→解释了稳定性
上皮细胞膜液态镶嵌模型示意图
(二)生物膜性质
1.膜的流动性 构成的脂质分子层是液态的,
具有流动性。
2.膜结构的不对称性 膜的蛋白质、脂类
返回
5、转运(transport) 吸收+分布+排泄
6、处置(disposition) 分布+代谢+排泄
7、 消除(elimination) 代谢+排泄

9、 人的价值,在招收诱惑的一瞬间被决定 。2021/7/302021/7/30F riday, July 30, 2021

10、低头要有勇气,抬头要有低气。2021/7/302021/7/302021/7/307/30/2021 12:26:35 AM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第四版教学设计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第四版教学设计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第四版教学设计一、课程目标本课程旨在介绍生物药剂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包括生物制剂的生产、质量控制、稳定性、制剂选择等方面,以及药物动力学的基本理论,包括药物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等方面的内容。

主要目标包括:1.理解生物制剂的生产流程、稳定性、质量控制等方面的基本知识;2.掌握药物动力学的基本理论,并能够应用基本理论解决相应问题;3.了解不同药物剂型对药物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等方面的影响;4.培养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内容本课程包括生物药剂学和药物动力学两个部分,分别介绍以下内容:1. 生物药剂学1.生物制剂的定义和分类;2.生物制剂的生产工艺;3.生物制剂的质量控制;4.生物制剂的稳定性。

2. 药物动力学1.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基本过程;2.药物的作用程度与时间的关系;3.药物剂量的计算;4.药物动力学的影响因素。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1.传授基本理论:通过课堂讲授、PPT讲解等方式,向学生介绍生物药剂学和药物动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实际操作:开展生物制剂的生产和质量控制的实验,让学生亲手进行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

3.实例分析: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不同药物剂型对药物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等方面的影响,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讨论交流:通过小组讨论、知识竞赛等方式,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四、教学评估1.总测验:针对生物药剂学和药物动力学的知识进行综合性考核;2.实验报告:针对生物制剂的生产和质量控制实验进行报告,包含实验设计、实验过程、结果分析等内容;3.期中考试:针对生物药剂学部分的知识进行测试;4.期末考试:针对生物药剂学和药物动力学的知识进行综合性测试。

五、参考教材1.《生物药剂学(第4版)》;2.《药物动力学(第3版)》;3.《生物制剂质量控制技术指南》;4.《Pharmaceutical Dosage Forms and Drug Delivery Systems》。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课件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课件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
2288
➢辅料
稀释剂
分散、吸附
粘合剂
延缓崩解
崩解剂
溶出
润滑剂
疏水性 崩解、溶出
表面活性剂 促进、延缓吸收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
2299
➢工艺
提取精制:有效成分的质量、数量 制备工艺:有效成分的分散状态 成型工艺:有效成分的释放、溶出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
3300
影响胃肠道吸收的因素
小肠表面积极大,即使是弱酸药物,吸收仍然较好
酸酸碱碱促吸收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
2020
影响因素(二):药物因素
➢2.溶出速度
--固体制剂 崩解(分散) 溶出 吸 收
--溶出是难溶性药物的限速过程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
2211
溶出方程(Noyes- Whitney方程)
ddct S•K•Cs
影响因素:减小粒径 升高温度 振摇或搅拌 改变pH 成盐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
2222
影响因素(二):药物因素
➢3.粒径
粒径↓,比表面积↑,溶出速度↑,吸 收↑
使难溶性药物吸收增加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
2233
影响因素(二):药物因素
➢4.多晶型
熔点 溶解度 溶出速度 吸收 稳定性
稳定 高


亚稳 定型
• 胞饮、吞噬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
9
三、影响胃肠道吸收的因素
生理因素 药物因素 剂型因素
机体生物因素 药物理化性质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
1100
影响因素(一)
生理因素
1.胃肠液pH值 2.胃排空 3.胃肠蠕动 4.食物 5.循环系统 6.胃肠分泌物及粘膜内的代谢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实验讲义电子版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实验讲义电子版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实验实验一片剂溶出度的测定实验目的1.了解溶出度测定在药物评价中的意义和应用。

