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京剧的形成与发展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元杂剧是中国古代戏曲艺术最早的成 熟形态,为古典戏曲的表演艺术奠定 了基础,并一直成为明清时期各种戏 曲艺术不可逾越的典范。此后,戏曲 就成为中国人文化生活中一种不可或 缺的精神养料,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 歌颂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 元杂剧在元代末期逐渐由鼎盛步向衰 微。明初,它已完全被明传奇所替代。
第一节 中国戏曲的形成及其对京剧的影响 京剧是纯粹的国产戏曲剧种 。 中国戏剧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艺术。 歌、诗、舞是中国戏剧的三个要素, 在戏剧中,它们分别称呼为唱、白、科, 以区别于文学中的诗歌以及独立艺术门 类的歌、舞。 中国戏剧是伴随着这三个要素的发展 而产生、形成、发展的。
我国最早的音乐起源于氏族制时期原 始人类的劳动节奏或劳动呼声。 我国最早的舞蹈,起源于远古时代的 巫舞。 先秦时期先由巫祭歌舞里分化出了女 乐,又因为日常娱乐的需要形成了优 的职业,随后,在女乐和优人的歌舞 表演中逐渐产生了初级的戏剧形态。
明代戏剧的演出,有时在神庙中,也 有时在平地上。 明传奇作为与杂剧并峙的一种戏剧形 式,经过宋元和明代漫长的发展过程, 形成了它所特有的艺术形式特征。 到了清代,弋阳腔与昆山腔争胜,全 国各地方剧种繁兴,当时有“ 国各地方剧种繁兴,当时有“南昆北 弋,东柳西梆” 弋,东柳西梆”之谓。
பைடு நூலகம்
乾隆年间,清廷内宫已设有专门管理 演戏的机构,叫做“南府” 演戏的机构,叫做“南府”。 乾隆四十三、四十四年(公元1778、 乾隆四十三、四十四年(公元1778、 1779年),以魏长生为首的秦腔班入 1779年),以魏长生为首的秦腔班入 京。 清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徽 清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徽 班(三庆)进京 。 接踵而来的安徽班有四喜、启秀、霓 翠、和春、春台等。后并为四班,即 三庆、四喜、和春、春台。这就是当 时驰名北京的所谓四大徽班。
明代的传奇,实际上就是南戏的别名。 把南戏称作传奇,这主要是为了区别 于杂剧。 明代晚期,传奇创作进入繁荣时期, 剧坛涌现了如史盘、顾大典、汤显祖、 屠隆、沈璟、徐复祚、叶宪祖、汪廷 讷、周朝俊等大量的优秀的作家和 《临川四梦》、《博笑记》、《义侠 临川四梦》 博笑记》 记》、《红梅记》、《彩毫记》、 红梅记》 彩毫记》 《狮吼记》等大批名作。 狮吼记》
南宋除杂剧以外,在宋光宗时期(公 元1190-1194)还产生了南戏。 1190-1194)还产生了南戏。 南戏的题材一类是婚变,另一类是歌 颂爱情,提倡婚姻自主。 《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 荆钗记》 白兔记》 记》、《杀狗记》和《琵琶记》等著 杀狗记》 琵琶记》 名南戏的出现,使剧本的文学水平有 了较大幅度的提高。 南戏角色行当共有7 南戏角色行当共有7种,即生、旦、净、 丑、外、末、贴。净、形成了以生、 旦为主的角色表演体制。
明代的戏班组织大致有两种:私家戏 班和科班 。 明代的戏班中,演员一般为男性。如 有女性加入,多为兼操妓业的勾栏人 物(此时勾栏已成为妓院的别称,与 戏班有所区别)。 明传奇的剧中人,总称“家门” 明传奇的剧中人,总称“家门”。其 角色分类基本上沿袭元末南戏的方法, 分为生、末、外、旦、贴、净、丑七 项。
隋朝统一南北之后,民间乐伎与外来 乐伎相互交流,使歌舞技艺有了较大 的发展。 唐代的宫廷歌舞继承了魏晋歌舞戏的 传统,并创作了新的作品《 传统,并创作了新的作品《樊哙排君 难》。 唐代著名的民间歌舞戏是《踏摇娘》 唐代著名的民间歌舞戏是《踏摇娘》, 又作“踏谣娘” 又作“踏谣娘”、“谈容娘”。 谈容娘” 唐代民间还出现了一种以滑稽与讽刺 为主的“参军戏” 为主的“参军戏”。
