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三大战略与规划:教育人才科技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创造就业。
第二,增加对R﹠D的投入。目前欧盟27个国家,它的投入占GDP比重只有1.9个百分点,到2020年提高到3.0个百分点,整整提高1.1个百分点。我们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直称之为,只有达到2%,R﹠D的投入比重就等于进入到发达国家门槛。如果到2.5%就相当之高了,如果是3%,当然就是高度R﹠D投入国家。这是我们的一个定义,当然主要是参看全世界的。
人才产出函数是由两个参数决定的,一个和人才总量有关系T,另一个是人才效率(g),是指人才的劳动生产率。为什么我有这个体会呢?因为我全世界这些大学都去过了,我到那儿就要问一个教授带多少学生,每年培养多少学生,又写了多少(英语),如果是搞工程的话,可能还有专利,包括科研经费等等。我们从微观的角度来看,西方国家相对高一些。在这里我们就要讨论是什么决定了人才生产率?其实很大程度上和R﹠D的投入是相关的。如果我们把清华大学和MIT做一个比较就可以看得比较清楚。此外,还和竞争性程度有关系。
下面我把相关的研究和体会给大家分享。
首先提出一个分析框架,然后来讨论三个战略及规划基于什么?
第二方面讨论中国的教育规划。我们称之为2020年的路线图,其实从1949年以后来叙述可能更加清晰。
第三方面讨论人才发展规划。
第四方面讨论中国的科技实力。以便对已经制定的2020科技规划做一些必要的评估。特别是放到欧、美、日大的国际竞争比较下来讨论这个问题。
这三个定义是对世界各国都是普遍适用的。而对中国而言,我们又加上一个含义,它具有巨国的规模效应。比如说姚明,比如科学家,特别是像袁隆平,他创新的杂交水稻,或者说超级杂交水稻,显然比马来西亚、越南创新所带来的规模效应大得多。实际上,中国的人才本身有巨大的舞台。反过来,由于它有正外部性、外溢性,它也会产生规模效应。毛泽东的毛泽东思想对中国几亿人、十几亿人都会产生出正外部性。所以任何一个人才,有了中国这样一个大的舞台,“天生我材必有用”,这个“有用”就在于它的规模效应。我们可以从这个角度对人才做一个深入的理解。
邓小平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恰恰是我们现在被忽略的一个基本问题,“党和国家的各种制度究竟好不好?完善不完善?”到底是用西方标准、西方语言,还是西方的其他模式来衡量呢?他说的很清楚,他给予了非常明确的回答,“必须用是否有利于实现这三条来检验”。我今天讲课的所有政治结论都论证了这一段话。但是,不做这些研究,看到这个话一看就过去了。这就是做研究和不做研究的不同,做深入研究和做浅肤的研究也是不一样的。
我们来看一下欧、美、日、中国等大的经济体所做出的回应。
2006年1月,中国政府率先发布《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规划发展纲要(2006年—2020年)》。实际上是带动全世界。
2009年9月,美国政府发布《美国创新战略:引领可持续发展与高质量就业》。这是它的国家战略,它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投资、建设美国的创新节点。
今天中国发布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连我自己也没有想到会有这么高。我们还以为2010年可能也就是1亿人左右,但没有想到这次普查数据搞得比较清楚,是1.2亿人,比我们估计的数多2000万。2000万在世界上就已经算一个很大的国家了。可想而知,我们会相信,10年之后如果我再在这儿讲课的话,大专以上人口就会超过2亿人,高中以上人口会超过2.5亿人,因为我们的教育发展规划,就是要加快发展高中教育,也包括大学教育。这可以称之为人类有史以来超大规模的教育发展。
第二,促进竞争性市场,培育高产的企业家精神。
第三,催化国家战略优先级的突破性进展。而且明确提出来,要发动清洁能源革命。
我提出世界第四次工业革命,特别是绿色能源革命,也是受这个启发。
2010年3月,欧盟提出了2020年欧盟目标。当然在此之前,里斯本有更详细的一些研究,但作为战略在这次金融危机中欧盟及时提出来的。它包括:
第二,人才所创造的社会价值属于新增价值,即属于流量概念,而不是指不变的原有的价值存量部分。从术语的角度来讲,就是Marginal,就是边际的那部分,是新增的那部分。而不是说你写一篇文章始终地重复,没有什么新增的概念。这里是强调创新,要有新增的部分,对整个知识含量,包括文化价值都是如此。
第三,人才资源的经济学属性决定了其创造的价值具有正外部性,能够产生较强的溢出效应。