2.掌握片剂溶出度测定的方法。

3 熟悉溶出度测定结果的分析和统计学评价力法[实验提示]溶出度(dissolution)系指药物从片剂、胶囊剂或颗粒剂等固体制剂在规定溶出介质中溶出的速度和程度。

固体口服制剂中药物能否被吸收是药物能否发挥临床效应的英关键,而药物从制剂中镕出的速度和程度则是影响吸收的重要因素,这与药物的起效时间、药效强度和持续时间都有密切关系。

对一些难溶性的药物和消出速度慢的药物来说,药物从固体制剂中溶解、释放速度慢,溶出速度成为吸收的限速过程。

因此,溶出度的测定对固体口服制剂的内在质量的评价具有重要的意义。

对于同一药物不同配方口服固体制剂溶出度的测定比较.还可以反映出药物与赋形剂和制剂工艺之间的关系,探索溶出度、生物利用度和临床效应之间的关系,为口服固体制剂配方筛选、工艺优化以及质量控制指标与方法的建立提供有力的凭证。

1965年,《美国药典USP(ⅩⅦ)》首先收载溶出度/释放度测定方法;国内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进行溶出度/释放度研究,《中国药典(2000版)》中要求进行溶出度/释放度检查的品种已达183个。

在新药口服固体制剂的研究中,对药物的溶出/释放行为考察已成为不可缺少的内容。

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溶出度的测定方法已经比较成熟,测定设备也趋于标准化和自动化,使该实验的科学性、灵敏度、重现性和实用性都大幅度提高。

《中国药典》最新版“溶出度测定法”收载了二种方法,并对其仪器装置、测定方法、结果判断都做了详细规定。

本实验选用常用的、与体内试验有较好相关性的方法之一转篮法(即《中国药典》溶出度法“第一法”)测定甲、乙两厂不同配方甲硝唑片在规定时间点的溶出度,通过威布尔概率拟合求算T50、Td、m、3个参数.并采用方差分析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评价。

【方法与步骤】(一)不同厂家出产的甲硝唑片的含量测定分别取不同厂家出产的甲硝唑片10片,准确称量.研碎磨细,精密称取相当于一片量的细粉(W含),加约600ml人工胃液搅拌使其溶解,移入1000ml容量瓶中,定容。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教案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教案
集体备课
集体备课并完成《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的撰写。
教研室
审查意见
同意备课内容。教研室主任签字:
福建医科大学教案
课程名称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
专业
药学甲班
班级
2009级
主讲教师
付茂琦
计划时数
3学时
专业层次
本科
专业技
术职称
讲师
编写时间
2012年9月
章节名称
第三章非口服药物的吸收
使用时间
2012年9月
付茂琦
计划时数
3学时
专业层次
本科
专业技
术职称
讲师
编写时间
2012年9月
章节名称
第四章药物分布
使用时间
2012年9月
教学目的
与要求
1、掌握药物分布的概念及分布的影响因素。
2、熟悉药物分布过程中的相互作用。
3、了解淋巴转运、脑内转运及胎盘内转运。
重点与难点
重点:药物体内分布的影响因素。
难点:药物在组织中的蓄积。
与要求
1、掌握药物代谢的概念、主要途径、部位及相互作用。
2、熟悉主要药物代谢酶的性质和代谢条件。
3、熟悉药物代谢的影响因素。
重点与难点
重点:药物代谢的途径、部位。
难点:药物剂量、剂型对代谢的影响。
教学内容
更新情况
混合功能氧化酶的作用条件。

