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口盆地北部断裂构造特征对比及其地质学意义

合集下载

珠江口盆地坡折带特征及其对沉积体系的控制

珠江口盆地坡折带特征及其对沉积体系的控制

海南 岛和 台湾 岛之 间海 域 , 华 南 大 陆 的水 下 延 伸 是 部分 。其 范 围北 临 万 山 隆 起 区 , 濒 西 沙 北 断 阶 南 带 , 与海南 岛 隆 起 区相 接 , 在 卫 滩 以北 有 收 敛 西 东
折带 的确 定 对 沉 积 体 系 研 究 和 油 气 勘 探 显 得 尤 为
摘要 : 文基于对覆盖全 区的二维地震资料研 究 , 珠江 口盆地识 别 出了大型 的陆架坡 折及多 种小型坡 折带 , 本 在 包括 侵蚀坡折带 、 沉积坡折带 、 断裂 坡折带和挠曲坡折带 。不 同 的构 造背景 发育 了不 同的坡 折带类 型。 自3 Ma 以来 , 0 年 坡折带总体呈 向北迁移 的趋势 。古 近纪一 中新 世 中期以各种小 型坡 折带 为主 , 早 主要 控制三 角洲及 扇三角洲 等浅水 沉积 的展布 ; 早中新世 中期至今 , 由于陆架一 陆坡体系 已形成 , 折带以陆架坡折为主 , 坡 控制 了陆架边缘三角 洲及海底 扇等较深水沉积 的发 育。 关 键 词: 珠江 口盆地 ; 坡折 带 ; 沉积体 系 ; 海底扇
带, 并指 出 坡 折 带 的存 在 与 否 是 发 育 低 位 体 的关 键 。王英 民等 系统地 研 究 了坡 折 带 的 成 因分 类 , 认 为坡 折 带 的 发 育 与 油 气 藏 的形 成 密 切 相 关 。据
So t w统计 , 世界 上有 1 0 2 0~10 个 油气 田是来 自于 30 陆架 坡折 带及 其 下 方 的 深 水 沉积 体 系 中。 因此 , 坡
第2 1 年第 3期 0卷 3 1 9月
沉 积 与 特 提 斯 地 质
sdmet yG 0 g n e ynG oo) ei na el yadT t a elg r 。 h r

珠江口盆地(东部)油气地质特征、成藏规律及下一步勘探策略

珠江口盆地(东部)油气地质特征、成藏规律及下一步勘探策略

珠江口盆地(东部)油气地质特征、成藏规律及下一步勘探策略施和生;何敏;张丽丽;余秋华;庞雄;钟志洪;刘丽华【摘要】在珠江口盆地东部地区,区域上先断后坳的构造演化造就了盆地的双层结构,先陆后海的沉积序列形成了盆地的多类型沉积相组合,地壳厚度向南逐渐减薄造成了几个坳陷带热演化的不均衡.在这种独特的地质背景下,多期成盆结构发育多套烃源岩,断坳叠置复合盆地发育陆、海相两大套储盖组合,多期构造活动形成多种类型的复式圈闭,油气围绕富生烃凹(洼)陷呈“北油南气”分布,并在二级构造带上复式聚集.综合研究认为,富生烃凹(洼)陷控制该地区的油气分布,烃源岩及其热演化的差异性造成了油气分布的分带性,复合输导体系和晚期构造活动控制了油气的复式聚集.基于油气的分布特征和成藏规律,提出该地区下一步勘探策略:对于已证实的富生烃凹(洼)陷,要坚持以复式油气勘探理念为指导,实现二级构造带立体饱和式勘探;对于潜在的富生烃凹(洼)陷,要从区域地质研究入手,系统评价其油气资源量,优选二级构造带,实现新区勘探突破.【期刊名称】《中国海上油气》【年(卷),期】2014(026)003【总页数】12页(P11-22)【关键词】珠江口盆地(东部);油气地质特征;油气成藏规律;复式油气聚集;立体饱和式勘探;新区突破【作者】施和生;何敏;张丽丽;余秋华;庞雄;钟志洪;刘丽华【作者单位】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正文语种】中文珠江口盆地位于南海北部,面积约26.68万km2,至目前该盆地(东部)已发现油气田48个、含油气构水深几十米至3 000多米。

经过30多年的勘探,截造36个(图1),探明原油地质储量超过9亿m3、天然气地质储量超过1 100亿m3,已成为我国重要的油气产区之一。

珠江口盆地

珠江口盆地

珠江口盆地油气藏形成条件分析第一章区域地质概况1.1区域地质概况珠江口盆地是位于南海东北部的大陆边缘盆地(系指N12°以北的区域, 包括北部湾、莺歌海、琼东南、珠江口、台西及台西南和中建南、双峰及笔架等盆地),处于太平洋板块、欧亚板块及印度—澳大利亚板块三个洲际板块相互作用的特殊构造位置和特提斯构造域与太平洋构造域的混合叠置区[1]。

珠江口盆地其地理位置为E111°00′~118°00′,N18°30′~23°00′, 东西长约800 km, 南北宽约100 ~360 km , 海域面积为17.7×104km2。

为了适应油气勘探管理,中海油以E113°10′为界将珠江口盆地分为东、西2部分,即珠江口盆地西部珠三坳陷和神弧隆起, 珠江口盆地东部珠一坳陷和珠二坳陷以及东沙隆起和番禺低隆起。

该盆地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展大规模油气勘探以来,在北部裂陷带及中央隆起区已陆续勘探发现了20多个油气田, 且石油年产量保持在千万立方米以上,约占中海油在南海北部开采量的66%以上[1]。

图1珠江口盆地基本构造单元组成及裂陷带与隆起带展布(据傅宁等, 2007)1.2地层发育作为被动大陆裂谷盆地的珠江口盆地,与中国其他裂谷盆地一样具有下断、上坳的双层结构共性,在经历了多期次的构造运动后,本地区在中生代褶皱基地上共发育了九套地层,自下而上分别是:古近系神狐组、文昌组、恩平组和珠海组,新近系珠江组、韩江组、粤海组、万山组及第四系(图2),各地层发育的沉积环境差异,导致其地层发育的不同。

具体分述如下:1.神狐组(古新世一早始新世,65.0-49.OMa,Tg-T90)神狐组沉积于盆地裂陷初期,地层与燕山期花岗岩基底呈不整合接触,在珠一坳陷仅有局部地区钻遇到。

岩性为一套杂色含凝灰质砂岩夹紫红、棕褐色泥岩,沉积相为浅水湖泊相和火山岩相。

2.文昌组(中始新世,49.0-39.OMa,Tg-T80)文昌组沉积于盆地裂陷一幕,与下伏神狐组存在明显的岩性突变,在大部分地区直接超覆于前古近系基岩上,地层底界面为T90反射层;文昌组沉积末,由于珠琼二幕构造运动,断陷整体隆升,使文昌组上部地层遭受强烈剥蚀,顶面T80反射层具有全区不整合特征。

中国南海北部珠江口盆地早渐新世末破裂不整合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中国南海北部珠江口盆地早渐新世末破裂不整合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中国南海北部珠江口盆地早渐新世末破裂不整合特征及其地质意义宫越;林畅松;何敏;张忠涛;张博;舒梁峰;冯轩;洪芳浩【摘要】珠江口盆地破裂不整合(T7)是南海北部边缘海盆地内一系列重要不整合界面之一,界面上下的物源与沉积环境等都有显著变化,其形成与盆地的动力学演化、海平面变化及油气聚集具有密切的联系.本研究依托地震数据和井资料,对研究区早渐新世末期T7(32~ 30 Ma)不整合的分布与结构特征,以及不整合分布进行了描述,对破裂不整合形成机制以及其体现的盆地演化过程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研究区T7界面是具有破裂不整合面的明显特征,大部分断裂在T7终止活动,或经过T7界面后断距大幅度减小;而不整合面下伏的恩平组整体呈楔状,地层厚度明显受控于断裂活动.T7不整合在珠江口盆地范围内的分布划分为3个区带,分别是北部的角度不整合带、局部不整合带和上超带以及整合带,并与强剥蚀带,弱剥蚀带和无剥蚀带相对应.3个区带内的不整合具有不同的结构特点,角度不整合带主要以断块旋转、肩部削蚀为特征,局部不整合和上超带以珠海组上超和局部剥蚀为特征,且局部剥蚀面积与北部角度不整合带相比明显减少,整合带(南部隆起带以南)主要以整合和上超特征为主.这种展布模式说明不整合的分布样式与不同区带的构造作用和古地貌的差异有关.北部角度不整合带主要受控于断裂旋转和抬升作用,而在局部不整合和上超带内,剥蚀由底辟或局部隆起导致,整合带位于当时凹陷中心的水下环境.这样的模式反映破裂不整合面的形成与裂谷期盆地边缘的肩部隆起削蚀有关.【期刊名称】《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年(卷),期】2019(040)004【总页数】13页(P851-863)【关键词】破裂不整合面;断块;古地貌;恩平组;珠海组;早渐新世末;珠江口盆地;中国南海【作者】宫越;林畅松;何敏;张忠涛;张博;舒梁峰;冯轩;洪芳浩【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能源学院,北京100083;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能源学院,北京100083;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海洋学院,北京100083;中国海洋石油深圳分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广东深圳518000;中国海洋石油深圳分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广东深圳518000;中国海洋石油深圳分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广东深圳518000;中国海洋石油深圳分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广东深圳518000;中国海洋石油深圳分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广东深圳518000;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能源学院,北京10008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1.2南海是东南亚陆缘最大的边缘海盆地,特殊的地球动力学背景和丰富的油气资源,使其成为近一、二十年来国际地球科学和石油工业界高度关注的研究前缘和热点领域[1-2]。

