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会计目标与财务报告目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会计目标与财务报告目标
会计目标与财务报告目标是会计基本理论的中心,也是财务会计概念结构的起点。本文拟通过对中西方会计目标与财务报告目标研究的历史回顾,比较分析会计目标与财务报告目标,正确认识二者的关系。
标签:会计目标财务报告目标
0引言
著名会计学家亨德里克森1982年在《会计理论》一书中提出:“任何研究领域的起点都是提出研究的界限和确定它的目标。”会计的研究也不例外。会计是一个经济系统,而这个系统要运行,就必须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以指引其运行的方向。迄今为止,关于会计目标与财务报告目标的讨论仍在进行。正确认识会计目标与财务报告目标,不仅有利于我国会计理论体系的构建,也有利于指导我国会计实务工作,引导和优化会计行为。
1会计目标研究的历史回顾
1.1西方国家会计目标研究的历史回顾第一个将会计目的作为独立范畴加以深究的,是美国著名会计学家史度伯斯G.J Staubus(1953),他指出:公众公司财务报表应重视的是包括债权人在内的短期和长期投资人的信息需求,如果同意将提供对投资人决策有用的信息视为会计的首要目的的话,接着应完成的任务是确定为满足这种目的所需的信息种类,以及提供这些信息的可能性。
美国会计学会1966年出版的《基本会计理论》,对以目标为起点的会计准则制定模式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该书提出会计的目的是为以下领域提供信息:①做出利用有限资源的决策,包括识别有决定意义的决策领域,确定目标与方向等;②有效地管理和控制一个组织的人力与物力资源:③记录与报告资源的经管状况;④使社会机能与社会控制更加便利。
美国会计原则委员会(Accounting principle Board,简称APB)(1970)发表题为《企业财务报表所依据的基本概念和会计原则》第4号公告,该公告认为财务会计和财务报表的基本目标,是提供报表使用者,尤其是投资者和债权人作经济决策所需的合格信息。在此基础上,公告又进一步将财务会计及财务报表的目的分为三个层次:特定财务报表的目的、财务会计和财务报表的一般目的,以及财务会计和财务报表的质量目的。
特鲁布拉德委员会(Trueblood Committee),它的任务是研究财务报表的目的,该研究委员会在《财务报表的目的》研究报告,亦称《特鲁布拉德报告》(1973)中提出了十二个会计目标,其中前十个目标是针对盈利企业会计信息披露的要求,后两个则是针对政府和非盈利组织提出的。
FASB于1978年发布了《企业编制财务报告的目的》,该报告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将财务报表扩展为财务报告,认为编制财务报告的目标不是一成不变的,而要受经济、法律、政治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同时还受财务报告所能提供信息的特性和局限性的影响。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StandardsCommittee)在1988年颁布的《财务报表的编制框架》中指出,财务报告的目标是提供有助于一系列使用者关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况变动的信息,并提供反映企业经营管理层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的信息。
1.2我国会计目标研究的历史回顾我国会计界对会计目标的理论研究起步比较晚。从五六十年代开始直到八十年代初期,会计基本理论研究主要是关于会计的含义、对象、性质、职能、任务、原则、方法等,可以把会计任务近似地看成是会计目标。而当时研究的会计任务主要是指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会计任务。
直到1989年11月.出版的由刘恩禄、向泽生教授主编的《财会知识更新手册》才收录了会计目标辞条,而在此之前,会计辞典、手册等都没有明确指出会计目标,指出:会计目标是在一定的环境和条件下,会计实践活动所期望达到的结果,是会计实践活动所要达到的境界和标准,并指出我国会计学界常把“会计目标”与“会计任务”视为同一意思表示。
会计目标理论研究在我国会计界受到重视应当说是在1988年前后,在第一次全国性“会计原则专题理论研讨会”上,娄而行教授主要分析了会计目标与会计准则的关系,并将会计目标分为基本目标和具体目标两个层次,将会计目标纳入到会计管理活动中来,认为会计目标和其它经济管理活动的目标并无二致。葛家澍教授主要分析了财务会计目标的含义,认为财务会计目标代表会计信息使用者对财务会计的期望和要求,会计目标对会计准则的制定起着指引方向的作用。
毛伯林(1987)教授指出会计行为受会计目标的制约,是会计目标的实现方式。
