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德育渗透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德育渗透教案
篇一: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高一语文组曾韬德育是中小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其途径有多种,而在语文教学中自然而然地渗透德育,不失为一条事半功倍的途径。

韩愈有言:“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教书育人,自古迄今都是为人师者的天职。

而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把语文知识的传授、语文能力的培养与思想品质、道德情操的教育和熏陶有机地结合起来,实乃当前教学改革、推行素质教育之必需。

鉴于此,我们要根据语文教材以形感人、以情动人的特点,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在对学生进行客观事物的正确观点和态度的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的激发、意志品质的砥砺、道德情操的陶冶等方面得天独厚的优势,把思想教育适时适度地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去,以收到春风化雨、潜移默化之效果,使学生在掌握语文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受到良好的道德、思想、情操的渐染,从而成为“四有”新人。

本文拟从以下两个方面谈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问题:(一)渗透内容;
(二)渗透途径。

一、渗透内容
古人云:“文以载道。

”文章是用来表达感情、阐明观点的,因此,“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高中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多是文质兼美的文章,通过这些文章,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领略名山大川、鉴赏历史文化、追寻伟人业绩、领悟人生真谛、激发爱国情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一)爱国主义情感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1 、让学生了解悠久的历史、璀璨的传统文化,明确中华文明不仅对东方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为整个人类文明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激发学生热爱伟大文明古国的思想感情。

如讲授《内蒙访古》,让学生了解横亘我国北方的万里长城,是古代规模最大的防御建筑工程;学习《张衡传》,使学生知晓候风地动仪比欧洲的地动仪要早1700 多年,由此再联想到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对于人类文明而做出的巨大贡献,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

2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壮丽山河和勤劳勇敢智慧的人民的优秀品质,激起学生对祖国的锦绣山河、对劳动和劳动人民的热爱之情。

如讲读《雨中登泰山》、《长江三峡》、《黄山记》,体会作者抒发的对祖国山河的深情挚爱和敢于迎难而上,不断前进的情怀;讲授《天山景物记》,领略祖国西北边疆富饶秀丽、雄
奇壮观的大自然景色和了解牧民幸福美满的新生活,激发起学生对祖国壮丽的河山、对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热爱;学习《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兄弟》,让学生受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强烈感染,体会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无比温暖与优越性。

3 、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民族语言文字、维护中华民族的尊严的思想感情。

通过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的学习把握我国传统文化的神韵,启发学生热爱本民族的语言文字、坚定学好本民族语言文字的信心。

讲授《拿来主义》,启迪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批判继承古今中外文化遗产、维护中华民族的尊严,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今天,绝不崇洋媚外,而应为进一步繁荣中华民族文学艺术而勤奋学习。

(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泱泱华夏,悠悠五千载,“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

那些彪炳史册的仁人志士、民族英雄、革命先烈、爱国学者,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无一不是我们学习的楷模、行动的标高。

而那些经过中华民族几千年积淀下来的优秀传统,崇高精神也颇值得我们弘扬。

《崇高的理想》中为了治水患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克服重重困难修成泽被后世的都江堰的李冰父子;深入民间、“周游列国”、“随俗为变的扁鹊;“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霍去病;“待从头收拾旧山河”、精忠报国的岳飞;《指南录后序》的作者文天祥对祖国“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忠贞不渝;《屈原列(三)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勤于探索、勇于实践的精神,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传统在语文学科中的渗透。

我们的高中生是二十一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而二十一世纪又是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时期,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迫在眉睫。

同时,帮助学生树立勇于探索、勤于实践的精神和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传统也刻不容缓。

讲授《游褒禅山记》,要使学生深刻领悟“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的个中三昧;学习《石钟山记》,要让学生认真体会“事不目见而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的箴言;讲析《训俭示康》,要教学生明确“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以俭立名,以侈自败”的道理,养成务行节俭,力戒奢侈的良好习惯;学习《伶官传序》要牢记“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警句。

记住这些名言,领悟其精髓,并付诸实践,定将获益匪浅,终生受用。

二、实施途径既然高中语文课本中的德育内容如此丰富多彩,那么,教学中通过哪些渠道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呢?
(一)可以通过课文讲授中对历史背景的简介,对作者生平事迹的了解、课文内容的小结等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如在学习《梦游天姥吟留别》时,介绍作者
李白的生平事迹可以用李白自己的诗来连缀:“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
如”→“仰天大笑出门去,吾辈岂是蓬蒿人”→“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以此来讲述他不平凡的一生,讲“铁杵磨成针”的故事,从而领会他浪漫、豪放、潇洒的情怀,学习他“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傲岸人格。

在进行《雄关赋》一课的小结时,可以这样说:“该文的落脚点在于从庄严肃穆、巍然壮观的山海关联想到了更重要的关、心中的雄关——信念——对社会主义、对革命事业、对祖国坚贞不渝的信念,是任何武器也攻不破的雄关。

