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锈钢中的沉淀硬化相(第2版)

合集下载

不锈钢命名-GBT20878-2007

不锈钢命名-GBT20878-2007

1不锈钢碳含量表示方法GB/T 20878-2007标准确定采用三位阿拉伯数字表示碳含量(十万分之几),具体表示方法如下:用两位或三位阿拉伯数字表示碳含量(万分之几或十万分之几)最佳控制值,即只规定碳含量上限者,当碳含量上限≤0.10%时,碳含量以其上限的3/4表示;当碳含量上限>0.10%时,碳含量以其上限的4/5表示。

例如:碳含量上限为0.20% 时,其牌号中的碳含量以16表示;碳含量上限为0.15%时,其牌号中的含碳量以12表示;碳含量上限为0.08%时,其牌号中的碳含量以06表示;规定上、下限者,用平均碳含量×100表示。

对超低碳不锈钢(即C≤0.030%),用三位阿拉伯数字“以十万分之几”表示碳含量,例如:碳含量上限为0.030%时,其牌号中的碳含量以022表示,碳含量上限为0.010% 时,其牌号中的碳含量以008表示。

2不锈钢牌号的统一数字代号GB/T 20878-2007标准按照GB/T17616- 1998《钢铁及合金牌号统一数字代号体系》确定的原则,对每个牌号编制了统一数字代号,统一数字代号为S1 ,S为stainless and heat resisting steel的首位字母。

铁素体型钢S1 ,奥氏体-铁素体型钢S2 ,奥氏体型钢S3 ,马氏体型钢S4,沉淀硬化型钢S5 。

铁素体型钢S1 第二、三位数字表示铬含量(铬含量中间值的1百倍),第四位(见表2)和第五位(见表3)数字分别表示钢中含有不同元素或区别顺序号。

奥氏体-铁素体型钢S2 第二、三位数字表示铬含量(铬含量中间值的1百倍),第四位(见表2)和第五位(见表3)数字分别表示钢中含有不同元素或区别顺序号;但某些牌号考虑与美国AISI和UNS体系的一致,前四位数字可能所有变化。

奥氏体型钢S3 第一、二、三位数字作为钢组,常用牌号与美国AISI和UNS体系的三位数字一致;美国没的牌号,第一、二位数字作为钢组,按靠近UNS系列编排(Cr-Mn-Ni 系为35,Cr-Ni-W(-Mo)为32,Cr-Ni-Si为38),第三位数字为区别顺序号;第四位(见表2) 和第五位(见表3)数字分别表示钢中含有不同元素或区别顺序号,或表示平均碳含量的千分之几。

15-5PH 沉淀硬化不锈钢磁粉检测磁痕分析

15-5PH 沉淀硬化不锈钢磁粉检测磁痕分析

15-5PH 沉淀硬化不锈钢磁粉检测磁痕分析摘要:随着航空工业的快速发展,新型材料得到了成功的开发,沉淀硬化不锈钢以其高强度、耐腐蚀性、抗氧化性和可焊性被广泛应用于飞机重要轴承部件。

15-5ph钢在时效过程中除强化马氏体组织外,还析出碳化物和金属间化合物,强度高,综合力学性能好,具有良好的耐腐蚀性和焊接性能。

适用于制造飞机发动机燃烧室壳体、锥形梁安装侧水平尾翼侧肋环等重要承重部件。

淬火态组织为马氏体和奥氏体。

15-5ph沉淀硬化不锈钢磁粉检测中发现异常磁迹,磁迹形态不同(主要为线状、长条状或片状)。

这些磁道严重影响了磁粉检测的评价。

目前,在对析出硬化不锈钢的磁粉检测中,主要发现裂纹、夹杂等金相缺陷,而对15-5ph钢的磁异常痕迹分析及磁粉检测评价方面还没有研究。

关键词:沉淀硬化不锈钢;磁粉检测;铁素体;微观组织;纯洁度航空马氏体析出硬化不锈钢在磁粉检测中的条、片、长直线磁迹。

分析了不同磁标志的特征和微观结构,确定了磁标志的性能。

结合不同热处理条件下的磁性能分析,建立了磁粉纯度检测的工艺流程和磁标志的鉴别方法。

研究发现,在磁粉检测过程中,沉淀硬化不锈钢的磁迹主要是由铁素体和组织的不均匀性引起的。

研究结论为航空制造过程中磁性痕量的测定提供了依据,并制定了航空制造过程中析出硬化不锈钢磁性颗粒检测标准,以保证磁性颗粒检测的顺利进行。

一、概述15-5PH钢具有高强度、好的横向韧性,热处理工艺简单,变形小,使用性能、工艺性能兼备等特点,已在飞机、舰船、导弹壳体等关键部件上得到广泛的应用。

随着航空技术的飞速发展,钢在飞机上所使用的比重逐渐降低,因此需要高强度的钢材来实现飞行件结构上的减重,近年来,一些(超)高强度钢种的国产化进程进入了空前的快速发展阶段,特别是沉淀硬化不锈钢。

二、实验材料与方法取样方法和磁粉检测方法按照AMS 2300标准执行。

对发现可疑磁痕显示的试样进行固溶和时效热处理后再进行磁粉检测来对比分析热处理前后的磁痕显示情况,同时利用金相试验确定组织结构形貌,确定磁痕形成的原因。

ASTM A693-1993沉淀硬化不锈钢和耐热钢厚板、薄板和钢带

ASTM A693-1993沉淀硬化不锈钢和耐热钢厚板、薄板和钢带

ASTM A693-1993沉淀硬化不锈钢和耐热钢厚板、薄板和钢带创建时间:2008-12-29ASTM A693-1993 沉淀硬化不锈钢和耐热钢厚板、薄板和钢带沉淀硬化不锈钢和耐热钢厚板、薄板和钢带的力学性能是通过一般称作“沉淀硬化”的适当的低温热处理来得到。

