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议论文之论证思路(知识+题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知识结构 (一)论证思路之段落
常见题型
文章的某些段是从哪几个角度论证的。
简要分析第 X 段的论证思路。
文章第 X 段在文中有何作
用? 文章第 X 段能否删去?为什么? / 选文第 X 段与第 Y 段能不能调换?为什么?
考查某一段或某几段论证思路, 一定要对段落的每一句话进行分析, 是事实论据还是道理论 据,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注意剖析,将相同的归类合并,观点提出。
常见的答题思路:
首先,通过⋯方式提出本文⋯中心论点 / 论题。
接着,文章(或某段,或某几段)先运用⋯的论证方法,论证了⋯的论点, 然后,又运
用⋯的论证方法,论证了⋯的论点,⋯⋯ 最后再次强调本文的中心论点,得出结论。
【典例一】
用一生写好一个“恒”字
① 在我国书法史上, 流传着“二王”的一段佳话。
王羲之“临池学书”, 为节省时间顺 手用池水涮笔, 结果把一池清水染成墨池。
若干年后,其子王献之磨墨练字,用完了整整十 八缸水。
这些故事,都在说明一个道理:人生欲有所成,关键是砥砺一颗恒心。
② 古往今来,有恒者事竟成。
一个人未必具备出众的天赋, 但如果拥有异于常人的执着, “千磨万击还坚劲”“咬定青山不放松”, 就能把“恒”字写进自己的品格, 守得云开见月
明,成就不凡事业。
“词学宗师”夏承焘专注于词学研究和教学, 精用弘, 终成现代词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革命战士”吴玉章四十年如一日, 再苦
再难也 不忘教书育人,坚持革命、坚持办教育、坚持做好事,造就了一大批人才。
事实上,无论何 种行业或领域, 不管是做学问还是做事情,倘若没有水滴石穿的韧性, 缺乏坐得住、沉得下 的脾性,都难有经得起时间检验的成绩。
议论文之论证思路
以毕生之力旁搜远绍、取
③然而现实中,也有一些人贪图安逸、缺乏毅力,往往让事情无疾而终。
譬如,有的人遇到挫折就乱了阵脚,逃避矛盾、蛰伏起来;有的人干工作浮在表面,看上去勤勤恳恳,看上去勤勤恳恳,其实心里根本就没有恒定的目标;还有的人习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做不到一锤接着一锤敲,累积不出实绩。
古人说得好:“贵有恒,何须三更起五更眠;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
”要做成一件事情重要的是专注于目标,毫不动摇、勇往直前;心态一旦浮躁,注定难以走出浅尝辄止、兜兜转转的人生迷宫。
④恒心是成功的催化剂,而养恒心最离不开意志和勇气。
葆有坚强的意志,才能在恶劣环境中坚如磐石,在乱云飞渡时不忘初心;备非凡的勇气,才能面对恐惧不退缩,遭受打击不怯懦,义无反顾地坚持下去。
对个体来说,追求善始善终,就必须剔除急功近利之心,舍弃徘徊犹豫之意,自觉培养敢于正视困难的勇气和不甘落后的志气,用一生写好一个“恒” 字。
⑤鲁迅曾如此点评运动会选手:“优胜者固然可敬,但那虽然落后而仍非跑至终点不止的竞技者,和见了这样竞技者而肃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国将来的脊梁。
”行走在人生之路上,又何尝不是如此?
