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规范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烟气蔓延特点 实验过程中,烟气沿大空间建筑顶棚移动水平速 度约1-2米/秒。在具有中庭的大空间建筑内一旦 发生火灾,由于中庭内没有分隔物,烟气在十几 到几十秒内就升到20多米高的顶部,并进一步形 成烟气层。在建筑高度不高的建筑里,烟气层的 下降速度很快,在中型功率火强度条件下约10分 钟就到了对人构成危害的高度。
度
Q=at2
汇报内容
一、烟气的形成与发展规律 二、烟气处置的目标与手段 三、规范对防烟系统的技术要点 四、规范对排烟系统的技术要点
3.1 规范对防烟系统的技术 要点
3.1 系统设置 3.2 自然通风设施 3.3 机械加压送风设施 3.4 机械加压送风计算 3.5 机械加压送风控制
3.1 系统设置(1)
2.3 排烟的技术原则(2)
清晰高度
2.3 排烟的技术原则(3)
同一热释放速率的场所,储烟仓的底部高度 越高,即人员疏散的清晰高度越高,单位 时间产生的烟气量也就越大。
高温的烟气在热动力的作用下不断卷吸周 边温度较低的空气,其质量就必然会扩大, 烟气的自身温度就会降低,也就是说烟气 具有质量与温度成反比的规律。
1.1 烟气的特性(2)
• 烟气温度特性 火灾发生时,相对于高度较低的普通建筑物内几 百度的高温热烟环境,大空间建筑内顶部最初的 烟气层的温度大大降低。即使功率为几个兆瓦, 火灾烟气的温度也仅升高二、三十度。因此,在 大空间建筑内发生火灾时,烟气的危害主要来自 于它的毒性和遮光性。
1.2 烟气的特点(1)
• 窗口型烟羽流 烟气从门、窗等墙壁 开口处溢出的烟羽流
汇报内容
一、烟气的形成与发展规律 二、烟气处置的目标与手段 三、规范对防烟系统的技术要点 四、规范对排烟系统的技术要点
2.1 烟气处置的目标与手段
2.1 烟气处置的方式 2.2 防烟的技术原则 2.3 排烟的技术原则
2.1 烟气处置的目标与手段
4
7、系统 施工
风管安装
6
3
部件安装 5
1
风机安装 5
1
一般规定 5
2
8、系统 调试
单机调试
7
6
联动调试 4
2
9、系统 一般规定 4
验收
工程验收 8
10、维护 一般规定 3
1
管理
维护管理 9
1
合计
181
强条
1 20
汇报内容
一、烟气的形成与发展规律 二、烟气处置的目标与手段 三、规范对防烟系统的技术要点 四、规范对排烟系统的技术要点
三重目标 • 及时排除有毒有害的烟气,提供室内人员清晰的
疏散高度和时间; • 排烟排热,有利于消防人员进入火场开展对火灾
事故的内攻处置; • 在火灾熄灭后,对残余的烟气进行排除,恢复正
常的环境。
2.1 烟气处置的方式
• 防烟方式 ——采用机械加压送风或自然通风的方 式,防止烟气进入等疏散空间的系统,分为机械 加压送风系统或自然通风系统。
向四面扩散开来,受到墙壁阻挡后,便开始转向 下流。
1.1 烟气的特性(1)
• 烟气体量特性 通常情况下,对于空间高度较高的建筑场所,火 灾呈稳定燃烧态势,烟气量产生的大小主要取决 于燃烧材料的性质和燃烧状态,除非火灾已造成 建筑的轰燃既全室燃烧,烟气量与楼层面积或防 火单元大小无直接关系。通常要求按楼层面积一 定百分比来确定排烟口面积或每小时换气次数的 简单方法,理由并不充分。
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规范
规范概览
章
节
条
1、总则
5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2、术语
17
一般规定 11
3、防烟系 统设置
自然通风
5
机械加压 8
一般规定 7
4、排烟系 自然排烟 7
统设置
机械排烟 14
补风系统 7
5、系统设 防烟计算 8
计计算
排烟计算 13
6、系统 防烟联动 5
控制
排烟联动 7
强条 章
节
条
一般规定 6
进场检验 5
1.3 烟羽流的类型(1)
• 轴对称型烟羽流 不与四周墙壁或障 碍物接触,并且不 受气流干扰的烟羽 流。
1.3 烟羽流的类型(2)