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断裂构造特征及其活动期次

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断裂构造特征及其活动期次
孙 龙 涛 ,周 蒂 陈长 民 , ,詹 文 欢 ,孙 珍
( . 中 国科 学 院边 缘 海 地 质 重 点 实 验 室 ,中 国科 学 院南 海 海 洋 研 究 所 ,广 东 广 州 5 00 ; 1 1 3 1
2 中海 石 油 ( 国)有 限 公 司 深圳 分 公 司技 术 部 ,广 东 广 州 5 0 4 ) . 中 1 2 0
摘 要 :对 白云 凹陷 地 震 资 料 的解 释 分 析 表 明 ,该 凹 陷 断裂 构造 以 正 断层 和 走 滑 断 裂 为 主 ,未见 逆 断 层 。在 平 面上 , 断 裂 主 要 为 Nww 至 近 E 走 向 ,不 同等 级 与 不 同走 向断 层 表 现 为平 行 断 层 系 、帚 状 断 层 系 和 雁 列 断 层 系 等 三 种 W 断 层 组 合 形 式 。剖 面 中 ,单 条 断 层 样 式 相 对 简 单 ,主 要 呈 现 平 面式 、铲 式 和 座 椅 式 等 构 造 样 式 ; 多 条 断 层 主 要 表 现 为 花 状 组 合 、 马尾 状 组 合 、Y 字 型 组 合 和 阶梯 状 组 合 等 构 造 特 征 。 通 过 对 断 裂 活 动 强 度 统 计 发 现 ,不 同 区域 断 裂 的发 育 时 间和 发 育 强 度 亦 有 差 异 ,其 中 5 - 3 Ma P是 断 裂 的 强 烈 发 育 期 ,控 制 凹 陷 的 同 张 裂 期 沉 积 充 填 ; 0 0 B 1 . — 1 Ma P受 东 沙 运 动 的影 响 断 裂再 次 活 化 ,属 于 中 等 强 度 发 育 期 。 38 O B 关键 词 :白 云 凹 陷 ;珠 江 口盆 地 ;断 裂 ;构 造 活 动 中 图分 类 号 :P 4 . 1 5 2 3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 0 4 0 2 0 ) 2 0 2 — 7 0 95 7 ( 0 8 0 — 0 50

珠江口盆地新构造运动特征与油气成藏

珠江口盆地新构造运动特征与油气成藏

珠江口盆地新构造运动特征与油气成藏何敏; 朱伟林; 吴哲; 钟广法; 任建业; 刘丽华; 王文勇【期刊名称】《《中国海上油气》》【年(卷),期】2019(031)005【总页数】12页(P9-20)【关键词】珠江口盆地; 新构造运动; 变形特征; 成因机制; 油气成藏【作者】何敏; 朱伟林; 吴哲; 钟广法; 任建业; 刘丽华; 王文勇【作者单位】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广东深圳518054; 同济大学海洋资源研究中心上海200092;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资源学院湖北武汉43007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1.1含油气盆地总是通过最晚一期构造运动的改造、控制和调整,才形成油气的最后定位和成藏[1-2]。

目前,我国陆上的塔里木、准噶尔、柴达木、四川、松辽等盆地以及近海的渤海、莺歌海、琼东南等地区相继发现了一系列受新构造运动控制或影响的大中型油气藏[2-5]。

因此,新构造运动和油气成藏一直是学术界和工业界研究的热点和难点。

珠江口盆地是南海北部陆缘最大的含油气盆地,已连续20年以上年产油气超过1 000×104m3。

晚中生代以来,珠江口盆地经历了神狐运动、珠琼运动一幕、珠琼运动二幕、南海运动、白云运动和东沙运动等6次重要构造事件[6-7]。

前人往往将东沙运动等同于新构造运动,用“块断升降”描述其特征[6,8],但是东沙运动是否能完全代表新构造运动,仍值得商榷。

目前有关珠江口盆地新构造运动的启动时间、期次和动力学机制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如启动时间有中中新世末10Ma[6,9],中新世/上新世之交5.33 Ma[10-11],以及5.33 Ma和中更新世0.46 Ma两期[12]等3种观点;动力学机制有与台湾造山事件有关的弧陆碰撞成因说[6,11,13],青藏隆升-华南地块挤出成因说[14],下地壳高速层底侵成因说[15],以及混合成因说[12]等4种观点。

前人虽然从不同角度开展了珠江口盆地晚期构造变形特征与油气成藏作用关系的研究[2,6-8,10-11,13,16],但是往往只集中在局部区域,或只对某一种构造变形特征进行了描述,对新构造期盆地不同单元构造变形特征缺乏系统认识,并且对新构造体制下成藏耦合关系和控藏机理也有待深入分析。

珠江口盆地B凹陷断层类型及分布特征

珠江口盆地B凹陷断层类型及分布特征

及 断裂 系统 分 布 特 征 , 括 :1 断层 主要 有 正 、 断层 和 走 滑 断层 等 类 型 ;2 断 裂 主 要 有 羽状 包 () 逆 ()
构 造 、 状 构 造 、 状 构 造 和 滑 脱 构 造 等组 合 型 式 ; 3 根 据 断 裂 带 走 向 , 育 有 8组 不 同走 向 花 帚 () 发 的 断裂 带 : 西 西 向 、 东 西 向、 东 东 向、 西 向 、 东 向、 北 东 向、 北 西 向 、 南 北 向 。 北 近 北 北 北 北 北 近 [ 键 词 ]断 层 类 型 ; 关 断裂 ; 布 特 征 分
Vo. NO 1 35 .3
Ji . 0 8 t 20 n
[ 章 编 号 ]1 7 — 7 7 2 0 ) 30 0 8 文 6 19 2 ( 0 8 0 3 9 0
断 珠 江 口盆 地 B凹陷 层类 型 及 分布 特 征
陈 骏 徐 国 强
( 都理工大学能源学 院, 都 605) 成 成 10 9
[ 要 ]珠 江 口盆 地 B 凹 陷 的形 成 演 化 受 神 狐 、 琼 、 海 等 多 次 构 造 运 动 控 制 。其 基 岩 地 层 摘 珠 南
受太 平 洋 和 亚 洲板 块碰 撞 作 用 形 成 北 东 向 浅层 断褶 构 造 带 。该 断 褶 构 造 带 原 始 构 造 形 态 比较 简 单 , 受后 期 多 次拉 张 构 造 活 动 的 改 造 , 得 现今 产 出 的 裂 陷构 造 内幕 非 常 复 杂 。本 文 根 据 但 使 地 震 资 料 解释 、 井 资料 分 析和 油 气 勘 探 开 发 成 果 , 细 阐 述 了 B 凹 陷 断 层 的 类 型 、 合 型 式 钻 详 组
该 凹陷现 在 的构造 样式 是 多期构 造运 动 的结

珠江口盆地恩平凹陷北部披覆带油气成藏条件

珠江口盆地恩平凹陷北部披覆带油气成藏条件

珠江口盆地恩平凹陷北部披覆带油气成藏条件
朱定伟;彭光荣;张忠涛;于水明;吴静;许新明;李孔森
【期刊名称】《中国海上油气》
【年(卷),期】2022(34)1
【摘要】珠江口盆地北部隆起带的油气勘探始于20世纪70年代,直到2015年依然未获商业突破。

此后勘探研究人员创新提出一系列地质认识:低角度断层控制的恩平17洼具备向北部陡坡带大规模供烃的烃源条件;陡坡带大型弧形断层形成的“陡坡扇体+断层”高效输导体系能够向北部披覆带中浅层大规模输导油气;先存基底隆起背景下继承性发育的断裂构造是油气运聚的有利区;大型海相三角洲砂岩与海泛泥岩组合提供了良好的储盖条件。

基于这些认识,推动钻探并在恩平凹陷北部披覆带发现了珠江口盆地北部隆起带的第一个商业油田。

恩平凹陷北部披覆带的油藏均为典型的构造油藏,为常温常压系统;储层类型为中高孔、中高渗的砂岩储层,经济效益良好。

【总页数】9页(P36-44)
【作者】朱定伟;彭光荣;张忠涛;于水明;吴静;许新明;李孔森
【作者单位】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E122.3
【相关文献】
1.珠江口盆地恩平凹陷南部隆起带油气成藏分析
2.珠江口盆地恩平凹陷油气成藏条件研究
3.珠江口盆地恩平凹陷断层特征及其对新近系油气成藏的影响
4.珠江口盆地恩平凹陷新近系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分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珠江口盆地断裂构造特征及r对沉积盆地的控制作用

珠江口盆地断裂构造特征及r对沉积盆地的控制作用

珠江口盆地断裂构造特征及r对沉积盆地的控制作用夏玲燕;林畅松;李筱;胡悦【摘要】以最新实测高精度1:10万航磁数据为基础,综合重力、地震和地质资料,研究珠江口盆地基底断裂构造,重点分析了主干断裂F 1、F2、F3、F4、F5、F6、F7、F8等.采用切线法计算盆地磁性基底深度,结合基底结构特征,分析基底断裂对沉积盆地的控制作用.研究表明:断裂对珠江口盆地的基底有控制作用,与后期盆地沉积坳陷的形成关系密切,NE向断裂为控盆断裂,控制前新生界盆地的沉积,NW向断裂控制次一级构造单元,通常为盆地内坳陷的边界,影响沉积凹陷的展布形态.【期刊名称】《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8(033)005【总页数】9页(P1-8,16)【关键词】基底断裂;珠江口盆地;沉积盆地;控制作用【作者】夏玲燕;林畅松;李筱;胡悦【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海洋学院,北京 100083;中国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北京 100083;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海洋学院,北京 100083;中国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北京 100083;中国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北京 10008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51引言珠江口盆地处于印度、欧亚和太平洋板块的交汇处,因其独特的构造位置[1-5],盆地断裂构造特征、基底结构等十分复杂。

前人通过地质和地球物理资料对珠江口断裂展开过很多解释和研究[6-7],对一些深大断裂在珠江口盆地的延伸及与盆地的成因关系进行了分析,认为盆地基底断裂主要为NE-NEE、NW和EW向等断裂组,不同方向的断裂相互截断、联合,构成盆地“南北分带、东西分块”的构造格局[8-12]。