14、请概述第③自然段的论证思路。
【答案】首先提出贪图安逸、缺乏毅力的人往往一事无成的观点;接着列举生活中的三种表现来论证缺乏恒心一事无成;最后引用古人的话指出有恒和无恒产生的结果不同,从而强调要做成事情贵在有恒心。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议论文论证思路的分析能力。
要了解一般议论文的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在理清段落层次的基础上加上“首先、然后、接着、最后”一类的表示承接关系的词语,进行表述即可。
第三段首先提出“一些人贪图安逸、缺乏毅力,往往让事情无疾而终” 的观点;接着列举生活中的三种表现来进行论证;最后运用道理论证指出有恒和无恒产生的结果不同,从而强调要做成事情贵在有恒心。
【典例二】
生命是棵长满可能的树
刘根生
①研究者观察花样滑冰运动员训练发现,相同情况下,普通运动员喜欢练习已掌握动作,顶尖运动员更喜欢练习未掌握动作。
是停留在“舒适区” 巩固技能,还是在困难中超越自我?选择,影响着结局。
生
命犹如一棵长满可能的树;走出舒适区、挑战“不可能”,人生才能抵达更高的境界。
②走出舒适区,必须勇于“再出发”。
时年花甲的王泽山院士放下过往成就的包袱,苦苦实验二十载,解决了火炸药领域世界性难题,第三次走上国家科技奖领奖台;周有光50 岁前是经济学教授,50 岁后主持拟定我国《汉语拼音方案》,100岁还不肯“逸我以老”,
出版了多部著作。
不为已有功名所累,变顶点为新起点,生命之树自然会挂满累累果实。
③走出舒适区,意味着敢于“求极限”。
模拟太空失重条件训练,航天员若感到身体不适,可随时按下警报器终止,但中国航天员从未发出过警报。
在模拟失重的水槽里,景海鹏一泡就是三四个小时,吃饭时连筷子都拿不动。
古人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使人痛苦者,往往蕴藏着促人强大的因子。
④走出舒适区,有时候需要“讨苦吃”。
杨善洲说,如果说共产党人有职业病,这个病就是自讨苦吃。
从云南保山地委书记位置上卸任后,他毅然扎进大亮山植树造林,把荒山秃岭变成了绿洲;广东湛江市政协原主席陈光保离休后,荷着锄头进山开荒,造福一方百姓。
这般自讨苦吃,体现了心念苍生、以苦为乐,更以实绩彰显了行动的力量。
⑤哲人有言,有些人过了30 岁就“死”了,因为之后的岁月里全在模仿自己,机械地重复习惯之事。
模仿自己,就是待在舒适区的惯性使然。
比如用新瓶装旧酒,反复显摆曾经的成果,如同照了相洗了很多张照片,底片却还是一张;比如习惯于守成、放弃了创新,在踟蹰不前中被他人超越;比如陷入工作怪圈,忙忙碌碌装样子,有难度的不愿干,没有先例的不敢干。
不日新者必日退,模仿自己,难免会在舒适中“过早地死亡”。
⑥非洲有种蝙蝠,能把毛驴杀死。
开始时,它会用舌尖轻轻地舔舐毛驴脚踝,接着再咬个小口吸血,毛驴浑然不觉;一只只蝙蝠接力,毛驴终于轰然倒地。
安逸享乐,会让人停留
于表面的舒适区。
这种舒适背后,隐藏着致命的陷阱。
摒弃守成心态、抵制“舒适”吞噬,一个人才能在进
取中不断赢得新优势,内心也方有长久的安宁。
⑦一个人之所以伟大,首先是因为他的目标伟大。
高远的目标,寄托着理想和信仰,能激励精神、催人奋进。
高原之上有高峰,目标远大者从不满足于某个特定高度,他们常常自觉选择离开舒适区,艰难
踏上新征程。
面对生命这颗长满可能性的大树,只要肯努力,向上向善总有无限的拓展空间。
(选自《人民日报》2017﹣04﹣18,有删改)
15.简要分析第③段的论证思路。
(4 分)
【答案】首先提出分论点;然后用航天员训练的事例进行证明;
再引用孟子的话加以强调;最后得出“求极限”虽使人痛苦,却促人强大的结论。
(每层次1 分)【解析】本题考查了文章的论证思路,解答此类题型,需要结合文章内容,分清楚层次结构,然后概括层次内容,最后用标志词组织语言即可解答。
首先提出分论点,然后用航天员精炼的事例进行证明,再引用孟子的话加以强调,最后得出“求极限”虽使人痛苦,却促人强大的结论。
◆议论文的论证思路就是指作者在论述某个观点时的思维过程。
◆这个过程讲究观点确切,讲究层次明晰,讲究论证方法运用,讲究论证材料的组合。
◆方法
其中“作者先后做的事”,主要包括以下12 种:
开头部分,看作者是否做了这三件事:
1.提出论点——是否提出了观点,提出了什么观点?