这些钢用作要求耐腐蚀和在室温或在达315℃高温具有高强度的零件。

其中有些钢特别适于在固溶热处理状态进行中等的至严厉的拉拔和成形。

其他一些钢仅能进行轻度成形。

这些钢适于在固溶退火状态进行机加工。

在同溶退火后,这些钢可以被硬化到标准规定的力学性能。

而没有破裂或变形的危险。

制造方法钢应按下列种方法冶炼:a) 电炉(带有独立的脱气和精炼装置);b) 真空炉;c) 电炉或真空炉冶炼,随后在真空中或惰性气体中自耗重熔,或电渣重熔,或进行电子束精炼;d) 供需双方协商同意的其他常用的冶炼方法。

牌号和化学成分钢的牌号和化学成分见表1。

表1 牌号和化学成分1)1) 除非对范围另有说明或规定外,该成分界限为最大百分数值。

2) 按ASTME527和SAEJ1086方法规定的新代号。

3) Cb和Nb代表同一元素铌。

4) Nb+Ta为0.15%-0.45%。

5) 氮为0.07%-0.13%。

6) Nb+Ta为0.10%-0.50%。

7) 氮为0.01%。

8) Nb不小于8倍含碳量。

产品热处理除非需方在订货单中另有规定,产品应按表2规定的固溶退火状态供应。

表2 产品热处理1) 时间是指材料在该温度的时间。

2) 相等和较高的回火处理:774℃±25℃,保温不少于3h。

冷到室温,加热到579℃±15℃,保温不少于3h。

力学性能当试样按表2规定的沉淀硬化制度处理时,力学试样所代表的材料应符合表3规定的力学性能要求,并且能达到表4中的性能。

表3 固溶处理状态的力学性能1) 仅为固溶处理,相等和较高回火的厚板。

2) XM-25也提供下列性能(最低值):抗拉强度895MPa,屈服强度620MPa,伸长率4%,25RC,256HB。

2JIS G4305-2005 冷轧不锈钢板材、薄板和带材 中文版

2JIS G4305-2005  冷轧不锈钢板材、薄板和带材 中文版

SUS304Cu
SUS317L
SUS430J1L
SUS304L
SUS317LN
SUS434
SUS304N1
SUS317J1
SUS436L
SUS304N2
SUS317J2
SUS436J1L
SUS304LN
SUS836L
SUS444
SUS304JI
SUS890L
SUS445J1
SUS304J2
SUS321
本条款不适用于钢带头尾不规则的部分。 8.4 宽度公差 钢板的宽度公差应按表 22,而钢带的宽度公差应按表 23。订购者可指定表 24(代号 EW)中的宽度公差。 8.5 钢板的长度公差 钢板的长度公差应按表 25。 8.6 钢板的平直度 钢板的平直度应按表 26。
订购者可以指定平直度(代号 EF)。硬度代号为 1/4H 或 1/2H 的平直度最大值应按表 27 的规定,而硬度代号为 3/4H 及 H 的平直度最大值应由供需双方协定。
a) 经退火处理钢板及钢带的机械性能应按表 11。至于弯曲性方面,弯曲部分的外侧不 应产生裂纹。
b) 经淬火、回火处理的钢板及钢带,其硬度应按表 12。 5.5 沉淀硬化系列的机械性能 沉淀硬化系列的机械性能按表 13。假如这样,试样应相当于 JIS G0404 的 A 级。屈服强度仅在订购者特别指定时适用。 6 耐腐蚀性 如订购者特别指定由晶间腐蚀试验表明耐腐蚀性,应由供需双方协定,从 11.3.3 的试验方法中选定一种。在进行试验时,耐蚀性应依照供需双方之间的协定。 7 表面加工 钢板及钢带的表面加工,应按表 14。 8 形状、尺寸、质量和公差 8.1 标准尺寸 8.1.1 钢板的标准尺寸 钢板的标准尺寸应按表 15。 8.1.2 钢带的标准厚度 钢带的标准厚度应按表 16。 8.2 钢板的质量的计算 如订购者要求计算钢板的质量,应根据指定的尺寸,并依照表 17 计 算钢板的质量。 8.3 厚度公差 8.3.1 钢板和钢带的厚度公差 钢板的厚度公差应按表 18,而钢带的厚度公差应按表 19。订 购者可指定表 20(代号 ET)或表 21(代号 ST)的厚度公差。

17-4ph材料材料174PH

17-4ph材料材料174PH

17-4ph材料材料174PH17-4PH是马氏体沉淀硬化型不锈钢.17-4PH性能特点是易于调整强度级别,即可通过变动热处理工艺予以调整.马氏体相变和时效处理形成沉淀硬化相是其主要强化手段,17-4PH衰减性能好,抗腐蚀疲劳及抗水滴性能强.17-4PH沉淀硬化型不锈钢编辑本段应用领域? 海上平台、直升机甲板、其他平台? 食品工业? 纸浆及造纸业? 航天(涡轮机叶片)? 机械部件? 核废物桶17-4PH 17-4PH合金是沉淀、硬化、马氏体不锈钢。

17-4PH合金是由铜、铌/钶构成的沉淀、硬化、马氏体不锈钢。

这个等级具有高强度、硬度(高达300º C/572º F)和抗腐蚀等特性。

经过热处理后,产品的机械性能更加完善,可以达到高达1100-1300 mpa(160-190 ksi) 的耐压强度。

这个等级不能用于高于300º C (572º F) 或非常低的温度下,它对大气及稀释酸或盐都具有良好的抗腐蚀能力,它的抗腐蚀能力与304和430一样。

"中国牌号 0Cr17Ni4Cu4Nb 05Cr17Ni4Cu4Nb化学成分C:?0.07Si: ?1.00Mn:?1.00P:?0.035S:?0.030Ni:3.00-5.00Cr:15.0-17.5Mo:-Cu:3.00-5.00Nb:0.15-0.45其他:-美国ASTMS17400,AISI630,UNS630化学成分C:?0.07Si:?1.00Mn:?1.00P:?0.040S:?0.030Ni:3.00-5.00Cr:15.0-17.5Mo:-Cu:3.00-5.00Nb:0.15-0.45其他:-日本 SUS630化学成分C:?0.07Si:?1.00Mn:?1.00P:?0.040S:?0.030Ni:3.00-5.00Cr:15.0-17.5Mo:-Cu:3.00-5.00Nb+Tao:0.15-0.45其他:-欧洲 X5CrNiCuNb16-4 化学成分C:?0.07Si:?1.00Mn:?1.00P:?0.040S:?0.030Ni:3.00-5.00 Cr:15.0-17.0 Mo:-Cu:3.00-5.00Nb+Tao:0.15-0.45 其他:-。