对此,邓小平同志在30年前就指出,“达到上述三个要求,时间有的可以短点,有的要长一些,但是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大国,我们能够也必须到达。”他当时讲这个话的时候,我们在什么指标方面和美国差几百倍,什么指标和美国差几十倍,尽管邓小平不清楚这些数据,我们是事后诸葛亮,我们现在清楚了。但是当时能够这么讲出来,并且提出三个标准,我作为一个教授,研究完了以后,我感到惊叹。这就是邓小平本身具有独特的政治远见。我们确实能够达到,也必须达到,后来的事实证明了一点。
另一种情况,假如人口规模是一定的,如果我们想办法提高这个概率函数t,很显然,人才也会更多。
t这个概率函数是什么决定的呢?我们认为是人力资本投资,是教育,是健康,包括劳动力市场等等各个方面。因此,人才总量就成为这两个参数的乘积关系。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中国只要进行人力资本开发,就会很快形成超大规模的人才队伍或者说人才规模。
国际背景
讨论这个问题的国际背景是什么?在这里我引述了几个国家的规划。
科技、人才和教育领域的全球竞争日益激烈。
进入21世纪以后,是我们中国,乃至全世界发展的一个战略机遇期。但与此同时,我们也面对着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不仅是经济市场的竞争,可能更关键的、更长远的、更深刻的三大竞争,就是科技、人才和教育的竞争。
第二个公式,人才产出函数(Q)是指创造的经济价值,比如GDP;科学价值,比如发表的科学论文,包括SCI、EI、SSCI等等刊物;技术价值,突出表现为专利申请、专利授权,特别是那些具有自主开发性质的基础专利;还包括文化价值、生态价值。所以说中国需要张艺谋式的人物,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将来还会出更多张艺谋。
第五,是减贫。主要针对这次金融危机。
本来2011年4月日本政府发布第四次科技基本计划(2011—2015),由于这次地震、海啸,以及核泄露有所影响。我想很快它也会公布它的战略目标、战略意图,以及战略举措。
这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四大经济体,他们已经发出了信号,就是要竞争,而且可以称之为公开地激烈地的竞争。
因此,Q的上升,与R﹠D的投入有关,也反映了我们R﹠D投入的一个结果。
这两个公式虽然很简单,但是它把教育、人才和科技有机地结合起来。
3、中国改革成功的三条标准。
邓小平在1980年指出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出了中国改革的三个标准。
第一,要在经济上赶上发达国家的资本主义国家。我们可以用一个(英语25:07)指数来看,中国经济总量相当于美国经济总量这条曲线的上升,已经被证明了。
一、分析框架。
1、人才的定义。
3年前,当制定《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时候,我们查了一下关于“人才”。全世界没有这个词,只有(英语),没有对“人才”本身做出定义,“人才”在某种意义上是中国语境下的语言。因此,这次纲要对“人才”首次做出清晰的定义。
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做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素质较高的劳动者。还指出,人才资源是我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
4、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
2011年4月24号,胡锦涛同志在清华百年校庆的大会上讲了一段话,我有幸参加了这个大会。回过头来看,我们去理解他所说的一些含义和我们今天讨论的问题是直接相关的。他是怎么判断世界的基本形势呢?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世界经济格局发生新变化,综合国力竞争和各种力量较量更趋激烈,世界范围内生产力、生辰方式、生活方式、经济社会发展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可以说这个变革越来越有利于中国,有利于中国迅速地崛起,而且中国的崛起将改变世界格局。“特别是创新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知识创新成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要素。”这就是一个非常明确的定义。“在这种大背景下,各国为掌握国际竞争主队,纷纷把深度开发人力资源、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作为战略选择。”