2.提出分论点——作者在阐述观点时,是否提出了几个分论点,通过直接论证分论点,间接论证中心论点?
3.过渡——作者是否运用过渡句,引出论据?
主体部分,看作者是否做了这六件事:
4.选择论据——引用了什么内容,充当什么论据?
5.确定论证方法——运用什么论证方法?
6.选择阐述角度——从哪个角度(正面还是反面);
7.深入剖析增强论证力度——作者举出事实论据后,是否对论据进行了剖析说理?
8.追加比喻论证——作者在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的基础上,是否又运用比喻论证对文章的观点进行了阐述?
9.追加推理论证——作者在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的基础上,是否运用推理,对自己的观点再次进行了论证?
结尾部分看作者是否做了这三件事:
10.消除误解——作者在归纳总结前,是否强调了什么,以避免读者误解观点,保证论证逻辑的严密性。
11.总体归纳总结——作者是否对前面的论证进行了总体上的归纳总结?
12.做出结论——作者在归纳总结时,是得出了一个什么结论或者发出了什么倡议或警示?
考查整篇文章论证思路,正要从整体入手,可以借助文章结构帮助分析。
常见的答题思路:
(1)作者先提出了观点;
(2)接着运用过渡,引出X 个事实论据和Y 个道理论据,从正反两方面,运用正反对比论
证,综合论证论点;
(3)正面论证部分,先引用的事例,充当事实论据,运用举例
论证,之后又针对这几个事例进行深入剖析,强调,进一步证明论点;反面论证部分,先引用某甲、某乙、某丙的名言(名言以外用集合名称谚语、俗语等代替),充当道理论据,运用道理论证,之后再针对几个名言(谚语、俗语、警句等)进行深入剖析,强调;进一步证明论点。
(4)最后总结,得出结论(发出号召;发出警示)。
【典例一】
朴素美
①朴素也是一种美。
②“朴素美”,是指质朴无华、淡雅大方的美。
它首先包含人的仪表的自然美:眉清目秀,五官端正,就给人以美的印象;还有红润的脸色,乌亮的头发,看上去也给人以健康、充满活力的美感。
其次,朴素美指的是人的衣着穿戴:一个青年如果衣着干干净净,整整齐齐,合身得体,虽然不刻意雕琢,也能给人一种美的感受。
③那么,为什么说朴素是一种美呢?首先,朴素美的色调、形式不复杂,清晰、分明,一目了然。
寓美于清淡之中。
一件衣服,五颜六色可能是美的。
但有时候浑然一色,也是美的。
树叶是绿色的,海水是蓝色的,麦浪是金黄色的,虽然是一色,不也很美吗?这是美的多样性的一种表现。
其次,因为朴素美不刻意雕琢,能保持人的外表的自然美,衬托自然美。
脸色红润,五官端正,本来就是一种天赋的自然之美。
因为没有涂脂抹粉,浓妆重彩,这种天赋的自然之美不会受到遮掩和损害。
朴素的打扮和装束,不至于喧宾夺主,相反能使人的自然美映衬得更美。
第三,人们透过外表的朴素美,能看到崇尚朴素、崇尚勤俭的内在美。
而这种内在的心灵和精神之美,虽然不显露在外表,但它会使人的外表愈发显得美。
当我们知道某处雷锋式的青年把自己的积蓄慷慨无私地献给灾区人民,而他自己却省吃俭用衣着朴素的时候,看到他的形象难道不觉得美吗?不但觉得美,尊敬之情也会油然而生。
④所以,在美的花园中,朴素美的地位是不能抹煞的。
以朴素为麦不是不懂得美,而正是懂得美的表现。
那种以为只有打扮得奇异、华丽、时髦才是美的观点,其实是并不太懂得美,或者说是不完全懂得美,因为他们把本来是美的东西还没有看作是美的。
13.请梳理概括本文的论证思路。
【答案】13. 第①段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
第②③段分别阐述了什么是朴素美,为什么
朴素是一种美。
第④段总结全文,强调了以朴素为美正是懂得美的表现。
【解析】
【典例二】
敬业与乐业
①我确信“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②我先要说说有业之必要。
