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广大讲述珠海特区建设艰难探路历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梁广大讲述珠海特区建设艰难探路历程
上世纪80年代初珠海经济特区建设艰难起步,改革障碍重重,曾任珠海市委书记、市长的梁广大讲述亲身经历,回顾特区建设“血路”。

“中央没有钱,你们自己搞,杀出一条血路来!”
当年邓小平如此指导特区建设,他说过去陕甘宁就是特区嘛。

一晃30载,据何而立?现在能做什么?未来30年又要干什么?———特区3问(汪洋提出)而今响彻南粤大地。

回首珠海的那条血路,一幕幕的披荆斩棘和浴血拼杀。

拒绝财团开发横琴污染珠澳,勒紧裤腰带重金招人才……“中央建特区为澳门顺利回归,也为全国改革开放探路、提供可借鉴经验。

”探路干将梁广大如是说。

也许直面血路,才能理解30载据何而立。

也许重温血路,才会明白现在和未来所需。

起步艰难
捡澳门垃圾年缴财政70万
旁白:“请小朋友们猜———世界上有一座城市只有一盏红绿灯,是哪里?“珠海!”
这是上世纪律80年代初香港翡翠台的节目画面,小朋友们都能猜中谜底。

这只是一句不含褒贬的客观描述,当时珠海市唯一比较像样的可供车辆行驶的烈士陵园土路上确实只设有一个红绿灯。

画面刺痛了建市、建特区的创业者之心。

荒凉,是这座城市的另一个名字。

为弥补财政不足,珠海成立了两个捡破烂公司,不少人在与澳门交界的拱北捡澳门丢过来的碎布、旧电视机、冰箱、摩托车。

吉大虽有珠海宾馆,大部分还是农田、村落;九洲大道是刚推出来的泥路;拱北除了海关边检的几栋房子、银海新村几栋房子,其余是大片农田……
阶级斗争余温未尽,人们进出珠海还需要边防证,很少人能来珠海。

不少珠海人还逃到香港、澳门。

梁广大回忆:
1983年,我在中央党校学习,快结业时,上级酝酿跨省调我去海南工作。

我知道此意见后,回来同任仲夷、梁灵光、王宁等领导讲,最好不要调我去海南工作,因为我对海南岛的认识较少,特别是风土人情更不了解,难以开展工作。

9月初,王宁(省委组织部负责人)把省委意见向我说明,把我调到珠海工作,叫我先到深圳看看。

我到深圳参观了一个星期,回到省委向王宁书记说了参观深圳感想,后来任仲夷又找我谈话,我就到珠海报到了。

9月上旬我到珠海市委报到,用的是从南海县委借的一部小车。

因珠海财政困难,大家须紧缩财政开支,市委、市政府用的都是香港、澳门的二手车,因接待需要,经上级批准可以免税。

只有特区办有几部新车。

借用南海县小车两个多月后,市委市政府办公室给我安排一部日本皇冠牌小车,仍是二手车。

当时珠海到了下午6点钟后,街上基本就没什么人了,车也没有几部。

一天傍晚我叫司机开车到拱北,实地看看考虑规划。

回程途经水湾头山边银沙小道,即现在澳门新华社接待点门口附近,小车突然死火,两个边防战士抓住冲锋枪走过来呼喝:“干什么的?”我的司机解释:“是新来的市长。

”“什么市长?”司机又解释一番来拱北用意,一个战士看车上什么都没有,看来不像偷渡客,便摆手叫我们走。

怎么走呢?车已经死火了,两个战士十分警惕,后来我们三个人一起推车,推了40至50米远才点着火。

对两个战士感谢了几句我便回到招待所。

第二天一上班,我就叫特区办要另外安排一部车子给我用,两个星期后终于有了一部比较好的车子。

珠海办特区头几年无经验,财政十分困难,左的思想束缚又导致大家不敢利用国外银行的资金。

感觉与深圳完全不同,1983年深圳已经红红火火了,而珠海还是静悄悄的。

原市
委市政府大楼都是三层高的石头房子,后面是一片农田,晚上我和司机还带着手电筒去照青蛙。

建市建特区初期到1984年,珠海成立了两个捡破烂公司,拱北区的是农工商总公司,由李志敏负责,香洲区成立了小额贸易公司,由严作明负责,共有70多人,他们每天去澳门收捡垃圾,回来后分类清洗消毒后售卖,每年上缴财政70万元,以补贴财政不足。

当时澳门已经有工业,比我们这边好很多。

但后来我们去了解情况后,就决定不能再捡了。

垃圾堆里很多死鸡死猪有病菌。

捡垃圾的妇女、男人的生殖器都受到感染。

我们下决心不要为了这几十万就害了我们的人!
体制制约
政府与特区管委会各有各一套
旁白:什么是珠海特区,什么是珠海市?对于这座移民城市的A BC,初来乍到的人们很容易搞混。

