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九知识整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九专题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第一课时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课程标准】

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

【江苏08考试说明】

(1)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雅尔塔体制、“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北约和华约的建立、德国、朝鲜的分裂和古巴导弹危机。

【知识梳理】

一、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条件

二战改变了世界力量对比,西欧国家普遍衰落,近代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的世界格局被冲垮。

美国成为世界头号资本主义强国,苏联成为唯一能够与美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形成实力的均势。

二战后,美苏由于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之间矛盾的加剧,战时同盟关系破裂,美苏矛盾成为战后国际关系的主要矛盾。

二、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过程

(一)雅尔塔体制

1.确立:二战后期,美、英、苏三大国首脑在雅尔塔等国际会议上,讨论了结束战争,处理战争遗留问题、战后和平等问题,达成若干协议。这些协议确立了以美、苏为主导的国际关系新体系,即雅尔塔体制。

2.影响:奠定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框架。

(二)“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

1.“杜鲁门主义”:

(1)时间:继丘吉尔在美国发表演说后,1947年3月。

(2)内涵:要以“遏制共产主义”作为国家政治意识形态和对外政策的指导思想。

(3)影响:杜鲁门主义出台标志美苏“冷战”【除武装进攻之外的一切敌对行动】正式开始。

2.马歇尔计划:

(1)1947年6月由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

(2)内容:对欧洲经济援助计划。

(3)目的:帮助西欧恢复经济,以扶持和控制西欧国家,把西欧纳入美国对苏联“冷战”的战略轨道。

(三)北约和华约的建立

1.北约的建立:

(1)目的:为了反对苏联和东欧国家。

(2)成立:1949年,美、英、法等12国,在华盛顿签署《北大西洋公约》。

(3)性质:军事政治集团。2.华约的建立:

(1)原因: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孤立、封锁、威胁;目的:为了稳定东欧,保证苏联的利益和安全。

(2)成立:1955年,苏联和东欧在波兰首都华沙签署《友好合作互助条约》。

(3)性质:军事政治集团。

(4)影响:在欧洲出现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的局面,标志着两极格局最终形成。

二、美苏两极格局形成的影响:

(一)消极影响:两极对峙引发了美苏之间在世界范围内的争夺,战后世界长期不得安宁,全面的“冷战”和局部“热战”相交织,造成国际局势的一次又一次紧张。

具体表现:

(1)德国分裂:(冷、欧洲)

1949年在美苏的支持下,德国西部和东部分别成立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2)朝鲜的分裂:(冷、亚洲)

1948年在美、苏的控制下以北纬38度线为界,8月朝鲜半岛南部建立大韩民国,9月朝鲜半岛北部建立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从此朝鲜半岛处于分裂状态。

(3)古巴导弹危机(冷、美洲)

1962年,苏联开始向古巴运送导弹,准备在古巴建立导弹基地,以改变苏联在核力量对比中的不利地位。美国很快发现正在建设中的古巴导弹基地,便向古巴海域派出大批军舰,武装封锁古巴。战争一触即发。经过对峙和谈判,苏联最终从古巴撤走导弹,危机结束。

(4)朝鲜战争——战后以美苏冷战为背景的第一次大规模局部战争。(热、亚洲)

(5)越南战争——战后持续时间最长的大规模局部战争。(热、亚洲)

(二)积极影响:在冷战的背景下,美苏双方势均力敌,在近半个世纪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在长期共存中程度不同地从对方身上借鉴了经验,吸取了教训,并用与内部的调整和改革,推动了世界的整体发展;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组成不结盟运动,第三世界由此崛起。

【疑难解惑】

1、如何理解雅尔塔体制、两极格局、冷战之间的关系?

