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用学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文化中“礼貌”的异同
摘要:礼貌原则是我们交际中非常重要的准则。本文第一部分主要阐述礼貌原则的各条准则,第二部分主要举例阐述礼貌原则在我们日常交际中的体现,第三部分主要阐述中西文化中礼貌标准差异。本文的观点是礼貌原则是各个文化群体中所普遍适用的交际准则,但是会因文化的差异使其侧重点或含义有所不同。
关键词:礼貌原则;谦虚;文化
一中西礼貌原则的差异
英语民族和汉语民族在礼貌特征上有许多共性,其核心思想都是在言语中尽量减少他人付出代价,尽量夸大他人益处。但汉语言文化的贬己尊人准则等是汉民族特有文化现象,与英语民族注重隐私和个人自主性存在巨大文化差异。
1.汉文化的四大礼貌原则:
(1)贬己尊人原则。指称自己或与己相关的人或失误时要贬要谦。称听者或与听者有关的人与事物时要抬要尊。
(2)称呼准则。即用适当称呼主动跟对方打招呼,在相互称呼时要遵循上下、贵贱、长幼有别的传统来体现人际交往中的社会关系。
(3)文雅准则。选用雅言!禁用秽语, 多用委婉!少用直言“避免直接提及使人不愉快或难堪的事物。
(4)求同准则。说者、听者在诸多方面力求和谐一致,尽量满足对方的欲望。当不得不批评别人或发表不同意见时,往往是先褒后贬,即先把对方赞扬一番,指出并肯定双方共同点。然后再说出不同点、不赞成或该批评之处。这样,批评作为言语行为虽不礼貌,但能以礼貌方式得以解决。
2.西方礼貌原则:
A.美国社会语言学家莱考夫(Robin Lakoff)提出了礼貌三原则:
(1)不要强加,即不要干预别人的事情。
(2)提供选择,即让听话人自己决定。
(3)友好相待,即双方建立起一种平等的关系。
莱考夫还认为,礼貌原则虽然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表现方式会有差别,但其基本形式是一致的。
B.利奇(Geoffery Leech)的礼貌原则
(1)得体准则:尽量少让别人吃亏,尽量让别人多得益。
(2)慷慨准则:尽量少让自己得益,尽量多让自己吃亏。
(3)赞誉准则:尽量少贬损别人,尽量多赞誉别人。
(4)谦逊准则:尽量少赞誉自己,尽量多贬损自己。
(5)一致准则:尽量减少双方的分歧,尽量增加双
方的一致。
(6)同情准则:尽量减少双方的反感,尽量增加双方的同情。
这里的“得体准则”与“慷慨准则”实际上讲的是同一个问题,只是从不同的说话者进行阐述。“尽量少让别人受损,尽量多让别人得益”实际上就是“尽量少让自己得益,尽量多让自己受损”的另外一种说法,因为让别人得益就意味着让自己受损。“赞誉准则”与“谦逊准则”也是一样的。
在言语交际中由于用语不当,或出言无礼而引起误解导致交际失败的情况十分常见。所以礼貌原则也是成功交际的一条非常重要的原则。
二礼貌原则在交际中的体现
在交际中我们经常为了成功交际潜意识的使用礼貌原则。
例如:
(1)A:今晚一定要来我家吃饭。B:太麻烦了,还是不去了,你最近也挺忙的。A:不行,一定得来,我们等你,你不来我们就不吃。B:这……,好吧,那我就不客气了。
(2)A:要不今晚我去你家吃饭?B:呃……,好啊。A:今天方便吧。B:方便,方便。A:那就这么说定了,我六点准时到你家。
例(1)和例(2)中显然例(1)更符合得体准则,更符合我们日常交际习惯。例(2)违反了得体准则,从B的回答中我们可以感觉到B不是特别想邀请A吃饭。
(3)A:这本书什么时候还给你啊。B:不急,什么时候看完什么时候给我。
(4)A:那本书我还没看完呢,看完了再还你。B:哦,好吧。
例(3)和例(4)中显然例(3)更符合慷慨准则,符
合多让自己受损多让别人得益。而例(4)却是多让自己得益多让别人受损,违反了慷慨准则。
(5)A:你的衣服好漂亮啊,在哪里买的?B:哪里,一般啦,是在中央商场买的。A:多少钱啊?B:一百五十元。A:真便宜啊,我还以为要五六百呢。
(6)A:你这件衣服是什么颜色啊?B:黑色,怎么了?A:我怎么觉得像蓝色啊,颜色不太正,而且我觉得你不适合这颜色,这颜色皮肤白穿着好看。B:……
例(5)和例(6)中显然例(5)更符合赞誉准则,例(6)违反了这一准则。例(5)中B的回答也体现了谦逊准则。
(7)A:你看助理这个职位谁合适啊?B:您认为呢?
A:我觉得小王挺合适的,你看呢?B:我也这样觉得。
(8)A:你看助理这个职位小王合适吗?B:我觉得小张更合适,小王工作能力不行。
例(7)符合一致准则,例(8)违反了这一准则。
(9)A:你昨天怎么没来上班啊?B:我小孩病了,我送他去医院的。A:哎呀,怎么样啦,严不严重啊。B:现在好多了。
(10)A:你昨天怎么没来上班啊?B:我小孩病了,我送他去医院的。A:你让其他人送不也行吗,就因为你没来,害得我们这组评不了优秀。
显然例(9)更符合同情准则。
在所有这些例子中(1),(3),(5),(7),(9)更符合礼貌原则,因此更能达到成功交际的目的。因此我们在交际中应尽量注意这些准则的使用,以达到成功交际的目的。但是我们交际行为远远要比这复杂的多,要想成功交际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因素要考虑。之前所举的例子都是在中文这个语言环境下发生的,但是我们知道不同语言和文化的国度中,人们表达自己的礼貌方式也不同。而研究不同语言文化背景下礼貌方式的不同及由此导致的交际失误对于语言学习这就更为重要。
三中西文化中礼貌标准差异
尽管礼貌原则在不同程度上在各种文化中都适用,但是差别还是明显的。下面就简要比较一下中西方在人际交往时在礼貌原则实施中的差异。
首先,中西方对于准则的选择会因文化差异而不同。对
于西方来讲,“得体准则”是最常用的准则,它是人们在实施诸如“请示”、“命令”、“警告”、“建议”、“劝告”等言语行为时惯常遵循的准则。
11) a. Could you lend me you car just for the weekend?
b. Could you be a little more quiet?
c. Can you pass me the newspaper?
然而在中国这一准则却不是人们经常采用的准则,中国人在日常交际中所强调的礼貌准则可以被称之为“卑己尊人”的“谦虚”准则。中国是一个受传统等级观念所影响的国家,在这种影响下,人们必须遵循“上尊下卑”的法则。只有在等级差别建立以后,人们按其固定的社会身分行事才能建立一个和谐的社会秩序。人们做什么,不做什么,说什么,不说什么;怎样做,怎样说都必须符合社会所给与个人的社会地位。因此什么人有权力,或适合向别人提出“命令”、“要求”、“建议”、“劝告”、“提醒”、“威胁”、“警告”等等,而什么人只能处在无条件地接受或完成这些行为都是受社会规范或社会期望所制约。譬如,通常只有长者对幼者,上级对下级,老板对雇员,老师对学生,父母对子女实施“命令”,“指示”等行为。反之,幼者对长者,下级对上级,雇员对老板,学生对老师一般是无权实施“命令”、“威胁”、“警告”等行为的。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