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把关人理论看当今网络传播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把关人”理论看当今网络传播
摘要:自媒体时代的到来决定了网络传播成为传播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新闻不仅成为人们发现新闻的主要来源,同时成为传统媒体提供了一个巨大的资源库。

网络传播由于其传播内容自由开放的特点,使得传播在新时期呈现出了一些新的特点。

自由开放一方面使得网络传播信息众多且良莠杂陈。

网络虚假信息,网络色情信息,网络垃圾信息等泛滥成灾。

在网络浩瀚的信息海洋中,总是有泛滥的子弹。

不少人为这样的子弹担忧,这种担忧的必要性可以从“把关人”理论中来分析。

本文着重研究传统大众传播中的“把关人”理论在新的网络传播中的变化,及变化趋势,分析网络传播中的“把关人”环节。

关键词:把关人大众传播网络传播
一·人类传播媒体发展演变①(如图1)
口语传播
文字传播
印刷传播
电子传播
网络传播
图1
如图中口语传播发展到文字传播再到印刷传播,然后经过电子传播到网络传播。

几个传播不是简单的线性发展,而是相互继承的基础上叠加的发展。

新的传播媒体的优势使得它占有基础地位,也使得新的传播媒体占有的传播渠道更宽广。

二·“把关人”概念及和几种模式
1.、“把关人”(gatekeeper)这个概念最早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传播学奠基人之一库尔特﹒勒温提出的。

1947年,勒温在《群体生活的渠道》一书中论述了这个问题,认为群体传播中存在一些把关人,一则消息在传播中需要通过传播者中的若干个“检查点”,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群体的价值标准的信息才可以取得通过“检查点”的“通行许可证”,这些掌握发放“通行许可证”的人或组织即传播过程中的“守门人”(gatekeeper)“把关人”广义上可以从威尔伯﹒施拉姆的“在信息网络中到处设有‘把关人’”②得出把关人即指信息在传播过程中如(采集﹑制作)各环节起到决策的渠道中有大影响的人或组织。

2、③怀特的新闻把关模式(如图2)

N1 N2ˊ
N2 N1ˊN4ˊ
N3 ’
N4
图2
怀特的模式里N是代表新闻来源,如通讯社,它发出一系列不同的信息在门处要通过把关人的门区,被舍弃的即N1’N4’,这个模型只是研究了把关人的独立性,没有真正的涉及把关人把关的实质,没有研究到把关的其他因数。

3﹑④麦克的的把关模式(如图3)
该模型就将研究的面拓宽了,将C1C12C3C3C4C5C6都视为把关人,这几个环节研究了中这些把关人对信息的处理、控制、筛选、加工,用S1S2S3S4S5S6来表示把关人把关人把关后发出的信息。

更全面的分析了传播的整个过程,这种把关理论就更符合现在的传播规律。

三·新闻把关与网络中大众传媒
⑤从怀特的把关人模式到麦克内力的把关模式都存在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这两种模型中大众传播组织在其传播过程中起决定的作用,在这两种模式中一但失去了大众传播机构则信息将无法到达受众。

这些专门从事信息的采集、选择、加工、复制、传播的专业组织如(报社、电视台、电台)在过去人们只能借助他们才能得到广泛的信息,可是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伴随着网络传播的自由性、高效性、互动性似乎人们传播大众信息的途径就得到了拓展,传统媒体不在是大众传播的绝对的把关人。

从一些著名的新闻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大众传播组织对这个传播的决定作用已经减弱。

例如⑥德拉吉网站对克林顿丑闻的曝光。

1998年1月17日深夜,德拉吉向其新闻邮件发布了一条令世界真震惊的消息:“在最后的一分钟星期六(1月17日)晚上6点,《新闻周刊》杂志枪杀了一个最大的新闻,这条消息注定将动摇华盛顿的地基:一个白宫实习生与美国总统有染”很快该消息被转帖,造成网络堵塞,形成世界性的轰动,而且德拉吉网站还不断通过其广泛的信息渠道提供一个接一个的最新消息,如关于莱温斯基的情况,关于一盘电话录音,关于一条深蓝色的裙子等,将网民的情绪推向一个又一个高峰,事实上,关于克林顿的丑闻的新闻本来是《新闻周刊》记者迈克尔﹒艾西科夫首先发现的,如此重要的发现在见报之前,由于涉及对象的重要性而被《新闻周刊》的高
层所扼杀,克林顿丑闻在网络上大约沸腾了四天以之后,美国的主流媒体才开始低调介入,在之后,才有CNN﹑美国联社等的全力追踪在上述的例子中可以看出这则消息并没有因为“把关人”的舍弃而消失,对于传统媒体而言,即使再言论自由的媒体,在新闻发布之前,必须经过“把关人”的严格把关,这种把关由于各种原因都会在不同的程度上造成发布的延误,甚至扼杀,在网络发布消息中省去传统媒体金字塔的纵向操作,简单易行。