孔子说:“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又说:“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孔子是一位教育大家,他心目中没有什么人不可教诲,独独对于这两种人便摇头叹气说道:“难!难!”可见人生一切毛病都有药可医,惟有无业游民,虽大圣人碰着他,也没有办法。
③唐朝有一位名僧百丈禅师,他常常用两句格言教训弟子,说道:“一日不做事,一日不吃饭。
”我征引儒门、佛门这两段话,不外证明人人都要有正当职业,人人都要不断的劳作。
专为在职业及正在做职业上预备的人——学生——说法,告诉他们对于自己现有的职业应采何种态度。
④第一要敬业。
敬字为古圣贤教人做人最简易、直捷的法门。
惟有朱子解得最好,他说:“主一无适便是敬。
”用现在的话讲,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骛,便是敬。
怎样才能把一种劳作做到圆满呢?惟一的秘诀就是忠实,忠实从心理上发出来的便是敬。
《庄子》记佝偻丈人承蜩的故事,说道:“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惟吾蜩翼之知。
”凡做一件事,便把这件事看作我的生命,无论别的什么好处,到底不肯牺牲我现做的事来和他交换。
⑤第二要乐业。
“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继续做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
”为什么呢?第一,因为凡一件职业,总有许多层累、曲折,倘能身入其中,看它变化、进展的状态,最为亲切有味。
第二,因为每一职业之成就,离不了奋斗;一步一步的奋斗前去,从刻苦
中将快乐的分量加增。
第三,职业性质,常常要和同业的人比较骈进,好像赛球一般,因竞胜而得快感。
第四,专心做一职业时,把许多游思、妄想杜绝了,省却无限闲烦闷。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人生能从自己职业中领略出趣味,生活才有价值。
⑥我生平最受用的有两句话:一是“责任心”,二是“趣味”。
我深信人类合理的生活应该如此。
17.简述本文的论证思路。
答案:17.本文开篇提出中心论点;接着从有也之b 必要、敬业、乐业三个方面进行论证;运用举例论、道理论证等方法分别进行论证;最后用“责任心”和“趣味”总结全文,强调“人类合理的生活总该如此”。
评分说明:(2 分)能精要概括本文的结构思路并结合内容简要分析得2 分;如果结构思路分析不完整或没有结合内容简要分析只得1 分。
【练习一】
对否定英雄的错误思潮说不
①英雄,是一个国家辉煌历史的记忆,也是一个民族坚强不屈的脊梁。
但近来,社会上出现了一股否定英雄,歪曲历史的错误思潮,一些别有用心者大肆诋毁狼牙山五壮士、邱少云、黄继光等家喻户晓的革命英雄,严重扰乱了人们对英雄形象的认知,冲击了社会主流价值观。
应当认识到,一个国家如果英雄被糟蹋,历史被抹黑,就会自毁根基乃至失去未来。
我们必须对否定英雄的错误思潮说不。
②纪念英雄是人类的良知,也是国际社会的价值共识。
美国拥有较强的民族凝聚力,者显然离不开美国精神,而美国精神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对自身历史的尊重和对本国英雄的崇敬。
法国也有厚重的英雄历史、英雄文化和英雄精神。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法国人对英雄的纪念和缅怀都不会褪色。
相反,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不尊重自己的英雄,历史虚无主义就会趁虚而入,就会陷入国家向何处去的困惑。
在这方面,苏联以及东欧一些国家有着深刻的教
