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的处世智慧之做人如水
学《道德经》:做人如水,做事如山(深度好文)
![学《道德经》:做人如水,做事如山(深度好文)](https://img.taocdn.com/s3/m/80147777dcccda38376baf1ffc4ffe473368fd1e.png)
学《道德经》:做人如水,做事如山(深度好文)中国人讲究阴阳平衡。
山与水,一刚一柔,对立统一。
林则徐说:“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这就是在赞美山和水的品质:水宽容、灵活、纯净,山坚定、沉稳、刚毅。
人生在世,正需要这样的情怀和品格。
做人如水,容万物;做事如山,不动摇。
1做人如水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先贤告诉我们,像水一样的品格,能包容、滋养万物,利他而内自不求。
古语云:“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人总要争个高低,水则没这么多要求。
水能上能下,上化为云雾,下化作雨露,汇涓涓细流聚多成河,从高处往低处流,高至云端,低入大海。
水性能容,可随高就低,适应不同环境。
水看似无力,自高处往下流淌,遇阻挡之物,耐心无限,若遇菱角磐石,即可把菱角磨园,亦可水滴石穿。
做人就应该像水一样灵活、包容。
水净化万物,无论世间万物多脏,它都敞开胸怀无怨无悔地接纳,然后慢慢净化自己。
做人也应像水一样单纯、坦诚。
胸中有沟壑,待人无城府。
就如一泓清泉,乍看深不可测,但又纯净透明。
2做事如山做事,基础就要像山一样扎实。
荀子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道德经》中讲:“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一沙一石能堆积成巍峨高山,一砖一瓦才能建造起事业的大厦。
要明白稳扎稳打、持之以恒,才是处理事情的根本。
就如同盖房子,地基打得越扎实,房子才能起的更高。
俗话说:一日练一日工,一日不练十日空。
现在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为日后奠定基础。
同样,做事,信念要像山一样稳固。
要想取得成功,做事一定要有坚定的信念,稳如磐石、不动如山。
勇于面对各种挑战和困难,压不垮、推不倒,矢志不渝。
有了这样如山般的意志和坚韧,世间再大的困难也难不倒,也没有达不到的高度。
做事,举止要像山一样稳重。
高山从不夸耀自己的险峻,但人人都能看出它的巍峨;大海从不吹嘘自己的宽广,但人人都能看出它的壮阔。
老子的为人处世之道
![老子的为人处世之道](https://img.taocdn.com/s3/m/772ef0c5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2423618.png)
老子的为人处世之道一、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老子提倡,为人处世要向水的“柔弱”品质学习。
他认为,最高尚的品德就像水一样:守柔、不争、处下。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
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
”(《道德经·八章》)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样。
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
最善的人,居处最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深不可测,待人善于真诚、友爱和无私,说话善于格守信用,以自然界的水来喻人、教人。
老子首先用水性来比喻有高尚品德者的人格,认为他们的品格像水那样,一是柔,二是停留在卑下的地方,三是滋润万物而不与争。
最完善的人格也应该具有这种心态与行为,不但做有利于众人的事情而不与争,而且还愿意去众人不愿去的卑下的地方,愿意做别人不愿做的事情。
他可以忍辱负重,任劳任怨,能尽其所能地贡献自己的力量去帮助别人,而不会与别人争功争名争利,这就是老子“善利万物而不争”的著名思想。
老子在自然界万事万物中最赞美水,认为水德是近于道的。
“柔弱胜刚强”是老子最为著名的哲学命题之一。
不张狂,忍辱负重,任劳任怨,以不争胜有争,最后反而能获得意外的惊喜。
二、不要得之若惊,失之若惊,要做到宠辱不惊老子强调“贵身”的思想,论述了宠辱对人身的危害。
认为生命远远贵于名利荣宠,要清静寡欲,一切声色货利之事,皆无所动于中,然后才可以受天下之重托,而为万民所托命。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道德经·十三章》)不要过于看重自己的得与失,要做到内心沉稳,坦然面对,时刻提醒自己平淡对待,关键还是修身养性。
容易患得患失的人,不仅伤身,而且难有所成。
三、立身淳厚,抛弃虚华老子感受到人际关系愈来愈难以相处,提出了:“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
道家的处世智慧之做人如水
![道家的处世智慧之做人如水](https://img.taocdn.com/s3/m/24adcf2bff00bed5b9f31da2.png)
道家的处世智慧之做人如水*导读: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这一命题,是道家理想人格的价值取向和基本精神。
俄国着名文学家托尔斯泰在他的日……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这一命题,是道家理想人格的价值取向和基本精神。
俄国着名文学家托尔斯泰在他的日记中,十分称赞上善若水的人格,指出做人应该像老子所说的如水一般。
道家对于水的品质之所以万般推崇,正是因为水对世间万物慈祥博爱,却默默地甘居低下而不卑;水能革故鼎新、荡涤尘污、且纯真自然;水能顺势而为、时刻点滴积蓄能量,川流不息。
做人无外乎处世、交友、行善。
能够多一些如水般的温柔纯净、海纳百川的包容大度、适应百态的历练豁达、万变不离其宗的从容淡定、以柔克刚的聪慧与灵活,那么就一定会以一个平和的心态,宽容的姿态,温柔的神态,构建一种良好的人际关系,为事业发展奠定坚实的人际关系基础。
*处世水之道*懂得方圆之道行事顺势而为水无常形,水能够根据客观环境的差异而改变自己的形态,以适应不同的环境。
如水在杯里即为杯形,在盘中即为盘形,在葫芦里即为葫芦形。
因此,圣人做事亦应像水那样,在不同的客观环境里,应做到随圆就方,达到方圆有致的人生境界。