起初经济特区只有6.81平方公里,地形为半月形的狭长地带,靠山面海,以港湾为主,分为东、中、西三个互不相连的部分。

后来几经扩大、缩小。

2009年中央决定将横琴岛全部划入经济特区,探索先行先试,与当年“杀出一条血路”精神类似。

2010年省两会上,珠海市长钟世坚建议将特区立法扩大到全市。

经济特区有特别的探索之道,而当年领导体制等方面的矛盾曾经成为珠海改革的“拦路虎”。

梁广大回忆:
1983年9月,来珠海工作后,我连续开了30多次大小座谈会。

座谈会普遍反映的一个问题是领导体制不统一,甚至相互制约。

一套是政府的,下设有20多个部委办局,一套是特区管委会的。

特区管委会下设也有与政府相关部门办局,纪委、工商局、招商局、经贸委、财政局等,基本上政府有的特区管委会也有。

大家都没有扭成一股绳。

好像特区就比其他人高出一等,有特别的优越感,特区的就可以买一台电视机,还不用缴税,非特区的就没有,这样特区外的同志就提意见了,领导层情绪不好,干部也有一肚子的气。

当时多数干部都是从“文革”中走过来的,受左的思想束缚比较严重,怕走资本主义道路,怕同国外的资本家接触,怕运动一来说不清楚,十分谨慎。

市委市政府组织重新学习中央办特区的两个文件,领会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使广大干部进一步解放思想,抛弃个人得失,全心全意转到办好特区事业上来。

大胆融资
向银行借钱实行土地统征
旁白:杀出血路来,最现实和直接的便是钱。

如今地方政府的融资和负债很普通,而在当年如何弄到钱来是不可思议的事情。

特区的很多干部普遍存在着计划经济的信条,有多少钱办多少事,“等、靠、要”的想法比较突出。

如何借钱,如何借大钱?借钱之后又怎么花?当年的狂想、天马行空便从此来开,“梁胆大”开始在珠海丢下一颗又一颗“原子弹”。

梁广大回忆:
国家给你一个重任,办好特区,首先没钱怎么办?向国家伸手?深知国家经过“文革”十年浩劫后财政已极端困难,我们地方政府财政是连干部教职员工的工资都得等省政府补贴,哪有钱来搞建设?所以只有靠自己了。

我认为只要我们的项目有市场、有效益,我们就要打破常规,敢于向国内外银行借钱。

1984年、1985年,我们开始成功从国外借钱,后来在国外银行筹集到两亿人民币,马上就搞通讯,办发电厂、建港口、建水厂、征地、建马路、建医院、建托儿所、建学校、建教职员工宿舍等等。

人家都批评我负债,我也希望不负债,但是不先负债,特区就建设不起来。

我们欠债是建立在市场效益的基础上的,不是一时冲动,银行借给你钱,一定要有物业抵押。

在当时的生活环境下,很多人不敢承担这样的责任,过去是国家承担的债务,今天变成自己承担了,要向国家负责,向人民负责。

通过国外国内的借款,我们初步解决了资金问题,整个建设全面展开,红红火火,一片兴旺的景象。

但到了1986年、1987年,借的款项到期了,要还债了,我们又陷入了困扰了。

我们反复思考,其中的一个现象引起我们的注意。

当时房地产公司以国家标准征地,却不负责整个城市各区的基础设施,而且又不积极缴纳税收,特别是外资,所以各房地产公司发展快、利润大。

这不光在珠海如此,在别的城市更是如此。

我们在1986年实行土地统征,不准房地产公司和各类企业到农村直接扩展开发,把土地资源保护起来,以高于国家标准征地,同时留10%至15%的土地给农民办工业、第三产业,并且免交城市配套费。

农民为后代预留80至150平方米住宅用地。

通过这个形式把土地资源保护起来。

政府掌握了土地,通过七通一平,把毛地变宝地,把低值土地升值才转让,从中收回投入基础设施款项,先投入,再回收,逐步走上良性循环,从根本上解决珠海发展的资金不足问题。

这些问题解决了,还有一个根本问题:人才问题。

我们在人民日报、南方日报、上海的文汇报面向全国发布招聘信息。

我们市委组织部也往湖南、吉林、黑龙江、甘肃等全国各地招聘,一共招聘了各行各业好几千人才,凡是有职称的人都要了。

为了留住人才,当时我们向银行借钱盖了很多的房子,大的是四房两厅,一般的就是三房一厅。

拒绝污染
保护澳门环境放弃两大项目
旁白:有钱铺好路了,大力招商引资是必然的。

许多大项目想进来,珠海这时却玩起了否决,十几个重大项目不能进来。

“先污染后治理”这是改革后许多城市的口头禅。

但珠海却说:“只引进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大的项目,有污染的一概不能进入!”这为后来珠海的发展格局埋下伏笔。