训。
戈尔巴乔夫时期,受“新思维” 影响和西方敌对实力蛊惑,苏联历史观发生了动摇。
苏联解
体后,处于历史变动时期的俄罗斯由于对某些重要历史问题没有形成共识,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一度盛行,否定苏联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地位与作用,否定苏军在战胜纳粹德国、解放欧洲中付出的巨大牺牲。
于是,苏联女英雄卓娅被描绘成一个精神病人,舍生堵枪眼的马特洛索夫被描绘成一个少年犯。
否定本民族英雄、否定这段历史直接后果就是认为苏联走上社会主义道路背离了人类文明大道,而放弃社会主义才是回归人类文明的正道。
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启示我们,必须对否定我们国家和民族英雄的错误思潮予以回击,高扬崇尚英雄的优良传统
③................................................................................................................................ 铭记历史,坚决回击歪曲历史、亵渎英雄的错误思潮。
中华民族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民族。
1949年9月30日,毛泽东同志在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中写道:“三年以后, ......................................... 由
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铭记历史,就要铭记那些为民族独立和解放作出巨大贡献的英雄,铭记那些在反侵略战争中牺牲的英烈。
我们要认清歪曲历史言行背后的真正图谋,有根有据、有理有力地揭穿那些污蔑英雄的不实之词,防止网络上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打着“还原历史真相”的旗号造谣惑众、歪曲历史。
④以法律法规捍卫英雄,坚决追究损毁英雄形象者的法律责任。
以法律法规捍卫英雄,包括精神和物质两个层面。
在精神层面,应从法律上设立有关缅怀英雄的重大纪念日,建立或修缮纪念碑和纪念馆。
2014年,我国将9月30日设立为烈士纪念日,使纪念烈士成为法律规定的倡导全民纪念英烈的国家仪式,就是这方面的有力举措。
在物质层面,各级政府部门应完善相关法规,提高对英烈的奖励和抚恤标准。
此外,要严格落实有关法律法规、依法严厉惩处那些造谣惑众的“网络推手” ,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英雄形象。
⑤着力培训敬重英雄、捍卫英雄的社会文化生态。
要形成人人崇敬英雄的良好社会文化生态,也要使这种社会文化生态更符合公众的价值标准,使英雄形象更接地气,更能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共鸣。
比如,应客观理性地评价英雄。
英雄首先是人民群众中的一员,也有平凡的一面。
不能因为其生活中平凡的一面就否定其英雄壮举,也不能因为其是英雄就不能有平凡的
一面。
17.试分析第②的论述思路。
【答案】17.先提出“纪念英雄是人类的良知,也是国际社会的价值共识”的观点,接着运用正反两方面的典型事例论证这一观点,然后得出“必须对否定我们国家和民族英雄的错误思潮予以回击,高扬崇尚英雄的良知传统”的结论。
【练习二】
《好电影总会与人心相遇》
①近期,印度电影《摔跤吧!爸爸》①意外走红,圈粉无数,还以超 5 亿元的票房,打破了印度电影在中国内地的票房纪录。
这一冷门题材的影片,何以“口碑与票房齐飞”?