目前盆地主要断裂与华南大陆断裂形成的构造应力一致的观点也逐步得到认可[13-17]。

基于研究资料类别、精度和研究侧重点的不同,对于珠江口盆地深大断裂的展布、性质等依然有多种不同观点[18-21]。

盆地的基底结构是油气勘探的重要依据,近年来,学者们通过海陆重磁异常特征对比、多道地震研究等手段,对珠江口盆地基底结构进行了研究[22-24],刘以宣等[25]认为南海变质基底基本轮廓是由中央向周缘自老变新的拼盘式褶皱基底,珠江口盆地为加里东期变质基底。

广东省区域地质构造简介之一——断裂特征介绍

广东省区域地质构造简介之一——断裂特征介绍

广东省区域地质构造简介之一——断裂特征介绍2010年第3期张修杰广东省区域地质构造简介之一——断裂特征介绍总第139期广东省区域地质构造简介之一——断裂特征介绍张修杰(广东省公路勘察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广州510507)摘要:本文对广东省区域地质构造,特别是断裂特征做了一个简单的归纳介绍,旨在让广大工程地质工作者能对广东省区域地质构造情况有一个总体的认识和了解.关键词:地质构造;断裂特征;简介1区域地质构造概况广东省地质构造属华南活化地台的一部分,地壳活动频繁而强烈.广东省地质构造发展的基本特征是构造运动具有多旋回,多期性,各次构造运动形式各不相同,构成一幅错综复杂的构造图象.广东省自震旦纪以来的地质构造发展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即地槽发展阶段,准地台发展阶段和大陆边缘活动带阶段;四个构造旋回,即加里东旋回,海西一印支旋回,燕山旋回和喜马拉雅旋回;五个构造运动,即加里东构造运动,海西构造运动,印支构造运动,燕山构造运动和喜马拉雅构造运动,各次运动的持续时间和激烈程度都不尽相同.地槽发展阶段的构造旋回为加里东旋回,包括震旦纪,寒武纪,奥陶纪和志留纪,属早古生代.此时广东地区基本上是汪洋一片,接受以浅海相为主的碎屑沉积,隐约显示的水下隆起带及沉降带构成广东省最古老的构造格架,总体构造方向为北东或北东东,为后期发展阶段中广东构造轮廓的变迁奠定了一定基础.志留纪末发生了强大的加里东运动,其表现以褶皱作用为主, 使区内地层强烈挤压,形成紧密线型褶皱和逆掩断层,岩层普遍变质,局部有中酸性岩浆岩侵人和混合岩化作用,主应力方向主要为北北西方向.加东里运动形成了一系列北东,北东东和东西向展布的褶皱构造骨架,地壳上升,海水退出, 结束了地槽发育历史.准地台发展阶段的构造旋回是海西一印支旋回,包括从泥盆纪至中三叠世,属晚古生代和中生代早期.晚古生代构造运动比较平缓,虽然发生过多次海进,但很少有剧烈的地壳变动,海西运动对广东影响不明显.中三叠世后发生了规模宏大的印支运动,它是继加里东运动之后的一次重大构造变革运动,使晚古生代地层形成过渡型褶皱和一系列同向的冲断层,该期运动的构造方位多变,主要形成北北东方向的褶断带,早古生代构造也经受了进一步改造,至此,基本上形成了广东地质构造雏型.大陆边缘活动阶段的构造旋回是燕山旋回和喜马拉雅旋回,包括从晚三叠世至今.该期发生了二次大的构造运动:燕山运动和喜马拉雅运动.燕山运动是在基底形成以后影响最深远,最广泛,活动最强烈的一次构造运动,目前,广东省的构造轮廓和地貌轮廓都是此次运动奠定的. 它的主要特点是大幅度的断裂活动,多期次岩浆活动和频繁的沉积间断.燕山运动使晚三叠世至早第三纪的地层发生了不同程度的褶皱,断裂活动加剧,形成北北东向冲断层,断裂带长可达数百至上千千米,动力变质带宽达数千米.广东省深大断裂如吴川一四会,恩平一新丰,莲花山断裂,河源断裂等均由该运动形成.新生代的喜马拉雅运动是燕山运动的继承和发展,其特点是不均衡断块运动.受北东及东西向断裂的共同?31?2010年第3期广东公路勘察设计总第139期影响,雷州,琼北断陷急剧发展,终于使海域陷落导致海南岛从此与大陆分离.挽近时期,构造运动仍有明显表现,广东大陆架存在下沉的趋势, 而大陆则山脉耸峙,沿海地区发生多次升降运动,造成了广东省复杂的海岸地貌,表明广东省地壳升降运动在继续发展.频繁的地震,尤其是集中于南澳,河源,吴川一四会,恩平一新丰断裂带及雷琼东西向构造带上常见的多发性强震亦表明广东省地壳仍在活动之中.广东地质构造在时间和空间上均参差出现,组成了一幅颇为复杂的构造图象.一般来说,地质演变阶段不同其特征亦各异:地槽发展阶段, 以紧密线型褶皱为特征,断裂虽发育但居次要地位;准地台阶段,以形成过渡型褶皱为特征,许多地区褶皱与断裂同等发育;大陆边缘活动带阶段,以强烈的块断作用为特征,断裂特别发育,褶皱作用较弱.2断裂特征广东经历了多次剧烈的地壳运动,形成了一系列规模不等,方向不一,性质不同的断裂.这些断裂,尤其是深大断裂与表层和深部物质的位移有密切关系,对广东地质构造的发展起了明显的控制作用,其分布见"图1广东深大断裂示意图".下面将广东省公路工程建设中常遇到的深大断裂特征按方位进行简单介绍.探断裂.0一昊川一四会深断裂带I@一愚平一新丰探断裂带,@一河源深断裂带'④一莲花山探断裂带I@一栅安一瞢宁踩断裂带?@一汕头一惠来深断裂带,⑦一南决踩断裂带,@一拂冈一事良深断裂偌,@一高甍一惠来琢断裂骨10一琼州海峡深断裂带.大断裂t(1)郴县一怀集大断裂l(2)罗定-悦城大断裂I(3)置于弧形大断裂I(4)信宜一糜江大断裂I(5)潭爷大断裂,(6)紫金-博罗大断裂,(7)九峰大断裂I(e)贵求大断裂?(9)邀攫大断裂l(to)芏五一文教大断裂l<lD昌江-璩海大断裂I(12)尖蜂岭一大吊罗大断裂I(13)九所一菠水大断裂j(14)饶平?大埔大断裂I(15)河篓一惠来大断裂,(16)三堋一西槐山大断蓥}图1广东深大断裂示意图2.1东西方向断裂(1)佛冈一丰良断裂带:位于北纬23.3O一24.10之间,局部地段扩散到24.20.主体分布于怀集,佛冈,河源,五华,丰顺,潮安一线,广东?32?境内断续延伸约6OOkm,宽约20—70km.主要由东西走向的冲断裂,潜伏基底断裂以及燕山期侵人体,火山岩盆地和隆起所组成,常伴有北西,北东和南北方向的扭张性裂隙作为它的配套构2010年第3期张修杰广东省区域地质构造简介之一——断裂特征介绍总第139期造.它实际上是横亘广东中部的一条构造岩浆活动带,主要由两条近平行延伸的佛冈一丰良断裂和清远一安流潜伏基底断裂组成,整体上走向近东西,以倾向北为主,主要为压性,可能形成于加里东运动时期,后继续活动,以燕山期活动时为最强烈.该断裂带多被后期断裂切割呈断续状,在广东省大致可分为东段,中段和西段,以东段最为发育,各段内由大小不同的断裂组成.沿着佛冈一丰良断裂带热泉密集,约有30个热泉和2个热矿田分布.该断裂带与北东向断裂带交按部位,常有小震群和高温热泉相伴生,显示了挽近时期的活动性.(2)高要一惠来断裂带:该带位于北纬22.40一23.l0之间,分布于罗定,高要,广州,惠阳,海丰,惠来一线,往东插入台湾浅滩.断裂带由东西走向的冲断裂,潜伏基底断裂组成,长800km余,宽10—50km,倾向多变,倾角40.一80..断裂带分别被吴川一四会,河源,莲花山断裂所分割而出露不连续,分为东段,中段和西段三段.东段:在惠阳一海丰一惠来一线,长达200km,扩散宽达50km.总的来说,该段强度较弱,分布比较零星,形迹比较短促;中段:被夹持于吴川一四会和河源断裂带之间,沿断裂广泛发育拼压破碎,硅化,糜棱岩化带.广州瘦狗岭处见其切割了上白垩统,震旦系和花岗岩,倾向南, 为正断层;西段:位于吴川一四会以西的罗定,信宜等地,该段强度较弱,由多条断裂组成.高要一惠来断裂带可能在加里东时期产生,形成于印支运动时期,在燕山运动期间活动更为强烈. 历史上破坏性地震在该带较集中,其中东段地震较强,西段较弱.该断裂是全新世以来还在活动的断裂.2.2南北方向断裂广东省南北方向断裂不发育,规模较小,多分布于东西向佛冈一丰良断裂带以北,从区域上说,它们是湘,赣,闽三省相同构造向南延伸的继续,大致可分为六个带,其中连阳一新兴断裂带比较显着,规模相对较大.该断裂带位于东经l12.15,自湘南嘉禾,临武至粤西北三连一带,是该构造强烈发育段,向南穿越吊藤岭,广宁古水, 高要乐城,新兴中和一带,止于恩平横陂附近,省内断续长约350km,走向近南北,多倾向东,局部倾向西,倾角从3O度至80度不等.性质多为压性,局部兼有扭性,可能发生于加里东运动期,形成于印支运动期.2.3北东方向断裂(1)汕头一惠来裂带:北起于福建泉州,漳浦一线人广东境内,经饶平,汕头,惠来一线,于陆丰甲子镇潜入南海.广东陆地部分长150km,宽数千米,整体呈45.一50.方向延伸.东北段大部为第四系覆盖,断裂形迹断续出露,沿断裂带广泛发育有动力变质现象;西南段在潮阳,惠来一带,断裂形迹连续性较好,穿行于花岗岩之中,发育动力变质带,常见压碎,糜棱岩化花岗岩.惠来至碣石一带的海岸线及滨海第四系沉积均与断裂带走向平行,对海岸地貌有控制作用.该断裂带形成于燕山运动第三幕,控制了燕山期岩体的分布.温泉沿断裂带呈线状排列.该带在历史上重复发生过多次破坏性地震,说明该带仍在活动.(2)潮安一普宁断裂带:北自福建人广东境内,经饶平,潮安,普宁,陆丰一带,自汕尾入南海.广东境内陆地部分长达210km,以潮安一普宁断裂为主断裂,两侧分布有一系列的平行断裂束,总体走向北东45.一50.,断裂带穿行于上三叠一下侏罗统砂页岩,上侏罗统火山岩及燕山三,四期花岗岩之中,倾角50.一80..断面沿走向及倾向均呈舒缓波状,断裂性质为压扭性,该断裂带形成于燕山运动第三幕,表现为多期的岩浆侵人.温泉沿断裂带呈线状排列.沿该带在三饶,潮安,普宁,揭阳段,历史上均发生过破坏地震,说明该带仍在活动.(3)莲花山断裂带:北东端自福建华安进人广东省,经大埔,顺延莲花山脉至海丰,惠东,宝安,分别于大亚湾,深圳湾人南海,复又于万山群岛,高拦列岛附近出现.