这叫做方圆之道。
如果只有方而无圆,那就必然会处处碰壁,一事无成;只有圆而无方,成为圆滑的墙头草,也会一事无成。
这就是老子说的圣人方而不割的辩证法思想。
圣人虽方正无私,但能够与世推移,随俗方圆,做到融通而不圆滑,这是大方无隅的人生艺术。
中国古代内方外圆的铜钱,就是对中国人为人处世的方圆之道的形象说明。
在人世上,中国人信奉做事要方,做人要圆的人生哲学。
方不是呆板,方中有圆,是以不变应万变;圆不是奸猾,圆中有方,是以万变应不变。
方是做人的脊梁,圆是处事的锦囊。
所谓做事要方,是说做事要遵循规则或规矩。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要求做事既不违法,也不缺德,决不可越法与德雷池一步。
如诚信是做人的基本法则,遵之,为商则必成功;违之,行欺诈,玩伎俩,失信于人,没有不失败的。
做人要想有出息,领悟道家的水中哲理,参透人生大智慧,前途万里
![做人要想有出息,领悟道家的水中哲理,参透人生大智慧,前途万里](https://img.taocdn.com/s3/m/532b9ef5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fbf9565.png)
做人要想有出息,领悟道家的水中哲理,参透人生大智慧,前途万里•水处天地之间,或动或静;动则为涧、为溪、为江河;静则为池、为潭、为湖海。
老子云: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wù),故几于道。
为人处世应如同水一般,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争夺名利,做到至柔,有容万物的胸襟和气度。
上善若水美好的道德如同水一般,潺潺密密,生生不息。
咀嚼先哲的“四字”真言,别有一番滋味:水,原来具备那么多优秀品格!•一曰守拙:水,哪儿低往哪流,哪洼往哪聚,愈深邃愈安静;如此宁静达观,如同君子一般有品位,有内涵,有境界,在低调中彰显着高贵。
为人处世则要低调,静心沉稳,厚积薄发。
•二曰齐心:水的凝聚力极强,一旦融为一体,肩并肩,手挽手,一个方向,一个步调,荣辱与共,生死相依,没有什么力量能使它们分开,故李白有“抽刀断水水更流”之慨叹。
一个团队的凝聚力非常重要,将人才融入到一起,求同存异,相互磨合,才能劲儿往一处使,心往一处用。
•三曰坚忍:水至柔,却柔而有骨,执著的信念不懈地追求,令人肃然起敬。
水滴石穿,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咬定目标,不急不躁,千万次地“滴答”,硬是在顽石身上凿出一个窟窿来。
实乃“以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为人处世不可过刚,刚过则折,要学会以柔克刚,用智取巧胜。
下面是墨品风雅签约书家北儒先生手写真迹上善若水书法作品•四曰博大:水有包容性,达而广济天下,奉献而不图回报。
做人要“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有一颗博大的胸襟,懂得宽容,“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不为蝇头小利、点点小事而计较,人生才会更加舒畅。
•五曰灵活:夏为雨,冬为雪,化而生气,凝而成冰,水展示万千气象。
计划赶不上变化,时代在改变我们也在改变,人要学会变通,太呆板便不适合这个善变的时代。
•六曰透明:惟其晶莹剔透,才观得鱼戏浅水,月映深潭;惟其本色清廉,自然天成,才无做作,不欺瞒,去浮华,才不被假冒,无法伪造;即使蛰伏地下千尺,依然清澈真纯。
道家哲学为人处世之经典名句
![道家哲学为人处世之经典名句](https://img.taocdn.com/s3/m/7cd3a614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9127d8d.png)
道家哲学为人处世之经典名句1.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为弗居,是以不去。
2.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生而身先,外其生而生存。
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3.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4.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成身退,天之道。
5.生之蓄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
是谓玄德。
6.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上,辱为下,得知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7.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夫为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焉,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浊。
孰能浊以止,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
8.至虚极,守静笃.。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9.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是以圣人抱一位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10.故从事于道者,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的,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
信不足焉,又不信焉。
11.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12.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13.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
14.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15.万物恃之而生而不辞,功成而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