也是今天人们大肆探讨横琴发展机遇、珠江西部核心城市等问题时溯源的一句话。

说那句话的人当时在想什么?有人说他心高气傲、好高骛远、放卫星。

鲜为人知的是,当年否决诸多重大项目,梁广大顶住了上下压力。

梁广大回忆:
我是吸取了改革初期在南海县委当领导时无知和不自觉的经验教训。

1979年至1981为了克服“文化大革命”带来的灾难,使人民尽快能够解决吃饭问题,走上富裕道路,在发展经济时根本就没有环境保护概念。

1993年我调到珠海后,一直坚持保护环境的理念,但是有一些同志不知道环保的重要性,缺乏认识,埋怨不少,说我把关太严了。

漂染厂、制药的小玻璃瓶厂、皮革厂、化工厂、小炼油厂、电镀厂、磨光厂、水泥厂、造纸厂、小冶炼厂等等,大概有十几个系列的我们都不同意引进,有的甚至建成投产了也坚定不移地否决了。

珠海市委市政府还立法,保护市区各个海湾,不能被侵占破坏,更不能借什么理由封挡海湾风光。

近年也有不少房地产开发商为赢得这几个海湾开发房地产,到政府机关来攻关、支招、出点子。

这些人表面上说生态环保,但实质核心要的是金钱。

知道填埋海湾能为政府赚大钱,但为了人民有更好的生存环境,一定要保护好城市中不可再生的海湾。

遵循这样的原则,好多污染项目都被我们挡在门外:国家相关部门在唐家湾后环上要建一个60万瓦的火力发电厂,一旦投产运作,两条大烟囱所排放出来的烟尘会严重污染香洲主城区,没话说,取消了;珠海吉大改革初期就规划建了一个啤酒厂,但要配套一个玻璃厂。