广东境内延长约?33?2010年第3期广东公路勘察设计总第139期500km,宽20—40km,局部可达60km.莲花山断裂带是广东主要断裂带之一,具有多旋回活动的基本特征.该断裂带是一条强烈的挤压破碎带, 由120多条断裂所组成.根据它们的产出部位可分为东,西两断裂束.东断裂束统称为大浦一海丰断裂,分布于莲花山东南侧,由河婆一河田一汤湖,梅陇等l3条主干断裂组成,走向4O. 一5O.,倾向南东,倾角40.一70.;西断裂束统称为五华一深圳断裂,分布于莲花山西侧,由白宫一羊石脑,五华一深圳等l4条主干断裂组成, 走向30.一50.,倾向北西,倾角4O.一85..上述两断裂柬在平面上,象两条平行的铁轨呈北东一南西向伸驰不辍,东北段方位偏北.断裂性质为压扭性,推测起源于加里东运动,形成于燕山运动时期.挽近时期活动强烈,大埔,丰顺,海丰一带,历史上常发生破坏性地震,近期仍有地震发生,因而是广东省着名的活动性断裂.(4)紫金一博罗断裂带:位于五华,紫金,博罗,东莞一带,推测斜贯珠江口至台山广海湾入南海.整体上呈北东5O.一6O.方向延伸,陆地上长约360km,由紫金一博罗断裂和樟木头断裂组成,单条长在200km以上,主要倾向南东,倾角4O.一80.,局部陡立或向北西倾斜.它控制了燕山期花岗岩体的分布,复又切割了它们.地层普遍发育糜棱岩化,角砾岩化,片理化.北段金鸡组,桥源组,漳平组,高基坪群与燕山三期花岗岩常呈断层接触.南西段构造形迹比较微弱.断裂性质为压扭性,形成于喜马拉雅运动期间.兴宁一博罗一线出露温泉4个,地震活动频繁,但强度均很低,断裂带有一定活动性.(5)河源断裂带:位于兴宁,罗岗,龙川,河源至博罗湖镇一带,长230km,宽20—30km.由灯塔一客家水断裂,人字石断裂,河源一龙川断裂等组成,断裂多呈平行雁列相随.总体走向北东,局部呈北北东和北东东向,呈"S"形弯曲,断面主要倾向南东,倾角低缓者多为30.一5O.,也有陡倾者呈70.一80..沿断裂带见强大硅化构造岩带.形成于印支期,沿线温泉发育,地震活?34?动频繁且强度较大,河源新丰江处是广东省三大地震中心之一.(6)恩平一新丰断裂带:该断裂带为恩平一苍城,鹤城一金鸡,广州一从化和连平一新丰诸断裂的总称.断裂带所经地段,挤压破碎广泛发育花岗岩,主要为糜棱岩化或压碎花岗岩.总体走向4O.,呈舒缓波状延伸,广东境内长约450km,宽5—20km.该断裂带一般分为三段,东北段的连平一新丰一带,由青云山,增城,独石山断裂组成,断面绞扭,倾向不定,倾角5O.一6O.. 中段由从化神岗,广从断裂组成,倾向北西,倾角4O.一60..西南段由海陵一恩平一苍城,鹤城一金鸡,均安断裂组成,平面上该组断裂在鹤城一带收敛,在海陵岛一带撒开呈喇叭状.恩平一新丰断裂带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史,可能形成于加里东运动时期,海西和印支运动均有活动,燕山运动期间活动更加频繁.出露温泉l7处,最高温度达83.,着名的从化温泉位于此带.该带地震活动频繁且震级高,由北向南地震由弱到强.据历史记载,该带震中烈度大于六级的地震有4次,如1969年7月26日阳江6.3级地震即属此带,近年来珠江三角洲,台山广海地区小震活动频繁.阳江是广东省三大地震中心之一.(7)吴川一四会断裂带:该断裂是一条斜贯广东省中,西,北部的挤压破碎带.在广东境内全长超过800km,宽15—20km.总体呈2O.一4O.方向延伸.断裂带自吴川向东北经阳春,云浮,四会,广宁插入于英德犀牛一带,与仁化一英德断裂会合,在韶关附近分为两支:一支沿南雄盆地与江西大余一兴国—南城断裂相接,另一支往北插入江西遂川,沿赣江断裂北行与郯城一庐江断裂带相连.西南段也明显分为两支,其中一支进人吴川1后,潜伏于雷琼断陷之下,在海康乌石港附近插入北部湾,另一支沿阳江织簧断裂下海而进入大竹洲岛.据历史记载和不完全统计,断裂带经过的地段及其邻侧发生过Ms>4.75级强震8次,3—4.75级有感地震86次.地震活动有从北向南逐渐增强的趋势.断裂带中出露温2010年第3期张修杰广东省区域地质构造简介之一——断裂特征介绍总第139期泉3O多处,温度变化在23—81oC之间,温度和数量一般东北段偏低,偏少,西南段普遍偏高.该断裂是活动性断裂.(8)罗定一悦城断裂带:位于高要,德庆,云浮,罗定一带,西南段进入广西岑溪,广东境内延长约160kin,由一系列走向北东的压剪性断裂组成.主干断裂见于罗定盆地西北侧,主要有禄步,六都,大湾,涌坑断裂,东南侧有尖岗顶断裂, 单条长在20km以上,有的超过lOOkm,一般倾向北西,倾角较陡.该断裂在空间上连续性较好,卫星照片和航空照片上都有明显的信息显示,断裂东北段被吴川一四会深断裂带裁成数段.主干断裂控制了晚古生代罗定盆地北部边界.它的雏形始于加里东运动,印支,燕山,喜马拉雅运动都有表现.沿断裂带地震活动较少,只是在罗定往悦城方向有小地震分布,可定为活动断裂.(9)郴州一怀集断裂带:位于粤西北区的怀集,阳山,连县及粤北区的乐昌一带,南人广西苍梧,岑溪,北进湖南茶陵,郴州,广东省全长300km.该断裂由两组平行断裂束组成,中间夹持晚古生代的过渡型褶皱,并有中,新生代红色构造盆地,总体走向2O.一25.,西南段偏转为35. 一45..西断裂束一般倾向北西,东断裂束一般倾向南东,呈叠瓦状逆冲断层出现.该断裂带历史上很少发生破坏性地震,但小地震不断,具有一定活动性.2.4北西方向断裂北西向断裂是一组现代活动性很强的断裂,主要发育于沿海地区,按一定的间距排列,规模较北东方向断裂小,形成时间较晚,一般均切割了其它方向断裂,多以压性,压扭性为主.(1)饶平一大埔大断裂:又名黄岗河断裂,北起蕉岭,大埔,经饶平,西澳人海.广东境内长150km,走向320.,倾向近直立.主要由双溪,帽山,嶂溪,竹笈等断裂组成,它们穿行于晚三叠世一白垩纪地层中,沿断裂带发育压碎岩,片理, 劈理等,线性构造明显.断裂早期有顺钟向扭动,晚期有反钟向扭动的特征.地震活动多集中在断裂带两端,1918年南澳7.3级地震可能说明其为发震构造,晚更新世仍有活动,具有较新的活动性.(2)韩江大断裂:该断裂沿韩江经潮州,樟林人南海,由韩江断裂和古巷一澄海断裂组成.广东陆地长约90km,呈北西320.方向延伸,倾向北西.地震活动沿断裂呈带状分布,破坏性地震发生在主干断裂上,1067年潮州发生6.75级地震, 说明该断裂是一条活动性较强断裂.(3)榕江大断裂:该断裂北起丰顺县北斗,经汤坑,新亨,榕城,沿榕江,牛田洋,濠江人海.走向北西320.,倾向不稳定,倾向北东或南西,倾角7O.一8O.,长约lOOkm,宽约200m,由多条断裂组成,线性构造清晰,属正断层,步盘下降约lOm,根据水准测量结果,1976年一1986年最大为1.4 mm/y,平均为0.86mm/y,上盘相对下降,下盘相对上升.沿断裂带有一定地震分布,地震震级断续,大小均有,如1895年在揭阳发生6级地震, 1995年11月12日在此北端丰顺发生了4.7级地震,说明该断裂有较大活动性.(4)普宁大断裂:该断裂又名练江断裂,北起于普宁石圩一带,经流沙往南沿大南山东侧至田心人海.总体走向290.,倾向北东,倾角70.一80.,断续延伸约70kin.断裂两侧地貌反差强烈,西侧为高程300—600m的大南山低山丘陵区,发育四级夷平面;东侧为宽广的练江平原.山前可见多处断层三角面,沿断裂带洪积扇,跌水,温泉时有分布.地震活动水平较低,无破坏性地震,仅有2—4级地震零星分布.可见断裂略有活动性,但活动程度不高.(5)惠来大断裂:沿惠来的峡岭,隆江一带发育,由鸭池肚,船埔头,大坪,华山等十多条断裂组成,往西北可能延人河源,连平一带,断续延长200km,总体走向320.,倾向北东,倾角65..穿行于不同时代的地居中并控制了燕山期花岗岩, 火山岩的发育,复又切割了它们,断裂中挤压破碎,糜棱岩化,片理化,绿泥石化,云英岩化,叶腊石化发育,大断裂水平错位比较明显,多作反钟?35?2010年第3期广东公路勘察设计总第139期向滑移.早期具张剪性,晚期具压剪性特征.地震活动水平较低,历史上无破坏性地震,1970年以来仅有2—3级地震沿断裂零星分布.可见断裂略有活动性,但活动程度不高.(6)珠江口断裂:又称文冲一狮子洋断裂或文冲一威远断裂,它自文冲沿狮子洋,过威远,直到深圳湾而达珠江口.断裂走向335.,倾向南西,倾角8O.,延伸近lOOkm.在广州石化厂附近见断裂带出露,以硅化岩为主,次为碎裂岩和硅化角砾岩,宽20余米.在虎门大桥桥址区见该断裂.沿断裂带地震活动水平很低,历史上无破坏性地震记载,仅有3次4级左右地震沿断裂带分布,近年来在深圳蛇口地区,大屿山以南海域发生多次呈北西向排列的地震,表明该断裂有一定的活动性.(7)白坭一沙湾大断裂:又称炭步一大沥断裂,北起花都白坭,向南东经南海官窑,松岗,陈村至番禺沙湾,沿蕉门出伶仃洋,长约lOOkm,走向北西330.,推测倾向南西,倾角大于50.,南西盘下降,北东盘上升,表现为正断层.沿该断裂?36-带历史上发生过多次地震,一般震级不大,最大的为1683年的5级地震,其次1997年在三水发生的3.7,4.4级地震,说明该带具有一定的活动性.(8)西江大断裂:该断裂是控制珠江三角洲盆地西缘的区域性断裂.它基本上沿西江河谷延伸,大部分被水系或第四系覆盖,全长约150km,整体走向北西310.一330.,倾向北东,倾角大于45.,由多条平行断裂组成,呈斜列式排列.断裂主要由硅化,片理化,糜棱岩化压碎岩,角砾岩等组成.它大体上可分为东,西两支.东支主干从磨力门往北经江门外海延至南海九江附近,通过九江大桥桥址处,在西江河道发现其形迹.破碎带宽约40—50m,倾角较陡,达6O.一80..西支断裂情况亦基本相似,西江中游金马大桥桥址处西端发现其形迹.沿该断裂,地震成带状分布,最大震级5级,破坏性地震分布在西江断裂南北两段,如南段1905年在磨刀门发生5 级地震,北段于1445年在四会附近发生4.75级地震.表明该断裂是一条中度的活动断裂.。