今天讲的内容就是围绕着中国提出三大战略与三大规划,涉及到教育、人才和科技。
首先我讲一下今天的News,而且是New news。为什么呢?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刚刚公布,它给我们传达的信息是非常重要的,会引起世界的震惊。
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在2000年是4563万人,但是过去10年居然翻一番,已经达到1.2亿人。1.2人的概念,是世界第10个大的人口国家,一共是11个。也就说我们的大学生就这么多人。年平均增长率高达10.12%,当然也不排除有拿到假学历的,但总体来看,它已经是真正上的人力资本大国,或者说最大的国家。
具有高中(含中专)文化程度的人口,从2000年的1.4亿人,现在达到1.88亿人,年平均增长率达到2.94%。
过去10年中国的总人口年平均增长率只有0.57%。那么两部分人口合在一起,我们叫做“将来人才的蓄水池”,就从2000年的1.86亿人,陡然上升到3.07亿人。3亿人什么概念呢?就是接近美国的总人口。因此今天的News告诉全世界,我们已经具有高中以上人口相当于美国的总人口。而且这个比例仍然不算太高,只有22%。我们要达到美国比例的一半就更不得了了。
它不仅对人才做出定义,关键是把人才资源放到中国经济社会这样一个大的背景下,做出了第一资源的定义。这就是纲要开忠名义地做出了一个界定。
我对这个定义又从经济学的角度做了一些拓展性的定义和分析。
首先我们把“人才”定义为那些具有正外部性、能够创造各种新增社会价值的人。包括三层含义:
第一,人才能够创造具有社会意义的价值,诸如经济价值,就是企业家、劳动者创造的价值;科学价值,就是科学家所创造的价值;技术价值,就是工程师和工程技术人员所创造的技术创新,比如发明专利;文化价值,就是艺术家所创造的为全体人民所享有的文化价值和文化需求;生态价值,这也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在全球化条件下。这就是我们对人才创造具有社会意义价值的一个界定,当然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个内涵还可以进一步扩大。总而言之,它强调的是价值。
第三,是与现在世界最大的挑战,就是温室气体相关联,提出几个20%。首先是减碳20%,其次是可再生能源占整个能源消费比例达到20%,然后是能源效率提高20%。
第四,是关于教育。特别指出在成人教育,主要是限定在30岁—34岁,比例进一步提高,达到40%。我们中国的规划就是到2020年达到40%,其实和它是同步的,当然年龄段是不一样的。
第二,在政治上创造比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更高、更切实的民主。关于这个方面,我曾根据“十二五”规划的制定过程,专门有一篇文章,可以在网上看到我对这个问题的分析和讨论,就是我们更加强调的是更切实的民主,我们称之为公众决策民主。
第三,造就比这些国家更多、更优秀的人才。可以说,我们现在已经做到更多了,更优秀还差一些,因为没有诺贝尔经济学奖,也没有其他的奖,所以我们这方面还不够的。我们现在不缺人才,更多的是缺优秀的人才。
2、人才、教育和科技的公式。
我们如何来认识人才、教育和科技呢?我们提出两个简单的公式,以便使三者之间形成一个很稳定的三角形。
第一个公式,假设人才生产函数(T)相当于人才概率函数(t)与总人口(T)的乘积。就会有两种情况:
一种情况,当t一定的时候,就是人才的概率是1%,人口越多人才就越多,人才就为人口的增函数;
因此我们就要讨论,为什么中国需要实施三大规划呢?这三大规划的主要目标是什么?它们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以及我们如何实现这三大规划?
我本人在2003年已经开始参与科技规划,当时写了两篇背景性的文章来讨论中国创新国的目标。在3年前,也就是2008年开始参与国家人才发展规划。其实在2001年,我们就开始研究中国的教育规划。2005年的时候,因为科技已经搞了规划,就准备搞教育规划,后来温总理讲到,“现在我们是不是主要突破科技规划?”因此就把教育规划稍微滞后了一下。2008年正式启动教育规划,我本人也都参与了这个过程。而且我们参与主要是在进行顶层设计,特别是目标设计。所以我们就要研究对方,所谓对方基本是欧、美、日,印度捎带着研究一下。就像我们清华大学,要想追赶首先要搞清楚你的追赶对象是谁,而且你有多大的差距,特别我们强调相对差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