组织安排:总结上节课内容10分钟,药物代谢的概念及代谢主要途径40分钟,代谢酶和代谢部位30分钟,代谢的影响因素30分钟,小结10分钟。
教学目的
与要求
1、掌握注射给药和肺吸收的途径和影响因素
2、熟悉口腔,眼,鼻黏膜吸收的途径和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教案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教案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教案第一篇: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教案第十章重复给药一、名词解释1、稳态血药浓度2、平均稳态血药浓度3、坪幅4、达坪分数5、蓄积系数6、波动度二、单选题1、重复给药的血药浓度-时间关系式的推导前提是A单室模型 B双室模型 C静脉注射给药 D等剂量,等间隔 E血管内给药2、以下关于稳态血药浓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A达到稳态后,血药浓度始终维持在一个恒定值B平均稳态血药浓度是稳态最大血药浓度和稳态最小血药浓度的算术平均值 C平均稳态血药浓度在数值上更接近稳态最小血药浓度D增加给药频率,稳态最大血药浓度和稳态最小血药浓度的差值减少 E半衰期越长,稳态血药浓度越小三、多选题1、以下关于重复给药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累计总是发生的B达到稳态血药浓度的时间取决于给药频率C静脉给药达到稳态时,一个给药间隔失去的药量等于静注维持剂量D口服给药达到稳态时,一个给药间隔失去的药量等于口服维持剂量E间歇静脉滴注给药时,每次滴注时血药浓度升高,停止滴注后血药浓度逐渐下降2、应用叠加法原理预测重复给药的前提是 A一次给药能够得到比较完整的动力学参数 B给药时间和剂量相同C每次剂量的动力学性质各自独立D符合线性药物动力学性质E 每个给药间隔内药物吸收的速度与程度可以不同3、下列哪些参数可用于评价缓控释制剂的质量 A血药波动程度B根据药-时曲线求得的吸收半衰期 C根据药-时曲线求得的末端消除半衰期 D AUC E给药剂量四、问答题1、多剂量静脉注射给药与血管外给药稳态最大血药浓度各有何特点?为什么?2、稳态血药浓度、平均稳态血药浓度在临床给药方案设计中有何意义?3、什么是达坪分数?静脉注射给药达坪分数与血管外给药达坪分数求算公式有何不同?为什么?4、什么是蓄积系数?静脉注射给药与血管外给药蓄积系数求算公式有何不同?为什么?5、叠加法预测多剂量给药血药浓度的原理何特点是什么?6、多剂量静脉注射给药与血管外给药平均稳态血药浓度求算公式有何不同?为什么?7、描述血药浓度波动程度的参数有哪些?在评价缓控释制剂研究中有何意义?8、什么是负荷剂量?单室模型静脉注射给药与血管外给药负荷剂量求算有何不同?9、已知氨苄青霉素胶囊剂F为0.5,吸收半衰期为0.25h,消除半衰期为1.2h,V为10L,若每隔6h口服给药500mg,试求多剂量给药从开始给药治疗38h的血药浓度?(Cn=10.269μg/mL)10.已知某药物t1/2为10h,V为0.5L/kg,临床安全有效治疗浓度为10mg/L~ 20mg/L,某患者体重为60kg,先静脉注射给药使血药浓度达到10 mg/L,再静脉滴注2h,使血药浓度升至20 mg/L,求①静脉注射给药剂量X0=?②静脉滴注速度k0=?③每次静脉滴注2h,要想使血药浓度维持在10mg/L ~20mg/L之间,静脉滴注间隔时间τ=?(x0=300mg;k0=181.4 mg/h;τ=12h)第二篇: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重点一、名词解释1分布、代谢与排泄过程,阐明药物的剂型因素、机体生物因素和药物疗效三者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教材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教材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教材第一章:啥是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