②在电影市场里,并不缺乏发现好电影的眼睛。
这些年,从《大圣归来》到《夏洛特烦恼》,从《釜山行》到如今的《摔跤吧!爸爸》,其高票房都是靠好口碑。
“剧情不够,明星来凑”或“票房要想好,特效不能少”的套路,并不能征服日渐挑剔的中国观众。
③追求口碑,并不意味着对观众的讨好和迎合,而要以饱满的细节叩开观众的心门。
随着《摔跤吧!爸爸》的热映,一个关于幕后花絮的视频也在网上热传。
为了还原不同年龄的父亲形象,饰演“爸爸”的演员阿米尔·汗拒绝穿脂肪假体衣,选择先增肥54 斤,再在5 个月内像皮球泄气一样瘦回去;“姐姐”强忍一周六天专业训练带来的疼痛,只因怕被人说“不够强大来演摔跤手”;“妹妹”为了一分钟不到的镜头,也跟着训练了9 个月⋯⋯正是演员从头到尾的用心,才让电影里的每一场对决,都像真实的比赛,扣人心弦;也正因为影片真实到饱含“烟火气”,才能以温情、成长、梦想等引起朴素的共鸣。
④用心的电影既能收获观众的掌声,也会引发思考。
这部片子不但关注女性权益,直击印度重男轻女的现实问题。
而且,“把成长路上那些被忽略的角落拍出来了”,触动了人们对家庭教育的反思:爱孩子最好的方式是什么?怎么给孩子面对世界的勇气?子女又该如何才能读懂父爱这部“震撼心灵的巨著” ?正是对社会痛点的关注和思考,这部作品才得以打动无数观众。
⑤一言以蔽之,好电影总会与人心相遇,这也是对中国电影的一个启示。
(选自《人民日报》, 有删改。
)【注】①电影讲述了曾经的摔跤冠军培养两个女儿成为女子摔跤冠军的故事。
16.概括第④段的论证思路。
16. 【答案】本节在开头先提出“好电影会引发思考” 的观点,然后分析《摔跤吧!爸爸》引发了人们对女性权益的关注以及对家庭教育的反思。
最后得出结论:关注和思考社会痛点,这样的好电影才能打动观众的心。
【解析】问文章的论证过程是怎样的,一般答题格式为“本节在开头先提出了⋯⋯的论点,然后具体分析了⋯⋯,最后总结上文,得出⋯⋯的结论”
【练习三】
勇气
【美】爱默生
①人们往往以为勇气是寻常而平凡的,然而事实证明,它是罕见而可敬的。
因为,懦弱是人类的本性。
由于我们是在安宁中成长起来的,所以很少会面临那种需要勇气的时候。
这就好比一个从未经历过激烈场面的柔弱的男孩,却忽然要面临刺刀或其他暴力的威胁,毫无疑问,他会感到胆怯和绝望。
②怯懦会蒙蔽我们的双眼,令我们无法看到广阔的天空,而适时的鼓励却常能拨云见日。
克尔律治在英国海军熙役期间有过这样一段轶事,14 岁那年,他随亚历山大伯爵远征。
当身佩步枪,列队袭击敌人的船只时,他害怕得连膝盖都在不停地颤抖。
他说:“就在我将要晕厥倒地的时候,伯爵抓住了我的手,轻声地对我说道:‘勇敢点儿,我的伙计!你很快就会恢复的,我第一次时也和你一样地害怕。
'那简直就像是天使在同我说话。
从那一刻起,我便不再惧怕,而是同老船员们一起勇往直前。
我不敢想象,假如在那一刻,他不是鼓励我,而是嘲笑或者呵斥我,我会变成什么样子。
”
③当孩子面临楼梯的台阶、燃烧的火炉或者飞驰的汽车时,就如同战士们面临着枪炮和伏兵一样,他们会感到自己身处危险之中。
可是,一旦他们能够准确地了解危险。
学会抵抗,他们便将克服恐惧。
正如老练的马夫知道如何去平稳地驾驭马匹一样,当一个老练的士兵看到枪炮的火焰时,他便知道如何去躲避。
所以,猎人不会害怕狗熊、狮子和野狼,养狗人可以轻松地制服猎犬。
④可见,对所处环境的准确判断是疗治胆怯的一剂良方,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就有
了勇气。
⑤学生之所以会被一道数学题难倒,原因就在于他还没有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旦领悟了其中的奥妙,他就会像阿基米德那样令人叹服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