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经过二十多年的艰辛探索而做出的最佳选择,实践证明,这一选择是正确的而且是无可替代的。

只要我们坚定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康庄大道走下去的信念,同心同德,众志成城,不久的明天,我们的民族就会实现伟大的复兴,就会卓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

让我们满怀信心,用勤劳的双手,凭无穷的智慧去建设,拥抱光辉灿烂的社会主义明天吧! 以此来激发学生的爱国豪情,坚定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的信念。

(二)通过作文教学,让学生从历史与现实中接受思想品德教育。

实施道德素质教育,仅靠课文讲授是远远不够的,作文教学也是一条重要门径。

白居易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我们在进行作文教学时,要有意识地对学生施行德育。

多年来,我针对社会实际和学生的思想实际,提供了一些作文材料,让学生进行写作,并使之从中受到应有的教益。

如针对前些年社会上出现的“出国热”,我选取郎平、蔡振华、汪嘉伟等昔日的球星退役出国后,面对着祖国的召唤,毅然回国效力的材料,让学生抒发感想,从中受到活生生的爱国主义教育。

针对学生“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个好爸爸的思想,我选取柳宗元的《罴说》作为写作材料:“鹿畏貙,貙畏虎,虎畏罴。

罴之状,被发人立,绝有力而甚害人焉。

楚之南有猎者,能吹竹为百兽之音。

寂寂持弓矢,罂火,而即之山为鹿鸣以感其类,伺其至,发火而射之。

貙闻鹿也,趋而至,其人恐,因为虎而骇之。

走而虎至,愈恐,则又为罴,虎亦亡去。

罴闻而求其类,至则人也。

罴,搏、挽裂而食之。

今夫不善内而恃外者,未有不为罴之食也。

”使学生受到“不会增强本领而专门依仗外部力量的人是不会有好下场”的教育,以提高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就学生自立意识差的实际,我出了这样一则材料:清朝著名诗人,书画家郑板桥临终前让儿子给他蒸馒头吃,等儿子通过向人请教蒸好馒头端到他床前时,他已咽气了。

他给儿子留下了这样几句话:“淌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天靠地靠祖宗,算不得是好汉。

”由此让学生在受到应有的自立教育。

凡此种种,使学生在作文中赞扬真、善、美,分辨假、恶、丑,受到了应有的思想品德教育,佳作迭出,不少被报刊采用了哩。

这些年来,我在作文教学中坚持有计划地,有的放矢地对学生施行德育,对学生的思想起到了启迪、激励、矫正、改正等作用。

(三)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对学生实施德育。

由于语文教学的课堂时间有
限,所以仅靠课堂时间对学生实施德育是远远不够的。

我们还应该充分利用教学以外的课外活动来补充配合课堂德育的实施,占领第二课堂这块德育的阵地。

多年来,我紧密结合语文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思想实际组织了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向学生推荐对青少年身心健康有益的文学作品,阅读后召开读书会;举办诗文朗诵会、赏月诗会;举行作文和演讲竞赛;针对学生所关心的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组织辩论会;参观和游览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本地名胜古迹;祭扫烈士陵园;观看爱国主义教育影片并进行影评比赛;邀请有关人士进行专题讲座和报告会;开展社会调查等。

这些活动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拓宽了他们的知识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在耳濡目染中对他们的思想培养和人格塑造起到了重要作用,可谓一石多鸟。

综上所述,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

德育是一个系统工程,而对高中生实施德育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应该义不容辞地承担这一重任,紧密配合其他德育形式,对高中生进行春风化雨的、行之有效的思想道德渗透教育,并使之产生“内化”,从而为培养更多德才兼备的人才奠定坚实的思想道德基础。

【篇二:高中语文德育渗透计划】
篇一:2011-2012 学年度下学期高一语文德育渗透计划杏坛
中学2011-2012 学年度下学期学科德育渗透计划任教年级、班别高
一(13 )、高一(14), 科目语文, 科任陈志昌一、学生基本情况
分析:
这个学期,本人所
带的两个班都是理科平行班,其中14 班的学生比较沉稳,不爱回答问题,冷静有余,活泼不
足,另一个班,13 班的学生很爱搞,异常活跃,不喜欢思考问题。

针对这种情况,我想,这
个学期,在备课的时候,在定教学目标的时候,在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的教育的时候,要
适当结合两个班的实际情况。

二、本学科德育渗透目的、任务和具体要求:语文学科在德育教育方面具有比较明显的优势,本学科重在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培养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的高尚情操,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

引导学
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学习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实现本课程在促进
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价值追求。