从九十年代开始,对会计目标的研究越来越受到我国会计界的重视。通过研究,笔者认为:会计目标既有“经济的”会计目标,又有“社会的”会计目标;既有一般的会计目标,又有具体的会计目标;既有财务会计目标,又有管理会计目标。而且随着会计工作的细化,各种具体会计目标还会不断出现,如人力资源会计目标、金融工具会计目标、通货膨胀会计目标等。
2财务报告目标研究的历史回顾
2.1西方国家财务报告目标研究的历史回顾20世纪30、40年代之前,财务报告目标不是一个特别引人注目的问题,直到20世纪50年代,理论界才开始将财务报告目标作为重要的研究对象。1953年,美国会计学家史度伯斯(G.J.Staubus)的博士论文专门研究财务报告目标问题,开创了将财务报告目标作为直接研究对象的先河。1955年,美国会计学会(AAA)所属“公司财务报表所依
据的概念与准则委员会”直接对财务报告目标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20世纪60年代,对财务报告目标的讨论受到了更大程度的重视。1960年,一篇题为《研究方法结论和会计理论构建》的论文,首次谈到财务报告目标在会计理论研究中的重要性,认为“企业在构造一种起服务职能的理论体系中,第一个程序是建立职能的目的和目标。随着时间的推移,目的和目标是会改变的,但在任何时期,目的和目标都必须明白规定或有可能明白地予以规定”。至此,会计目标开始成为财务会计理论体系中最为重要的内容之一。
20世纪70年代,财务报告目标的研究受到了会计理论界的广泛重视。美国会计原则委员会(APB)(1970)对财务报告目标进行了阐述,认为:财务会计与财务报表的目标,就是提供关于一个企业定量化的财务信息,且这些信息有助于报表使用者决策,使财务会计信息具有有用的属性。同时,又把遵守公认会计原则,公允地揭示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变动,作为具体财务报表的目标。1971年,受AICPA的委托,成立了以特鲁伯鲁德为首的“财务报表目标研究小组”,开始专门研究财务报告的目标。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于1973年成立后,一直重视对财务报告目标的研究,并于1978年发表了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第1号(SFAC No 1)《企业财务报告的目标》。
西方会计界对财务报告目标的认识,经历了不被重视发展到普遍引起重视,直至财务报告目标的研究成为研究其它财务会计概念的前提,并实现了由财务报表目标向财务报告目标的转变。在FASB的《企业编制财务报告的目的》发布以前,美国关于会计目标研究的文献中在论述会计目标时,指的是财务报表的目标。随着FASB对会计目标研究力度的加大,通过对信息使用者信息需求以及实现使用者信息需要的现实可能分析,将财务报表的目标扩大为财务报告的目标,以更好地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要。
2.2我国财务报告目标研究的历史回顾我国对财务报告目标的研究初期引进美国的决策有用观,后又引进美国的受托责任观,对财务报告目标的表述,理论界也进行了长期争论。但是财务报告目标一直没有得到重视,只是在1993年颁布的《企业基本会计准则》第10条中指出:“会计信息应当符合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要求,满足有关各方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需要。满足企业加强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这一规定被认为是我国的财务报告目标,但这一目标过于笼统,没有区分外部使用者和内部使用者,对不同信息使用者的位次关系排序,无法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而且缺乏可操作性。
2003年2月,财政部成立了我国会计准则制定的最具权威性的研究和咨询机构——第二届财政部会计准则制定委员会(ASSC),ASSC成立后,通过课题研究的方式掀起了有关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的新高潮,决策有用观的财务报告目标在我国逐步得到重视。在ASSC卓有成效的工作下,2006年2月财政部正式对外发布了包括1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在内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在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一章总则第四条中第一次明确了财务报告的目标是“向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者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报告使用者做出经济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