AMS 2759-3C 沉淀硬化型不锈钢与马氏体时效钢零件热处理(中文)

AMS 2759-3C 沉淀硬化型不锈钢与马氏体时效钢零件热处理(中文)

氮或氮氢混和物作为真空炉再充气淬火,在最高至 1925°F(1052°C)充许使用。 禁止使用从氨气中分离出来的氮气,对于无尺寸、无变色要求的零件,应避免使 用空气气氛和空气冷却。
3.3.2 保护涂层:当认定的工程组织批准后,充许使用补充涂层,以使完工机加表面的 氧化最小。
3.4 程序
3.4.1 酸洗:在随后的由铅、锌合金,或其它低熔温材料制成的模具成形前,零件必须 根据 ASTM A380 酸洗。
3.5.3.1 除非特别通知零件将全部机加,否则加热处理装置必须处理零件即使一些表 面没有后续的金属去除物,并且因此必须在受控的气氛中热处理至高于 1350
°F(730°C),该气氛必须符合表面污染要求,除非规定,受控的气氛对于仅 具有原材料表面零件不是必须的,除非零件是同薄板或条带制成。
3.5.3.2 专门用于热处理已去除污染的零件的炉子,不须试验。
表 2—碳化物固溶热处理时间
截面厚度
保温时间
毫米
小时,最小
<25
1
25-76(包括 25 和 76)
2
>76
3
3.4.6
校直: 当由认定的工程组织批准,校直必须或者是在环境温度,在时效期间,或 者是在加热至不高于 50°F(28°C)低于时效温度时完成。 在时效后,室温校直和热或暖校直必须随后进行应力释放。 充许校直后,在时效期间进行应力释放。
7. 拒收 参见 AMS 2759
8. 注意: 必须根据 8.1,8.2,8.3 和 AMS 2759
8.1 位于左边空白处的更改条(|)是为了方便用户定位技术更改的位置,不是编辑更改, 在本规范上一版已经做出。符号(R)在文件标题的左边,表示本规范完全修订版, 包括技术修订。更改条和(R)不用于原始版本,也不出现在不包含编辑更改的版本。

不锈钢新国标word版本

不锈钢新国标word版本

0.030 0.030
(0.60)
允许 ≤0.60
11.5013.50
11.5013.50
101 20Cr13 2Cr13
2007 1992
0.16 -
0.25
0.16 -
0.25
1.00 1.00
1.00
0.040
0.030
(0.60)
12.0014.00
1.00
0.035 0.030
允许 ≤0.60
GB/T9971-2004原料纯铁,因为该标准中引 进了ISO中极低C(≤0.01)的分析方法。
新旧标准对比 —GB/T3280
❖ 在尺寸公差、牌号表示方法、化学成分、性 能等方面均发生变化。
❖ 删去AISI 200系列,06Cr19Ni10(304)、 022Cr19Ni10与牌号标准有调整。
新旧标准对比 —GB/T3280
GB/T20878-2007介绍
常见牌号成分变化(奥氏体不锈钢一)
GB/T 2087 8中 的序 号
9
新牌号 12Cr17Ni7
旧牌号
1Cr17Ni7
2007 1992
C 0.15 0.15
2007 0.08 17 06Cr19Ni10a 0Cr18Ni9
1992 0.07
2007 0.030
18
耐热细板 带
20 19 07 92
32 29 15 16
双相 (D)
11
6
3
10 4 10 2
铁素 体 18 7 7 4 4 14 10 14 9 5 6
(F)
马氏 体(M) 38 19 18 17 14 9 9 9 8 3 2
沉淀 硬化 10 4 3 3 2 6 1 6 1 6 1 (P)

17-4ph 沉淀硬化处理工艺

17-4ph 沉淀硬化处理工艺

17-4ph 沉淀硬化处理工艺17-4PH是一种耐热耐腐蚀的不锈钢,被广泛应用于航空发动机和炮管等高温高压环境中。

沉淀硬化是17-4PH不锈钢的一种热处理工艺,可以显著提高其力学性能和耐蚀性。

本文将详细介绍17-4PH沉淀硬化处理的过程和效果。

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17-4PH不锈钢的组成和性能。

17-4PH是一种奥斯申体不锈钢,由铁、铬、镍、铜和钼等元素组成。

其主要特点是高强度、硬度和抗腐蚀性能。

然而,在退火状态下,17-4PH不锈钢的强度和硬度并不理想。

为了提高其力学性能,需要进行沉淀硬化处理。

17-4PH的沉淀硬化处理一般分为两个步骤:固溶处理和时效处理。

首先进行固溶处理,将17-4PH加热到约1040℃左右,保持一段时间,使其充分溶解。

然后迅速冷却至室温,以固定硬化元素的状态,形成固溶体。

接下来是时效处理,将固溶体加热到约480-620℃的温度,保持一段时间。

在此过程中,硬化元素在晶间析出,形成微小且均匀分布的沉淀相,提高了17-4PH的强度和硬度。

沉淀硬化处理后的17-4PH不锈钢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

其抗拉强度可达到1100MPa以上,屈服强度可达到1000MPa以上,硬度可达到HRC40-50。

同时,17-4PH经过沉淀硬化处理后,其耐腐蚀性也得到了显著改善。

在常见的腐蚀介质中,如海水、酸液和盐溶液等,17-4PH都能够保持良好的抗腐蚀性能。

沉淀硬化处理对17-4PH不锈钢的微观组织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固溶处理过程中,固溶体中的晶粒得以长大,晶界得到清理和修复。