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16.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
做人如水:处世、交友、行善中的水之道
![做人如水:处世、交友、行善中的水之道](https://img.taocdn.com/s3/m/5c6cf261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4da0206.png)
做人如水:处世、交友、行善中的水之道对于水的智慧,中国先贤做出了无尽的阐释,孔子说:“智者乐水”、“夫水者,启子比德焉”,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禅语云:“善心如水”、“水静柔而动刚”……做人如水水对世间万物慈祥博爱,却默默地甘居低下而不卑;水能革故鼎新、荡涤尘污、且纯真自然;水能顺势而为,时刻点滴积蓄能量,川流不息。
做人无外乎处世、交友、行善。
如若能够多一些如水般的温柔纯净、海纳百川的包容大度、适应百态的历练豁达、万变不离其宗的从容淡定、以柔克刚的聪慧与灵活,那么就一定会以一个平和的心态,宽容的姿态,温柔的神态,构建一种良好的关系,为个人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处世水之道:懂得“中和”行事顺势而为水无常形,水能够根据客观环境的差异而改变自己的形态,以适应不同的环境。
如水在杯里即为杯形,在盘中即为盘形,因此,人生处世当如水,善待一切,灵活善变,不妄求环境适应自己,而善使自己适应环境。
做人如水,便是说要懂得顺势而为,入乡随俗,这其实也是古人所说的“中和”、“中庸”。
中国古代圣贤大都推行中庸之道,他们之所以成为圣人,也与他们处世的中庸有关。
孔子是一个处世大师,他不如颜回仁德,但可以教他通权达变;他不及子贡有辩才,但可以教他收敛锋芒;他不如子路勇敢,但可以教他畏惧;他不及子张矜庄,但可以教他随和。
孔子虽不具备他们各人的长处,但是避免了他们的短处,他之所以胜于人,就在于中庸中和之道。
荀子说,对血气方刚的人,就使他平心静气;对勇敢凶暴的人,就使他循规蹈矩;对心胸狭隘的人,就扩大他的胸襟;对思想卑下的人,就激发他高昂的意志。
他左之,则右之,他上之,则下之。
总之,做人如水,左右逢源,在处世中要以中和为尺度。
交友水之道:朋友分四类两类可交两类要远离《庄子·山木》中说:“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以水喻君子之交,虽然平淡,但它真实、自然、亲密、长久;以甜酒喻小人之交,虽然甜蜜,但它虚假多变,经不起时间考验。
老子“上善若水”的处世哲学
![老子“上善若水”的处世哲学](https://img.taocdn.com/s3/m/e9e361de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ed57035.png)
⽼⼦“上善若⽔”的处世哲学“上善若⽔”,是⽼⼦处世原则和⼈⽣态度。
在其著作《道德经》中有⼤幅篇章描写他对“⽔”的理解和领悟,以及对后⼈的启⽰,其中“上善若⽔”是他关于“⽔”思想的浓缩精华。
“上善若⽔”的⼤概思想及“⽔”的七种的善性。
具体来体会⽼⼦“上善若⽔”的处世哲学以及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上善若⽔”这句成语,出⾃⽼⼦的《道德经》第⼋章:“上善若⽔,⽔善利万物⽽不争,处众⼈之所恶,故⼏于道。
居善地,⼼善渊,与善仁,⾔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尤。
”“上善”就是指最好的。
“上善若⽔”的意思是:⼈最⾼的境界就是像⽔的品性⼀样,⽔滋养与造福万物,给万物带来益处,却不与万物争任何名利,停留在众⼈所厌恶的地⽅,所以是很接近“道”的。
居处善于卑下,⼼思善于深沉,施与善于相爱,⾔谈善于检讨,为政善于治理,处事善于⽣效,⾏动善于待时。
正因为不予万物相争,所以不会引来责怪。
⽼⼦还对“上善若⽔”进⾏了详细的描述,列举了⽔的七种善性与处世原则:“居善地,⼼善渊,与善仁,⾔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在⽼⼦看来,仁⽴⾝处世应该像⽔⼀样安于谦下,⽢于处后(居善地);⼼境应该像⽔⼀样善于容纳百川的深沉渊默(⼼善渊);品格应该像⽔⼀样助长万物⽣命(与善仁),说话应该像⽔⼀样汛期⽽⾄,准确有信(⾔善信);⽴⾝处世应该像⽔⼀样持平正衡(政善治);做事应该像⽔⼀样调剂融合(事善能);善于把握机会,做到像⽔⼀样应时⽽动,应时⽽⽌(动善时)。
⽼⼦⽤⽔性来⽐喻上德的⼈格,他认为⽔是天地间最有善性最有道德的事物,他所追求的处世之道也是与⽔之德相契合的。
⽔最著名的特性和作⽤是:⼀,柔;⼆,停留在最卑下的地⽅;三,滋润万物⽽不与相争。
⽼⼦认为为⼈处世就应该具备这种⼼态和⾏为。
“上善若⽔”,这是⽼⼦的⼈⽣态度,也是⽼⼦所倡导的处世哲学。
⽼⼦“上善若⽔”的处世哲学,对处在现代这个物质⾄上的时代来说,具有⼗分重要的认识价值和启迪作⽤。
君子如水
![君子如水](https://img.taocdn.com/s3/m/07c4fa8f71fe910ef12df8bf.png)
君子如水公元前538年,孔子偕同弟子南宫敬叔一起去周朝拜访了当时国家图书馆馆长老聃,也就是传说中的道家始祖老子,多学礼仪后孔子等回国,老子一直送别到黄河边上,指着滔滔河水对孔子说:“道法自然,无为而治,你可以学学水之大德?孔子问道:“水有何德?”老子曰:“水有七德几近于道,上善若水任方圆;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此为谦下之德,故江海所以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则能为百谷王。
天下莫柔弱于水,此乃柔德也,故柔之生刚,弱之胜强,因其无有,故能入于无间,由此可知不言之教,无为之有益也。
”孔子听后感激的说:“先生之言,使我顿开茅塞。
”老子说:“君子如水,随方就圆无处不自在;故圣者随时而行,贤者应事而变,智者无为而治,达者顺天而生,你今后为人行事要去骄气于言表,除志欲于容貌,否则,人未至而声已闻,体未至而风已动,张张扬扬,如虎行于大街,谁敢用你?孔子再拜谢曰:“先生教诲,弟子受益匪浅,终生难忘。
”后依依不舍告别回去鲁国。
老子这里指出君子如水,后来在道德经中更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忧。
具体讲:一曰守拙,二曰齐心,三曰坚忍,四曰博大,五曰灵活,六曰透明,七曰公平。
所以孔子也说,君子如水,故见水必观。
这里实际说的是做人的方法,即做人应当如水,水滋润万物,但是从不与万物争高下,包容万物,寓清于浊,这样的品格才最接近于道。
