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规划设计之总体布局概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颐和园总体规划布局特点
颐和园位于北京西北郊,是清代的皇家花园和行宫,前身为清漪园。颐和园是三山五员园中最后兴建的一座园林,始建于1750年,1764年建成,面积290公顷(4400亩,水面约占四分之三。乾隆继位以前,在北京西郊一带,已建起了四座大型皇家园林,从海淀到香山这四座园林自成体系,相互间缺乏有机的联系,中间的“瓮山泊”成了一片空旷地带,乾隆决定在瓮山一带动用巨额银两兴建清漪园,以此为中心把两边的四个园子连成一体,形成了从现清华园到香山长达二十公里的皇家园林区。清漪园1860年被焚毁1866年重建,改名颐和园。1900年,颐和园又遭八国联军严重破坏,1902年再次修复。颐和园重建几次虽然在某些局部上逊色于当年的清漪园,但总体上还是沿用了乾隆年间清漪园的规划与布局。下面谈谈颐和园的规划布局特点。
一以杭州西湖作为规划蓝本
北方园林之摹仿江南,早在明代中叶已见端倪。清初,江南造园技艺已开始引进皇家的御苑。但对江南园林艺术和技术的更全面的、更广泛的吸收则是乾隆时期。在皇家园林的营建中有不少就是以某些江南园林作为蓝本,大致按其规划布局而仿建的,颐和园就是仿造杭州西湖而建的。关于这一点,乾隆在万寿山即事一诗可为证:“背山面水地,明湖仿浙西;琳琅三竺宇,花柳六桥堤。”
颐和园的总体规划以杭州西湖为蓝本与有着自己的特点和条件。其一:西湖(在建清漪园时乾隆把西湖该为昆明湖从元、明以来就是京郊的一处风景名胜区。“西湖景”早就神似杭州西湖的口碑,文人笔下亦多以前者直接比于后者的吟咏。并且有好事者也摹仿杭州的“西湖十景”来命名北京的西湖十景。其二:当时翁山(即后来的万寿山与西湖的位置有北山南水的态势。虽然这种北山南水的关系有点尴尬,但这为摹仿西湖造景提供了有利的地貌基础。这一点在营建中有为重要。其三:乾隆对杭州西湖的喜爱。杭州西湖素为乾隆所向往,在他第一次南巡前一年(乾隆十五
年,1750年,曾命画家董邦达绘制《西湖图》长卷,并题诗以志其事,诗中已经略透露欲在近造园,以摹仿1杭州西湖景观的意图。
建成后的颐和园与杭州西湖相比极其相似,昆明湖水面的划分同杭州西湖一样都有一条湖堤把水面分成几块;万寿山和昆明湖的位置关系与孤山和西湖相同都呈现北山南水的态势大致成南北走向,苏堤在西湖中也成南北走向;还有就是颐和园和杭州西湖都采用了中国传统园林的中“一池三山”的造园模式。
但是颐和园之摹拟杭州西湖,并不是简单的抄袭,用乾隆的话来说乃是“略师其意,就其自然之势,不舍己之所长”贵在神似而不拘泥于形似的艺术的再创造,能够结合本身的环境、地貌特点和皇家宫苑的要求,发扬“己之所长”,作出了卓越的创新,可以说有“本于西湖,高于西湖”的园林艺术效果。譬如,杭州西湖景观之精华在于环湖一周的建筑点染而形成的犹如长卷展开大幅度烟水迷离的风景画面,颐和园的前湖的规划亦“略师其意”,着重在环湖景点的布局:从湖中的南湖岛起始,过十七孔长桥经东堤北段,折而西经万寿山前山,在转南循西堤而结束于湖南端的绣绮桥,形成一个漫长的螺旋形“景点环带”,犹如一幅连续
展开的山水画长卷。
二、造园与水利工程的完美结合
乾隆初年,海定附近陆续兴建和扩建的园林越来越多,大量的园林用水使得这里的耗水量与日俱增。当时园林供水的主要来源除了流量较小的万泉庄水系之外,大部分必须仰给于玉泉山汇经西湖(昆明湖之水——玉泉山水系。而后者正是明代以来通惠和赖以接济的上源,如果上源被大量截流而去,则会直接影响大运河的通州到北京一段漕运畅通。
为了彻底解决这个问题,乃于乾隆十四年冬开始了大规模的水系整治工程。其主要内容: (1拦蓄西山、香山、寿安山一带的大小山泉和涧水,通过石渡槽导入于玉泉山的水系,再通过玉河汇入西湖;(2结合兴建颐和园来拓宽、疏浚西湖作为蓄水库(3疏浚长河(长河即元、明以一直沿用的字西湖通往北京城的输水干渠。
这三条水利工程完成后形成了玉泉山—玉河—昆明湖—长河这样一个可以控制调节的供水系统。这个供水系统圆满地解决了通惠河上源的接济,保证农田灌溉和
园林用水。同时,还创设了一条由西直门直达玉泉山静明园的长达十余公里的皇家专用水上游览路线
玉泉山—玉河—昆明湖—长河水利图
昆明湖湖面经过开拓、改造后,构成了山嵌水抱的形势。万寿山仿佛脱出于水面的岛山,完全改变了原来的西湖与翁山的尴尬的山水联属关系,形成的北山南水这样的理想的山水格局,湖面往北拓展直抵万寿山南麓,龙王庙保留为湖中的一个大岛——南湖岛。同时,在西北角另开河道,往北延伸经过万寿山西麓,通过青龙桥,沿着元代的白浮堰的引水故道,接于北面的清河,清河绕过万寿山西麓再分出一条支渠兜转而东沿北麓把原先的零星小河泡连缀成为一条河道“后溪河”也叫做后湖。湖面以东是一望无际的田畴平野,湖面以西则水泊连绵直抵玉泉山麓,衬托更远处的西山群峰。高水湖和养水湖相继而凿,并与昆明湖相临,因此在前湖不是宫墙,这样昆明湖大大扩大了圆明园内的景观,使园内园外融为一体。
颐和园的建成则意味着这个水系的枢纽部位的建成和最终完善化,它所取得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都很大,无愧为艺术与工程结合,造园与兴修水利相结合的一个出色典范。
三、与周围皇家园林构成三山五园的格局
颐和园建成后与香山静宜园、玉泉山静明园、圆明园、畅春园与香山、玉泉山、万寿山形成三山五园的格局。颐和园建成、昆明湖开拓以后把两边的四个园子连成一体,形成了从现清华园到香山长达二十公里的皇家园林区。同时在西北郊构成了三条轴线,一:万寿山和里湖的南北中轴线。二:静宜园宫廷区、玉泉山主峰、清漪园的宫廷区三者,构成了一条东西向的中轴线,三:圆明园与畅春园之间的南北轴线。这个轴线系统把三山五园串缀成为整体的园林集群。
在这个集群中,清漪园所处的枢纽地位十分明显,万寿山濒临昆明湖而突出水取其近的优势,沿湖不设宫墙则能以东南西三面的平畴、村舍、园林作为经管的延展;西面屏列着玉泉山,它与完寿山、里湖中轴线之间的距离,相当于后者与圆明园、畅
春园中轴线之间的距离,再往西大约一倍的距离便是西山的层峦叠翠,山取其远而形成两个层次的景深,这样的布局形势超越于园林的界域,显示了西北部整体的环境美,同时也为三山五园之间的互相借景、彼此成景,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清漪园的建成对这个庞大的园林园林集群的有机整体及其环境全局的形成,实起着关键性作用。所以说,这是一园建成,全局皆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