1.1 生物药剂学是干啥的。

同学们!生物药剂学,简单来说就是研究药物在身体里的命运的一门学问。

比如说,你吃了一片感冒药,这药到了肚子里之后会发生啥?是被顺利吸收进血液里,还是就直接被排出去?生物药剂学就会研究这些事儿。

举个例子哈,有的药物可能在胃酸的环境下就被破坏掉了,没办法很好地发挥作用。

就像有些维生素,在酸性环境下不稳定,所以吃的时候可能就需要注意一些方法,避免在胃里就失效。

1.2 药物动力学又是啥。

药物动力学,就是看看药物在身体里的浓度是怎么变化的。

就好比你往一个水池里注水,水的多少会随着时间变化一样,药物进入身体后,它在血液里的浓度也会随着时间改变。

比如说,打了一针抗生素,刚打完的时候血液里药物浓度比较高,能很好地对抗细菌。

但是过了几个小时,药物慢慢被代谢掉了,浓度就会降低。

医生就得根据这个规律来决定多久再给你打一针,保证药物一直能有效地发挥作用。

第二章:药物在身体里的旅程。

2.1 药物的吸收。

药物要想发挥作用,首先得进入身体。

这就像你要去一个地方,得先找到路一样。

药物进入身体主要有几种方式。

口服的药物一般是在胃肠道吸收。

比如说你吃的退烧药,在小肠这个地方吸收得就比较好。

因为小肠有很大的表面积,就像一个大仓库,有很多地方可以让药物进去。

但是有些药物不能口服,得打针。

打针的话,药物就直接进入血液,吸收速度就很快。

就像你急需用药物来救命的时候,打针能让药物更快地到达需要它的地方。

2.2 药物的分布。

药物进入血液后,不会只待在血液里,它会跑到身体的各个地方去。

这就像你去旅游,不会只在一个城市待着,会去好多地方看看一样。

有些药物喜欢待在脂肪组织里,比如说一些麻醉药。

因为脂肪组织就像一个大旅馆,能把这些药物“住”下来。

所以,胖一点的人可能对这类药物的反应就会和瘦一点的人不太一样。

2.3 药物的代谢。

药物在身体里待了一段时间后,就会被代谢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一、药物动力学概述(1)、药物动力学研究的内容有哪些?答:(1)药物动力学的建立;(2)预测不同给药方案下的血浆、组织和尿液的药物浓度;(3)探讨药物浓度与药物疗效或毒性之间的关系;(4)估算药物和/或代谢物的可能积蓄;(5)探讨药物结构与药物动力学及药效学之间的关系;(6)探讨生理或疾病的变化如何影响药物的吸收、分布与消除;(7)探讨药物极性因素与药物动力学之间的关系,开发新型给药系统;(8)根据药物动力学参数进行临床药物治疗方案的确定;(9)从药物动力学观点对药物质量进行认识和评价;(10)新药的生物利用度和生物等效性研究。

(2)、简述常用的药物动力学参数及其意义。

答:(1)生物半衰期t1/2:可判断药物在体内的停留时间;(2)消除速率常数K:可衡量药物从体内消除的快慢;(3)表观分布容积V:课评价药物在体内分布的程度,判断药物在体内的积蓄情况;(4)消除速率CL:为K与V的综合参数,具有生理学意义,可判断消除器官的功能;(5)给药曲线下面积AUC:可评价血管外给药物制剂药物在体内吸收总量的大小。

(3)、简述影响药物分布的因素。

答:(1)组织器官血流量;(2)血管的通透性;(3)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率;(4)药物与组织亲和力;(5)药物相互作用;(6)药物理化性质;(7)药物剂型因素。

(4)、建立药物动力学模型有什么意义?一室模型与二室模型有什么区别?答:建立药物动力学模型并不具有解剖学和生理学意义,它是将整个机体按药物转运速率特征划分为若干个独立的隔室,这些隔室连接起来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反映药物在机体的动力学特征,称为隔室模型。

(5)为什么同一药物在不同的文献报道中会出现不同模型的报到?答:(6)药物动力学的速度类型有哪些?简述一级动力学的特点。

答:速度类型有一级速率过程、零级速率过程、非线性速率过程。

一级动力学的特点是:(1)药物的生物半衰期与给药剂量无关;(2)一次给药的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与给药剂量成正比;(3)一次给药情况下,尿药排泄量与给药剂量成正比。

(7)如何理解表观分布容积中“表观”的含义?表观分布容积有没有上下限?答:表观,因为它并不代表有生理意义的真正容积。

而它的比值是时间的函数。

由于分配容积大小可推测药物在体内分布及结合情况,故它有广泛的实用意义。

(Vd)值大,其药理意义是提示该药分布广或者是药物与生物高分子有大量结合,亦或两者兼有之。

(8)如果一种药物分不到一室模型中,是否意味着组织中没有药物?答:(9)简述药物的体内过程。

答:药物字用药部位被吸入(静脉注射则直接进入)血液循环,然后分布与各组织器官、组织间隙或细胞内,有些药物则在血浆、组织中与蛋白质结合,或者在各组织(主要是肝脏)发生化学反应而被代谢,最后药物可通过各种途径离开机体,及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其中,药物的吸收、分布和排泄过程没有结构的变化,只有部位的变化,统称为转运。