江海不辞细流故能成其大,这里说的是水的包容;遇硬则绕,遇弱则就,随方就圆,但是心中坚持“百川到东海”大的原则准绳不变;悟道了水就可以去做人:予人玫瑰,手留余香;帮助别人,快乐大家;只问耕耘,不求回报;荣辱同观,得失一体;去留无意,宠辱不惊,得固欣喜,失亦坦然,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不求因果之施;为而不争,利而不害;做到这些,就进一步的厚德载物了。
“一德二命三风水,德重鬼神惊”,心平气和,笑看风云;“仰不愧天,俯不愧地,内不愧心”,所以心之无忧而怡然自乐。
儒道释三教说:水
![儒道释三教说:水](https://img.taocdn.com/s3/m/24ba8b7b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6fc50f8.png)
儒道释三教说:水一、孔子曰:“智者乐水”“智者”的智慧当如水之灵活。
若藏于地下则含而不露,若喷涌而上则清而为泉;少则叮咚作乐,多则奔腾豪壮。
水处天地之间,或动或静;动则为涧、为溪、为江河;静则为池、为潭、为湖海。
水遇不同境地,显各异风采;经沙土则渗流,碰岩石则溅花;遭断崖则下垂为瀑,遇高山则绕道而行。
水,可由滴滴雨水雪水而成涓涓细流,而成滔滔江河,而成茫茫海洋。
“智者”的智慧当如“乐水”之灵感,时间如流水,我们要珍惜,“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百姓如江水,为官要慎笃,《孔子家语》云:“夫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所以载舟,亦可以覆舟。
”水是美丽动人的,《红楼梦》中言,“女人是水做的骨肉”,《荷塘月色》写道:“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水也是多愁善感的,清新飘逸的仙湖也有“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之时,词中高手如李煜更有“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之叹。
水是交友的榜样,“君子之交淡如水”;水也是处世的辨证,“水至清则无鱼……”水中,有儒风。
二、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江海之所以能为五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五谷王。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莫之能先,以其无次易之也。
”水,是位辨证哲人。
“上善”的智慧当如“若水”之柔中有刚,刚柔一体。
水,貌似柔,实则强;水虽柔,但可克刚。
滴水久之可穿石,流水载歌载舞可使角角棱棱的石头日臻完美成鹅卵石。
柔软的水,加压能把巨岩击碎,能把成吨的钢材像揉面团般锻压。
“上善”的智慧当“若水”之随机应变。
水,常态为液体,降温至零度就凝固为固体;升温至百度则化为气体——聚于低空则为雾,升到高空则成云,凝结下落则或为雨、或为雪、或为雹、或为霰……借助日光月光,还呈现为霓虹华晕。
水以不变呈万态,“大道似水”。
《庄子》云:“水之积也不厚,则负大舟也无力。
”是啊,水积不厚深就无力行大船,人若学问修养不高深又怎么能担当重任?“从水之道,而不为私焉。
水有七善,人有七智,做人如水。
![水有七善,人有七智,做人如水。](https://img.taocdn.com/s3/m/ff57285fad02de80d4d84028.png)
水有七善,人有七智,做人如水。
“水有七善,人有七智”“《道德经》里对“水”极为推崇,指出水有“七善”:“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借水为喻体,言简意赅的揭示了为人处世的“七智”,做到这七条,方能和水一样“不争,几于道”。
一、居善地通俗地说,找到自己合适的定位,待在该待的地方。
关键是要看自己的才能,个性等等来决定,个人价值观与社会价值观是否相容,是我们在选择人生站位时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如果没有清醒认识到自我,“站错了队”,会给我们的人生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
二、心善渊心要和深潭一样清澈平静,不易受外界环境的干扰与影响。
在物质社会的今天,要如何避免受到不良习气的污染,受到社会的惊扰呢?这就需要通过学习,或感悟,或自我修炼,提升心灵抵御外界影响的能力。
三、与善仁与人交往,要心存友善。
对强者要尊重,对弱者要理解与嘉许。
许多人对强者能保持足够尊敬,对弱者却心有轻视;或者对弱者表示亲近,对强者却心存排斥。
这不是真正的“仁”。
有一句话说得好,“你以怎么样的态度对待别人,别人也会以怎么样的态度对待你”。
如果对强者,对弱者都能待之以仁,就可得众之力,无所不成。
四、言善信说话要讲信用。
“一诚天下动”,诚信是人立身之本,“轻诺必寡信”,一个失去诚信的人在世上是没有立足之地的。
五、正善治“正善治”反映了水海阔天空、把握大势的气魄,提倡人们的领导能力和管理水平迈向更高的水平,有条不紊,井然有序,能够牢牢掌控局势。
六、事善能要做力所能及的事。
将它理解为有办事才能也未尝不可。
但才能有大小,是相对事情难易程度而言的。
有些事情确实力有不逮,也没办法。
但有些事情我们能做,而且做了有益,就不能不去做。
勉强去做力所不能及的事,或者放弃做力所能及的事,都不符合“事善能”的自然法则。
七、动善时要合理把握时机。
什么时机做起来才合适?这完全取决于个人的眼光和阅历。
如果我们的眼光与阅历不够,如何做到“动善时”呢?可以向有经验的人请教是一个好的方法。
上善若水是什么意思?
![上善若水是什么意思?](https://img.taocdn.com/s3/m/57c7dfa5dc88d0d233d4b14e852458fb770b380f.png)
上善若水是什么意思?上善若水的意思是人要如水般一样的善良、包容,蕴含做人的大智慧,处事最高境界。
上善若水出自老子的《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wù),故几于道。
它的字面含义是:最高的善像水那样。
水善于帮助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
它停留在众人所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接近于道。
①上善若水:“上”是最的意思。
“上善”是最善的意思。
这四个字中关键在理解“水”的意思,水是万物所需,不可或缺的物质。