该厂投入了3000多万美元,点火投产后,整个兰圃村附近以及拱北北区部分、前山区部分都被黑烟所污染。

最终把该厂用地转给房地产商,由他承担前期一切的资金投入,才把这个事情解决了。

为了保持澳门生产、生活有个好的环境,珠海主动放弃两大财团投资在横琴南面偏西搞60万瓦的发电厂;另一个是台湾一个家族来横琴富祥湾投资兴建一座纺织印染城。

纺织印染城全部投入计划8亿美元,已洽谈了一年多。

最后审查时工厂仍然以煤来造气,两条大烟囱,若投产,烟尘灰尘感和二氧化硫异味直接影响到澳门三岛。

我们要求另选别地,该家族不同意,我们只能忍痛放弃了。

……
珠海为了保护生态,保护环境,否决了一批又一批的项目,使珠海有一个比较协调的发展,走上科学发展的道路。

“独家”记忆
向外媒“捅”出小平南巡
旁白:1990年前后,特区再次陷入思想重围。

面对贫富不均,有人再次提出姓社还是姓资的问题。

有些人连温饱都没有,特区这样搞行吗?这厢争议未平,那厢“梁胆大”已玩起了百万重奖。

1992年1月,深圳至珠海的一艘船上,省委书记谢非和梁广大在向一位老人汇报工作。

梁广大说他准备百万重金奖励科技人才。

鲜有人知,梁广大后来丢下的这颗“原子弹”,是当时对小平同志汇报过的。

关于小平南巡的记载现在汗牛充栋,有些值得珠海人引以为豪的记忆却至今“独家”。

梁广大回忆:
就在这个关键时刻,小平第二次南巡。

1992年小平南巡很多重要的话是在珠海说的,是因为我们敢于实事求是地汇报。

1992年1月23日上午9点50分,小平从深圳蛇口乘坐珠海拱北海关902缉私船过来珠海考察。

同我一起去接小平的是市委副书记黄静同志及市公安局局长关玉嘉同志。

我们到达深圳蛇口码头时是上午9点30分,等了一个小时多些,省委、深圳市委送小平到珠海的车队来了,直接驶到我们接船的码头处。

车停下不久,我见到了张宝忠(警卫秘书)扶小平下车了,接着毛毛也下车(小平小女儿),中央警卫局局长孙勇、省委书记谢非同志也下车了。

谢非同志拉开我到一旁说:“广大,我有个问题想跟你商量下,老人家这几天也很想讲话,但没有说出来,我们俩分工,我汇报省里的工作,你汇报特区的。

有什么问题你照讲,但我们两人汇报的时间不要太长,我们各不要超过15分钟,让老人家多多说话。

”我说“好!就这样吧。


看着小平已快同工作人员握手完了,我就接引小平登船,沿着船旁通道走入前舱会议厅,先让小平和卓琳大姐坐在前方正中,两个莲花椅座位坐下,我们几个人围着一起汇报。

谢非先介绍广东情况,小平戴着眼镜,一边看一边听。

接着我汇报说,小平同志,你上次来珠海到现在已经8年了,珠海变化也很大。

你1984年来时工农业产值仅4亿元,现在增加到100亿……但在改革发展中社会上仍存在不少问题……我们有的政策变来变去,执行不久又要变了,很不稳定。

所以不少外商想来投资都持观望态度、等待。

有的甚至不敢进来。

小平说:现在的问题主要是左,但也有右,左是根本的……
我汇报说,现在有人说我们这样搞都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那一套,是典型的资本主义。

小平说:……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区别,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调节手段。

(大家热烈鼓掌,激动地鼓掌)
我汇报说:现在有人指责我们,说社会风气不好,不少地方出现黄赌毒,都是改革开放
带来的。

小平说:黄赌毒不是改革开放才有的,也不是改革开发带来的。

……我们一定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我汇报说:有人仍这样讲,你们这样搞,实际上是搞两极分化。

小平讲:我们不是搞两极分化,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才能带动大家富……
我们谈了一个多小时,大家无拘无束地谈,小平也认真地听,且对每个问题都展开点评……我们大家还谈得津津有味,不知道船已经靠九洲码头了……
第五天,1月27日上午,小平来到与澳门只有一步之遥的拱北口岸,登上粤海大厦最高处的旋转餐厅,观望改革开放十多年的拱北口岸地区和澳门靠近珠海的区域……
在珠海期间,小平发表了一系列极其重要的谈话,都很有针对性、直击时弊,很有指导性,关系到国家改革开放大业,关系到党和国家前途命运,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我们深受鼓舞,身心如似注入了强大动力。

在这个时间我一直处在兴奋之中。

为此,在小平快离开珠海前一天,我在车上说,小平同志,我一定把你一系列重要指示坚决贯彻到位!小平立即回答:我就是来给你们打气的,不要动摇!
小平离开珠海特区不到半个月,即1992年2月12日,我安排市委宣传部长等找了20幅小平视察珠海特区的照片。

2月13日,请来香港文汇报、大公报、澳门日报的社长,我们把邓小平视察珠海情况作了介绍,希望得到各社长支持。

1992年2月14日香港澳门一起登载,国外媒体纷纷转载报道,在国外震动很大。

小平视察离开珠海后,不到三个星期,即1992年2月21日,我们特区报立即刊登报道。

这个就是我捅出来的,2月份珠海特区报已经写了,小平离开一个星期就开始写了,头版登刊。

三月份开始,新华社转播《东方风来满眼春》。

珠海在这方面应该是做出特殊贡献的。

1983年深圳已经红红火火了,而珠海还是静悄悄的。

原市委市政府大楼都是三层高的石头房子,后面是一片农田,晚上我和司机还带着手电筒去照青蛙。

———梁广大好像特区就比其他人高出一等,有特别的优越感,特区的就可以买一台电视机,还不用缴税,非特区的就没有,这样特区外的同志就提意见了,领导层情绪不好,干部也有一肚子的气。

———梁广大讲特区建设初期的体制矛盾
我汇报说,现在有人说我们这样搞都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那一套,是典型的资本主义。

小平说:……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区别,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调节手段。

(大家热烈鼓掌,激动地鼓掌)
———梁广大忆邓小平南巡
特约审稿:叶文益(中共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员)
彭建新(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特别行政区联络办公室广东联络部调研处处长副研究员) 支持单位: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广东省档案局(馆)、澳门特区政府文化局历史档案馆、珠海市委党史研究室、市志办、珠海市档案馆
注:“珠海”一词系新中国成立后才有的正式地理称谓,历史上珠澳两地称谓与边界均有变化,专题措辞表述中“珠澳”泛指今澳门特区与珠海市地理范畴。

由于专题采编过程中参阅文献、给予帮助的单位众多,难以单篇罗列完毕,编者将分期连续注明。

专题翻拍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机构),未经其许可不得转载。

因采编工作繁杂,未能一一联络图片作者,盼与本报联系稿酬事宜。

策划、统筹:任伟温冲蒋乐进
主笔:蒋乐进
本回撰文:南都记者蒋乐进李洁琼
专题摄影、翻拍:南都记者梁清谭伟山蒋乐进实习生孙俊斌(除署名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