元杂剧的角色一般分为四大类:末, 即扮演男性的角色;旦,即扮演女性 的角色,;净,即扮演反面人物或滑 稽人物的角色;杂,指以上三类角色 之外的登场角色。 演员之外,还有掌管司乐的人,叫作 “把色”。“把色”奏弄音乐的地方 把色” 把色” 叫做“乐床” 叫做“乐床”。 元以前,演员带假面具登场,元杂剧 开始改为用粉、墨涂面的简单面部化 妆。
宋代宫廷的乐舞,在唐代宫廷歌舞的 基础上,戏文的结构也更繁杂,篇幅 也更长。北宋时期,还出现了源于唐 代参军戏的杂剧和专为杂剧演出而设 的勾栏。 在南宋,杂剧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北 宋杂剧大约只有副末与副净两个主要 角色。南宋后期杂剧的角色是引戏、 末泥、引戏、副净、副末、次贴、装 孤、装旦等8 孤、装旦等8个。
明代传奇的声腔,大致是元末南戏的旧有 唱法,即只用打击乐器击按节拍,而没有 丝竹乐器的随腔伴奏。直到明代中叶,传 奇的伴奏才加入弦乐和管乐,并从此广为 流传。由于管乐是后加的,因此当时的人 们把只有弦乐伴奏的这种唱腔叫做“ 们把只有弦乐伴奏的这种唱腔叫做“弦索 官腔” 官腔”。 在“弦索官腔”流行的同时,全国各地, 弦索官腔” 尤其是江浙、湖广一带,逐渐又兴起了根 据不同地区的语音和民间小调创作的戏剧 声腔。如 “海盐腔”、 “余姚腔”、 海盐腔” 余姚腔” “弋阳腔”、“昆山腔”(简称“昆腔”) 弋阳腔” 昆山腔” 简称“昆腔” 等。海盐腔与弋阳腔、余姚腔、昆山腔为 南戏四大声腔和剧种,明朝时期,曾盛行 一时,影响全国。
元杂剧的演出场地,也是沿袭宋代 称作“勾栏” 称作“勾栏”。 但改进为三面朝 外凸出的“钟楼模样” 外凸出的“钟楼模样”。 元杂剧已经具备了中国戏剧的重要 特点——虚拟性。演员表演时,已 特点——虚拟性。演员表演时,已 经有了以舞动马鞭模拟骑马姿态的 虚拟动作。
元杂剧的代表作有关汉卿的《 元杂剧的代表作有关汉卿的《窦娥 冤》、《单刀会》、《拜月亭》, 单刀会》 拜月亭》 白朴的《梧桐雨》,马致远的《 白朴的《梧桐雨》,马致远的《汉 宫秋》,白朴的《墙头马上》 宫秋》,白朴的《墙头马上》,王 实甫的《西厢记》,郑光祖的《 实甫的《西厢记》,郑光祖的《倩 女离魂》,李潜夫的《灰阑记》 女离魂》,李潜夫的《灰阑记》, 郑廷玉的《看钱奴》 郑廷玉的《看钱奴》,无名氏的 《陈州粜米》等。 陈州粜米》
宋元南戏的演出形式和艺术成就,在 当时和以后都影响很大,明清就是在 它和宋杂剧的直接影响下产生并发展 的。 杂剧又称金院本。陶九成《辍耕录》 杂剧又称金院本。陶九成《辍耕录》 云:“院本、杂剧,其实一也” 云:“院本、杂剧,其实一也”。可 见,杂剧、南戏和院本有的只是名称 上的差异。
由于宋杂剧、金院本并无剧本留存,无法 知道其中有无完全是代言体的剧目,因而 也难以定义为真正意义上的戏剧,但它们 的繁荣为真正可以称之为戏剧的元代杂剧 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明代戏曲的主体是传奇。明代传奇的 兴盛,带来了中国古典戏曲的繁荣阶 段。 明传奇发源于宋元南戏,带有浓厚南 方戏曲特征但又融合了北曲声腔和元 杂剧精华,再伴随着昆山、弋阳、海 盐、余姚“四大声腔” 盐、余姚“四大声腔”的弦歌,迅速 发展为明清两代的全国性大型戏曲, 与元杂剧前后辉映,各领风骚,汇成 了中国戏曲文化汪洋恣肆的万千气象。
道光初年,湖北汉戏艺人进京加入徽 班献艺,使北京的舞台出现徽、汉合 流的局面。 1840年前后,京剧正式形成。 1840年前后,京剧正式形成。 京剧是在徽剧的基础上,吸收汉剧、 昆曲、秦腔、京腔等众多地方剧种的 长处综合而成的崭新剧种,是各种地 方戏相互交流、结合、融汇的产物。
京剧声腔的基础主要是徽、汉二调 融合而成的“皮黄” 融合而成的“皮黄”,此外,还吸 收了昆腔、梆子腔、弋阳腔以及罗 罗腔等剧种的声腔以及民歌小调。 京剧的念白,一是融汇了徽调、汉 调那种以中州韵为读音、咬字、归 韵标准的吟诵体的韵白,一是以北 京方言为标准、节奏感与音乐性较 强的念白。