水滋养万物,造福万物,却不与万物争名利,是最善最谦虚的美德。
水能流入低洼地,润物细无声;水能从天而降滋养崇山峻岭;水能结成冰,坚硬无比;水能滴水石穿,锋利无比;水能流入小溪,穿过江河,汇入大海,容纳百川。
水既能柔又能刚还能容,刚柔并济兼包容于一身,这就是“水”的本质品性。
老子用“水”刚柔相济和包容的品性来比喻善,认为最善的人应该是像“水”一样的,具备水刚柔相济和包容的品性,是善的最高境界。
这就是老子要表达的“上善若水”的意思。
②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水滋养万物,被万物所需要却不与万物争功劳。
③处众人之所恶:居处于众人所不愿去的地方。
④几于道:几,接近。
即接近于道。
水滋养万物却不与万物争功劳,低调而内敛,水自上而下而流,流入低洼地,是很多人不愿意去的地方,接近于“道”的思想。
水流入小溪,流进江河,汇入大海,容纳百川,老子用“水”的“善”引出为人处事要具备像水一样刚柔并济,容纳百川的品性,滋养万物,被万物所需要却不与万物争功。
不争,才不会有罪过,这是处事方式的最高境界。
“上善若水”就是表达道家思想到处似“水”涌入,但又像是没有一样的“似无实有”的境界。
“上善若水”最高的境界是与人为善,帮人而不声张,不争功名利禄,直白点讲就是善良的最高境界是帮助万物却不求回报,低调不张扬的处世品德。
我们做人做事都要像水一样善良,被人需要,助人却不声张,不争功论赏,为人处事的最高美德与境界。
道家为人哲学思想
![道家为人哲学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159a4263b207e87101f69e3143323968011cf4b3.png)
道家为人哲学思想道做人如水,你高,我便退去,决不淹没你的优点;做人如水,你低,我便涌来,决不暴露你的缺陷;做人如水,你动,我便随行,决不撇下你的孤单;做人如水,你静,我便长守,决不打扰你的安宁;做人如水,你热,我便沸腾,决不妨碍你的热情;做人如水,你冷,我便凝固,决不漠视你的寒冷。
上善若水,从善如流,如水人生,随缘而安。
做人如水:能适应任何环境,就像水一样,能包容万物,本身却非常的纯静;做事如山:要踏踏实实的做事,像山一样稳重,像山一样给人以信任!做人像水。
水,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一切都是因为它柔美、滋润。
老子说:“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既弘扬水的精神,也道出了一种处世哲学:做人应该像水一样,要有极大的可塑性。
因为水性柔而能变形。
在海洋中是海洋之形,在江河中是江河之形,在杯盘中是杯盘之形,在瓶罐中是瓶罐之形。
做人应该像水一样,至柔之中又有至刚、至净、能容、能大的胸襟和气度。
古人有一副对联:“水唯能下方成海,山不矜高自及天。
”做事像山。
山因形走势,因势走形,一切皆因之挺拔、高峻。
山,从千峰峥嵘、万壑竞秀、云海飞瀑、蜿蜒起伏中展示大气磅礴;山,从云蒸霞蔚、烟雾缭绕或澄澈清净中透出阔远幽、空灵清秀。
所以做事,就要像山一样,要有山的胸怀,山的风骨,山的品格,山的内涵和山的原则。
古人云:“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人一旦能够做到虚怀若谷,便能够汇集百河而成为汪洋;人如能做到无欲无争,便能如峭壁一般,屹立云霄。
然而话是说不全的,水之种种皆要由自己去体会。
道家智慧---上善若水,厚德载物,德行如水,心静则明
![道家智慧---上善若水,厚德载物,德行如水,心静则明](https://img.taocdn.com/s3/m/864ca0a0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f00711d.png)
道家智慧---上善若水,厚德载物,德行如水,心静则明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最好的德行就象水:水善于滋养万物而不争功德,能够在众人都厌恶的环境中安居乐业,所以它就接近于道的境界。
安守着无人来争、与人无争的善地;心境如深渊一般清明宁静;行为因内心的祥和而对众生充满慈爱;言语因清静无为、不求名利而自然信义卓著;政治上也会因为无私无欲,不刻意追求有为之功而能因循自然地治理;在去除一切私心杂欲,求名取利好大喜功之心后,才能真正把所有的心力专注于办事,从而无所不通;行事也会看清真正应该发动的时机,而且善于把握时机。
正由于他不刻意地去争权夺利、争功钓名,所以他既没有来自内心的忧虑、忧郁,也没有来自外界的忧患、忧难。
“上善若水。
”最上乘的“善”就象水一样啊!前面我们说过,“善”是一个时空性的范畴。
它是“道”在我们这个世界的一种应用——“德”的具体评价。
“德”是从“道”这个宇宙大规则中演化出来的。
在“道”层次上,没有“善”或“不善”的区别,但在“德”的层次上,不仅有“善”与“不善”的性质分别,而且还有“上善”、“中善”、“小善”的量化分别。
世间万物都有一个“德”,常见的如“天有天德,地有地德,春木德兴,夏火德兴,秋金德兴,冬水德兴。
四季之交土德兴。
”,再比如君主有“圣德”,“君子”有“仁德”,练武人讲“武德”,学艺人讲“艺德”,普通人讲“私德”。
那么什么是衡量这些“德”究竟是“善”还是“不善”,究竟是“上善”、“中善”还是“小善”呢?唯一的标准就是看它与“道”的符合程度。
符合就是“善”,符合得越多,就是“上善”。
水“德”为什么是“上善”?就因为它“几于道”——非常接近“道”。
这个非常接近“道”的“水德”,究竟有些什么具体“功德”呢?就是因为它“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
”——善于滋养万物而不争功德,能够在众人都厌恶的环境中安居乐业,也就是说它“毫不利己,专门利人”,这是白求恩式的共产主义高风亮节啊!水是我们最熟悉的东西了,我们身体里四分之三都是水。
做人的最高境界,就是“如水”
![做人的最高境界,就是“如水”](https://img.taocdn.com/s3/m/9dacd382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6ff42d9.png)
做人的最高境界,就是“如水”《道德经》有言: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意思是,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样。
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
做人的最高境界,就是“如水”:无形也有形,随万物变形;无心也有心,总是“一碗水端平”;无力也有力,水往低处流,没有谁能够改变......做人的最高境界,就是“如水”,平淡无奇,从不炫耀自己,别人不愿去的低处,都是水的世界。