三、本学期教材有哪些德育渗透内容: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规划自己的人生
目标和道路,努力塑造自我、实现自我;从杰出人物身上,汲取人生的
教益;不断陶冶自己的情感,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深化自己对人生的认识;通过学习古诗,
不断丰富自己的人生经验;通过探讨情感问题,使学生深入地认识情感、体验情感,进而更
加尊重情感、珍惜情感,更好地表达自己丰富、独特的情感;引导学生去领略心灵自由探胜的奇趣;不断启发学生充分展现自己情感世界的丰富与深邃。

四、本学期学科德
育渗透的具体实施方法:(一)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教育。

高一的学生经过一个学期的适应,基本上已经能充分地认识自我的身边的同学,但生活在珠三角工业小镇的他们,却鲜有机会到外面去认识我们的祖国大好河山,他们要么由于成绩的缘故没能考上更好的大学,要么是因为排外的因素左右不屑于接纳外面的世界,总之,他们对于顺德以外的地方认识很少,更不要说广东以外了。

通过学习必修三第一单元《黄山记》,让学生认识我们祖国的大好河山,培养对祖国、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二)美的教育。

必修三第四单元古典诗歌单元的学习,培养学生对祖国文化的热爱之情,激发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化的探索之情,培养基本的美感,学会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

(三)励志教育。

通过认识几位很具有人格魅力的诗人词人,激发出自己的人生理想。

比如通过了解王维的思
想,明白在经济社会要保持“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道理,通过认识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
培养自己的爱国主义情操,功过学习刘禹锡被贬后乐观的心态,明白挫折对于人生成长的道
理。

(四)习惯的养成。

通过让学生对讲评过的基础知识、错别字以及经典范文进行整理,养成良好的学习惯。

篇二:高中语文教学德育渗透高中
语文教学德育渗透
微博
字号
电邮
收藏
打印大

小相关文章:语文教师的语文素养是提高语文教学质...
语文理论热点年度追踪与述评大语文模式下语文新课标的实施对大学...
使用语文是最大的语文
评当前语文课程改革的非理性倾向回眸与前瞻:语文课程文化的研究现状...语文教材的发展及新课程语文教科书建...
《新语文读本》: 一段历史,一个故事,...
面对语文学科的呼

摘要:本文从时代的特点、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及语文学科的特点等方面阐述了高中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必要
性和重要性,并结合教育教学的实践阐述在语文教学中怎样进行德育渗透的几点做法,以求共
同探索。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德育教育渗透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 “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言应
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 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和科学文化素养,为终身学习
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
“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 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
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
人生态度??”。

语文课程标准这一规定不仅明确了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重要意义,而且还特别强调
了语文教学中加强德育教育的重要意义,语文教师要特别重视德育渗透。

但语文课毕竟有自身
的特点,语文课不能等同于政治课和班会课,更不能脱离德育教育而单纯地进行知识传授,我
认为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把思想教育、语文知识教学、能力的培养有机的结合起来,
缘文释道,因道解文,激发学生“对善良事物的钦佩感情和对邪恶势力的不可容忍的态度”苏(
霍姆林斯基语),从而使学生思想得到教育,感情得到熏陶,能力得到提高。

高中语文教学德育
渗透艺术漫谈苍南宜山高级中学薛振碧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德育教育渗透
内容提要:本文从时代的特点、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及语文学科的特点等方面阐述了高中语文
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结合教育教学的实践阐述在语文教学中怎样进行德育
渗透的几点做法,以求共同探索。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网络时代的到来,多媒体声色的冲击使许多学生无法自控以致无法自
拔,正义、道德、理智、诚信?? 早已抛之脑后,自私、任性、叛逆、脆弱??在无限的伸展,一种令人不战而栗的阴影正笼罩着我们,一种令人胆颤惊心的危机正呑噬着我们,我们的灵魂正在逐步走向堕落、腐化,正义、道德正处在被人遗忘的角落而无法伸张,我们的教育正面临着极大困境,如何培养和教育青少年一代,使之成为国家的脊梁,成了学校、家庭、社
会共同关注的热点。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他们思想品德的好坏,不仅影响到社会风气的好坏,也将影响到国家、民族的前途,但是当我们把目光定格在现在的许多青少年身上时,不禁有点心寒,有点迷惘。

现在许多学生能大谈周星驰、小燕子,大写明星的秘史、隐私,而对诺贝尔大奖获得者竟然一无所知,他们崇拜腰缠万贯青春亮丽的影视明星,追求自我价值,崇尚名利,而对流落街头的乞丐却嗤之以鼻唾之以沬,豪无同情可言。

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作为学校教育工作者,不能不引起深思,我们的教育怎么了?我们的教学是否有问题?如何构建我
们现在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我们知道在学校教育中德育为首,但是许多人往往错误地理解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是政治教师和班主任的事,是学校领导的事。