而代谢与排泄过程反映原形药物从循环中的消失,合称为消除。

另外,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常被统称为处置。

二、单室模型(1)尿药速度法与总量减去法在求算药物动力学参数时各自的优缺点有哪些?答:药物速度法有点在于集尿时间较总量法短,同时若丢失一两分鸟样也不影响,缺点则因近似于市场计算造成对对照实验误差因素较为敏感,计算的参数精确度较差;而总量法数据描点不像速度法那样散乱,计算的参数较精确,但该法要求得到总尿量,因此,集尿时间长,至少5~7个半衰期,对半衰期长的药物的实验较不方便,且实验过程中不得损失一份尿样,有局限性。

(2)应用尿药浓度法的前提条件有哪些?答:(1)有足够量的原形药物从尿中排除;(2)尿中原形药物出现的速度与体内当时的药量成正比,即药物的肾排泄过程符合以一级速率过程。

尿药排泄数据处理方法有速度法和亏量法。

(3)单室模型药物静脉滴注为什么会产生稳态?答:在静脉滴注给药初期,血药浓度迅速上升,随着静脉滴注的时间的延长,血药浓度上升速度趋于缓慢,最后血药浓度趋于一个恒定浓度,此时的血药浓度值称为稳态血药浓度,所以会产生稳态。

(4)分析单室模型血管外给药血药浓度-时间曲线特征及产生原因。

答:单室模型血管外给药C-t曲线的形状随K及Ka大小不同而不同。

如果一种药物在体内吸收很快,而在体内消除较慢的时候,则出现给药后血药浓度迅速上升,很快达到一个最大值,随后血药浓度逐渐下降,应用微积分求极值的知识,可证明血管外给药的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为单峰曲线。

在该曲线中,一般将峰左边称为吸收相,此时段曲线呈上升状态,主要体现药物的吸收情况;峰的右边称为吸收后相,此时间吸收速度小于消除速度,血药浓度呈下降趋势;末端曲线称为消除相,此时间吸收基本结束,体内药量基本上仅进行消除过程,因此主要反应药物的消除情况。

(5)简述单室模型血管外给药应用残数法求算药动学参数的基本方法。

答:建立单室模型药物血管外给药零级释放和一级释放的药物动力学,探讨以剂型中药物的释放动力学和活性药物固有的吸收、分布、清除动力学参数为基础的血管外给药零级释放和一级释放血药动力学。

方法以拉氏变换解微分方程和隔室模型分析等经典的药物动力学方法,分析单室模型药物血管外给药零级释放和一级释放在释放阶段和释放完成后的药物动力学。

结果得到了零级释放和一级释放在释放期间和释放结束后的血药动力学。

结论建立了单室模型药物血管外给药零级释放和一级释放的药物动力学。

由于零级释放与一级释放是基本的释放模式,零级释放和一级释放药物动力学理论是建立和理解缓释、控释制剂药物动力学的基础。

(6)静脉滴注为什么要给予负荷剂量?答:为了使血药浓度迅速达到或接近稳态血药浓度Css,快速发挥药效,在静脉滴注开始时,需要静脉注射一个负荷剂量,亦称首剂量。

(7)某单室模型药物,据文献报道其生物半衰期为2~3h。

今有其口服片剂,请设计采用尿药浓度法测定药动学参数的实验方案。

答:三、多室模型(1)隔室模型判别的方法有哪些?答:(1)作图判断;(2)用残差平方和与甲醛残差平方和判据判断;(3)用拟合度判断;(4)AIC法;(5)F检验;(6)血药浓度-时间数据拟合原理;(7)曲线拟合应用举例。

(2)二室模型静脉注射血药法求算药动学参数的基本步骤?答:(1)模型的建立(2)血药浓度与时间关系(3)药动学参数估算(3)试述口服给药二室模型药物的血药浓度-时间曲线的特征。

答:(1)吸收相:给药初期药物浓度持续上升,药物吸收过程占主导地位,分布和消除对血药浓度的影响较小;(2)分布相:吸收至一定程度后,以药物从中央室向周边室的转运为主,药物分布是主要过程,药物浓度开始下降;(3)消除相:药物浓度逐渐降低,吸收过程基本完成,中央室与周边室的分布趋于平衡,体内过程以消除为主。

(4)隔室模型的确定受哪些因素的影响?答:①给药途径②药物的吸收速度③采样点及采样周期的时间安排④血药浓度测定分析方法的灵敏度等因素四、多剂量给药(1)多剂量给呀为什么会达到稳态?答:对于多剂量给药,如果给药间隔时间大于药物消除半衰期的7倍,在下一次给药前体内药物已消除完全,药物在体内的经时过程与单剂量给药相同。