珠江口盆地云开低凸起断裂构造变形与演化特征

珠江口盆地云开低凸起断裂构造变形与演化特征

珠江口盆地云开低凸起断裂构造变形与演化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断裂构造变形特征。

珠江口盆地云开低凸起的断裂构造变形特征表现为:1) 断层带具有显著的倾向性,大多数断层带呈南北向或西南北向分布;2) 断层带上存在大量的小斜度、小幅度、小长度的剪切断届;3) 在部分断届上存在显著的早期剪切作用。

二、低凸起特征。

珠江口盆地云开低凸起具有以下特征:1) 位于中央部分的“三眉”高原是
一条宽而浅的隐伏高原;2) 三眉高原呈南北向或者东西向扩张性分布;3) 三眉高原上存在
大量尺度不一样的隐伴隐伤;4) 对浅水侵入作用效应显而易见。

三、构造-成因-劫四过结. 由此, 结合对该区内都已完成并已进行试生产勘察, 对该区内都已
完成并已进行试生产勘察, 认为: 第一, 该区内都是由复杂多重围劫作用所形成; 第二, 该区内都是由不同时代不同方法所形成; 第三, 该区内都是由不同时代不同方法所形成; 最重要的是: 除此之外这里也存在大量水劫作用.。

珠江三角洲断裂构造的探讨

珠江三角洲断裂构造的探讨

5科技资讯科技资讯S I N &T N OLOGY I NFORM TI ON 2008N O .17SC I ENCE &TEC HN OLO GY I NFO RM ATI O N 学术论坛自85年始,全球地震活动进入活跃期,我国和我省的地震活动频度和震级都有所增长,地震活动与断层运动有着密切的关系。

珠江三角洲有北东向的广从断裂、珠江口断裂,北西向的西江断裂、沙湾断裂、太平镇断裂和恩平断裂,是珠江三角洲地震诱发的有利条件,这几条断裂历史上曾发生过4~5级地震,属第四纪以来活动的断裂。

1区域地质构造珠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东南部内陆与海域交接的重要地震活动区带,在地质历史上,曾经历多次构造运动。

其中,燕山运动是区内规模最大、活动性最强,对形成区域构造格局尤为深远的一次构造运动。

该次运动主要特点是:铸成北东向的断裂规模宏大,动力变质作用强裂,大面积的中、酸性岩浆侵入和喷溢交替出现。

燕山期运动形成的大断裂,控制了东南沿海地区的构造格局,其中有些断裂至今仍有不同程度的活动。

喜山运动,本区以差异性断块运动和基性岩浆间歇性喷发为主,尤其是滨海断裂构造带的玄武岩喷发更为显著。

这一时期,在南海海域发生海底扩张,导致在南海北缘出现一系列平行于海岸线的大规模北东东向阶梯状断裂。

南海扩张停止,随之而来的是太平洋板块和菲律宾板块前沿的推挤作用,从而在东南沿海地区的陆缘地带产生一系列复活的和新生的北西向至北北西向断裂。

同时,也使滨海近岸地带的北东向至东东向断裂的活动性进一步加强,遂构成了区内的主要地震构造带。

自新生代以来,区域构造运动大致呈现由北西往东南逐渐增强的趋势。

2区域断裂构造珠江三角洲经多次地壳构造运动后,产生了纵横交错的断裂构造,按展布方向可以分为北西向(包括北北西向)、北东向和近东西向三组,它们主要活动于中生代,在新生代以来仍有一定的活动,现分述如下。

2.1北西向——北北西向断裂2.1.1西江断裂沿西江走向作北西向延伸,倾向北东,倾角70度。

珠江口盆地珠三坳陷断层特征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

珠江口盆地珠三坳陷断层特征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
Sa g,a o h c h e ha g A ,B nd C a r t o e m ne a i e Fa lsi hede r s i n a e m ng w i h t e W nc n a S gsa epe r l u ge r tv . u t n t p e so r
断 裂 的 组合 形 态 , 面 上 可划 分 出 平行 、 列 、 状 、 入 ” 型等 4种 组 合 样 式 ; 砸 上 可 划 分 为 同 斜 “ 型 、 平 雁 帚 “ 字 剖 Y” 反斜 “ 型 、 Y” 复合
“ 型 、 向断 阶 等 4种 组 合 样 式 。 断裂 对 油 气 成 藏 的控 制 作 用 主 要 包 括 对 烃 源 岩 分 布 、 集 体 发 育 和 展 布 、 气 生 成 和 运 聚 Y” 同 储 油 的 控 制 。该 作 用 表 现 为有 利 和不 利 2个方 面 , 过 分 析 , 定 将 主 干 断 裂 , 别 是 “ 型 断 层 发 育 地 区 作 为 珠 三 坳 陷下 一 步 油 通 确 特 Y” 气 勘 探 的 重点 区 , 距 离 生油 中心 较 远 、 断 层 阻 断 运 移通 道 的 边 缘 隆起 带 应 作 为 远 景 目标 给 予 进 一 步研 究 。 而 受 关 键 词 : 裂分 级 ; 层组 合 样 式 ; 断 断 油气 成 藏 ; : 坳 陷 ; 江 口盆 地 莱三 珠
ma n y NEE int d il ore e .Ae o d n o c c r i g t omb na i n o hema n a d t e o a y f uls,t r r o i to ft i n he s c nd r a t he ea e4 c mbi —
摘 要 : 江 口盆 地 珠 三坳 陷是 一 个 断裂 系统 十 分 发 育 的箕 状 断 陷 盆地 , 形 成 和 演 化受 断 裂 强 烈 控 制 。在 坳 陷 内 主干 断 裂 的控 珠 其

断陷盆地构造特征及典型实例、成因及油气地质意义资料要点

断陷盆地构造特征及典型实例、成因及油气地质意义资料要点

断陷盆地构造特征及典型实例、成因及油气地质意义目录一、断陷盆地及其典型构造样式概述 1二、典型构造特征、成因及油气地质意义 31、断裂构造 32、背斜构造 63、潜山构造74、底辟构造95、火成岩构造126、反转构造13三、结论17 参考文献18摘要:断陷盆地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含油气盆地,以发育构造断裂为特征,同时又由于构造运动的差异性,产生了许多不同构造特征的构造样式:底辟构造、火成岩构造、反转构造等。

不同的构造对于油气的分布和聚集又有其独特的地质意义,所以研究断陷盆地对油气的勘探和开发非常重要。

我国在地史时期构造活动多样且频繁,在现今东部各盆地中可见典型的各类断陷盆地,其中也探明并开发出了巨大的油气资源,由此说明断陷盆地与油气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

关键词:断陷盆地构造成因构造特征油气分布一、断陷盆地及其典型构造样式概述断陷盆地指断块构造中的沉降地块,又称地堑盆地。

主要构造形式常见地堑和半地堑两种形式,断陷盆地横剖面多呈两侧均陡的地堑型或一则陡一侧缓的箕状型陡侧为正断层(图1-1)。

单断型断层倾角高达30 ~ 70 ,落差几千米,具有同生断层的性质;缓侧一般为宽缓的斜坡。

断陷盆地内部可分为陡坡带、缓坡带和中部深陷带(图1-2),沉降中心位于陡坡带坡底,沉积中心位于中部偏陡坡侧。

凹陷内部还有主干断层控制次级沉积中心和水下隆起分布。

我国东部古近纪的一些含油气盆地,如渤海湾盆地、南襄盆地、江汉盆地、松辽盆地、苏北盆地等,均属于断陷湖泊,并以箕状居多,多数具有大陆边缘裂谷性质,少数为山间小断陷湖泊。