水从来不炫耀自己有多么伟大,甚至可以看到,有水的地方,都是低洼处,是最不起眼的地方。
只有水,慢慢涨高了,变成了湖面,别人才感慨水的伟大,才认认真真去欣赏水。
做人如水,就是懂得,不断汇聚智慧,默默无闻,等你自带光芒的时候,别人才会看到你,羡慕你,尊重你。
如果你炫耀自己,那说明你是一个没有智慧的人,是肤浅的人。
一个人,要取得巨大成功,往往是做别人不愿意做的事情开始,恰如“水”,停留在没有人喜欢的低洼。
“水,越深,越安静”。
人越聪明越安静,只有安静的时候,人才可以思考人生,洞察人生的机遇,就像一个旁观者,可以多角度看别人,也能用同样的角度,看自己。
做人的最高境界,就是“如水”,百流归海,即便是最高的山,也不能阻止前进的脚步。
如水的人生,是有力量的人生。
百折不挠,只是为了“奔流入海”,没有人可以阻挡水流的脚步,就是最高的堤坝,也是暂时让谁“屈居其中”,过一阵子,水就漫过去了,依旧是向往大海。
做人如水,不畏惧艰难险阻,即便是最高的山也能走过去,走不通的时候,可以走“暗河”,可以绕过去,还可以漫过去。
世上的困难,在坚强的人面前,不过是“纸老虎”。
做人的最高境界,就是“如水”,公平公正,谁都无法打破平静的“水平面”。
很多人,嘲笑别人“不能一碗水端平”,但你要知道,世上最公平的事情,就是水有平面,即便你倾斜,水平面也会倾斜,永远都是“一个面”。
做人如水,就是要公平公正,不对别人献媚,不对自己有私心。
《老子》的人生智慧
![《老子》的人生智慧](https://img.taocdn.com/s3/m/4e7cf0eb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7117ea6.png)
《老子》的人生智慧引言概述:《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被誉为道家哲学的奠基之作。
它包含了丰富的人生智慧,对于我们理解人生的意义和追求幸福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即顺应自然、无为而治、谦逊守道、返璞归真,详细阐述《老子》的人生智慧。
一、顺应自然:1.1 人生如水,顺势而下。
《老子》中提到:“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这启示我们应该顺应自然的规律,不要过分争强好胜。
就像水流一样,顺势而下,能够顺利地融入大自然的怀抱。
1.2 保持内心平静,追求内在的宁静。
《老子》强调“无为而无不为”,这意味着我们应该放下功利心,保持内心的平静与宁静。
惟独在内心的宁静中,我们才干真正体验到生命的夸姣。
1.3 与自然和谐共生,获得真正的自由。
《老子》认为人应该与自然和谐共生,追求真正的自由。
惟独与自然相处融洽,我们才干获得内心的平和与满足,实现真正的自由。
二、无为而治:2.1 不要过度干预,顺其自然。
《老子》中提到:“治大国若烹小鲜”,这告诉我们在管理事物时,不要过度干预,而是应顺其自然。
惟独顺应事物的本然规律,才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2 尊重他人的自由,不加限制。
《老子》强调“无事强为”,这意味着我们应该尊重他人的自由,不加限制。
惟独赋予他人足够的空间和自由,才干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2.3 以柔克刚,保持和平。
《老子》认为“柔弱胜刚强”,这告诉我们在处理冲突时,应以柔克刚,保持和平。
通过柔和的方式解决问题,能够避免冲突的升级,实现和谐共处。
三、谦逊守道:3.1 谦虚使人进步。
《老子》中提到:“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这告诉我们要保持谦虚的态度。
惟独谦虚,才干不断学习、进步,达到更高的境界。
3.2 守道而行,追求真实自我。
《老子》认为守道是人生的关键。
我们应该追求真正的自我,坚守内心的道德准则,不被外界的诱惑所动摇。
3.3 尊重他人,不自我膨胀。
《老子》中强调“为无为”,这意味着我们应该尊重他人,不自我膨胀。
上善若水的意思解释和典故
![上善若水的意思解释和典故](https://img.taocdn.com/s3/m/4a73a2cb534de518964bcf84b9d528ea81c72f82.png)
上善若水的意思解释和典故“上善若水”这个词大家都听过,却鲜有人知道它的意思,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上善若水的意思解释和造句”,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意思: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这里实际说的是做人的方法,即做人应如水,水滋润万物,但从不与万物争高下,这样的品格才最接近道。
解释:上善若水,是最高境界的人的德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
上善:最完美;水:避高趋下是一种谦逊,奔流到海是一种追求,刚柔相济是一种能力,海纳百川是一种大度,滴水穿石是一种毅力,洗涤污淖是一种奉献。
逝者如斯夫,人生犹如奔流至海的江水。
乐善好施不图报,淡泊明志谦如水,而在这里水是喻指与世无争的圣人。
达到尽善尽美的境界,就和圣人差不多。
这句话可以理解为:水有滋养万物的德行,它使万物得到它的利益,而不与万物发生矛盾、冲突,故天下最大的善性莫如水。
出处: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忧。
——老子《道德经》影响:老子曰: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并对孔子有重大的影响。
孔子:“水有九德,是故君子逢水必观。
”《孔子家语·三恕》:“孔子观于东流之水,子贡问曰:‘君子所见大水必观焉,何也?’孔子对曰:“‘其不息,且遍与诸生而不为也。
夫水似乎德,其流也则卑下,倨邑必循其理,此似义;浩浩乎无屈尽之期,此似道;流行赴百仞之嵠而不惧,此似勇;至量必平之,此似法;盛而不求概,此似正;绰约微达,此似察;发源必东,此似志;以出以入,万物就以化洁,此似善化也。
水之德有若此,是故君子见,必观焉。
’”《荀子·宥坐》:“孔子观于东流之水。
子贡问于孔子曰:‘君子之所以见大水必观焉者,是何?’孔子曰:‘夫水遍与诸生而无为也,似德。
上善若水,道家认为水有这七种美德值得人们学习
![上善若水,道家认为水有这七种美德值得人们学习](https://img.taocdn.com/s3/m/29e5ef03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612267d.png)