而在时效处理过程中,硬化元素在晶界和晶内析出,形成细小的颗粒,称为沉淀相。

这些沉淀相的尺寸和分布对17-4PH的力学性能和耐腐蚀性能起着关键作用。

因此,沉淀硬化处理的时间和温度需要严格控制,以确保获得理想的沉淀相。

总之,17-4PH的沉淀硬化处理是一种重要的工艺,可以显著提高其力学性能和耐蚀性。

通过固溶处理和时效处理的过程,17-4PH不锈钢的强度、硬度和抗腐蚀性能得到了明显改善。

金属耐蚀材料第八讲沉淀硬化不锈钢

金属耐蚀材料第八讲沉淀硬化不锈钢
(5) 冷变形处理 ,用字母 C 表示 ,简称 C 处理 。 经 A 处理后的奥氏体 ,只要成分控制适当 ,在室 温下进行塑性变形或冷加工 ,也可诱发马氏体相变 。 要获得一定数量的马氏体 ,冷轧时可采用高于 60 % 的变形量 。
(6) 时效处理 ,用字母 H 表示 ,简称 H 处理 。 此处理是沉淀硬化不锈钢的最后热处理 ,目的是 利用时效作用产生细小且弥散分布的沉淀相 ,以获
©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徐增华 :金属耐蚀材料 第八讲 沉淀硬化不锈钢
得尽可能高的强度和良好的综合力学性能 。通常是 根据所要求的综合力学性能 ,特别是强度 ,来选择热 处理时间 、温度 。时效时间随钢种及工件不同而异 。 时效过程的沉淀硬化 ,还可采取分级时效 ,一般采用 多级时效 (简称 M H 处理) ,以达到更佳效果 。
1 沉淀硬化不锈钢的化学组成和类型
1. 1 沉淀硬化不锈钢的化学组成 沉淀硬化 ( PH) 不锈钢是通过热处理析出微细
的金属间化合物和某些少量碳化物以产生沉淀硬 化 ,而获得高强度和一定耐蚀性相结合的高强不锈 钢 ,它兼有铬镍奥氏体不锈钢耐蚀性好和马氏体铬 钢强度高的优点 。其化学成分除铬 、镍元素以外 ,还 含有直接或间接导致沉淀相形成的 Ti 、Nb 、Al 、Mo 、 Co 、Cu 等合金元素 ,且碳含量很低 ,一般为低碳或超 低碳 。高铬能使钢具有高耐蚀性和高淬透性 ,低碳 是为了避免与铬结合降低耐蚀性 ,并保证钢的可焊 性 。镍的作用是多方面的 ,但主要是使钢奥氏体化 , 并调整钢的相变点 ,特别是马氏体转变温度 M s ,以 及与其它元素形成沉淀硬化相 ,如 Ni3Mo 、Ni3Nb 、 Ni3Al 等 。钼 主 要 增 加 耐 蚀 性 和 形 成 硬 化 相 , 如 Fe2Mo 、Ni3Mo 及 x 相等 。钴不形成沉淀相 ,其主要 作用是强化基体和限制其他元素在基体中的溶解 度 ,以及调整马氏体点和促使其他元素较多较快地 形成沉淀相 。 1. 2 沉淀硬化不锈钢的发展及类型

SAE AMS 2759-3C-2000 中文版 沉淀硬化不锈钢和马氏体时效钢的热处理

SAE AMS 2759-3C-2000 中文版 沉淀硬化不锈钢和马氏体时效钢的热处理

2
AMS 2759/3C
3.3.1 热处理环境:零件必须在空气中或保护气氛中热处理,可接受的保护气氛包括氩、
氦、氢中性盐和真空。氮和氮氢混和物在低于 1425°F(774°C)充许使用。如
果热处
理后,所有表面去除量为 0.020inch(0.51mm),那么,氮和氮氢混和物在 1425
℉(774
H 900 H 925 H 950 H 1000 H 1025 H 1050 H 1075 H 1100 H 1150 H 1150M(10)
RH 950 RH 1000 RH 1050 RH 1075 RH 1100
TH 950 TH 1000 TH 1050 TH 1075 TH 1100 CH 900(11) H 950 H 1000 H 1025 H 1050 H 1100 H 1150 H1150 M (10)
2. 适用文件:
以下出版物对此处规定的范围内成为本规范的一部份。使用购买商定购时生效的出版 物版本。除非规定特定的文件版本,供应商可以使用文件的后续版本。当参考文件取消且未 规定替代文件时,此文件的最后一版适用。
AMS 2759/3C
2.1 SAE 出版物 可从 SAE,400 Common Wealth Drive,Warrendale, PA 15096-001 获取 AMS 2759 钢表面的热处理,通用要求
6
AMS 2759/3C 8.3.3 转变:在奥氏体化状态后冷却至一个充分低的温度以完成奥氏体至马氏体转变。
属于 AMS 委员会“F”管辖制定。
7
合金(1) 15-5 和 17-4 PH
17-7 PH 和 PH 15-7Mo
PH 13-8 Mo
PH 14-8 Mo

不锈钢中的沉淀硬化相(第2版)

不锈钢中的沉淀硬化相(第2版)
第一章 不锈钢中的沉淀硬化相
引言 钢的种类繁多、性能迥异,但有一个共同点:都是在 Fe 中加入各种合金元素形成的固溶体。不同 合金元素加入钢中会析出不同的沉淀硬化相,使钢具备了各种特定性能。 研究沉淀硬化相的类型、结构、形态、尺寸、分布、交互作用和演变规律,可为金属材料工作者改 进生产工艺,优化钢的性能,研发更理想的钢种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因为不锈钢中所用的合金元素种 类最多,含量较高,本文从分析不锈钢中的沉淀硬化相着手,研究沉淀硬化相的基本特性、析出过程和 形态演变规律。 关键词:碳化物、氮化物、硼化物、金属间化合物、沉淀硬化相。 要弄清淀硬化不锈钢和超马氏体不锈钢的作用机理和生产工艺操作要点,必须先从不锈钢中的沉淀 硬化相说起。沉淀硬化的机理是共格理论:在特定条件下,溶质原子在特定晶面上偏聚,形成薄层并与 基体点阵共格,两种晶格相互协调,点阵间距差引发基体应变,产生硬化效果。沉淀硬化在有些合金钢 中又称为时效硬化或时效强化。在特定温度区间进行时效处理,析出沉淀硬化质点;温度继续升高,质 点长大,共格应变随之增大,达到临界值时导致滑移和剪切应变,共格应力得到释放,硬化效果减小, 称为过时效。 获得沉淀硬化相的基本条件是:钢中应含有一种或多种在基体中溶解度可变,或可引发显微组织结 构变化的合金元素,通过适当的热处理,使该元素以碳化物、氮化物或金属间化合物的形式析出,这些 合金元素称为沉淀强化元素。目前广泛应用的沉淀强化元素有:Al、Ti、Nb、V、Zr、Cu、W、Mo、Si、 N、B 等。可能形成的沉淀硬化相分为两类:一类是 Al、Ti、V、Nb、Zr、Cr、Mo、W 的碳、氮、硼化 合物;另一类是金属间化合物。到底形成哪哪种沉淀硬化相,主要取决于合金元素的原子半径和其在基 体中的溶解度,半径较小的碳原子、氮原子和硼原子会进入到过渡金属晶体的间隙中,当碳、氮、硼的 含量小于过渡金属溶解度时会形成相应的化合物:碳化物、氮化物和硼化物,原金属晶格不发生变化; 当碳、氮、硼的含量大于过渡金属溶解度时则会形成金属间化合物(或间隙化合物) ,原金属晶格也就 发生了变化。原子半径大于 130pm 的过渡金属才能与碳、氮、硼形成间隙化合物,其共同特点是:不透 明,有金属光泽,熔点极高,硬度大,导电、导热性能较好,有良好化学稳定性,但比较脆。 沉淀硬化不锈钢和超马氏体不锈钢的碳含量一般比较低,主要依靠析出金属间化合物来强化。 不锈钢全部为铁基合金,铁在加热和冷却过程会产生如下同素异型转变:

金属材料学-第5章 不锈钢

金属材料学-第5章 不锈钢
Mo能↑不锈钢钝化能力,扩大钝化介质范围, 钝化膜致密,稳定。
5.2.2 腐蚀介质对钢耐蚀性的影响
金属的 耐蚀性
与介质的种类、浓度、 温度和压力等环境条件有 密切的关系
必须根据工作介质的特点来正确 选择使用不锈耐蚀钢钢种。
1、在大气、水、水蒸气等弱腐蚀介质。 → >13%Cr
2、氧化性介质,如硝酸。易形成钝化的氧化 膜,>17%Cr, Cr越高越好;
Ti:稳定碳,防止高Cr不锈钢晶间腐蚀
N:细化铸态组织 Mo,Al,Si:进一步强化钝化膜,提高 在非氧化介质中的耐蚀性 基

②在硝酸、氨水等介质中有较好的耐蚀性
特 点
和抗氧化性;
③力学性能和工艺性较差,脆性大,TK 在室温左右。
④无同素异构转变,多在退火软化态下使 用。
用作受力不大的耐酸和抗氧化结构件
二、铁素体不锈钢的脆性
高铬铁素体不锈钢的缺点是脆性大,主要有 几个方面:
(1)粗大的原始晶粒 由于原子扩散快,晶粒粗化温度低和晶粒粗 化速率高。在600℃以上晶粒就开始长大,而A 不锈钢相应为900℃ 不能通过热处理消除,只能通过压力加工碎 化,通过添加少量Ti消除。
2) F不锈钢存在475℃脆性
不锈钢组织状态图(焊后冷却)
⑴ M不锈钢: 12Crl3~40Crl3等Crl3型 14Crl7Ni2、95Cr18等

⑵ F不锈钢:如10Cr17 ,16Cr25N,

008Cr27Mo等
钢 分 类
⑶ A不锈钢:具有单相A组织,如 06Cr18Ni9、12Crl8Mn8Ni5N等
⑷ A-F复相不锈钢:如12Cr21Ni5Ti
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
5.3 铁素体不锈钢

各类不锈钢的特点及常用不锈钢的性能用途

各类不锈钢的特点及常用不锈钢的性能用途

各类不锈钢的特点及常用不锈钢的性能用途不锈钢不锈钢是含铬量大于10.5%(质量分数)、具有不锈性和耐酸性的铁基合金的统称。

在无污染的大气、水蒸气和淡水等较弱腐蚀性介质中不锈钢和耐腐蚀的钢称为不锈钢;在副食性弱的酸、碱、盐等环境中具有耐腐蚀性的钢称为耐酸钢。

对不锈钢的年不锈性和耐腐蚀性起关键作用的合金元素铬。

随着含铬量的的增加,其不锈钢和耐蚀性也随之增加,当含铬量增至某一定值时,其耐腐蚀性即趋稳定。

不锈钢以其组织结构为分类依据,分为:奥氏体不型、铁素体型、马氏体型、奥氏体+铁素体型和沉淀硬化不锈钢五类。

虽然不锈钢的组织结构是有钢中的镍当量和铬当良的比例控制的,但不同合金元素对不锈钢的组织结构及力性能个有不同的影响。

1 各类不锈钢的特点及常用不锈钢的性能用途1.1 各类不锈钢的特点Ⅰ.奥氏体型不锈钢奥氏体型不锈钢的组织结构是面心立方晶体,无磁性,不能通过热处理强化,只能用冷加工强化手段提高其强度。

奥氏体型不锈钢具有耐蚀性,常温及低温下的塑性、韧性良好,易成形,焊接性良好,在工业中应用最为广泛。

其产量约占不锈钢产量的70%。

其产品有板材、棒材、钢管、钢带、钢丝及锻件等。

根据奥氏体的基体类型,可将奥氏体型不锈钢分为铬镍奥氏体不锈钢两大系列奥氏体不锈钢的牌号很多,但大量生产和使用得最多的是0Cr18Ni9、00Cr18Ni10、0Cr17Ni12Mo2、00Cr17Ni14Mo2及相应的改进型牌号。

产量约占整个不锈钢产量的50%Ⅱ.铁素体型不锈钢铁素体型不锈钢是含铬量W Cr=10.5%~30%、含碳量W c≤0.20%、组织以铁素体不锈钢为主的铁铬合金。

钢的组织结构为体心立方晶体,有磁性。

这类钢既不能通过热处理进行硬化,也不能通过冷加工进行强化在各类不锈钢中,铁素体型不锈钢的热导率最高、线胀系数较小,导热性和膨胀特性与普通碳钢类似,耐蚀性随钢中含铬量的增加而提高铁素体型不锈钢具有良好的强度及了冷加成形性能,但在温室及低温下的韧性差,塑脆性转变温度高,并有缺口敏感性与奥氏体型不锈钢相比,其高温强度不良;在低温下和大截面尺寸条件下,其韧性低根据钢中含铬量的高低,铁素体型不锈钢分为低铬、中铬和高铬三类Ⅲ.马氏体型不锈钢马氏体型不锈钢可通过热处理(淬火、回火)对其性能进行调整。