我国中部、西部内陆的一些断陷湖泊多属山间或山前的小断陷湖泊,其低于海平面的断多沿区域大断层分布,往往位于次一级断层与主断层的交汇处。

陷盆地被称为大陆洼地。

图1-2陆相断陷盆地地质相的层次划分及其关联性断陷盆地是一种典型的构造活动型盆地,表现为时间上的阶段性、幕式性和空间上的差异沉降,造成盆地内构造古地貌的极大变化,并由此导致了盆地内不同构造部位发育不同类型的构造坡折带及其控制的层序边界类型、构成样式发生显著变化(图1-3) .图1-3陆相断陷盆地层序构成样式(据任建业等,2004)发育在陡坡断坡带边界正断层断距最大的区段中心的由下盘的物源体系供给而形成的层序主要由高位体系域构成.在物源供给较弱的情况下(位置3) ,层序边界与湖扩面一致。

白云凹陷断裂特征对构造与沉积的控制作用

白云凹陷断裂特征对构造与沉积的控制作用
L J i a n s h e
1 区域 地 质 概 况
珠江 口盆 地是 南海 北部 大 陆边 缘 东段 的新 生代 伸展 盆 地 , 面积约 1 7 . 5 ×1 0 k mz .目前 在 该 盆 地 北
( 1 .s t a t e K e y L a b o r a t o r y o f Ma r i n e G e o l o g y ,T o n g j i U n i v e r s i t y ,
张扭性 特征并具有 多期 活动 的特 点. 在平 面 上 , 断裂 主要 为
NwW、 近E W 和 NE向. 根据 断层 平 面展布 及组 合形 态 , 可
将它们分 为平行断层系 、 雁 列 断 层 系 和 树 枝 状 断 层 系 3种 组
合形 式. 根据 断裂发育 时 间及规 模 , 可将 断 裂 的活 动期 次划 分为 以下 几个 阶段 : 剧烈 活动 期 ( T g —T 8 ) 、 较 强一 中等 活动 期( T 8 一T6 ) 、 平静稳定期 ( T6 ~T2 ) 、 再度 活化期 ( T2 一T1 ) . 断裂发育 的时间及 特点 对 凹陷 的构造 演化 和沉 积过 程起 着
T e c t o n i c a n d S e d i mf Ba i y u n S a g
程, 重 塑 盆地 的发 育演化 历史 .
S t NO L e i , M 『 G X i a o j i e , Z E 4 N G G o n g c h e n g ,
该 区 域 自始 新 世 以来 断 裂 系 统 十 分 发 育 . 断层表 现 出张性或
er p i o d( T2 一 T1 ) .
Ke y wo r d s :S o u h C t h i n a S e a ;B a i y u n S a g ;f a u l t s y s t e m t e c t o n i c e v o l u t i o n;d e p o s i t i o n p r o c e s s

构造对层序地层控制作用分析——以珠一坳陷为例

构造对层序地层控制作用分析——以珠一坳陷为例

摘 要 : 同成 因类型 的盆 地层 序 地层 发育 特征 不 同 , 同一 成 因类型 的 盆地 , 同构造 演化 阶段 不 而 不 或 不 同的构造 部位 , 构造 / 裂活 动 时空演 化 的不均 衡性 导致层 序 地层 发育 的差异 性 。构 造对 盆地 的层 断
序界 面 形成 与层 序 内部 充填 起 到至 关重要 的作 用 。珠一坳 陷 在 中一 新 生代经 历 了四次 演化 五次 构 造运 动 , 得 其古近 系沉 积具 有 了下 断上坳 的构 造特征 。经分析 发现 , 造运 动对 其层 序地 层 的控 制主 要表 使 构
收稿 日期 :o 8 4 4 2 0 一O —1
第 一 作 者 : 瑞 菊 ( 9 6 ) , 97年 大 学 毕 业 , 工 作 于 胜 利 油 田 物 探 研 究 院 , 事 油 气勘 探 方 向 研 究 工 作 。 就 读 于 王 17一 女 l9 曾 从 现 中国地质大学( 北京)在 读博 士, , 专业方 向为层序地层学。
伸的 部分 [ ]因此 在区域 地质 特 征上与 其周 围的构 6, 造单 元有 着密 切 的成 因联 系 。珠 江 口盆地 在 中一 新 生代 经 历 了裂 前 、 谷 、 降 和 断块 升 降 四个 阶段 , 裂 沉 主要 经 历 了 5次 构 造 运 动 L ]① 裂 前 阶段 ( 白垩 8: 早 世 )南 海 产生 第 一次 扩张 , , 形成 原 始南 海 。广东 沿
珠 海与 珠江 组 。④ 早 中新 世 一中 中新世 盆地 下 降阶 段, 虽海 底扩张 停 止 , 形成 了比早 先断 陷更大 的 坳 但
陷, 沉积 由陆相 变 为海相 。 晚 中新世 以后 沉 降发 展 ⑤ 阶段 , 由于热 消退过 程 缓慢 , 热膨 胀后 的上 地 幔在 扩 张 停止 后 一段 时 间 才开 始 大 规 模 的全 面 下 沉 , 珠江 口盆 地 结 束 了坳 陷 分 隔 的 局 面 , 成 了统 一 的 盆 形

珠海地质背景调查报告

珠海地质背景调查报告

珠海地质背景调查报告1. 概述该地质背景调查报告旨在对珠海地区的地质情况进行全面的调查和分析。

地质背景是研究地质形态和构造演化的基础,对于地质灾害评估、土地利用规划和环境保护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本次调查报告,我们将展示珠海地区的地质特征、构造背景和地质风险,以期为地质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地质灾害预防提供依据。

2. 地质特征珠海地区位于珠江口盆地,是一个典型的滨海地区。

地质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1 地貌特征珠海地区地貌以山地、丘陵和平原为主。

山地主要分布在北部和西南部,土地起伏较大;丘陵主要分布在东部,起伏较小;平原主要分布在珠江口及珠江三角洲地带,海拔较低。

2.2 岩性组合珠海地区的岩石主要包括花岗岩、砂岩、泥岩和灰岩等。

花岗岩主要分布在山地区域,砂岩和泥岩主要分布在丘陵和平原地带,灰岩则主要分布在滨海地区。

2.3 地下水珠海地区地下水资源丰富,主要分布在砂岩和泥岩层中。

地下水层位于地表以下几十米至几百米之间,水质相对较好,供应城市和农田的用水需求。

3. 构造背景珠海地区位于华南地块与扬子地块交界处,构造背景复杂多样。

主要的构造特征包括下列几个方面:3.1 珠三角断裂带珠三角断裂带是珠江口盆地的主要构造线ament之一,走向大致呈东北-西南走向,由多次断裂构成。

该断裂带对于该地区的地质构造和地下动力学有重要影响。

3.2 褶皱和断层珠海地区的褶皱和断层主要分布在山地区域,成为地区地质特征的重要组成部分。

构造应力的活动性造成了地表和地下的断裂和褶皱,进一步影响了地表地貌的形态和地下水的特征。

4. 地质风险珠海地区的地质风险主要包括地震、滑坡和地面沉降等。

地震风险主要受珠三角断裂带的影响,地震频率较高;滑坡风险主要受地区山地多雨的气候特点影响;地面沉降主要受地下水的开采和地下工程施工活动的影响。

5. 结论通过对珠海地区的地质背景进行调查和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5.1 珠海地区的地质特征丰富多样,以山地、丘陵和平原为主要地貌特征,岩性组合复杂。

南海北部大陆边缘盆地油气地质特征与勘探方向

南海北部大陆边缘盆地油气地质特征与勘探方向

南海北部大陆边缘盆地油气地质特征与勘探方向南海北部大陆边缘盆地是指位于中国南海北部的一系列沉积盆地,主要包括琼东盆地、珠江口盆地、贝加尔海盆地和雷琼盆地等。

这些盆地具有丰富的油气资源,并且具有一定的勘探潜力。

下面将详细介绍南海北部大陆边缘盆地的地质特征和勘探方向。

一、南海北部大陆边缘盆地的地质特征1.沉积特征:南海北部大陆边缘盆地是一系列被断块活动影响和沉积作用控制的古今海盆,沉积物主要为海相碳酸盐岩和陆相碎屑岩。

盆地沉积厚度较大,深水区主要分布在海盆中央,浅水区分布在海盆边缘。

2.构造特征:南海北部大陆边缘盆地受到活动断裂的控制,盆地内断裂构造发育,沉积物垂向分布有较大变动。

海盆边缘存在海湾、河口等浅水沉积环境,而盆地中央则有较大的水深。

3.有利油气地质条件:南海北部大陆边缘盆地存在丰富的有利油气生成和富集条件。

高温、高压、适宜的沉积环境以及丰富的有机质输入是油气形成的基本条件。

此外,盆地内断裂构造也为油气运移和富集提供了通道。

二、南海北部大陆边缘盆地的勘探方向1.深水区勘探:南海北部大陆边缘盆地的深水区是油气勘探的重点区域之一、这些区域的水深较大,但通过科技手段的提升已克服了深水勘探的难度。