上善若水,道家认为水有这七种美德值得人们学习和常识中只有道家讲究上善若水不同,儒道皆重水德。
老君爷和孔子都曾说水,《论语》中孔子曾于水上悟出:“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又曾感叹:“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孔子的传人荀子则记载了更多孔子对水的感悟。
《荀子》中子贡问孔子:“我听人说君子看到了大水一定要仔细看,这是为什么啊?”孔子说:“这是因为水可以启发君子,水善于养活生命,似德;水永远往下流,随物易形有规律,似义;水波粼粼而不绝,似道;水满了就溢出,似正;渗入细微,似察;污水入大河会洁净,似善化;不论百转千回必往东流,似志。
正因如此君子见大水必观。
”荀子在儒家是很离经叛道的人物,他座下最出色的两个弟子是韩非和李斯,他们都是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所以历史上很多人把《荀子》中的这个记载看做是荀子自己想的,这里不论真假。
《荀子》中记载的孔子的感悟和老君爷所言甚像,综合两者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老君爷的原意。
《道德经》中说:“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你看这水多好啊!水善于利益万物不争,在大家都不喜欢的低凹处,这已像大道了!居善地,无论流水多卑下,最后总能流入汪洋,好比孔子说的水总是东流入海,但人总是讨厌卑下的地方,却不知高以下为基之理。
心善渊,渊是深的意思,如孔子所言,水深无法测量是智,心中有智好比深渊,外人不知深浅,城府深厚。
与善仁,这里的与非是猫与狗,而是某与某东西,为给的意思。
能给善仁,什么是善仁,《尚书》中说水曰润下,水润物会自己下去,虽无私,但万物亦不敢多要。
拿帮人来说就是帮人不在高高在上的身份,而是以平等的身份去帮人,不伤人自尊;但也不让被帮的一方生出依靠之心,不斗米恩升米仇。
言善信,《道德经》它出海说:“信者我亦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信用不因人而异放为信。
正善治,这里的正是通假字政,水治万物入细微,水治万物不争而无为无不为,水有公正之精神,这虽然是说管理,但也是在说为人。
智者处世,如水之灵活,的意思
![智者处世,如水之灵活,的意思](https://img.taocdn.com/s3/m/287199dc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8fb3988.png)
智者处世,如水之灵活,的意思
智者处世,如水之灵活,意味着智者在面对困境和挑战时能够灵活应对,像水一样不断变化和适应环境。
水是一种无形无质的物质,它可以适应不同的容器和形状,也可以流动到任何地方。
同样地,智者在处世时,能够以灵活的思维方式应对各种情况,适应不同的环境,保持机智和灵活性。
智者处世如水的核心观念是“无为而治”,即以柔性和柔和的方式应对问题,而不是采取强硬和武断的手段。
水的自然属性使得它能够渗透任何障碍物,找到最小的缝隙进入,这与智者在处理问题时的温和和谦逊有相似之处。
智者处世如水还表达了智者在面对任何情况时都能保持平衡和镇定
的特质。
水具有平静和安静的特质,它不会因为外部的扰动而变得不安。
同样地,智者在面对挑战时能够保持冷静和镇定,不受情绪的干扰,从而做出明智的决策。
此外,智者处世如水还强调了智者具备灵活性和适应性的能力。
水可以适应不同的环境,从流动到融化,从液态到固态。
智者也应该具备变通和适应的能力,能够在不同的情况下找到最佳的解决方案。
总而言之,智者处世如水意味着智者能够以柔性和温和的方式应对问
题,保持平静和镇定,在面对挑战时保持灵活和适应。
这种智慧的处世之道能够帮助智者在生活中取得更好的成就,并为他人树立榜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家的处世智慧之做人如水*导读: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这一命题,是道家理想人格的价值取向和基本精神。
俄国着名文学家托尔斯泰在他的日⋯⋯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这一命题,是道家理想人格的价值取向和基本精神。
俄国着名文学家托尔斯泰在他的日记中,十分称赞上善若水的人格,指出做人应该像老子所说的如水一般。
道家对于水的品质之所以万般推崇,正是因为水对世间万物慈祥博爱,却默默地甘居低下而不卑;水能革故鼎新、荡涤尘污、且纯真自然;水能顺势而为、时刻点滴积蓄能量,川流不息。
做人无外乎处世、交友、行善。
能够多一些如水般的温柔纯净、海纳百川的包容大度、适应百态的历练豁达、万变不离其宗的从容淡定、以柔克刚的聪慧与灵活,那么就一定会以一个平和的心态,宽容的姿态,温柔的神态,构建一种良好的人际关系,为事业发展奠定坚实的人际关系基础。
*处世水之道*懂得方圆之道行事顺势而为水无常形,水能够根据客观环境的差异而改变自己的形态,以适应不同的环境。
如水在杯里即为杯形,在盘中即为盘形,在葫芦里即为葫芦形。
因此,圣人做事亦应像水那样,在不同的客观环境里,应做到随圆就方,达到方圆有致的人生境界。
这叫做方圆之道。
如果只有方而无圆,那就必然会处处碰壁,一事无成;只有圆而无方,成为圆滑的墙头草,也会一事无成。
这就是老子说的圣人方而不割的辩证法思想。
圣人虽方正无私,但能够与世推移,随俗方圆,做到融通而不圆滑,这是大方无隅的人生艺术。
中国古代内方外圆的铜钱,就是对中国人为人处世的方圆之道的形象说明。
在人世上,中国人信奉做事要方,做人要圆的人生哲学。
方不是呆板,方中有圆,是以不变应万变;圆不是奸猾,圆中有方,是以万变应不变。
方是做人的脊梁,圆是处事的锦囊。
所谓做事要方,是说做事要遵循规则或规矩。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要求做事既不违法,也不缺德,决不可越法与德雷池一步。
如诚信是做人的基本法则,遵之,为商则必成功;违之,行欺诈,玩伎俩,失信于人,没有不失败的。
但是,在执法时也应通人性、合人情,做到方中有圆。
据《汉书. 吴佑传》记载:安丘男子毋丘长与母俱行市,道遇醉客辱其母,长杀之而亡,安丘官员追至胶东将其抓捕归案。
如何法办呢?吴佑认为,从孝道角度,子母见辱,人情所耻,杀人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背亲逞怒,白日杀人,赦若非义,必须按国法处以死刑。
在法与情的两难之中,吴佑在执行死刑的同时也采取了一种为其留后的方法。
吴佑问毋丘长有妻子乎?对曰:有妻未有子也。
于是将其妻带至监狱,解其【编辑注评】所谓做人要圆,决非是圆滑世故、八面讨好、左右逢源的世俗心态,而是一种宽容、善良、圆通的人生境界。