• 阳台溢出型烟羽流 从着火房间的门梁 处溢出,并沿着着 火房间外的阳台或 水平突出物流动, 至阳台或水平突出 物的边缘向上溢出 至相邻的高大空间 的烟羽流。
1.3 烟羽流的类型(3)
1.1 烟气的形成与发展规律
1.1 烟气的特性 1.2 烟气的特点 1.3 烟羽流的类型
1.1 烟气的形成与发展规律
火与烟 • 先是可燃固体开始燃烧,发生阴燃; • 当达到一定高的温度并遇到适合的通风条件时,
阴燃便转变为明火燃烧; • 随后,可燃物的燃烧速率迅速增加,在火源上方
形成向上流动、并不断卷吸周围空气的烟羽流; • 当烟羽流受到房间顶棚的阻挡后,便在顶棚下方
量和其他门漏风总量以及未开启常闭送风阀漏风 总量之和计算。 • 风压—— 满足走廊—前室—楼梯间的压力呈递增 分布。
2.3 排烟的技术原则(1)
控制烟层保证人员疏散 • 构建储烟仓——在防烟分区的顶部形成用于火灾
时蓄积热烟气的局部空间 • 维持清晰高度——排除烟气使烟层底部至室内地
平面的高度大于人员疏散所需的高度
建筑高度小于等于50m的公共建筑、工业建筑和建筑高度小于等于 100m的住宅建筑,其防烟楼梯间的楼梯间、前室、合用前室及消防 电梯前室宜采用自然通风方式的防烟系统;当无法采用自然通风方 式时,应采用机械加压送风方式的防烟系统。
• 烟气分布特点 烟气在向上部升腾堆积的过程中,不断卷吸周围 的空气,总的质量流逐渐增加,体积也不断增加, 平均温度和浓度则逐渐降低。当在大空间建筑物 内产生的火灾烟气会在空中由于降到一定温度 (不超过环境温度的15度)时,而失去它的浮力, 停留在半空中,烟气具有层化分布特点。
1.2 烟气的特点(2)
同一热释放速率的场所,储烟仓的体积越 大,提供人员疏散的允许时间就越长。
2.3 排烟的技术原则(4)
烟气控制的设计原则 • 防烟分区不能太小也不能太大
——根据功能布局 • 清晰高度不宜太低也不宜太高
——适应建筑需要 • 烟缕质量不要太重也不要太轻
——保证烟气浮力 • 火灾模型不图太强也不图太弱
——符合实际荷载
•
设置部位:疏散楼梯间;前室、合用前室;避难层(间)
• 排烟方式 ——采用机械排烟或自然排烟的方式, 将房间、走道等空间的烟气排至建筑物外的系统, 分为机械排烟系统或自然排烟系统。
设置部位:超过一定长度的走道;超过一定面积的房间;汽车库、中庭、舞 台
2.2 防烟的技术原则
防止烟气侵入的能量 • 风速—— 0.7~1.2 m/s; • 风量——应按门开启时,规定风速值所需的送风
度
Q=at2
汇报内容
一、烟气的形成与发展规律 二、烟气处置的目标与手段 三、规范对防烟系统的技术要点 四、规范对排烟系统的技术要点
3.1 规范对防烟系统的技术 要点
3.1 系统设置 3.2 自然通风设施 3.3 机械加压送风设施 3.4 机械加压送风计算 3.5 机械加压送风控制
3.1 系统设置(1)
2.3 排烟的技术原则(2)
清晰高度
2.3 排烟的技术原则(3)
同一热释放速率的场所,储烟仓的底部高度 越高,即人员疏散的清晰高度越高,单位 时间产生的烟气量也就越大。
高温的烟气在热动力的作用下不断卷吸周 边温度较低的空气,其质量就必然会扩大, 烟气的自身温度就会降低,也就是说烟气 具有质量与温度成反比的规律。
1.1 烟气的特性(2)
• 烟气温度特性 火灾发生时,相对于高度较低的普通建筑物内几 百度的高温热烟环境,大空间建筑内顶部最初的 烟气层的温度大大降低。即使功率为几个兆瓦, 火灾烟气的温度也仅升高二、三十度。因此,在 大空间建筑内发生火灾时,烟气的危害主要来自 于它的毒性和遮光性。
1.2 烟气的特点(1)
• 窗口型烟羽流 烟气从门、窗等墙壁 开口处溢出的烟羽流
汇报内容
一、烟气的形成与发展规律 二、烟气处置的目标与手段 三、规范对防烟系统的技术要点 四、规范对排烟系统的技术要点
2.1 烟气处置的目标与手段
2.1 烟气处置的方式 2.2 防烟的技术原则 2.3 排烟的技术原则
2.1 烟气处置的目标与手段
4
7、系统 施工
风管安装
6
3
部件安装 5
1
风机安装 5
1
一般规定 5
2
8、系统 调试
单机调试
7
6
联动调试 4
2
9、系统 一般规定 4
验收
工程验收 8
10、维护 一般规定 3
1
管理
维护管理 9
1
合计
181
强条
1 20
汇报内容
一、烟气的形成与发展规律 二、烟气处置的目标与手段 三、规范对防烟系统的技术要点 四、规范对排烟系统的技术要点