在深水区,主要勘探目标是碳酸盐岩油气藏和深水扇沉积体油气藏,需要通过海底地震、电磁测井等技术手段进行探测。

2.浅水区勘探:南海北部大陆边缘盆地的浅水区有着广阔的勘探潜力。

在这些区域,主要勘探目标是陆相碎屑岩油气藏和浅水沉积体油气藏。

这些区域具有较好的油气运移、富集条件,可以通过物探、钻探等手段进行勘探。

3.沉积中心勘探:南海北部大陆边缘盆地的沉积中心具有较大的油气勘探潜力。

沉积中心的沉积环境相对稳定,有利于油气的生成和富集。

沉积中心区域主要勘探目标是先期碳酸盐岩油气藏和深水扇沉积体油气藏,需要通过地质综合分析和地震勘探等手段进行探测。

总结来说,南海北部大陆边缘盆地具有丰富的油气资源和较大的勘探潜力。

油气的勘探方向主要包括深水区、浅水区和沉积中心区。

南海北部深水盆地沉积-构造的差异性及其油气意义

南海北部深水盆地沉积-构造的差异性及其油气意义

部、 珠江 口盆地 南部 , 同 ) 下 。这些 盆 地 都 是 随南 海 张裂 逐渐形 成 的 , 然 经历 了相 似 的从 裂 陷 到坳 陷 虽
的沉 积 一构造 演化 史 , 也存 在 着 明 显 的 沉 积 一构 但
就 是南 海 的扩 张和演 化 是太平 洋板 块俯 冲和 印度板 块 与 欧亚 板块 碰撞 共 同作 用 的结 果 , 南 海 叠 加有 在
缘 含油 气盆 , 西 向东依 次 为莺歌 海盆地 、 部湾 盆 从 北
地、 琼东 南盆地 、 江 口盆地 、 珠 台西 南盆地 、 台西盆 地
( 1 。以水 深 3 0 为 界 , 中 的琼 东 南 盆地 大 图 ) 0m 其 部、 珠江 口盆地 南部 、 台西 南盆 地 的大部 为深水 盆地
( 文所 提南海 北 部深 水 盆地 主要 指琼 东 南 盆地 大 本
等 ,9 8 姚 伯 初等 ,0 4 ; 志 洪 等 ,0 4 夏 斌 等 , 19 ; 20 a钟 20 ; 2 0 2 0 黎 明碧 和金 翔龙 ,0 6 。随着勘探 和研 0 4,0 5; 20 )
究 程 度 的不断 深入 , 目前 多数 学者基 本取 得共 识 : 那
第 一作 者 简 介 :吕宝风 (9 2一) 男 , 究 员 , 士 , 要从 事 含油 气 盆 地 分 析 与 油 气 成 藏 综 合 研 究 工 作 . mallf g i.c e 16 , 研 博 主 E i: e @gg a n bn
第32卷源自要 表 现 为 断裂 活 动 逐 渐 减 弱 以 至 停 止 (詹文欢等
卷 ( ou e 3 , ( u b r4, ( U 1 9 V lm ) 2 期 N m e ) 总 S M) 1
页Ps4 4, 81omr0) (g)1 42 ,(vb,0 a 4—70 1Nee28 e 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珠江口盆地北部断裂构造特征对比及其地质学意义摘要:断裂控制了珠江口盆地南北分带、东西分块的构造格局,同时与油气运移和油气藏的形成分布关系密切.以2010年珠江口盆地北部的反射地震数据为基础,同时收集了邻区的反射地震资料,对珠江口盆地的北部断阶带、北部坳陷带和中央隆起带的内部及其边界断裂构造特征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北部断阶带主要发育倾向SE的板式断层;北部坳陷带内断裂构造最为发育,断裂组合有半地堑、地垒、窄地堑等样式;中央隆起带内广泛发育倾向NW的反向铲式断层.珠江口盆地北部在断陷阶段断层的活动速率最高,拗陷阶段次之,热沉降阶段最低,各地质单元内断裂构造特征的差异与珠江口盆地经历的多幕拉张以及块体的差异性升降有关.关键词:珠江口盆地北部断裂构造断层活动速率板式断层引言珠江口盆地是南海北部大陆架和陆坡上的一个大型新生代为主的沉积盆地,位于华南正常型陆壳至减薄型陆壳这一特殊的区域构造位置,自新生代以来经历了多幕拉伸,记录了从陆缘裂解到海底扩张等阶段的丰富信息.珠江口盆地的北部位于南海北部陆架浅水区,主要由北部断阶带、北部坳陷带、中央隆起带等三个构造单元所构成(陈长民等,2003).北部断阶带以滨海断裂带为北界,与万山隆起区相邻,滨海断裂带是华南地块与南海地块的构造边界;北部坳陷带自东向西主要由韩江凹陷、海丰凸起、陆丰凹陷、惠陆低凸起、惠州凹陷、西惠低凸起、西江凹陷、恩西低凸起、恩平凹陷等地质单元组成;中央隆起带自东向西主要由东沙隆起、番禺低隆起和神狐—暗沙隆起所构成.受多期构造运动的影响,盆地具有典型的“下断上坳”的双层构造特征(龚再升和李思田,2004),经历了从陆相—海陆过渡相—海相的沉积演变过程(朱伟林等,2008).其中,北部坳陷带和中央隆起带的油气资源丰富,目前已开发了20多个油气田,约占中海油在南海北部开采量的66%以上,且石油年产量自1996年以来一直保持在千万立方米以上(何家雄等,2008,2012),是我国近海油气勘探的主要领域之一(万志峰等,2010;朱伟林等,2012).油气的运移、聚集和成藏与断裂构造的关系极为密切,珠江口盆地北部主要发育NEE向和NW向两组断裂(图1),其中NEE向断裂在南海张裂演化期间表现为张性正断层性质,并兼有右行走滑特征,在区内广为发育;NW向断裂在新构造运动期间表现出较强的活动性,多为盖层至地壳断裂,由于其新生性往往截切错断NEE 向断裂,致使在南北分带的构造格架下增添东西分块的复合形态,向盆地内部断裂活动性逐渐减弱(丁原章,2004),通常为盆地内部凹陷级构造单元的分界.前人对珠江口盆地北部的断裂构造和油气地质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陈汉宗等,2005;宗奕等,2012;于水明等,2012;薛成等,2012),但很少从各地质单元的内部及其边界断裂构造特征角度进行对比研究.本文以2010年穿越珠江口盆地北部的反射地震数据为基础,并通过收集邻区的地震反射资料,对该盆地北部的北部断阶带、北部坳陷带和中央隆起带的内部及其边界断裂构造型式、断裂活动强度进行对比研究,为珠江口盆地的形成演化和区域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提供依据.图 1 珠江口盆地区域构造简图(断裂据丁原章,2004和Zhu et al ., 2012修改)1. 盆地边界;2. 坳陷边界;3. 凹陷边界;4. 断裂/推测断裂;5. 滨海断裂带;6. 坳陷; F1:一统暗沙断裂;F2:恩平东断裂;F3:北卫滩断裂Fig. 1 Tectonic units of Pearl River MouthBasin(Faults are revised after reference Ding etal ,2004 and Zhu et al ., 2012)1. Basin Boundary;2. Depression Boundary;3. Sag Boundary;4. Fault/Supposed Fault;5.Littoral Fault Zone; F1: Yitong-Ansha Fault; F2:East Enping Fault; F3: Beiweitan Fault1 珠江口盆地发育历史珠江口盆地新生代构造演化主要受太平洋和菲律宾海板块俯冲挤压、印支地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和南海扩张等三大主控因素的影响和制约(龚晓峰等,2012),经历了晚白垩纪—早渐新世的多幕拉伸断陷阶段、晚渐新世—中中新世的拗陷阶段以及晚中新世至今的断块升降及区域热沉降阶段等三大构造演化阶段(王福国等,2008;崔莎莎等,2009;吕宝凤等,2012),主要包括神狐运动、珠琼运动一幕、二幕、南海运动、东沙运动等五次构造运动(陈长民等,2003)(表 1). 表 1 珠江口盆地新生代构造演化序列和地层格架(构造运动和不整合面据崔莎莎等,2009、 何家雄等,2012修改和Zhu et al ., 2012修改,地层年龄据Cohen et al ., 2013)Table 1 Stratigraphic frame and tectonicevolution sequence in the Cenozoic of Pearl River Mouth Basin(Tectonic movements and unconformity surfaces are revised afterreferencesCui et al ., 2009, He et al ., 2012, and Zhu et al ., 2012, and the stratigraphic age according to Cohen et al ., 2013) 神狐运动始于晚白垩世末,受太平洋板块俯冲后撤及印度与欧亚板块碰撞的共同影响,区内应力场性质由挤压变为拉张,促使南海北部陆缘的前新生代褶皱基底发生张裂(何家雄等,2012),形成了NE 向的断裂和断陷,充填了上白垩统—古新统的浅水湖泊和火山岩相沉积,在反射地震剖面上表现为Tg 区域性不整合面,构成了珠江口盆地的新生代基底,神狐运动揭开了南海北部陆缘新生代伸展裂陷的序幕.珠琼运动一幕开始于早始新世,受太平洋板块对欧亚板块俯冲由NNW-NWW 的转向和俯冲角度加大的影响(夏斌等,2004),南海北部陆缘伸展减薄强烈,珠江口盆地发生抬升和剥蚀,先期形成的NE 向断陷进一步发育扩大,形成了断隆相间的构造格局(崔莎莎等,2009;蔡周荣等,2010),沉积充填了始新统中深湖相文昌组烃源岩,在地震剖面上表现为T9地区性不整合面,是盆地在新生代的第二幕伸展裂陷期.珠琼运动二幕发生在中始新世末—早渐新世,太平洋板块继续对华南地块NWW 向俯冲,在区内形成NNW 向的张裂应力场,珠江口盆地形成近SN 向张裂作用,裂陷由NE 向转变为EW 向,并形成了一组近EW 向断裂(崔莎莎等,2009),在裂陷内沉积了浅湖—沼泽相的恩平组烃源岩,在反射地震剖面上表现为T8区域性不整合面,是珠江口盆地第 三幕伸展裂陷期,也是盆地在断陷阶段最重要的构造运动.南海运动发生在晚渐新世至早中新世期间,受印度—欧亚板块碰撞的影响,深部地幔物质向SE和SEE方向流动(姚伯初,1993),华南陆缘岩石圈进一步拉伸减薄,并产生了一系列NEE—EW向张性断裂,珠江口盆地由断陷阶段转为拗陷阶段,期间沉积了珠海组和珠江组两个重要的油气产层,在反射地震剖面上表现为T6区域性不整合面.