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数学建模校级精品课程建设总结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学建模》校级精品课程建设总结报告
戎海武(执笔) 王向东(审定)
数学建模是我校首批建设的精品课程,根据《关于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校级精品课程启动实施的通知》(佛科院教[2004]5号)的要求,在对本课程多年建设积累的基础上,2004年初正式进入实施阶段。经过4年多时间的建设,在学校支持下,通过本课程组全体人员的积极参与和共同努力,经过两年建设,在教学队伍建设、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教学条件改善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绩,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现将有关情况总结报告于后。
一、认真制订建设规划并付诸实施
为使本课程的建设有的放矢并取得实效,我们根据学校对精品课程的建设要求,并结合本课程的实际情况,制定了《数续建模校级精品课程建设规划》,从师资建设、教学内容建设、教学条件建设、教学方法与手段建设等方面进行了认真规划,并积极稳妥地付诸实施。从两年来的实施情况看,基本完成了当初的规划,并较好地履行了与学校教务部门签定的《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校级精品课程建设协议》(下称《协议》)。
二、教学队伍建设取得较大成绩
1、人员有增加。本课程组原有教师5人(王向东,戎海武,杨灵娥,胡诗国,文翰),
2、学历结构有较大改善。本课程组有博士学位者原有2人(戎海武和杨灵娥博士),现增加到3人(2006年引进宋春玲博士),本课程组教师具有博士学位的比例由原来的40%,提高到现在的50%,文翰老师正在就读在职博士。
3、教师的教学理论水平有一定提高。其中课程负责人王向东教授,以及课程组成员戎海武教授、文翰博士等都积极地撰写并公开发表了教研论文,共计有9篇之多。
4、教师教改成绩突出,受到表彰。如本课程组成员戎海武教授被评为2008年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三育人优秀奖、2007年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教学质量优秀奖、2006年广东省高校“三有一好”优秀共产党员。
三、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成效显著
1. 以建构主义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等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以“问题解决”、“做数学”、“现实数学教育”、“大众数学”等现代数学教育理念为基础,为适应素质教育时代的要求,提出并实践了地方高校“数学建模的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实施了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培养了应用型人才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经过多轮教改实验,获得了一定成效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以上涵义是一种学习的理念、策略、方法,适用于学生对所有学科的学习。也就是说,研究性学习可以作为一种课程开设,也可作为一种学习方式转变运用于各个学科的教学中。本成果将研究性学习的思想和方法体现在数学建模课程教学之中,通过教师对教材内容的处理,把教学内容转化成课题,以课题为核心,依靠学生的自主探索来完成“课题”的学习,使教学过程变成一种“科研”或“微科研”的过程,让学生在获得数学建模知识的同时,参与体验研究性学习过程,从而提高学生独立提出研究课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们认为,数学建模的研究性学习是学生探究问题的过程,主要由学生自己完成,学生具有高度的主体性,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是一种建构活动,是一种形成活动,一种反思活动;研究性学习具有实践性,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在实际中的应用;研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教学实践中,我们采用的具体模式有以下几种:
模式1.统一问题——研究报告模式
教师认真选择或者构造实际问题或实际问题系列,给出解决问题要求或主要线索,由学生个人或小组按照教师的要求或提示,用一个较长的作业周期(一般不少于一星期),独立完成求解任务。条件合适时,还可以组织交流和答辩。
模式2.调查报告模式
调查报告模式是课外活动课内交流的形式。一般分两种情况,一是要求学生自己利用休息时间,在现实生活中寻找与此部分知识相关的问题,并写成调查报告,用于课上交流;二是统一内容,一起针对一个实际问题,选择课题学习方式,并提出解决问题方案,写成调查报告,用于课上交流。两种方式有不同侧重点,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也不尽相同。前者着重于发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后者侧重于对同一实际问题,不同的课题学习、建模方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把学习知识、应用探索发现、使用计算机或其他测量工具等有机的结合起来。在他们自主地解决问题的过程,学数学、用数学、获得“微科研”的体验,培养了协作精神和关注社会,关注生活的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培养了不因循守旧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回到课堂上,同学们畅所欲言,真正实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的认知情绪和探求事物的心理得到满足;同时开放的问题情景和开放性命题,供学生思维和探求的悬念较多,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成就感。
模式3.优秀建模案例研读模式
此模式是一种课下阅读,课内交流。选定一篇大学生数学建模优秀论文,学生课下阅读。
首先,对学生提出如下要求:了解原作所提的问题背景;理解原作建模思想、方法,求解方式;了解原作的结论,如果你拥有原作者的实际问题,你将如何解决?
其次,指定两名同学作为主讲人,主持课上的学习与讨论。教师对主讲人的指导分两个方面:一是语言文字关,要提醒学生用准确、简练的文字表述以及适当的语速语调;二是论文整体结构的把握,各部分在全篇的地方作用是什么?要求主讲的学生对原作不仅下工夫去读,甚至去计算、重新组合;为了能正确回答同学们的问题,需查阅大量的相关书
籍,应该说,主讲人最辛苦,收获也最大,因此是最好的数学学习。学习和研究别人的数学建模成果,虽然不同于自己做课题,但这对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从他人的思路和方法中学到如何做课题无疑具有积极的意义,这样做充分利用了学生优秀论文这一宝贵的教育资源。这种课堂上的老师,不再是编剧、导演、主演和正确的化身,而是动态的变换自己角色,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参谋和欣赏者。
模式4.“导学探索,自主解决”模式
该模式主要通过如下几个过程完成:
(1)设置问题或构造问题环境
让学生通过自学有关材料提出、发现问题,根据学生在学习、讨论、研究中发现引出的问题,有时教师也可让学生仅仅根据学习任务或待研究的小课题,自己设计相应的问题。问题是思考的起点,它的目标指向常常是:可做什么?该做什么?
A B C D E
(2)通过探索讨论,提炼数学模型,形成猜想或分解成有目标的“小任务”
对A出现的问题通过类比、实验、对比、观察、联想、归纳、化归,形成更数学化、更抽象的问题,或者形成引人探索、有希望成立的猜想,或者分解成更小、更具体、更可操作、更清晰的表现出递进层次的问题。
(3)激励学生自主地尝试解决问题
引导学生用学过的知识自己解决问题,特别鼓励学生的独创性。解决问题的方式可以是“各自为战”,也可以搞“分组分群”,还可以“你一言、我一语”地群起而攻之。遇“迷路”的学生,不要马上给方向,而是给“指南针”,让学生自己试着定向。对“走错”的学生,也不要马上否定,要尽可能多地肯定学生思维的合理成分。争取给更多学生参与的机会,使他们感受到成功的体验。
(4)引导评价,及时总结,巩固成果
引导学生对B、C中探索发现和问题解决的过程与成果进行自我评价,自我总结。比如探索发现的是否充分?问题解决是否有效、彻底、简洁?得到的方法和结果有何意义,又有何应用价值?让学生说的更多些,老师不要把事作“满”。对于学生的评价或小结,教师还可以让学生作“评价”的评价,也可以让学生构作一些练习来巩固学习成果。
(5)求异探新,把问题的探索和发现解决的过程延续到课外
课的结尾,引导学生用变维(改变问题的维度)、变序(改变问题的条件、结论)等方式发散式提出新问题,将问题链引向课外。需强调的是这时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设问、发问、想问题的习惯,能否最终解决问题已不是最重要的。
“导学探索、自主解决”教学模式实施的关键是“问题环境”的设计。问题环境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