所谓“雅尔塔体制”(体系),简言之就是美、英、苏三国首脑主要通过雅尔塔会议所确定的战后世界秩序和政治格局的基本蓝图,其实质是美苏两分天下;而两极格局是以美苏为中心,以两大军事政治集团、两大阵营全面对抗为特点的格局;而冷战是美苏对抗的主要形式。三者的关系为:雅尔塔体制的建立是战后两极格局形成的基础,即奠定了战后两极格局的框架;两极格局是雅尔塔体制的一个组成部分和集中体现,从属于雅尔塔体制;在雅尔塔体制下两极格局对抗的主要形式是冷战,冷战的加剧又促进了两极格局的形成。一般说来,两极格局的瓦解,也就意味着冷战局面的结束,雅尔塔体制的瓦解。

2、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的联系和区别:

联系:都是美国“冷战”政策的组成部分。实质都是为了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力量,稳定资本主义,确立美国的霸权地位。

区别:杜鲁门主义表现为公开赤裸裸的反共反苏,是美国“冷战”的宣言书,是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宣言书,标志着美国的政策由局部扩张转向全球扩张。马歇尔计划则采用隐蔽的经济手段稳定资本主义制度,控制欧洲,联合西欧各国共同反苏反共。

第二课时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课程标准】

简述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和中国的振兴以及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江苏08考试说明】

(2)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欧洲共同体的形成和扩大、日本崛起为经济大国、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中国的振兴。【知识梳理】

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一)欧洲共同体的形成和扩大

(1)原因:

根本原因:经济发展的需要;现实因素:世界政治经济中心的丧失;外部因素:美苏争霸的影响;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区域集团化潮流的推动;思想渊源:源远流长的欧洲统一思想;可能因素:欧洲宿敌法国和德国的和解。

(2)形成过程:

1950年,“舒曼计划”:法国外长舒曼提出西欧国家在一些具体经济领域实现联合的计划;1951年,法、意、荷、比、卢、联邦德国6国签订《巴黎条约》,决定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1957年,西欧6国签署《罗马条约》;1958年,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正式成立;1967年,三个共同体合并为一个,统称为欧洲共同体;1973~1986经历三次扩大。先后有英国、爱尔兰、丹麦、希腊、西班牙、葡萄牙加入。

(3)影响:

促进了欧洲经济的发展和实力的增强;动摇了美国的霸权地位,形成了美、日、欧三足鼎立局面,两极格局受到冲击,促进了世界政治和经济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二)日本崛起为经济大国

(1)原因:

日本政府进行民主改革,进一步消除生产关系中的封建落后因素,这就为日本经济恢复和发展奠定了基础;美国的帮助和扶持;朝鲜战争提供的有利条件;日本政府制定出合乎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日本加强政府投资,重视教育。

(2)表现:

到20世纪80年代,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3)影响: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实力的增强,日本开始谋求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独特作用。20世纪80年代,日本提出成为政治大国的目标。

(三)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1)背景: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诞生了许多新兴的民族国家;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集团紧张对峙的国际局势;新型独立国家积极谋求自身独立、主权、发展和和平。(2)目的:为了摆脱美苏控制,维护自身独立,发展民族经济。

(3)提出:1956年,铁托(南)、纳赛尔(埃)、尼赫鲁(印)举行会谈,提出了不结盟的主张。

(4)正式形成: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贝尔格莱德举行。

(5)斗争内容的变化:从最初反对新、老殖民主义,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把反对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作为重要任务,在坚持政治领域斗争的同时,始终把经济领域的斗争作为中心内容之一,1973年第四次首脑会议,将正式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作为不结盟运动的行动纲领。

(6)作用:在东西方两大军事集团之外,出现了一支由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构成的国际政治力量,有力地冲击了战后国际关系中的两极格局。

(四)中国的振兴

中国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迅速,国际地位也不断提高,成为世界政治舞台上的重要力量,

第三课时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课程标准】

了解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加强的史实,认识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

【江苏08考试说明】

(3)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苏联解体、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

【知识梳理】

三、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一)苏联解体

1.戈尔巴乔夫改革:

1985年,戈尔巴乔夫当选为苏共中央总书记.他上台之初,把注意力集中在经济改革上。因困难重重,无法打开局面,从1988年起,他转而进行政治改革。戈尔巴乔夫以“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提倡所谓“民主化”和“公开性”,使苏联改革走进了误区。

2.苏联解体

1990年,苏共中央全会决定放弃党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潜伏已久的民族矛盾爆发,民族分离活动愈演愈烈。1991年8月,苏联公布《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将苏联变成邦联。1991年底,在哈萨克的阿拉木图签署文件,正式宣布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宣布“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停止存在”。随着苏联的解体,两极格局最终瓦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