东沙运动发生在中中新世末,由于菲律宾海板块向NW方向逆时针旋转碰撞亚洲大陆,在华南陆缘形成压扭应力场,产生了一系列NW向走滑断裂,错断早期形成的NE向和NEE向断裂,在珠江口盆地南北分带的基础上叠加了东西分块的构造格局,在地震反射界面相当于T2地区性不整合面(姚伯初,1993;崔莎莎等,2009).东沙运动是一次局部性构造运动,对珠江口盆地的影响由东向西逐渐减弱,早期油气藏在这一构造运动中被调整改造,NW向断裂成为油气运移的重要通道.东沙运动至今,珠江口盆地进入相对稳定的区域热沉降阶段,沉积了巨厚的泥岩层,构成了盆地中良好的盖层(苗顺德等,2010).2 数据来源与处理本文数据来自2010年珠江口外海陆联合深地震探测中的多道反射地震测线mcs2010-1(曹敬贺等,2012),经频率滤波、速度分析、动校正、共深度点叠加和震相偏移等处理后(Zhu et al., 2012),得到沿测线的反射地震剖面,同时收集了邻近海域的反射地震测线1530(赵中贤等,2010)、PR26(Wu et al., 2009)、A-B(孙珍等,2005)、E-E’(何廉生和陈邦彦,1987)等,开展盆地北部各地质单元的内部及其边界断层的对比研究(图2).然后根据由钻井数据进行时深转换后的1530剖面(赵中贤等,2010),研究北部断阶带、北部坳陷带和中央隆起带在断陷阶段(Tg-T6)、拗陷阶段(T6-T2)和热沉降阶段(T2-T0)三个不同时期的断层活动速率.图 2 研究区测线分布图图中mcs2010-1为本文处理的反射地震剖面,Line1530、Line26、LineA-B和LineE-E分别据赵中贤等,2010、Wu et al., 2009、孙珍等,2005和何廉生和陈邦彦,1987修改.LF:陆丰凹陷;HL:惠陆低凸起;HZ:惠州凹陷;XH:西惠低凸起;XJ:西江凹陷;EX:恩西凹陷;EP:恩平凹陷;DS:东沙隆起;PY:番禺低隆起.Fig. 2 Reflection profilesdistribution in the research areaThe profile mcs2010-1 is the reflection seismicsection we processed,Line1530,Line26,LineA-Band LineE-E’ are according to references Zhao etal., 2010,Wu et al., 2009,Sun et al.,2005 and He and Chen,1987,respectively. LF:Lufeng Sag; HL: Huilu Low Uplift; HZ: HuizhouSag; XH: Xihui Low Uplift; XJ: Xijiang Sag; EX:Enxi Low Uplift; EP: Enping Sag; DS: DongshaUplift; PY: Panyu Low Uplift.3 断裂构造特征对比3.1 断裂构造的形态和组合特征北部断阶带在空间上具有分带特征,根据带内断裂的构造型式和发育程度,可将北部断阶带细分为断层不发育带、板式断层带和铲式断层边界过渡带(图3).板式断层带构成了北部断阶带的主体,带内主要发育倾向SE的板式断层,断层倾角较大,由北向南断距有逐渐增大的趋势.在反射地震剖面上一般表现为断至基底的正断层,在带内组合呈正向阶梯式断层的构造型式,断层与地层的倾向相同,是南海北部陆缘在断陷阶段三次伸展张裂的产物,控制了断阶带内沉积物的分布.在断阶带的北部断裂构造不发育,与万山隆起区之间以滨海断裂带为界,滨海断裂带主体倾向SE ,由一系列切穿基底的高角度正断层组成,断裂带内沉积物突然增厚,是华南地块与南海地块的分界断裂带.在北部断阶带的南缘主要发育铲式断层,断面的倾角上部较陡,向下逐渐变缓呈铲状,构成了北部断阶带与北部坳陷带的边界. 图 3 北部断阶带内反射地震剖面图b 为本文处理的反射地震剖面,图a 、c 、d 分别据赵中贤等,2010、何廉生和陈邦彦,1987和Wu et al .,2009修改.黑色实线表示断层,彩色实线表示地层界面,绿色虚线表示地质单元的边界,黑色箭头表示断层的运动方向.Fig. 3 Reflectionseismic profiles in theNorthern Fault TerraceZoneFig.b is the profile thisarticle processed , andfigure a ,c ,d arerespectively revised afterZhao et al., 2010,He and Chen , 1987 and Wu etal ., 2009. The black solidlines represent the faults ,the color solid linesindicate the stratum,thegreen dashed linesrepresent boundary ofgeological units,the blackarrows indicate the motionof faults.北部坳陷带内断裂构造较为发育,在坳陷带的边缘以铲式断层作为与两侧隆起带的边界.带内主要发育铲式断层、板式断层,断层组合有半地堑、地垒、窄地堑等多种构造型式(图4).半地堑构造型式主要存在于坳陷带内凹陷级构造单元中,由一条或多条同倾斜的断层所约束,在反射地震剖面上呈箕状(图4a).坳陷带内各凹陷中的控凹断裂也不相同,其中惠州凹陷以板式断层为控凹断裂,而西江凹陷和恩平凹陷则以铲式断层作为控凹断裂,在凹陷的内部板式断层则较为发育.地垒构造主要分布在相邻凹陷间的凸起中,例如西惠低凸起和恩西低凸起.窄地堑由相向的断裂所控制,在剖面上断裂向深部趋于相交,主要体现在西江凹陷中(图4b).内反射地震剖面,相关说明同图3Fig. 4 Reflectionseismic profiles inthe NorthernDepressionZone(Similarillustration as Fig.3)中央隆起带以铲式断层作为与北部坳陷带和南部坳陷带的分界,而其内部根据断裂构造型式可以划分为隆坳过渡带、反向铲式断层带(图5).隆坳过渡带作为隆起单元与坳陷单元的转换带,常以窄地堑、半地堑等断层组合型式存在(图5a、5c).反向铲式断层带主要发育倾向NW、近平行展布的铲式断层,在剖面上组合成单断半地堑的构造型式.其中,断层具有反向正断层的性质,断面的倾向与地层的倾向相反,上升盘地层沉积厚度较薄,而下降盘地层的沉积相对较厚,控制断层内沉积层的分布,而上升盘地层往往是构成油气圈闭的有利场所.按活动时期的长短,反向铲式断层可以分为早期断层和长期断层,早期断层在盆地发育的断陷阶段(Tg-T6)较为活跃,受控于此时期的多幕拉张.图 5 中央隆起带反射地震剖面,相关说明同图3Fig. 5 Reflectionseismic profiles in theCentral UpliftZone(Similar illustrationas Fig. 3)3.2 断层活动速率断层活动速率可以定量描述断层的活动特征,是指某一地层单元在一定时期内,因断裂活动形成的落差与相应沉积时间的比值(宗奕等,2012),即V f=(H u-H d)/T,其中,V f为断层活动速率;T为沉积时间;Hu为断层上盘地层厚度;H d为断层下降盘地层厚度.本文选取横穿北部断阶带、北部坳陷带和中央隆起带的1530测线,在时深转换后的剖面上选取13条断层进行活动速率分析,获得盆地北部不同构造单元在新生代各演化阶段的活动速率(图6).从图6中可以看出,断陷期(Tg-T6)内断层的总体活动速率最高,拗陷期(T6-T2)次之,热沉降期(T2-T0)最低.在断陷阶段,北部断阶带和中央隆起带的断层活动速率要明显高于北部坳陷带,表明坳陷阶段是盆地内隆坳边界断层的强烈发育时期,断层两侧的地层厚度差较大,控制了盆地内部隆坳相间的构造格局.中央隆起带在断陷阶段的断层活动速率最高,达66 m·Ma-1,表明中央隆起带在晚白垩纪—渐新世的多幕拉张过程中所受的拉张断陷程度最大.在拗陷阶段,区内断层的总体活动强度较低,低 于12 m·Ma -1.断裂活动强度与隆起和坳陷、凹陷和凸起之间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在隆起向坳陷、凸起向凹陷过渡地带,断裂的活动速率逐渐降低;在坳陷向隆起、凹陷向凸起过渡位置,断裂的活动速率逐渐升高.在热沉降阶段,盆地北部的断裂活动强度高于拗陷阶段,而且区内断裂活动强度与隆起和坳陷、凹陷与凸起之间的对应关系更加显著,可能主要来自与东沙运动的影响,使老断层重新活动并产生新断层,引起区内地块的差异性升降,最终使得断裂的活动强度增高.图 6 珠江口盆地北部的断层活动速率图Fig.6 Fault activity rate in northern Pearl River MouthBasin along Line15304 结 论 4.1 珠江口盆地新生代共经历了神狐运动、珠琼运动一幕、二幕、南海运动和东沙运动等五次构造运动,可以划分为晚白垩纪—早渐新世的多幕拉伸断陷阶段、晚渐新世—中中新世的拗陷阶段以及晚中新世至今的断块升降及区域热沉降阶段等三大构造演化阶段.受多期构造运动的作用,盆地北部主要发育NEE 向和NW 向断裂.4.2 北部断阶带内发育倾向SE 的板式断层,断层在带内呈正向阶梯式断层组合型式;北部坳陷带内断裂最为发育,主要有板式断层和铲式断层,组合成半地堑、地垒、窄地堑等构造型式;中央隆起带内广泛发育倾向NW 的反向铲式断层,在剖面中构成单断半地堑型构造样式.4.3北部断阶带和中央隆起带内断层总体活动速率较高,北部坳陷带内断层活动速率较低.在断陷阶段断层的活动速率最高,拗陷阶段次之,热沉降阶段最低;在拗陷阶段和热沉降阶段,断层活动速率与隆起带和坳陷带、凹陷和凸起等地质单元之间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可能与东沙运动期间引起块体的差异性升降有关.致谢本文中的mcs2010-1测线的数据来自于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实验2号”全体船员及科考队的辛勤工作,赵中贤博士提供了1530剖面数据,在此一并致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