三重目标 • 及时排除有毒有害的烟气,提供室内人员清晰的
疏散高度和时间; • 排烟排热,有利于消防人员进入火场开展对火灾
事故的内攻处置; • 在火灾熄灭后,对残余的烟气进行排除,恢复正
常的环境。
2.1 烟气处置的方式
• 防烟方式 ——采用机械加压送风或自然通风的方 式,防止烟气进入等疏散空间的系统,分为机械 加压送风系统或自然通风系统。
向四面扩散开来,受到墙壁阻挡后,便开始转向 下流。
1.1 烟气的特性(1)
• 烟气体量特性 通常情况下,对于空间高度较高的建筑场所,火 灾呈稳定燃烧态势,烟气量产生的大小主要取决 于燃烧材料的性质和燃烧状态,除非火灾已造成 建筑的轰燃既全室燃烧,烟气量与楼层面积或防 火单元大小无直接关系。通常要求按楼层面积一 定百分比来确定排烟口面积或每小时换气次数的 简单方法,理由并不充分。
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规范
规范概览
章
节
条
1、总则
5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2、术语
17
一般规定 11
3、防烟系 统设置
自然通风
5
机械加压 8
一般规定 7
4、排烟系 自然排烟 7
统设置
机械排烟 14
补风系统 7
5、系统设 防烟计算 8
计计算
排烟计算 13
6、系统 防烟联动 5
控制
排烟联动 7
强条 章
节
条
一般规定 6
进场检验 5
1.3 烟羽流的类型(1)
• 轴对称型烟羽流 不与四周墙壁或障 碍物接触,并且不 受气流干扰的烟羽 流。
1.3 烟羽流的类型(2)
• 阳台溢出型烟羽流 从着火房间的门梁 处溢出,并沿着着 火房间外的阳台或 水平突出物流动, 至阳台或水平突出 物的边缘向上溢出 至相邻的高大空间 的烟羽流。
1.3 烟羽流的类型(3)
1.1 烟气的形成与发展规律
1.1 烟气的特性 1.2 烟气的特点 1.3 烟羽流的类型
1.1 烟气的形成与发展规律
火与烟 • 先是可燃固体开始燃烧,发生阴燃; • 当达到一定高的温度并遇到适合的通风条件时,
阴燃便转变为明火燃烧; • 随后,可燃物的燃烧速率迅速增加,在火源上方
形成向上流动、并不断卷吸周围空气的烟羽流; • 当烟羽流受到房间顶棚的阻挡后,便在顶棚下方
量和其他门漏风总量以及未开启常闭送风阀漏风 总量之和计算。 • 风压—— 满足走廊—前室—楼梯间的压力呈递增 分布。
2.3 排烟的技术原则(1)
控制烟层保证人员疏散 • 构建储烟仓——在防烟分区的顶部形成用于火灾
时蓄积热烟气的局部空间 • 维持清晰高度——排除烟气使烟层底部至室内地
平面的高度大于人员疏散所需的高度
建筑高度小于等于50m的公共建筑、工业建筑和建筑高度小于等于 100m的住宅建筑,其防烟楼梯间的楼梯间、前室、合用前室及消防 电梯前室宜采用自然通风方式的防烟系统;当无法采用自然通风方 式时,应采用机械加压送风方式的防烟系统。
• 烟气分布特点 烟气在向上部升腾堆积的过程中,不断卷吸周围 的空气,总的质量流逐渐增加,体积也不断增加, 平均温度和浓度则逐渐降低。当在大空间建筑物 内产生的火灾烟气会在空中由于降到一定温度 (不超过环境温度的15度)时,而失去它的浮力, 停留在半空中,烟气具有层化分布特点。
1.2 烟气的特点(2)
同一热释放速率的场所,储烟仓的体积越 大,提供人员疏散的允许时间就越长。
2.3 排烟的技术原则(4)
烟气控制的设计原则 • 防烟分区不能太小也不能太大
——根据功能布局 • 清晰高度不宜太低也不宜太高
——适应建筑需要 • 烟缕质量不要太重也不要太轻
——保证烟气浮力 • 火灾模型不图太强也不图太弱
——符合实际荷载
•
设置部位:疏散楼梯间;前室、合用前室;避难层(间)
• 排烟方式 ——采用机械排烟或自然排烟的方式, 将房间、走道等空间的烟气排至建筑物外的系统, 分为机械排烟系统或自然排烟系统。
设置部位:超过一定长度的走道;超过一定面积的房间;汽车库、中庭、舞 台
2.2 防烟的技术原则
防止烟气侵入的能量 • 风速—— 0.7~1.2 m/s; • 风量——应按门开启时,规定风速值所需的送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