RK不锈钢简介

RK不锈钢简介

1R K91不锈钢02Cr12Ni9Mo4Cu2TiAl(1RK91)是瑞典山特维克(Sandvik)公司20世纪90年代初研制的超高强度、高韧性超马氏体不锈钢。

与传统的以合金碳化物或氮化物为主要的强化相使钢达到高强度的观念不同,该钢以Fe-Cr-Ni为基体,以Cu、Mo、Ti、Al作为强化元素,将C控制到≤%的水平。

首先通过固溶处理,使合金元素充分溶入基体中,然后快冷,获得合金元素过饱和的板条状马氏体组织;再进行时效处理,从马氏体基体中析出以金属间化合物为主的沉淀硬化相,同时使部分马氏体产生逆转变,形成逆转奥氏体。

1RK91钢以金属间化合物作为强化相,以逆转奥氏体作为韧化相,使钢获得最佳的强韧性配合,而C作为对强韧性起有害作用的元素,被列入控制存在行列。

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该钢种的研制被看成是超高强度钢的突破性的进展。

1RK91钢通过1 000℃左右固溶后,可冷加工制成棒材、板材、钢丝和钢带等冶金产品,再经450~475℃时效处理,在获得3 000 MPa的高强度条件下仍具有良好的塑性和优异的断裂韧性;同时还具有优良的冷加工性能和焊接性能,良好的耐腐蚀性能和抗过时效性能,用于制造在多种复杂条件下使用的零部件和器械。

山特维克(Sandvik)的1RK91通过Vitro(细胞毒性)试验,验证钢不具有任何潜在的细胞毒性,因此能安全地与人类组织、体液或血液接触,符合所有相关过敏和皮肤刺激试验标准的要求。

目前主要用于制造电动剃须刀网孔刀片,医用缝合针、手术刀片、钻孔器、剪刀、锉刀、夹钳、冲子、导向器等外科医疗器械。

1 瑞典山特维克(Sandvik)1RK91钢1RK91钢的品种和主要技术参数1、2山特维克(Sandvik)产品说明书给出的1RK91的化学成分见表1,钢的统一数字代号为UNS S46910,相应产品标准有:ASTM A959-2009(ASTM F899)和ISO 16061。

表1 (Sandvik)1RK91钢企标、实物及相应牌号的化学成分牌号 C Si Mn P S Cr Ni Mo Cu Ti Al 标准1RK91 ≤≤≤≤≤12 9 4 Sandvik 企标S46910 ≤≤≤≤≤~~~~~~ASTM A959-2009S46910 ≤≤≤≤≤~~~~- ~ASTM F899-2009实物值钢的品种有棒材、板材、钢丝和钢带。