到了汉代,就出现了杂耍为主的“ 到了汉代,就出现了杂耍为主的“百 戏” (即 “角抵” )。百戏中还有 角抵” 一类带有情节片断的歌舞,是后世 《踏摇娘》一类歌舞的滥觞。 踏摇娘》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歌舞戏,规定了人 物装扮及简单的故事情节,有了配合 故事内容的乐曲及鼓笛伴奏,但并不 知其歌舞是否合一,也不知其歌词是 否代言体,因而还不能算严格意义上 的戏剧,而只是具备了一定的戏剧文 学(剧本)因素。 剧本)
京剧的服装,是参考了唐宋元明清 几个朝代的装扮而制定的色彩鲜明、 纹饰华美、质料讲究,富有独特的 民族风格的服饰。 京剧的行当,也是受到昆曲、汉调 分行的启发并根据自身特点而成的 完善分类。 在剧目上,京剧继承了昆曲、秦腔 等剧种的传统剧目。
昆曲婉转细腻、表演优美、舞蹈性强 和由笙、箫、笛伴奏的特点赋予京剧 以阴柔之美; 秦腔和京腔的高亢又使京剧具有阳刚 之美; 秦腔的“贴片” 秦腔的“贴片”给京剧化妆以形式上 的视觉美; 陕西梆子腔的板鼓、四川秦腔的胡琴 和月琴直接构成了京剧舞台伴奏乐器 的“三大件”,给人以听觉美。 三大件”
京剧的音乐伴奏,最初是仿效昆曲 用笛子伴奏,以后又改用了胡琴、 三弦、月琴等弦管乐器。另外,它 吸收了山西、陕西梆子的大锣、大 钹等打击乐器,增强了自身强烈的 节奏感。 京剧的武打是在徽调武技基础上加 以舞蹈化。
京剧的身段表演程式,是在昆曲的身 段表演基础上,创新了一些有规律、 有节奏的舞蹈。并从富有生活气息的 梆子腔中吸收了表演的程式。 京剧旦角的化妆,是借用秦腔旦角的 “梳水头”(旦角头上装假发)和“贴 梳水头” 旦角头上装假发) 片子” 两绺下垂的黑发) 片子”(两绺下垂的黑发)而得以完善; 京剧净、丑行当的脸谱,是沿袭徽、 汉调,兼采昆、梆子的长处而形成的 独特程式。
元杂剧以唱为主,以说白为宾,所以 说白又称为“宾白”,后世也叫“ 说白又称为“宾白”,后世也叫“道 白”或“说白”。宾白可分为两类, 说白” 一类是有韵的韵白,另一类是无韵的 散白。按表演形式和作用来分,元杂 剧的说白又可分为定场白、旁白、带 白等。 此外,剧本还有演出提示规定人物的 动作、表情和舞台效果,通称“ 动作、表情和舞台效果,通称“科 范”,简称为“科”。 科包括做工、 ,简称为“ 武功 。 总之,元杂剧剧本已包含定型戏曲的 全部要素:唱、念、做、打。
元杂剧是在宋杂剧和金院本的基础上 所形成的一种新型的戏剧,但又与宋 杂剧和金院本有着本质的区别:它的 剧本比宋杂剧、金院本更为完整,表 演形式更加严格,内容更加丰富、完 整,并清晰地具备了戏剧的重要标 志——代言体,因此元杂剧的出现标 ——代言体,因此元杂剧的出现标 志着我国戏剧的形成。
元杂剧是融唱、科(动作)、白( 元杂剧是融唱、科(动作)、白(对白与 自白) 自白)于一体的以表演故事情节为主的 综合艺术形式。 元杂剧的结构通常是四折外加一楔子 为一本。 元杂剧剧本包括唱词(曲文)与宾白 两大主要部分。曲主抒情,白主叙事。 唱词是剧本的主体。每一折用同一宫 调的一套曲子组成,并一韵到底(所 以说“ 以说“折”也是音乐单元),四折可 以选用四种不同的宫调。
当北方流行杂剧的同时,元代的南方则流 行本土戏剧——南戏。 行本土戏剧——南戏。 元末明初,在宋南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元 南戏开始走向规格化,宫调系统也渐渐严 密起来,并逐渐占优势,受到观众的亲睐。 元南戏的代表是《琵琶记》 元南戏的代表是《琵琶记》、《荆钗记》、 荆钗记》 《刘知远白兔记》、《拜月记》、《杀狗 刘知远白兔记》 拜月记》 记》。 元南戏在戏曲史上的地位是承前启后的, 它继承并发展了宋代南戏文辞通俗朴实、 旋律清新自然的传统,为明代传奇的产生 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音乐体制上,一本杂剧通常采用四组套 曲组合而成,每组套曲用同一宫调的曲牌 组成,叫做套曲、联套或套数。 在唱腔上,元杂剧的最小单位是小令( 在唱腔上,元杂剧的最小单位是小令(一首 首曲牌) 首曲牌)。它把同一调式的小令集合起来, 组成有头有尾的套数。然后,在套数上加 上科(动作)、白(说白)、尾声,就为 折。 元杂剧通常限定“一人主唱” 元杂剧通常限定“一人主唱”,即每一本 由正旦或正末两类角色中的任一类主唱, 而其他角色一般只有说白,没有唱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