但这种简单并不是意味消息的传递失去了把关人,任何消息在传递的过程中一定有把关人,如果一则消息失去了“把关人”,人们将不会知道消息的真伪。

到回顾近代人类的传播过程,不难发现一则消息的真伪人们到最后总是会知道的,尤其是消息传播非常发达的现代传播方式。

那“把关人”到去里了,仔细的研究就会发现其实把关人随着传播速度的发展,把关人
<一>“把关人”后移论
回顾过去的一些大新闻不难发现现在很多有着爆炸性的新闻很多是通过网上发帖引出的。

例如2010年10月16日开始的“李刚门”事件,(10月16日)事故发生,当天河北大学和当地媒体集体沉默,称不发声,第二天(10月17日)事件被网民曝光,随后“我爸是李刚”这句符号性的话语顷刻引来众怒。

肇事人被人肉,那些原本沉默的集体也不再沉默,事件短时间成为公众关注的话题,各大媒体随后发表了跟踪报道,其中包括原本沉默的当地媒体和中国权威媒体(cctv)等。

事件从网民曝光(发帖)即将信息输入到网络传播中,然后开始它的整个传播过程,但显然原本的传播者并非传统的媒体,而是通过普通传播者收集信息﹑发布信息),就进行它的初步网络传播(即个人转帖﹑评论),然后通过大众传播媒介(网络﹑电视﹑报纸等)进行更大面积的大众传播(专题报道﹑后续报道),从而完成它的整个全部传播过程。

整个过程可以得到这样一个传播模式图:如图4
N1 小门N1 大门
N2 N2N2
N3
N4 N4
N5
图4
各种事件我们用E代表,产生多条消息N1N2N3N4N5通过网络媒介(贴吧﹑bbs﹑微博等)进行简单的线性传播,被一部分近受众接受,这些受众进行自己的把关再进行决定是否继续参与传播,即小门对N1N2N3N4N5的选择。

N2N3N4通过小门区进行倍量的传播,使得有舆论指向这些消息,也使得通讯社等的必须进行一定的关注,发出新的系统的整理后的
N2N3N4再通过大门区的把关,舍弃不符合标准的N3,从而消息N2N4能更好传播给更多的受众。

<二>“把关人”扩大说
现在的网络传播往往会使“把关人”扩大,随着网众参与传播面的扩大,网众的组成群是较广泛的,广泛的组成群就使得网众不乏具有专业判断消息真伪﹑发现事件真理性的能力的精英。

这类精英虽然不是传统的“把关人”,但是他们的专业能力决定了他们可以把关,所以当他们接受到网络上的消息很快就可以做出真伪把关,并反馈给其他网众,事实上这类精英就扮演了“把关人”的角色,把关之后在通过大众媒介进行广泛传播。

这种把关就很好的调动了各行各业的能者来把关,并给传统的传播媒体带来一定的反馈进行继续传播,以达到传递的传播效果。

给传统的传播媒体带来一定的反馈进行继续传播,这一点可以从一些“普通新闻事件转化为影响较大的公共新闻事件”分析得到。

如(复旦大学“黄山门”)事件⑦2010年12月12日,由复旦大学10名在校生、4名校友与4名校外人员自发组成的“驴友”团在黄山登山探险时迷路,被困悬崖边。

从复旦大学校方来看,12月14日,官方微博更新消息:“今天,复旦自发参加张宁海同志悼念活动的学生有近2000人。

复旦大学"黄山门"媒体关注度数量图(单位:篇)
复旦大学“黄山门”新浪微博中相关帖文关注度走势图(单位:篇)
图5
结合图5的两图我们可以看到:该事件自12月12日安徽省地方媒体以《18位驴友被困黄山获救 24岁搜救民警张宁海遇难》为题报道之后,12月13日各媒体进行了常规性转载,后经过12月14日、15日的持续报道,网友仅作为普通新闻事件进行了关注,故12月16日呈报道量下滑趋势。