不锈钢的结构与性能特点讲解

不锈钢的结构与性能特点讲解

0Cr19Ni9N 增加N提高 强度
00Cr19Ni10 N 增加N提高 强度
304NG 加入少量N 提高耐蚀性 和强度,用 于反应堆
高N(≥0.4%) 奥氏体不锈钢 ,高强高韧
限制Ta和Co 0Cr20Ni11 提高Cr、Ni, 的 0Cr18Ni11N 含有一定量σ b用于核工业 相,焊接材 料
00Cr17Ni14M 0Cr18Ni11Nb 00Cr19Ni13Mo3 o2 00Cr17Ni14Mo2N 添加Nb提高 降C提高耐晶间 降C提高耐晶 加N提高强度 耐晶间腐蚀 腐蚀性能 间腐蚀性能 性能
00Cr19Ni10 进一步降C 提高耐晶间 腐蚀性能
0Cr18Ni9Cu3 加Cu改善冷 加工性能
5
不锈钢定义、特点及分类
机械性能 抗拉强度 /MPa 屈服强度 /MPa 延伸率/% 腐蚀性能 耐酸性好,有较宽 的耐酸界限,抗氧 化性好,耐应力腐 蚀,耐点蚀,耐氯 化物腐蚀
铁素体不锈钢
450-650
265-521
24-31
奥氏体不锈钢
490-650, 多数在 550
180-300,多 数在200
0Cr23Ni13 提高Cr、Ni 0Cr18Ni10Ti 含量,提高 添加Ti提高 耐蚀性,作 耐晶间腐蚀 性能 为焊材和耐 热部件
0Cr18Ni9 降C,提高焊 后耐蚀性
1Cr18Ni12 提高Ni量, 降低加工硬 化倾向
Y1Cr18Ni9 添加S提高切 削性能
1Cr17Ni7 减少Cr、Ni ,提高加工 硬化能力
高(C+N)奥氏体不 锈钢(HISS),超 高强度,高韧
图3 奥氏体不锈钢的发展网络图
13
马氏体不锈钢
马氏体不锈钢是一类可通过热处理(淬火回火)对其性能进 行调整的不锈钢,通俗地讲是一类可硬化的不锈钢。此类钢具有高的硬度、 良好的力学性能和不锈性,这些特性决定了此类钢必须具备两个条件:其 一,在平衡相图中必须有奥氏体相区存在;其二,为使钢形成耐腐蚀的钝 化膜,铬的质量分数必须在10.5%以上。 根据钢中合金元素的差别,可将马氏体不锈钢区分为马氏体铬不锈钢 和马氏体铬镍不锈钢。在马氏体铬不锈钢中又可划分成低碳、中碳和高碳 三种类型。马氏体不锈钢在淬火状态下具有体心四方晶体结构,具有铁磁 性,在较弱腐蚀环境中具有耐蚀性。钢中铬的质量分数可达18%,碳的质量 分数可以超过1.2%。为了提高钢的耐蚀性和刃具的锋利度,组织中允许存 在过剩碳化物,为了改善淬火后的回火效应,可适当加入铌、硅、钨和钒。 含镍马氏体不锈钢改善了铬马氏体不锈钢在某些介质中的耐蚀性和提高了 钢的韧性。马氏体中碳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元素,它使Fe-Cr二元合金形成γ相 区且决定了钢在淬火状态下马氏体的硬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置、晶体点阵类型、原子直径、以及相对于铁的电负性有关。Ni、Mn、Co 在γ-Fe 中无限固溶,Cr、V 在α-Fe 中无限固溶;电负性与铁差别大的元素,如 Ti、Al、Nb、Si、P 在钢中溶解度有限,倾向与铁 形成金属化合物。尺寸因素对溶解度起重要影响,在 C 和 N 与铁形成的间隙固溶体中,面心立方体的 间隙比体心立方体大得多, 所以 C 和 N 在γ-Fe 中溶解度也比α-Fe 中溶解度大得多。 B 的原子半径(0.88 A ) 比 C(0.77 A )和 N(0.71 A )大,无论与铁形成间隙固溶体,还是置换固溶体,都会引起较大的畸变能,所 以 B 在γ-Fe 和α-Fe 中的溶解度都很小。合金元素和常存元素在铁中的溶解度如表 1。 表 1 合金元素和常存元素在铁中的溶解度
A3=910℃ A4=1390℃
α-Fe
γ-Fe
δ-Fe
钢中合金元素对α-Fe、γ-Fe 和δ-Fe 及多型转变温度 A3、和 A4 均有重大影响,对于那些在γ-Fe 中有较大溶解度, 并稳定γ-Fe 的合金元素, 称之为奥氏体形成元素; 对于那些在α-Fe 中有较大溶解度, 并稳定α-Fe 的合金元素,称之为铁素体形成元素。在形成铁的固溶体时,d 层电子是主要参与金属键 结合的电子,由钛到铜,3d 层电子由 2 个增加到 10 个:Ti 为 2 个、V 为 2 个、Cr 为 5 个、Mn 为 5 个、 Fe 为 6 个、Co 为 7 个、Ni 为 8 个、Cu 为 10 个;4d 层电子 Zr 为 2 个、Nb 为 4 个、Mo 为 5 个;5d 层 电子 Ta 为 3 个、W 为 4 个。看来 d 层电子<5 个的元素使 A3 点上升、A4 点下降,是缩小奥氏区的铁素 体形成元素。而 5d 层电子>5 个的元素使 A3 点下降、A4 点上升,是扩大奥氏区的奥氏体形成元素。介 于 V 和 Mn 之间的 Cr 和 Mo 具有过渡性,钢中 Cr<7.5%时使 A3 点下降,Cr≥7.5%时使 A3 点上升,但 由 Cr 使 A4 点强烈下降,和 Mo 一起属于铁素体形成元素。总之,在不锈钢中属于奥氏体形成元素有: C、N、Mn、Ni、Cu、Co;属于铁素体形成元素有:Cr、Mo、V、W、Al、Ti、Zr、Nb、Ta、Ce、B、 Si、P、S、As、Sn、Sb。 合金元素除 C、N、B 以外,都与铁形成置换固溶体,不同元素在铁中的溶解度与其在周期表中位
3
(1)第一类复杂结构碳化物 M3C 型中 Fe3C、Mn3C 属于正交晶系点阵,一个晶胞中有 12 个金属原子,4 个碳原子,由于金属原 子半径较小,晶体点阵中容不下间隙原子,密排结构被挤压出三棱间隙,间隙原子处于间隙位置,又称 为非八面体间隙化合物。在 M3C 碳化物中 Fe 和 Mn 之间可以完全互溶,形成(Fe,Mn)3C;可溶解一定 量的 Cr,Mo,W,V 等,形成合金渗碳体,如(Fe,Cr,Mo)3C,合金元素在 Fe3C 中溶解度为:Cr:28%, Mo:14%,W:2%,V:3%,合金元素超出溶解度范围,将由合金渗碳体转变为特殊碳化物,如 Cr>28% 时,(Fe,Cr)3C 转变为(Cr,Fe)7C3。 M7C3 型中 Cr7C3、Mn7C3 属于三斜交晶系点阵,一个晶胞中有 56 个金属原子,24 个碳原子,由于 同样原因,被称为非八面体间隙化合物。 M3C 和 Cr7C3 型碳化物极易溶解于奥氏体中, 析出后有较大的聚集长大速度, 不能用作高温强化相。 (2)第二类复杂结构碳化物 M6C 型中 Fe3W3C、Fe4W2C、Fe3Mo3C、Fe4Mo2C,属于复杂面心立方点阵,一个晶胞中有 96 个金 属原子, 16 个碳原子, 多出现在含 Mo 和 W 的钢中。 钢中 Mo/C(原子比)≥0.32 时, 出现 Fe3Mo3C、 Fe4Mo2C; 当 Mo/C(原子比)≥1.7 时,碳化物全部为 Fe3Mo3C(Fe4Mo2C)型碳化物;钢中 W/C(原子比)≥1.32 时, 碳化物主要为 Fe3W3C(Fe4Mo2C)型碳化物;镍基合金含 Mo 时也会出现 NI3Mo3C(Ni4Mo2C)型碳化 物。 M23C6 型:Cr23C6、Fe23C6 属于复杂面心立方点阵,一个晶胞中有 92 个金属原子,24 个碳原子。不 锈钢中最常见碳化物是 Cr23C6,在 600℃~820℃范围内,钢中 Cr23C6 沿晶界析出,析出量与 C 含量正 相关。由于 Cr23C6 相富铬,它的析出往往造成晶界附近贫铬,引起不锈钢的晶间腐蚀。工业生产中常用 向钢加入强碳化物元素 Ti 和 Nb 的方法,优先析出 TiC 和 NbC,抑制 Cr23C6 析出,从根本上解决不锈钢 的晶间腐蚀问题。同时 TiC 和 NbC 还可提高不锈钢的室温和高温强度,但对不锈钢的韧性有不利影响。 不锈钢中的 M23C6 型碳化物主要以链状、胞状和针状或与金属间化合物复合形态存在,见图 3~6。
图 1 块状(粒状)MC × 1000 图 2 条状及骨架状 MC × 500 WC 和 MoC 和 Cr2C 属于简单六方点阵碳化物、W2C 和 Mo2C 属于密排六方点阵碳化物。在 W 和 Mo 碳化物中,结构相同的碳化物之间可完全互溶,如:(W,Mo)C,(W,Mo)2C。在 Cr 的碳化物中可 以溶解一定量的 Fe,Mn,Mo,W,V 等。在 W 和 Mo 的碳化物中可以溶解较多的 Cr。 中等强度的 M2C 型碳化物的稳定性稍差,但仍可用作 500~650℃范围的强化相。 1.3.2 复杂结构碳化物 当 rC/rM>0.59,形成两类 M3C 型和 M7C3 型或 M23C6 和 M6C 型碳化物,具有复杂密排结构,可细分 为正交晶系点阵、斜交晶系点阵和复杂面心立方点阵。
2、5、6、7
1.1 碳化物的特性和形成元素 碳化物在钢中是重要的强化相之一,碳化物的类型、成分、数量、尺寸、形态和分布对钢的性能有 决定影响。与金属相比,碳化物具有高熔点、高弹性模量、高的强度和硬度,属于脆性物质。 “三高一 脆”是共价键物质的特性,说明碳化物具有一定的共价键点阵结构;但碳化物有正的电阻温度系数和低 温超导性能,导电是金属的特性,说明碳化物仍保持着金属键。一般认为碳化物中金属键占主导地位。 根据合金元素与钢中碳的相互作用结果,可将常用合金元素分为两类:不与碳结合形成碳化物的元 素,包括 Co、Ni、Cu、Al、Si、P、S、N 等,称为非碳化物形成元素。可以与碳结合形成碳化物的元 素,称为碳化物形成元素。根据形成碳化物的稳定性又可以分为: 强碳化物形成元素:Ti、Zr、Nb、V、Ta; 中等强度碳化物形成元素:W、Mo、Cr; 弱碳化物形成元素:Mn、Fe。 碳化物的稳定性取决金属元素与碳的亲和力,金属元素 3d 层电子数越少,它与碳的亲和力越大, 形成碳化物的稳定性越高。碳化物稳定性越高,其硬度、熔点也越高,晶体结构也越简单。钢中各元素 碳化物相对稳定性顺序如下: Ti>Zr>Nb>V>Ta>W>Mo>Cr>Mn>Fe>Co>Ni Co 和 Ni 碳化物的稳定性最差,在钢中很少见到其碳化物,通常将其列入非碳化物形成元素中。 1.2 碳化物形成基本规律 钢中往往同时存在多种碳化物形成元素,强碳化物形成元素即使含量很低(<0.1%) ,也要优先形成
2
MC 型碳化物;中强碳化物形成元素在钢中含量较高时可形成特殊碳化物,含量较低时只能溶入 Fe3C 中,形成合金渗碳体;弱碳化物形成元素 Mn 在钢中只形成合金渗碳体。 钢中多种碳化物可以完全固溶或部分固溶,形成复合碳化物。具有相同点阵结构、金属元素原子外 层电子结构相近、原子尺寸差<8~10%的碳化物可以完全固溶。原子可相互置换必须具备前两个条件, 但原子尺寸差超出 10%的只能有限固溶,如在含 W 和 Mo 的钢中,很少见过 M3C 型碳化物,多形成复 合碳化物 Fe3(W,Mo)3C,其中只有 W 和 Mo 可以相互置换。 1.3 碳化物的类型 碳化物的点阵与形成它的金属点阵有所不同,按点阵结构碳化物可分为:简单密排结构碳化物和复 杂结构碳化物,如果金属点阵间隙足够大,能容纳下碳原子,就形成简单密排结构的碳化物,否则形成 复杂结构的碳化物。碳原子半径 rC 和金属原子半径 rM 之比就决定了碳化物的类型。碳原子半径 rC 和过 渡族金属的原子半径 rM 之比如表 2。 表 2 过渡族金属碳化物的 rC/rM(rC=0.77 A )
元素 C Si Mn P S Cr Ni Mo W Cu Al Ti V Nb Zr 温度,℃ 727 <300 1049 914 最大溶解度,% α-Fe 温度,℃ 0.0218 1148 18.5 ~1150 ≈3 2.55 1152 0.020 1370 无限 ~1050 10 37.5 ~1150 33 700 2.1 1096 36 9 1150 1120 无限 1.8 1220 0.8 1308 γ-Fe 2.11 ≈2 无限 0.3 0.065 12.8 无限 ≈4 4.5 ≈9.5 1.1 0.70 ≈1.4 2.6 ≈2 元素 B Co 4 N 3 Be 3 Pd 3 As 3 Sn 3 Sb N
金属 RC/RM Fe 0.61 Mn 0.60 Cr 0.61 Mo 0.56 V 0.57 W 0.55 Ti 0.53 Nb 0.53 Ta 0.53 Zr 0.48