不错,学校领导、政治教师、班主任应当重视学生的品德教育,但是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每个人都有教书育人的责任,因此德育不是政治教师、班主任的专利,而是每一个老师都要承担的一项责任,作为教师,我们都要用熏陶、感染、启发、诱导的方法将德育融入各科的教学活动中,将道德目标贯穿于家庭、学校和具体
的社会生活中去,这是提高学生道德实践能力的好方法,而不能把学科教学和德育教育相割
裂。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言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和科学文化素养,为终身学
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
“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
优秀文化的熏
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
向上的人生态度??”。

语文课程标准这一规定不仅明确了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重要意义,而且还特别强
调了语文教学中加强德育教育的重要意义,语文教师要特别重视德育渗透。

但语文课毕竟有
自身的特点,语文课不能等同于政治课和班会课,更不能脱离德育教育而单纯地进行知识传
授,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把思想教育、语文知识教学、能力的培养有
机的结合起来,缘文释道,因道解文,激发学生“对善良事物的钦佩感情和对邪恶势力的不
可容忍的态度”(苏霍姆林斯基语),从而使学生思想得到教育,感情得到熏陶,能力得到提
高。

下面笔者试就如何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有机渗透德育教育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在语文课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我们知道高中语文课本中大多数文章是文质兼美的好文章。

有的蕴藏着我们中华民族赖以生
存发展、兴旺发达的重要精神支柱的爱国主义精神,有的具有反对剥削、反对压迫,以解放
全人类为已任的共产主义思想,有的表达无私忘我献身人民的高尚情操,有的则为读者提供认识世界的科学的立场、观点、方法等,都具有认识作用,教育作用。

有的课文还富有形象感染和情感熏陶的力量,能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的思想感情起到积极深刻的影响。

可以说,
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具有特殊的有利条件。

语文教师如
能根据各篇课文的特点,深钻教材,挖掘课文中的德育因素,使德育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
的过程中渗透、交融、同步,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如在教学《项链》一课时,我在分析路瓦栽夫人的形象时,让学生讨论“应该怎样评价路瓦
栽夫人?”通过讨论,大家统一了认识,路瓦栽夫人有资产阶级的虚荣心,为“借项链出风
头”,一时的欢乐换来了“失项链赔项链”的十年的辛酸,其悲剧产生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社会,她既是资产阶级思想的体现者,也是受害者。

她有错误,我们既要批评她的爱虚荣的庸俗的作风,也要同情她的不幸遭遇,让学生懂得资产
阶级的虚荣心与真正的爱美之心的区别,从而爱到教育。

我们知道课文中有许多古今名人,他们为人类做出卓越贡献,他们的业绩彪炳千秋,永垂史册。

如伟大爱国诗人屈原,那种忧国忧民,为国家衰亡而疾心疾首的爱国情怀,博学多才,刚直不阿的气质,敢于同邪恶势力斗争的愤世疾俗的凛然正气,都为人们所倾慕和景仰。

这样的英雄,热爱祖国、忠于祖国、报效祖国的高风亮节如日月经天、江河行地,他们的光辉业绩和高贵品质是我们后代学习、继承的宝贵精神财富。

教学这些课文时,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语文知识的学习,语文能力的培养,在头脑中树立起英雄形象,让这样的英雄深入学生
心中,成为他们追求的真正的“明星”,照亮学生的人生。

我们知道在诗词当中也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教育因素。

教材中的诗词大都是文质兼优、形神俱
佳,思想性和艺术性统一的作品,每一首诗词都为我们展现了一幅美妙的天地,都是闪光的人伦、理想、信念、情操的寄托者,它为我们进行德育渗透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因此,引导
学生赏析精品或名句,不仅会使学生获得美的享受,潜移默化中孕育一种内在美的气质,而
且也使学生的思想境界得以净化。

如品味“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能激发起学生勇于开拓
未来、建功立业的满怀豪情;品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岸花明又一村”,可以认识其中蕴含
的人生哲理,以此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

总之,教学中如能善于引导学生赏析诗词,能使学
生在不同方面和不同层次上受到细雨滋润、春风沐浴的教育,收到良好的陶冶效果。

二、在作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文训练是语文知识和能力的综合训练,是学生文字表达能力和思想水平的综合体现,再者,高考作文评分标准一直是强调作品的思想内容、立意,即要求做到思想健康、立意深刻,高考改卷的老师一般都是将作品的立意、思想作为打分高低的最重要的标准,可见作品思想健康、立意深刻的重要性。

所以在作文教学中自然应当重视德育教育。

在写作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奋发向上,使他们的思想健康发展。

文为心声,学生作文是学生世界观、道德情操、理想追求、思想方法的一面镜子,要学生写出观点正确、格调高尚、看法全面的文章,作文教学中就必须自觉地有计划地渗透马列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培养学生的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充分发挥作文教学的特
殊功能。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忽视或淡化作文的德育功能,是与新时期语文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