如果没有网络社区媒体与微博对18名当事人的道德谴责,事件会就此淡出公众视野。

事件转折由网络互动社区开始,蔓延至微博。

12月16日,安徽电视台记者的一篇日记《记在黄山门边上》在社区类网站被广泛转载,其报道真实记录了复旦大学生事不关己的态度,引起网友为牺牲民警鸣不平;安徽电视台记者在新浪的微博(注:“淡淡esse香”/chen1221yan)更直指复旦学生冷漠,得到新浪微博网友的大量转发与评论。

由此,事件转向。

12月17日,新闻口径统一转向批判复旦学生的冷漠无情,“黄山门”成为当日新闻热点,同日,经过媒体报道,被营救大学生在校园论坛与半封闭社区中创作的“媒体控制论”、“协会夺权论”帖文被发现,截图通过社区、微博客等自媒体进行传播,事件升级为公共事件。

这些网众成为了消息的第一任把关人,把关人觉得这个事件需要传播,需要让更多的人知道,所以他们的把关一来使用了他们把关的权利,二来也方便了传统媒体人对议题的设置。

<三〉总论网络传播
从定义的角度分析新闻源:⑧新闻源是指在新闻形成的过程中向大众传媒及新闻记者提供新闻线索和背景的机构和个人。

所以上面所述的网络的原始帖子可以看作是大众传媒中的新闻源,但不是唯一的新闻源。

网络传播的独特性决定了传统“把关人”对这类新闻源的选择有了新的要求。

首先,网络传播来源的隐匿性较强,网络的隐匿性使得网络新闻源的真伪不确定性大大增加因此就难免有别有用心的因一己私利来发布“爆炸性”消息。

CNNIC在2003年1月对互联网“内容真实性”的调查中,网络用户回答“非常满意”的仅2﹒5%,回答比较满意的占21﹒2%,回答“不满意”的却占27﹒8%,从这组数据一方面可以回答网络的真伪不确定性,再一方面还可以看出网络的受众对消息有自己的判断,这类判断近似一种把关,但这类网众大多并没有受过专业的把关训练,他们对事件的传播难免带有主观的偏见,所以后
者传统媒体“把关人”更需要有强大的专业知识,从而能够剥离那些附有的偏见,从而报道到事实的真相。

再而是网络传播新闻的弱干扰性。

大众传播过程中,信息来源通过新闻媒介把信息传递给公众,与之相应的新闻媒介依靠信息源来获得新闻的原材料他们之间有一种“资源依赖”(resource dependence)⑨关系中参与者一但增加了对他人的信任,希望得到他人对自己的依赖,就会使得整个关系的不平衡,使得传统的“把关人”完全掌握新闻传播的“渠道”。

现今的网络传播在一定程度上削减了这种依赖性,信息不再完全依赖传统大众传播组织,它本身就可以通过网络实现新闻源共享,并且这种新闻源在一定的程度上设置了媒体的议程。

一个事件在网络上形成一定的气候,就会给传统媒体带来不得不报的压力,他们迫于读者的需求压力和自己的媒体形象进行一系列的跟进报道。

另外网络传播中呈现给了网众一个特殊交流的场所如网络论坛﹑新闻组﹑博客﹑空间等,这些导致了⑩网众和传统受众有了本质的差别。

如图6
传统的传播模式,传者于受者的关系(拉斯威尔5W公式表)如下:
传播者信息媒介受传者效果
Who what which channel to whom what effect 网络传播中的一个循环模式如下:
网络传播者网络受众
信息网络媒体信息
(网络受众)(网络传播者)
图6
这种本质的差别一定程度上淡化了传统媒体“把关人”的作用,但在这种传播的后期传统媒体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可信性﹑权威性﹑广泛性使得传统媒体的传播效应增强,传统媒体的传播效果增强。

在自媒体发达的现代社会,新式的“把关人”和传统“把关人”共同决定了整个大众传播传播,两者有联系,又有区别。

两者的平衡﹑配合才能使得大众传播高效发挥其最大的作用。

①谢新洲《网络媒体的传播学研究》北京大学博士论文2003年6月
②李彬《新闻学引论》﹑新华出版社1993年第114页
③周庆山《传播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53页
④周庆山《传播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55页
⑤周庆山《传播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55页
⑥孟建、陶然《网站整体筹划于设计》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165-173页
⑦《复旦大学遭遇“黄山门”网络舆情分析》
⑧李康乐《传统媒体如何利用网络新闻来源》《新闻与写作》2010年12期54页
⑨麦克马那斯《市场新闻业:公民自行小心》张宏译新华出版社 200年第52页⑩钟英《网络传播伦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版第189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