如果给药间隔较短,下一次给药前体内的药物尚未消除完全,体内药量在多次给药后会逐渐蓄积,随着不断给药,体内药量不断增加,经过一定时间后体内药量不再增加,达到稳态。

(2)血药浓度波动程度的表示方法有哪些?答:(1)波动百分数;(2)波动度;(3)血药浓度变化率。

五、非线性药物动力学(1)非线性药物动力学的特点有哪些?答:(1)药物消除速率结合Michaelis-Menten方程,即低剂量时为一级动力学,高剂量时为零级动力学;(2)药物消除半衰期随剂量增加而增加;(3)血药浓度、AUC与剂量不成正比;(4)其他药物可竞争酶或载体系统,影响药物的动力学过程;(5)药物代谢的组成、比例可因剂量变化而变化。

(2)如何判别非线性药物动力学的特征?答:看动力学参数是否随剂量不同而改变,为了识别那些药物体内存在非线性动力学特征,可静脉注射不同剂量(高中低三种剂量)得到各个剂量下的一系列需要浓度——时间下面积数据进行处理得到:(1)以各剂量AUC相对应的剂量作图,若AUC呈线性关系,则为线性动力学,否则为非线性动力学。

(2)将每个浓度数据除以给药剂量以单位剂量下血药浓度对时间作图,所的曲线若明显不重叠,则可能存在非线性过程。

(3)绘制各剂量血药浓度—时间曲线,如果不同浓度剂量下的剂量下的血药浓度-时间曲线相互平行,表明在该剂量范围内为线性药物动力学过程,否则为非线性动力学过程。

(4)计算各给药剂量的动力学参数(按线性药物动力学模型计算)并进行比较,若动力学参数t1/2,K,CL等因剂量大小而改变,则为非线性过程。

(5)分析不同给药剂量尿排泄产物的组成,若代谢物的组成随剂量不同而改变,则判定该消除过程是非线性的。

(3)比较常见的药物动力学参数,讨论线性与非线性药物动力学性质的异同。

答:线性药物动力学的基本特征是血药浓度与体内药物量成正比。

在线性药物动力学中,药物的生物半衰期、消除速度常数及清除率与剂量无关,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与剂量成正比关系,当剂量改变时,其相应时间点上的血药浓度与剂量成正比地改变等。

而非线性药物动力学则表现为血药浓度及血药浓度一时间曲线下面积与剂量不成正比,药物动力学参数如生物半衰期、清除率等表现为剂量依赖性。

(4)具有非线性动力学性质的药物为什么要进行治疗药物监测?答:(5)线性与非线性之间相互转化的条件?答:(6)具有非线性动力学特征的药物是否在体内表现出非线性的动力学性质答:目前要求进行生物利用度的药物的药物作用有哪些答:生物利用度或生物等效性研究,反映了药物制剂的生物学标准,对临床疗效提供直接的证明。

目前实际要求进行生物利用度药物主要有:新型的药物产品,特别是口服制剂(有可能存在吸收上的问题);改变剂型的产品(新剂型的生物利用度是否高于或至少等于原剂型);改变处方与工艺的产品(衡量新处方、新工艺的合理性)简述生物利用度研究的基本内容。

答:生物利用度的研究的基本内容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生物利用度参数的设定;2、研究对象的选择;3、给药方案的制定;4、分析用体液的选择;5、取样时间及要求;6、试验分组与交叉试验的安排。

简述影响口服吸收的主要因素。

答:1、消化系统因素:胃肠液的成分与性质;胃排空和胃空数率;肠内运动;食物的影响和胃肠道代谢的影响。

2、循环系统因素:胃肠血流速度;肝首过效应;淋巴循环。

3、疾病因素生物药剂学研究的剂型因素有哪些。

答:药物的剂型因素不止注射剂、片剂、软膏剂等剂型的概念。

而且包括与剂型有关的各种因素,如:药物的理化性质(粒径、晶型、溶解度、溶解速度、化学稳定性等)、制剂处方(辅料、附加剂的性质及配方)、制备工艺、以及处方中药物配伍及相互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