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时期的教育思想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
诗篇多以四言,运用赋、比、兴的手法,共 305篇,概称“三百篇”。
三大部分: 《风》包括十五国的民歌。 《雅》是贵族文人抒发思想感情的作品 。 《颂》是宗庙祭祖时所用的乐歌。
《书》
又名《尚书》,为上古以来的文书。 记载夏商周三代的重要诏令文告。 传孔子删订为百篇,现流传28篇。
《礼》
吴艳茹、杜海燕等:《中外教育史》,北京师范大 学出版社,2015年。
中国教育史的三个时期
先秦时期:180万年前——BC221年 秦统一至清末:BC221年——1840年 清末至民国时期:1840年——1949年
第一章 先秦时期的教育思想
原始社会 夏商西周 春秋战国
儒家学派—孔、孟、荀 墨家学派—墨 道家学派—老、庄 法家学派—商、韩
(三)荀子的培养目标
培养贤能之士。 即具有儒者身份且擅长治理国政。
大儒
儒分三等
雅儒 俗儒
三、教育内容论
孔子——倡导六艺、编定六经 孟荀——继承、改造、创新
(一)孔子的教育内容
六艺:继承周代的传统。 旧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六经:孔子的开创。 新六艺(诗、书、礼、乐、易、春秋)
教育史的两条线索
基于整体视角,从制度层面考察教育的历史变革 研究对象——教育制度
基于个体视角,从思想层面考察教育的历史演进 研究对象——教育思想
参考书目
孙培青、李国钧:《中国教育思想史》(3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
吴式颖、任钟印:《外国教育思想通史》(10卷), 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年。
第一节 儒家学派的教育思想
春秋末期鲁国人,儒家学派创始人 战国中期鲁国人,被尊为“亚圣” 战国末期赵国人,先秦儒家最后岁丧父。 家贫,聪颖好学,自学成才。 30岁,开始私人讲学,精于“礼” 50岁,出任“大司寇”、“摄相事” 54岁,率弟子周游列国14年,讲学不息。 68-73岁,讲学、编定《六经》。
一、论教育作用
(一)社会作用——教育是立国三要素之一, 治国安民的重要手段。
立国三要素(人口、经济、教育)
善政不如善教之也。善政,民畏之; 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孟子·尽心上》
(二)个体作用——对人的发展具有决定性 作用
孔子:有教无类,“性相近,习相远” 孟子:性善论,“求放心”
(二)孟子的培养目标
培养遵循人伦关系的仁义贤德之士 特点——明人伦
人伦,即作为人的本质属性。 五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
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 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 之谓大丈夫。
——《孟子·滕文公下》
《曲礼下·第二》
《乐》
教育的基本过程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礼乐的价值 “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移风易俗,莫善于乐”
衡量乐教的主要标准——“仁”
《韶》乐——“尽美矣,又尽善也” 《武》乐——“尽美矣,未尽善也”。
“乐,所以修内也;礼,所以修外也。礼乐交错 于中,发形于外,是故其成也怿,恭敬而温文”
持志养气 深造自得
盈科而进 专心有恒
《中外教育思想史》
天津师范大学 教师教育学院 吴艳茹
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 ——宋·司马光
知古不知今,谓之陆沉; 知今不知古,谓之盲瞽。
——东汉·王充
“学习历史大概有三种益处,即愉悦 想象、增长知识、加强美德。”
——休谟
历史事件只是一个个案例,我们要学会如何从这些 案例中得到一个明智的、合乎情理的见解。由此而 形成的批判性思维,才是历史学习应当追求的目标。 ——魏勇
“人皆可以为尧舜” 荀子:性恶论,“化性起伪”
“涂之人可以为禹”
二、教育目的论
孔子——培养君子(德才兼备) 孟子——培养大丈夫(重德) 荀子——培养大儒(重才)
(一)孔子的培养目标
培养德才兼备、修己安人的士和君子 特点—— “仁智合一”
“人有五仪:有庸人、有士、有君子、有贤人、 有大圣。”
又称《仪礼》或《士礼》,西周和春秋时期典礼 仪节的汇编,共17篇。 吉礼 凶礼 宾礼 军礼 嘉礼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曾子卧病,学生和儿子陪侍。持烛童子曰:“华 而睆,大夫之箦与?”曾子惊,欲起换席。子劝阻, 曾子曰:“尔之爱我也,不如彼。君子之爱人也以 德,细人之爱也以姑息。吾何求哉?吾得正而毙焉, 斯已矣。”举扶而易之,反席未安而没。
起点——因材施教 德行:颜渊、仲弓 言语:宰我、子贡
政事:冉有、子路 文学:子游、子夏
过程——学思结合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
学也。”
目的——学以致用 “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
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何为?”
(二)孟子的存养式教学
(二)孟、荀的教育内容
继承:六经教育 改造:不拘泥于六经
孟子——“尽信书,不如无书” 荀子——“隆礼义而杀诗书”
“以不敌之威,辅胜人之道” (礼中添加“法”)
四、教育方法论
孔子——启发式教学 孟子——存养式教学 荀子——积渐式教学
(一)孔子的启发式教学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礼记·文王世子》
《易》
又名《周易》,为卜筮之书。
阴爻和阳爻构成八卦; 八卦相重构成六十四卦,共384爻。
读《易》,韦编三绝。 ——《史记·孔子世家》
《春 秋》
中国第一部编年史。 根据《鲁春秋》整理而成,共242年历史。 编订目的——“正名”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 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 则民无所措手足。”
孟子 小传
幼年丧父,其母贤德,“孟母三迁” 授业于子思,合称“思孟学派”。 成年后,私人讲学,贯穿一生。 周游列国20多年,处处受到礼遇。 晚年著书讲学,《孟子》七篇。
荀子 小传
授业于儒家子弓,游学四方。 曾任兰陵令,时间不长且不得意。 在齐国稷下学宫讲学,三为祭酒。 毕生致力于教学和著述,学生韩非、李斯等。 著《荀子》3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