在做人上,既不咄础逼人,也不盛气凌人;既不随波逐流,也不强加于人;既有原则性,也有灵活性。
这才是压力最小、张力最大的真正人生大智慧。
说做人如水,便是说要懂得顺势而为。
若不懂得水的入乡随俗,以圆随方的道理,人必然寸步难行。
武汉人在人际交往中爱说讲究与将就之类的话。
其实讲究就是约束自己,将就就是宽恕别人,就是以圆随方。
做人贵在懂得方圆之道,宜方则方,宜圆则圆。
内圆外方之人必然有坚忍的精神,有承让的胸怀,有糊涂的智慧,有疯狂的清醒,有脸上挂笑的哭,有表面看是错的对人生一世只要运用方圆之道,无论前进,还是后退,便都能处之泰然。
而水的随势而变并非是无原则地随和变,而是不管怎么样随方,总是保持自己的圆润之身。
*交友水之道*人生朋友分四类两类可交两类要远离在交友之道上,道家主张淡雅、清淡、淡泊。
据《庄子山木》记载:孔子被人逐于鲁,伐树于宋,削迹于卫,穷于商、周,围于陈、蔡之间。
在异国他乡遭到冷遇之际,亲交(亲戚旧交)益疏,徒友(学生、朋友)益散。
于是,孔子向一位隐者请教:这是为什么呢?隐者曰:以利合者,迫穷祸患相弃也;以天(天性)属者,迫穷祸患相收(收留)也。
且君子之交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甜酒);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
水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液体。
以水喻君子之交,虽然平淡,但它真实、自然、亲密、长久;以甜酒喻小人之交,虽然甜蜜,但它虚假多变,经不起时间考验。
古人云:以财交者,财尽则交绝;以色交者,华落而爱渝。
用财富去交朋友,财富没了,交情就没了;用美色去交朋友,美色衰退了,爱也就尽了。
君子之交是超越世俗物质诱惑的心灵之交,是如水般的清淡自然,通达包容,相敬如宾。
君子之交,既非交钱财、交美色,亦非交权势,而是志同道合的君子之交,如管(仲)鲍(叔牙)之交,伯牙、钟子期的高山流水等。
唐代贞观年间,薛仁贵与妻子住在寒窑之中,饥寒交迫,唯有王茂生夫妇接济他。
薛仁贵随唐太宗征东,因战功被封为平辽王。
顿时,身价百倍,送重礼祝贺者络绎不绝。
而他只收下王茂生夫妇送来的美酒两坛。
打开一看,不是美酒而是清水。
薛仁贵认为送清水是王茂生夫妇的一番美意。
从此,薛仁贵与王茂生夫妇关系甚密。
君子之交淡如水的佳话也就流传开来。
明代苏浚在《鸡呜偶记》中,把人生朋友分为四类:道义相砥,过失相规,畏友也;缓急可共,死生可托,密友也;甘言如饴,游戏征逐,昵友也;利则相攘,患则相倾,贼友也。
苏浚认为,应当结交的益友是在道义和学业上互相砥砺,对缺点、错误直言规劝的畏友;以心相交、生死与共的密友。
不应结交的朋友是那种互相吹捧、只讲吃喝玩乐的昵友;以利取人、朋友遇到困难或不幸时非但不伸手相助反而落井下石的贼友。
在现代市场经济大潮下,物欲、权欲、名欲、色欲、利欲、私欲,极度膨胀,人的心态极度浮躁,我们应当交畏友、密友,拒交昵友、贼友。
【编辑注评】南北朝的颜之推说得好: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
交友不可不慎,择友须分类别。
所以交友如水,平淡、清白、坦荡、一目了然,才长久、稳定、安全。
真朋友为道义而来,假朋友为私利而来。
真朋友是一笔财富,假朋友是一个陷阱。
所以在交友上,有光明大道,也有荆棘陷阱,只有抱着交友如水的原则,才能让朋友成为财富。
*行善水之道*不是什么善举都对人有好处所谓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是说水善于滋润天地万物,普遍地施利于天地万物,却从不为自己争取利益。
这是一种讲奉献、不讲索取的崇高精神。
它虽不索取,但却能从万物那里获取丰厚的回报。
由于水以善行恩惠于广袤土地上的花草树木,造就了天地万物共生的优美自然环境,使天空能够及时地降雨汇聚到河流、湖泊之中,从而弥补了因空气蒸发和土地渗透而流失的水分,才能保障江河之水不会变成沙漠和戈壁上的内陆河,乃至干涸、枯竭。
利他即是利己,奉献即是索取。
施舍即是获得,小舍小得,大舍大得,不舍不得。
这就是老子所说的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的道理清代画家、书法家郑板桥也深谙为人处即为己处的人生道理。
郑板桥老家附近郝家庄有块风水宝地,其父在世时曾想购买,但因有座孤坟必须刨去,郑父认为挖掉别人的坟墓来埋自己不好,就没有买下来。
而郑板桥则认为这块风水宝地价钱合理,自己不买,别人也会买走,孤坟更加不保,那还不如自己买下。
那么,怎么处理孤坟呢?郑板桥说:不动它,死后还多个伴呢!给它刻块碑,让后世子孙一起烧香敬拜。
至于担忧孤坟会给家里带来不幸,郑板桥认为那是迷信,况且,我们以忠厚之义对待孤坟,是在积累功德,恶风水也会变为善地。
【编辑注评】《道德经》第八章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这个比喻很贴切地表达了老子推崇的道德的最高境界。
他强调了水的两个特征:一是水滋润世间万物,是生命存在之本;二是水集聚于低谷深壑,安心处于低微势弱之境,不与山争高峻,不与天争辽阔,不与海争深远,不与地争广博。
所谓最好的善举要像水一样,可见善良是有差别的:上善若水,中善若火,下善若石。
最上等的善要像水一样,恩泽万物却低调不居功。
中善应该是一般人也可以做到的,就是有福同享,博爱众生,助人为乐,就像有火大家一起取暖,火光照亮自己也照亮别人。
这也是墨子提倡的兼相爱、交相利;是孔子提倡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富贵之时让别人也借点光),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有条件时帮帮别人,没条件时就照顾好自己。
与上善的不同在于,中善首先要保证自己的利益,行有余力时才考虑利人。
说中善若火,是指其显而易见并且高调而危险。
比如,有的人在大街上,布施米面,周济穷人,招来阵阵赞扬,被称为大善人。
但是,这样的善往往容易被伪善钻了空子。
伪善之人是为了赢得声名,甚至是为自己做的恶事做掩饰。
那么这种善有时就能助人浑水摸鱼, 有时也可能把行善者拖入泥沼。
就像火,救人,也害人。
而最下等的善,则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平民百姓没有多少助人的资本,不助人是情有可原的,只要不有意给别人带去麻烦和不利也就算是善了。
下善虽不助人,但不害人。
说下善若石,是指其有时反而弄巧成拙,把本质的善变为表面的不善。
比如东郭先生。
明明知道那是一匹狼,却滥发善心。
下善就是把善行给了最不该接受善意馈赠的人。
就像石, 挡住了他人路,也挡住了自己的路。
可见,不是什么善举都是有好处的。
行如水般的上善,才是大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