1.3.1 简单密排结构碳化物 当 rC/rM<0.59 时,形成 MC 型和 M2C 型碳化物,晶体结构特点是:金属原子趋向于形成密排结构, 原子半径小的 C、N、B 原子位于金属原子的间隙中,形成间隙相,可细分为面心立方点阵、简单六方 点阵、和密排六方点阵。 TiC、 ZrC、 NbC 和 VC 属于面心立方点阵碳化物。 实际碳化物中碳原子可能有空位: 如 V4C3, VC0.75。 此类碳化物中,除了 ZrC 和 VC 之间因尺寸相差大,不能完全互溶外,其余碳化物之间均可完全互溶, 如:(V,Ti)C,(Zr,Nb)C 等。在 Ti,Zr,Nb,V 碳化物中可溶解较多的 W 和 Mo,可溶解较少量的 Cr,Mn。 强碳化物在钢中的溶解温度相对较高,溶解速度较慢,析出时聚集长大速度相对较低,如 MC 型碳 化物在 900℃以上开始溶于奥氏体中,1100℃以上才大量溶解,在 500~700℃范围内从奥氏体中析出, 聚集、 长大速度很低, 因而可用作在此温度以下使用钢的强化相。 不锈钢中的 MC 型碳化物主要以块状、 条状和骨架形态存在,晶内析出碳化物多呈块状和条状,晶界析出碳化物多呈条状和骨架状,如图 1 和 3、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